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73
  • 分享到:


倘若证得心本性,境心二法获自在,

法性之中调诸法,是故名为聚集也。

显宗讲解的四空双运与密宗安立的本觉,在临时树立的方便以及断绝戏论的要点上,树立方式是一致的。但在对见解的实际受用上有所不同,因为存在了知、觉受、证悟的差别。大中观究竟果法所证的缘起性空或四空双运就是大圆满的究竟果实。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既能呈显外界的一切境象,又不对其产生执著——此即空性。呈显色法的同时可以安住在空性中名为“色即是空”;安住于空性中时又能呈显种种象名为“空即是色”。色以外别无空性,空性以外无有色法,此即“境心无二”之见解。已超越后对见解的感受与意念造作中感受的境心无二大不相同。

修行者认识梦境为虚幻后,就不会跟随虚幻而行,此时可以自由转变梦境。譬如欲求西方极乐世界者只要把心自然安住,在梦中就能呈显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此即获得自在之例。昌根阿瑞仁波切说过:见解已达何种地步,其标准主要在于能否认识梦中阴。平时修法时不用观想外境山河大地为虚幻,安住在空性当中时一切显现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说明外境本来就是空性虚幻,不必用意念造作的方式安立为虚幻,此为入定中具有的功德。出定中还难以达到此境界,由于不能执受空性,很容易被六尘束缚自心。有的修行者感觉无论六尘如何呈显,自己都可以安住在空性中。但我认为未必如此,因为这意味着完全达到入定与出定无别,昼夜一如,实乃成佛者的境界。一般而言,入定的见解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出定,于出定中感觉好象与入定的见解相似,然而这只是出定时的感觉较佳而已,并非已达到入定时的见解。因为在入定能断除实执与实显性的执着,出定面对六尘时虽然没有粗大妄念及强大的实执,然而仍然存在细微的分别念及实显性的执着。若于出定中已断绝实显,就能如昌根阿瑞仁波切般用木碗在炉火上热酸奶而毫无“木碗会被火烧掉的”念头。又如虹光身成就者阿曲尊者,晚年时不依门窗出入房屋,能无碍而行。此即已达到出定入定无二后呈现的功德。

以前,昌台区有一位名叫南卡江措的修行者已证得身通彻,有一次从房间里直接到了门外。后来要进去时,虽然没有对房屋墙壁等外景产生实执,但是在感觉前面有境象时产生了像“我是怎么出来的”,这种实显性的细微分别念,便无法如前通彻而入,只得请人用钥匙开门。偈云“法性之中调诸法”,然而实无断绝烦恼并树立空性的调伏过程,证得大平等见解名为调伏,在执受法性时所呈现的轮涅诸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名为调伏。曾有一位多年闻思的弟子讲他在呈现妄念时安住于解脱中,妄念自地消失的过程。我问他:像这样树立解脱的当时,到底还有没有妄念呈现?他说没有。但是若在法性中消除法象,怎能叫作法与法性无二呢?破除轮回后如何安立轮涅平等之见呢?排斥方便后怎能称为便智双运呢?消除妙力后如何树立本体与妙力无别呢?对此理不了解者往往认为“法性之中调诸法”就是安住在空性中,压制妄念的起显不跟随妄念行走等等。实乃“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行道中,按次第方式趋证究竟果法的过程名为方便安立的聚集。获证心的本体,恒常安住于一法中而具备万法之理趣,名为此段偈颂所云的真实的聚集。

法性界中自心与师密意无分别,

安住彼中柔顺一切三毒之速乱,

上师密意即二清净之见,所谓“自心与师密意无分别”不是说外面上师的二清净之见融入自己的清净见解中,而是彻证心的本体之义。由于已证悟到法与法性无二之见,法中呈现的三毒等相悉皆成为本体之庄严,亦即达到妙力与本体无二之境界,故而自然能够调伏一切烦恼迷乱。

悟断对治一味中,大慈大悲摄受众,

证悟法性摄诸法,如空界中现情器。

“悟断”义即断绝诸烦恼,证悟清明果法。“对治一味”则为心的本体中具备的功德。

“大慈大悲”指大悲周遍之妙力,或名为觉性力,妙智慧。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大悲周遍之力能呈现轮涅万法,名为“摄受众”。法的本性就是法性,获得法与法性无二之见称作证悟,此即究竟果实中的轮涅无二之境界,其中已包含了一切法。对此,不要仅在言词中安立见宗,更要配合自己的修法来实践,若能真正获证此见解,其外还有什么佛果呢?

