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76
  • 分享到:


聚集教言获得加持除违障,

净除生死中阴迷相现后乐,

诸愿成就究竟获得正等觉,

成千教言精华乃敬信功德。

敬信贯穿着从初发心修行直到获得无上正觉的见解历程,其中自然已经含摄八万四千法门,聚集一切教言。在这个过程中循次生起了知、觉受、证悟之见,名为“获得加持”,亦乃敬信之功德。行道中的一切违缘与障碍都是因二取分别念而生,只要证悟分别念的性相——离戏之敬信,就能无勤遣除一切违缘。

内道界的所有乘法都是为了“净除生死中阴迷相”。总体上讲,显宗行者是在呈显生死之后追求清净的涅槃境界,密法则将生死中阴悉皆树立在现前一念中。顿悟根器若于意念呈显时识得其本性,当下就已从生死中阴诸迷乱中超出,并获得恒常不变的安乐;次第根器则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化身刹土,名为后世获得安乐。此等功德皆从敬信中出生。

虽然心之本体超越了二取分别所生的一切愿望,但是,在未证悟之前,我们不能舍弃修行中如法的理想与追求,否则容易丧失欲求解脱之发心以及行道中的精进。若欲成就诸愿望乃至究竟成佛,就应当恒时护持自己的清净信心。密法中所讲的“究竟”并非时间性的概念。一旦证得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就名为究竟;觉性本来就是超越三时变化的无为法,此即究竟。倘若理解成“本来为以前,究竟为以后”,只要具有时间上的分别就不是真实教授中的本体见解。

总之,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传授的一切经论与教言的精华就是“敬信”。我们对于此理要细致思维,反复辨晰:如何依信心区分正直与偏邪?信心与修行者的根器及见修行果有何连系?如何将三皈依、三律仪、三乘法摄于信心之中?为什么说一切都是敬信之功德?……正信是成就之源,疑惑为过患之根。未经抉择而接受的法义,即便是最精深的窍诀,在自心中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才能断疑生信并获得刻骨铭心的定解。

依师便为敬信非敬辞,

修师便为敬信非祈祷。

若具敬信所作获加持,

无有敬信所行悉无益。

由于具德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尊,众生只要以见、闻、忆、触等方式与上师结缘后必定能够获得解脱。由此观之,对上师的少许侍奉、赞叹、祈祷都具有很大的功德,已播下解脱的种子故,此为因果缘起式的讲法。本论主要是从根本调正的角度,讲授能令行者获得即生解脱之道,是故不重视表面形式,特别强调调正内心。因此,修行者依止上师、修持上师的根本旨趣,在于促进自心敬信功德的生长,而不是落于口头上的敬词与徒具形式的祈祷。

如上文广述,敬信乃一切法义之精华,能生解脱所依的无量功德,具足无伪敬信者无疑已经掌握了修行的根本窍诀,彼于敬信中的任何所作皆能获得上师的加持,故能于无勤作中证悟上师之密意。

对于一切教言的究竟意趣,有时说为三身无别之见、心的本体;有时名为无缘之信心、慈悲心;有时称为解脱、便智双运或诸佛密意,是从不同的角度安立的不同名称(其实都在描述同一法),其本质并无丝毫差异。本论是从密乘“依止上师修持师”及呈显功德的角度,扼要归纳为敬信。

三律仪与三乘教,虽为异名总摄一。

断除妄念调自续,虽为异名总摄一。

三律仪与三乘教法中具有极多名相,然其含义全都摄于一法之中——调正自心以悟到本体见解。如前所云:“三戒摄于离分别,三乘归摄调自心”,断除分别念、调伏自相续的终极旨趣就是证悟心的本体。如是于一法中摄尽万法。

是故一法摄诸义,上师口诀调自续,

此乃百川入海教,亦具一五六九法。

行道中的一切方便都是为了达到究竟果位——法与法性无二之见,此中已经具足一切法的要义。上师所授口诀是对本体见解的诠释,行者若能依之调正自心,就能获得像百川入海般将一切教言收摄于一法中的能力。“一法”即心的本体中“亦具一五六九法”,“一”即一身印证中的法身,“五六九法”分别为五智、六度、九乘见解。显宗是依意念造作的方式修持六度,在修持一度同时难以具备其它五度。大圆满所安立的六度是以六个名词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同一本体。

声闻、缘觉、大乘为外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为内三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上窍诀大圆满为密三乘。虽于法相中安立有不同的调正方便,但在证悟法与法性无二之见时,九乘中的名言与胜义见解都成为本体心性的庄严。

下乘宗派通过闻思抉择见解,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究竟果法,犹如为了认识月亮而从多方面排除其违品,说月亮不是长方形、三角形,也不是菱形或多边形;非红色、非绿色等等,然而无法获得直接的认识。实修类似于直接示以月亮的形相,针对各种根器有不同的指示方式,次第根器依靠画月渐认识水月,再继续寻觅真正的月亮。诸乘果法大圆满的特色是直接印授心的本体,犹如直指天空中的月亮,能令利根行者当下悟究竟实相。

常言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然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庸俗生活中,人们常常囿于“现实”而忽略了一个简单却又重要的事实:自己终有一日会死亡。因此,难以舍弃对此生的强大执著,无法斩断如河流之生死相续。具远见卓识者仅依死亡及无常之理,就能生起出离轮回之念,如莲花生大士所云:“知必死故,乃感厌离。”古今众多修行者都是在观想寿命无常的基础上精进修持佛法,才得以解脱生死苦恼、获得殊胜成就。去年有一位18岁的尼姑,上午还在兴高采烈地跟同伴讲,她准备在半月后举行的金刚歌舞法会中穿什么样的服装参加表演,然而中午时她突然病倒,很快就离别了人世。类似的事例不止一两件,而是时有发生,甚至就呈现在自己身边或亲友身上。我们或曾见闻过,然而自心对生死之理、寿命无常到底有多深的认识呢?死魔已经通过他人向自己发出了邀请:“你准备好了吗?”自己该怎样答复呢?从个人的修行体验而言,我虽然从大恩上师处听闻过外道教的360门派与内道教的九乘见解,但是令我获益最多、感触最深的见解就是无常观。我认为一位修行者若欲达到即生解脱,必定不能缺少信心与精进;而信心与精进主要来源于观想寿命无常。因为恒常观修无常者,必能断除懈怠放逸并精进修持正法,从而促进信心持续增长直至圆满,故能速疾无障证悟大圆满本觉之见。

虽然情器世间中的一切皆为无常,但是最有助于调伏自心者莫过于观修寿命无常。我们无数的祖辈往昔的历代冤亲谁还存在世上?现在的分分秒秒中都有极多有情正在经历死亡之旅。聚终将散、生必归死,今天自己没有死亡,明天是否还活在世上?终有一天自己会告别所有的亲友、舍离一切资具,抛弃这个相伴一生的肉身,从熟悉的世间消失,然后成为后人们的“历史”。自己的一切所作到那时将会剩下什么呢?所有围绕着个人私欲及世间八法而造的轮回之业,只能使自己辗转生死而已。只有为了自他有情的终极解脱所修持的功德,才会契入永无生灭的法界实相,尽未来际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喜悦。所以,我们在今生的短暂岁月里应当精进修持正法。虽然时光流逝,但已积累功德,可以作为往生的资粮、解脱的保障。如果懈怠放逸,时间照样会过去,然而自己一无所获。为什么在禀受同一传承的修行者中,有的能即生成就,有的却流转轮回呢?答案就在于修行中有精进与懈怠的区别。我们可以反观自己:一天24小时中,修法占多少时间?有些人虽然住在幽静山或在“闭关专修”,但是真正用于修法的时间却十分有限。须知懈怠度日就是庸俗凡夫的习性,尚为世人所不耻,又焉能依彼趋入出世间的解脱道?若欲断除懈怠,最殊胜的对治力就是观修寿命无常。