一切情器皆于虚空中呈现,然于虚空无损无益,呈现之时亦与虚空未曾分离。我们安住在空性中时会呈现不同的缘起之相,轮涅诸相都是妙力所显,无有好坏之别,在本体中皆为平等。因此,平时的修行完全取决于对自心见解的认识,不在于外在的显现如何。有的人说“我在修法时能看红色,兰色的光,阿弥陀佛,文武坛城等等”。因此沾沾自喜,然而这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见解。曾有一位尼姑在向喇嘛仁波切汇报修法时说她能看到许许多多的莲花生大士形象,心中十分欢喜,然而上师要她在十天之内认真念诵十万遍莲师心咒,否则会有极大的违缘。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见到莲师显圣也是一种魔障吗?须知所谓的魔障不在于形象上而在于自心的执着中。

修行者若能受持本体空性,对妙力呈现的不同现象还会心存耽著分别吗?若存在,说明自心仍与庸俗同道,并没有证得出世间的大平等妙智慧。在面对山河大地等平庸景象时,修行者若能认识见解就称为功德;假使能见到种种异像但不能认识其本性,那么除了增长执著外对调伏自心毫无裨益!

往昔有一位藏族妇女说自己能看见罗刹、恶鬼等各式非人,她觉得这是一种超凡的功德,于是去告诉给昌根阿瑞仁波切。仁波切问道:“你还能看见佛菩萨吗?”她说“不能,一般只能看到魔鬼。”仁波切说:“一定要注意啊,恐怕你已快着魔了,因为同类者才容易互相看见到,如同人看见人,鬼看见鬼……”

那些对佛像十分执着,一心盼望见到显圣等瑞像的佛教弟子,为什么不把住房的四壁挂满佛像呢?借助现代科技,我们也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佛菩萨的光影及幻像,然而即使亲眼目睹这些栩栩如生的幻影,对我们认识心的本面获得觉悟之见到底有什么真实利益呢?!

由于经常给汉族弟子传法的原因,觉得有些弟子存在这样一种习性:对于自己修法中出现的境界,只要上师认可(最好是能赞叹)就十分高兴并生起很大的信心;假如上师当下印证“你这是登地菩萨的显现、成就者的功德……”弟子就会觉得上师的见解极高,并到处向他人推荐自己的上师:“这位上师和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反之,上师如果未能赐予自己希求的印证、授记,并说:“你的见解还需要调正”,弟子往往会不高兴,并对上师的功德产生怀疑。甚至当上师笑容可掬地讲法时,聚集的弟子就多;如果对闻法者稍显疾言厉色,很多人就会心生不满,对上师的信心亦急剧下降……。

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自他了脱生死痛苦,获得究竟解脱。倘若为了短暂的名闻利养而自欺欺人,会成熟何等果报呢?一个凡夫即使把自己装扮成十地菩萨,不懂“十地”含义的陌生人恐怕仍然难以生起真实的信心,熟悉者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待到临命终时,自己究竟会落入何地呢?

三世一切诸佛尊,法身之中均平等。

外相中的佛菩萨像只不过是一种形相,其真实密意就是上文所言的“悟断对治一味”,故云“法身之中均平等”。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普遍情器之中只具备一个法界?在理解中法界的功德是平等的,但若讲很多人都树立一个法界,那么一位成就者证得此法界时,所有众生都应当随他成佛;一个有情堕地狱时,一切有情都会跟着他堕地狱,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有很多法界,也不合理。要知道,法界的功德是平等的,但对着众生呈显的过程,而有不同的因果呈显。一旦悟到心的本体,一切皆为平等,无有贤劣、一异之别,远离四边八戏。

上师又云:五蕴五毒转成五身五智时,没有一个先断除再树立的过程。原始基位如来藏中本来就具备五蕴与五身无二,五毒与五智无二之境界,本来在法界中是平等的,称为妙力与本体无二。在行道呈现当中若能达到一致,它就是究竟的果实。由此可知法界当中为唯一,行道当中一旦证悟唯一,果实当中皆为平等。此为真实教授中的印证,在基位如来藏、行道及果实当中均为平等之见解。

所有一切圣上师,幻化基界均平等。

一切圣上师在密意当中是平等的,已证悟法身故。在呈现中于幻化基界中亦平等。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不要如此痛苦悲伤,在未来我会呈现善知识相来度化众生。所以现前幻化基界中的一切善知识都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虽然在外表形象上有贤有劣,有功有过,实际上均为平等。犹如不同的水器中会呈现相应的月影,其实都是同一个月亮的影像,现于世上有诸多善知识各以自己的方便在摄受弟子度化众生,如灌顶、放生、讲法、诵经、持咒、作慈善事业等,喇嘛仁波切则以传授成熟口诀法来利益众生。彼等一切善知识在幻化基界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无偏袒之信心的重要性,勿对他人产生诽谤而自招恶报。像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感到释迦牟尼佛完全是不具功德的庸俗者,然而他们的邪见丝毫未能损害释迦牟尼佛,只能导致他们一个堕入地狱,一个沦为饿鬼。

在现实生活中,倘若感到与某些人难以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在护持信心的前提下可以远离彼等,少作接触。若不护持自己的信心就很容易诽滂他人。行者若造下了诽谤上师的罪业,今生会遭遇许多不欲之苦,来世则会堕入金刚地狱。如果诽谤的对象是善知识或菩萨,会导致今生意愿不成就,未来堕入无间地狱。有的人感到若对任何人都要生起信心,岂不是“亏待自己”?并非如此。因为心的本体和佛法的法规就是大平等状态,只是从无始至今我等愚痴众生因烦恼沉重而未能认识此见解,所以,不得不依靠不同的方便来培养这种信心,此即修行的目标。

现今修学密法者众多,然有很多弟子对择师、守持誓言等关键常识缺乏了解,往往在蒙昧中盲目地依止上师,以后见到上师的过失时,随即生起疑惑,若知道调正身心,清除疑惑则佳。倘若疑惑十分沉重,就要在护持信心的状态下避开上师一段时间,甚至以后再不接触,但于平时修持上师瑜珈等法时,仍要把这位上师的本体观为与三世诸佛无别而作祈祷。倘若因邪见违背根本誓言,即使再依止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师也无法改变堕入金刚地狱的命运。

一切上师即为佛,密意法身无分离。

外在形象中雕绘的佛是令人生起清净信心所依的助缘,究竟的佛即是三身或圆满的断证功德。上师乃三宝之总集,在形象上师与胜义上师中均具备三身功德,故为佛。以下主要从所诠形象上师的角度,讲解上师证悟到的密意实与法身佛没有区别。

一切诸佛为上师,顺化所化如是现。

譬如在烦恼沉重者面前,诸佛菩萨呈现为讲授如何调伏烦恼的上师;对杀生者,呈现为宣扬放生功德的善知识;乃至于天气火热之际,呈现为天空中的遮蔽烈日为众生带来阴凉的云朵,也是诸佛菩萨利益众生而呈现出来的化身。

教法之故独一月,数现大小种种形。

所化之故唯上师,化现种种相驾临。

教法与证法双运即为究竟果实中的便智双运、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如同月亮能呈现大小盈亏种种形象,证悟心之本体的上师为了以不同的教法度化不同的众生而化现为种种相,如僧人、瑜珈士、旁生、非人等等,皆系对照所化众生的业力与根器而呈现的。

行者一旦证悟心的本体,就已获得真正的“本来上师”;未证悟前,必须在信心之中行持。曾有一位清净刹土中的空行母,为了护持一位善知识而呈现为老太婆的形象,一天有一位成就者带着很多随从来求见这位善知识,正巧遇到老太婆挡在路上来不及回避,随从们就把她推倒在路边,扬长而去。后来这位成就者在清净刹土中时许多佛菩萨正在会供,他却被一个空行母拒之门外,这位空行母讲了她呈现为老太婆时被他的随从推倒在路边上的经过,故而阻止这位成就者参加会供。由此可知,佛菩萨的化身在何处实难测知,我们在没有完全具备佛陀的遍知功德之前,一定要谨慎地护持自己的信心。

俗话说:“佛在何处皆不知,因此要生平等信;贼在何处也不知,是故当存谨慎心。”经论中讲释迦牟尼佛呈现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那么在众多畜牲中有没有佛化身呢?如果我们随意伤害了它,会成熟何等果报?我初到亚青寺时,见闻了这样一桩事情:附近小镇上有一位半藏半汉血统的男人,平时很正常,然而有一天好象精神失常般,拿着石头把自己的脑袋砸得头破血流。几位亲友就开着货车把他送到亚青寺,请喇嘛仁波切赐予加持,上师问他:“你前两天是不是打死了一头雪猪子(旱獭”他当时不承认,出来后方告诉旁边的亲友说:“前两天我在草原上看见一头雪猪被别人埋设的铁圈套住了,我就拿锄头把它砸死了。但是当时并没有他人看到,事后我也没有讲过,喇嘛怎么知道呢?”亲友就去向上师说明情况,上师说:“这不是一头普通的雪猪子,它是佛的化身。”由于所杀对境太严重,所以无须很长时间,此人就承受了痛苦的业报。