我常常想:今晚我躺下睡觉,不知明天早晨能否起身?何时会呈现生命的终点——明年、下个月还是明天?终有一天,自己会从世间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些埋在地下的骨架,以前不也和我们一样,穿着衣服说说笑笑吗?现在我们虽然没有死去,但是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迈向死亡的步伐一刻也未曾停留。我们能否返回到昨天的早晨呢?绝对不可能了。时间短暂而宝贵,既不为精进者延长,也不为懈怠者暂停。所以,我们应当抓紧有限的时光,现在就要开始修法。有的人说:“我很想修行,但是现在没有空闲……”如果执著于世间之事,就永无空闲之时。只有通过观想寿命无常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闲暇,否则永远不能割断对现世的贪执。有些忙碌于追求五欲享受的青年人说:“我先要把事业办妥,老年时再作修行。”然而世间之事有圆满办妥的时候吗?谁有把握能活到年老呢?其实很多老年人仍然忙碌于养生、家务、消遣等等,并没有“闲暇”。用于修行的。因此,我们所唯一能握者就是现在的时光。

诚如祖师大德所言:轮回琐事永无止尽,何时放下何时终结。譬如从祖祖辈辈直到我们这一代都在竭力操办这个家庭,至今已经办妥了吗?虽然临时有许多琐事需要自己办理,但若自己突然呈现“无常”,又当如何?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我们都是在“不可能死”的心态中被轮回琐事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以致于现在仍然漂泊于生死之海,今生若不励观无常,照样会虚度此生。从婴儿到现在,数十年光阴已如梦幻般消逝,回忆中仅刹那之间,所余下的时光亦如是……

以寿命无常为代表的共同外前行不仅是示人入道之妙法,亦为策励精进之良方。自己何时、何地、因何而死?悉皆昧然不知。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30多万人于睡梦中遭受灭顶之灾。2002年发生在纽约的9.11恐怖事件中,两千余人在瞬间的飞来横祸中丧失生命……,浊世中众业感召的灾难;病魔以及各类致命因素层出不穷,我等之生命犹如风雨侵袭下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于此暂存之际,何不善用此身精进求取解脱呢?

喇嘛仁波切每于法会或讲经之初,必先讲解以寿命无常为主的共同外前行。在一些被上师反复引用的事例中,有一则故事特别发人深省:往昔有一人很害怕死亡会突然降临,为了在死期到来前早点得到通知以便有所准备,他进入山洞专修本尊——大圆满三大护法之一的单金多吉拿巴护法神。经过长期的祈祷与观修,终于达到了能和本尊对话的程度。单金护法神显身问道:“你需要我赐予什么?”他就陈述了自己的愿望,护法神满口应允。第二天一早,护法神就告诉他:“上面的村庄里刚刚死了一个老人。”他想:“这是别人在死,关我什么事?”过了些天,本尊又告诉他:“你的村子里死了一个年龄比你还小的人。”他仍然毫不在意。像这样,本尊给他授记了许多次,他都没有放在心上。终于有一天本尊显身对他说:“再过片刻你就会死亡。”他顿时惊惶失措,气急败坏地责怪道:“你的慈悲心为何这么小?为什么不早作授记,偏偏在我死到临头时才告诉我?”本尊答道:“不是我的慈悲心小,是你自己太愚痴。你祈求我的次日早晨我就开始给你授记:他人在死就说明你迟早也会死,要立即做准备。但你却无动于衷,我有什么办法呢?”

如同此理,我们所看到的其他有情的死亡,正是诸佛菩萨在对我们作授记。我们不能将死亡置于外界之中或者当作他人的故事,应该在自己身上切实观修死亡会在自己毫无准备的时刻突然降临,自己还能生存多久实在难以预料,因此,现在就应当修持佛法、毫不迟延时间。然而有些人认为: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何必苦苦观想寿命无常?每当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愉快时,垂暮老者也会这样说。然而当自己病重寝疾、真正感觉到死亡的威胁时,谁能轻松洒脱地接受这个“规律”呢?其实人们每天为温饱而辛苦操劳,无非是为了维持生存;在生病时设法对治、奄奄一息之际还盼望医生全力抢救,都是在尽量回避死亡。一般人的死亡过程在客观上似乎只有几十分钟、几小时的时间,但是对于正在饱受痛苦与恐怖折磨的亡者本人而言,几分钟在主观感受中也许如同几千年漫长,绝非钟表所能计度。

倘若对寿命无常之理仅限于词句了知,则难以转变自相续,临终时仍与庸俗无异。如果要达到无俱死亡、生死自在的境界,就应当将死亡如实置于自身以观修之,使自心真实生起无常之念及欲求解脱之想,那么所作所行都会成为解脱之因,使得今生、临终或未来能获究竟安乐。