水器之故唯一月,一时月影现无数。

众生心故唯一师,同呈种种上师相。

在江河、池塘、水盆以及各种盛水的器具中,能映显出大小不同的各种月影。与此相似,由于众生的根器各异,故而对同一上师呈现出不同的印象。譬如几个人同时见到一位上师时,有的生起坚定的信心,有的无动于衷,有的心生怀疑,有的十分反感等等。种种感受并不存在于上师本身,而是因根器不同产生于各人心识中。

乌云之故唯一月,光芒隐现种种相。

妄念之故唯一师,呈现贤劣功过相。

随着乌云的聚散,月光时隐时现,形象变化不定。由于众生的妄念之故,对上师的观待存在贤劣功德、过失等等不同。然于上师自己并不存在此诸分别,一切分别念皆从众生的妄念中起现。明白此理后就能知晓自己的过失。自己尚未证得如佛遍知之功德以前,无法依据外在的行仪推测他人的功过。其实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根性与心念。业力沉重者只能见到不清净的境相,业力清净者所见皆为清净。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在何处?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为何只能看见山河大地呢?就是因为心不清净,业力沉重之故。此理可谓极浅显又极深刻,若能依之调正自心,就不会再去观察或谈论他人的过失。

在调心的诸多方便中力量最强、最有效者为信心。在生起反感嗔恨、诽谤之念时,要以信心调伏之;多观想诸佛菩萨以及化身善知识的功德,了知彼等诸相皆因众生的妄念而呈现,由此自然能够净观五种圆满。

因缘之故唯一月,阴晴圆缺别别现。

弟子之故唯一师,显现信心邪见相。

月亮时圆时缺,乃多种因缘所致。对上师生起信心和邪见,也取决于弟子之因缘——业力。业力清净者之因缘就是呈现极乐世界、密严刹土等净相,业力沉重者之因缘只能呈现山河大地、三恶趣。

现今人们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判断上师的贤劣,不是在自心而是在外境中安立是非功过,如此则永远不会达到普遍的信心。譬如在具足信心者眼中,释迦牟尼佛是真实的佛陀;但在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眼中则为庸俗者。原因在于各人的业力有异,业力沉重者面对一位真实的佛陀也生不起信心,业力清净者面对不净之相也会不离净观。

平时一旦失去了净观就要及时反观内心作调正,并持诵百字明咒及金刚萨垛心咒作忏悔。另外尚需知道避免诸多过失的善巧。以前我初到亚青寺时,在一位堪布面前求得了很多灌顶。一天,有几位道友到我屋里谈天,渐渐把话题转到这位堪布身上。其中一人似乎就要讲这位堪布的过失了,我立即打断他的话,说到:“请暂停一下,能不能换个话题?如果继续谈这个话题,对不起,只有请大家暂时离开我的房间。因为这位堪布是我的灌顶上师,在我的心中他永远是清净的。”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听了他人的污蔑之语后,我虽然不会对堪布生起大邪见,但是在自己定力不够的情况下,心中难免会生起一丝疑惑:他说的会不会是真的?倘若因此导致对上师生起刹那邪见,也会形成堕入金刚地狱之因。作为业习深重的凡夫,在听到类似的诽谤之词时,谁会想到“这是我的心识及耳识不清净所致”呢?故当远离容易招致烦恼的环境与人聚,善巧护持信心与誓言,此即修行。

昼夜之故唯一月,呈现显与隐等相。

利众之故唯一师,呈现涅槃与住相。

月亮夜显昼隐,比喻善知识的住世与涅槃。然于上师的本体中并无这两种现象,犹如真正的月亮一直悬挂在天际,不随昼夜而变异,本为恒常不变者。但当地上容器中的水干涸之后,其中的月影自然会消失;何处容器中蓄满水后,又会映显出月亮。所谓“涅槃与住相”,只是众生心识中的呈现而已,实际上诸佛菩萨的本体及事业永远不会涅槃。