我们通过观想无常就能精进修持解脱道,从而消除命终时的痛苦与恐怖。刚刚过去的一年仿佛与昨无异;人生一世犹如一梦间。我们余下的时间如同电光石火,应当倍加珍惜。不观无常即同庸俗,无法从轮回琐事中超出,很容易在散漫、世间八法、造作恶业中虚度此生。所谓“一小时不观想无常,一小时就深陷轮回。”即使暂萌出离心,但若不以无常观长时护持则极易退失。禅修者若舍弃无常观就难以勇猛精进地克服道障。譬如有的人感到吃饱后睡觉最舒服,一打坐两腿就造反,再配上昏沉与掉举轮番进攻,实在招架不住。此等皆为业力习气沉重之相,正要坚持不懈地修持如军人“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方有获胜的机会。勤修不懈的动力即来源于对寿命无常的深刻认识。《譬喻经》云:有一比丘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乐,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悯伤之,告比丘言:“汝维卫佛时,曾得出家,不念经戒,饱食却眠,命终魂神生蜈蚣虫中,积五万岁。此四品虫生在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世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比丘闻已,惭怖自责,五盖即除,成阿罗汉。

既然欲求今生解脱,就不能放纵三门、随顺习气而行。有的人习惯于懒散度日,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最终有何利益呢?不观无常故即与庸俗同道,使极其珍贵的修行因缘变得毫无实义。初者,难值难遇之大圆满上师,我们今生已经见到并被上师慈悲摄受,犹如盲人遇到向导。次者,难闻难得之诸乘精华深密窍诀法,上师已经开许并正在赐予我们,如同乞丐拾得真金。最关键的是,难发难护之出离心和信心已经从我们心中生起,并敦促我们进入佛门修持正法,此犹如黑暗之中升起了太阳。在已具足这些稀有缘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无常观激励自己精进修持以获得即生成就。

基础的条件常常被人忽略,浅显的道理往往最为真实。寿命无常等外前行对于修行者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楼房越高则对地基的要求越严,修行者倘若不具备前行的基础,所修持的“高深之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对于共同外前行虽然容易了知,纳入自相续中如实了悟则难。修行者倘若已证悟真实见解,那么一切前行要义悉皆摄于正行之中。在未证悟正行实相之前,依靠思维造作的方式,相似树立正行之果法功德,名为“前行”,它是修持善法及解脱道的基础。真实正行是超越一切思维的,然而修行者很难当下证悟究竟果法,是故不可缺少前行的善巧方便,譬如于修法前先办妥琐事并发誓专修;入座前行中“身要”依七支坐,“气要”排九节风,“意要”发菩提心;明观共同外前行之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业报、轮回过患,修持不共同内前行之上师瑜伽、发智慧菩提心等等。有些修行者上座后就直接把心安住在平静的状态中,以此作为修法的核心。但是只有为数极少的极上根器才能依靠这种方式不借助前行的缘起,在直指心性的当下了悟究竟果法。尚未达到极上等根器之前,不能忘失或舍弃前行诸法,应当把前行当作胜义谛来修持。

观修无常已达何层次、理解有多深,只需检查一下日常所行就能知晓。倘若一天之中懈怠放逸的时间超过修行的时间,就说明自己的“无常之念”犹如身上的衣服般仅限于表面上,这种不痛不痒的“观修”丝毫不能引生对死亡的恐怖。初行者的心相续中虽然临时有一些信心和慈悲心,但若不配合观修无常,则与即生解脱相距甚遥。最好是于临睡前独自静静地观想无常,就会获得比心情快乐时更深的感受,并生起恐怖之心,从而敦促自己寻找能解除死亡怖畏之法。

总之,从初步修行直到究竟果法的历程,都可以归纳到观修寿命无常之中。观想无常亦属于从根本上调正烦恼。在第六、七识造作中的观想应名为“改造意念之护持”,最终远离一切戏论达到无有自性的悲空双运见解时,观想之明了与空性无有分别,此时的正念名为“无造法性之护持”,观想寿命无常方获圆满。我想,在行道中不需要观修无常者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圣人,一种是死人。初行者依靠有缘的方式观修,无常之念时有时无。达到恒常具足无缘之无常观念时,就是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所云的证悟究竟果法时的标志,此时的无常之念实即妙智慧。