一切上师唯一身,根本上师即为佛,

直指自心为法身,故恩超胜一切佛。

一切上师的本体和事业是平等的,故名为“唯一身”。根本上师就是佛。何以称为“根本”?即最主要之义,譬如一个乞丐会遇到很多曾给他施舍食物的人,这些人都是他的施主,其中有一位施主每天都给他提供饮食,因此可以称为乞丐的“根本施主”。在修行者依止的诸多上师中,对自己的恩德最大者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此与上师的功德、事业、名声无关。因为修行者以调正自心为根本,所以最能帮助自己调伏自相续者就是最能赐予恩德者,故称为根本上师。一般而言,给自己赐予灌顶、宣讲续部并传授无上窍诀者称为自己的三恩根本上师。因为依靠此等殊胜之调心方便,具器弟子易能认识心性故。

根本上师能给弟子印证心的性相,令弟子契悟法身之见,其恩德超胜诸佛。若非现前根本上师的慈悲摄受,一字一句地传授调心的方法,那么即使法界中遍满诸佛菩萨,我们也得不到丝毫法义。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别,但在对我们的恩德方面,根本上师已经超胜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士等十方诸佛。由于我等所修之法乃由祖师代代相传而来,传承祖师对我们也具有极大恩德,但仍然不及根本上师之无比深恩。倘若没有上师的直接摄受与宣讲,我们如何能够获得传承法要,生起出离轮回之念乃至证悟殊胜深奥之见?我所赖以调正心相续的大圆满法,从暇满难得等前行一字一句的阐述方式引导令我少许知道修法的理趣直到诸乘极顶的“顿超”窍诀,皆是根本上师恩德所致。因此每当祈祷、修法、讲法时,我总是首先祈祷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

三界诸师本唯一,异相诸师无分别,

能诠胜义上师为本体,所诠形相上师为妙力,一切上师具有三身无二之密意是相同的,故为九至宝之总集。虽于平等一味中呈现不同之相,但是,诸位上师的本体与事业是没有分别的。

事业无别无逝住,故得深恩为根本

上师所证悟的就是心的本体——不生不灭、恒常不变的无为法,因此没有涅槃与住世的分别,处于大平等中。然于众生的感觉中既有显现也有消失,皆因众生的因缘而呈现。

“根本”即是对自心最具恩德利益之谓。较之其他上师,我们的所作所行若令根本上师心生欢喜,则能迅速积累非同寻常的福德资粮;倘若造作恶业、诽谤、违背上师的教言以致令师生厌,罪过亦极严重。修行者违背诸佛菩萨的教言,果报在无间地狱;倘若违背根本上师的教言,最终的异熟果即为堕入金刚地狱,故当谨慎。

此所言的令师欢喜,不仅局限于供养财物等;而是以修行供奉为根本。喇嘛仁波切对弟子的要求是:“要好好修法,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有人认为自己在修法时上师未必知道,难道上师会心生欢喜赐予加持吗?这是因为业力蒙蔽而感觉上师与自己之间距离遥远,其实上师及诸佛菩萨就在自己的身边。如莲师所云:对于具足信心者,莲花生大士就在他的眼前。

总而言之,“众生心故唯一师,同呈种种上师相。”上师的本性是毫无变化的,明白此理后就应当培养、护持自己的信心。一切闻思修习,无非是在修持信心。试问:修习三藏或者密乘四部的究竟果实为何?从文字理论上或许能解答为“五道十地”等等。然而五道十地的功德标准为何?最终仍归于信心。

显密佛法所讲授的三学六度、三十七菩提分法,九乘之见的究竟果实其实就是信心。信心总持万法,摄收诸义,故当恒时护持之。

上述的“种种上师相”都是游舞化身,但因众生心相续的清净与否而呈现为不同的形相,上师的贤劣功过等皆取决于众生的心相续,而非存在于上师的清净三门中。由于对上师的观待主要取决于弟子的信心,因此,作为密宗弟子当以护持信心为根本。初入佛门时根器的不同其实就是信心强弱不同所致,诸烦恼的殊胜对治力即是信心。修行的见解逐渐进展的标志在于信心逐渐增长,证悟究竟果法的标准也在于信心获得圆满。

闻思修的目标就是断绝贪嗔痴烦恼、逐渐增长见解,见解的标准就在于信心。因此闻思三藏就是为了生长信心,修持三学亦如是。护持清净信心使其不为烦恼染污即为持戒;断绝诸烦恼而使自心安住于平静状态中名为禅定,其功德在于信心的呈显;真正的智慧并非世间禅定中无念寂止之境界,而是于执受空性的基础上妙力呈显信心等功德。信心即是三藏、三学、四部之精华要义,乃我等所应唯一护持之境。达到无偏袒的圆满信心时就是究竟佛果。以下为上师与非上师之区分。我们要将其标准纳于自心当中,检查自己修行中的正直与偏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