如是轮回等显相,分别妄念诠释之,

一切涅槃等显相,亦为分别之诠释。

贪嗔痴烦恼等轮回显相都是分别念的诠释。众生虽然具有实执性的分别念,但是只要认识分别念的性相后它自然会消失,说明一切烦恼妄念都是临时呈显出来的虚幻现象,仅为名言中的诠释而已,而且一切涅槃功德也是分别念的诠释。或问:若是这样,涅槃岂不是成为有为法了吗?应该知道,在众生角度中安立的轮回与涅槃都是有为法,从众生的角度超越后获得轮涅无二之见才是无为法。“善乃心分别,恶亦复如是,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因此,轮涅善恶等皆为分别念之诠释,心的本体是超越贤劣分别的大平等见,这是究竟果法立场上的讲解。然于初修时当依取舍法断恶修善、断除轮回以树立涅槃,这种因果缘起式的行道亦属于无欺之正法。故于闻法、讲法、辨论时要分清角度与立场,方不致于混淆上下乘法、共与不共法。在自己的修行历程中,对于初修时与果位中的见解、行持要区分开来,此极重要。喇嘛仁波切说:“不会支分讲解各宗派的见修行果,将一切法全都混为一谈不名为窍诀,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具智慧者既能支分讲解各宗派的含义,又能将万法摄为唯一的窍诀。”

是故善恶乃妄念,道与非道乃妄念,

善恶乃心分别,含有能所二取故名为妄念。针对初行者而言,五道十地等均为功德,然而从究竟果位的角度来,行道中的一切呈显皆为妄念,尚未超越戏论故。倘若对讲法的角度分辨不清,就会误认为该颂在诽谤因果。譬如高、中、矮三个人,相对矮者可以说另外两个皆高;相对高者而言,另两人皆矮。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皆为合理。‘

我与无我仅分别,诸见宗派乃分别,

修行者若能达到“无我”之境界,不是已经从意念中超出了吗?然而,是谁知道“无我”呢?通过寻找“我”在何处而了知无我之理,其功德能够断绝实执性的我执,然而了知“无我”之念仍然未脱离心识。因此,从究竟果法的立场上讲,“我”与“无我”诸见解为分别念。

行道中的殊胜见解如定解虽然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仍然含有细微的能所二取,故名为分别念。初步修行时是依因果缘起树立果实,究竟果实中为超越因果之见。前者是从行道、法的立场上讲的,后者是法与法性无二之见,一切因果皆成为本体之庄严。所谓“因果”都存在于意念造作中,一旦从意念造作中超越就名为超越因果,此时寻找二取分别亦不可得,均成为本体之庄严故。

在未证悟此见解前,因果必然无欺存在。有的修行者接触到禅宗、密宗的真实教授后,既未在自相续中获得超越因果之见,也未得到真正善知识的指导,把词句之见当作证悟,致使狂言无忌、非法而行,沦为诽谤因果的佛门败类。

心的本体虽然超越各宗派权设的一切行道方便,但是并不意味着诽谤诸宗派,相反会具足普遍平等的信心。在没有完全执受本体见解之前,不能随意抨击、诽谤他宗制造宗派对立,否则很容易违犯密乘中的第六条根本誓言。传承祖师曾经教诫道:若要评价、回遮他宗的见解,首先应当对此见解具有正确的了知甚至证悟,并于自宗派的见解中能知道上下乘不同的特点。然而现今精通自他宗派者可谓寥寥无几,若于一知半解中恃意诽谤,会造下舍法罪等极大的恶业,普通人不了解佛法故谈不上信仰或诽谤,反而是一些佛门弟子由于见解不圆融、闻思不广博、心量不宽阔之故易造此罪,切需谨慎。

是故调伏分别念,乃为一切前后要。

此文前后复宣说,因乃殊胜精要义。

了知如识水能解渴,觉受如少许品尝水,证悟如饮水而解渴。根据自己的见解历程,当以相应法调正自心,乃正确无误之道。譬如了知毒药本来是空性,但若吃下去会不会丧命呢?米郎仁波切云:“吃毒不致于中毒者,才能按密宗行持”,只有具证悟之功德者方能如此。次第性根器对于所了知的词句之见,既不能执着也不能舍弃,应当依此方便逐渐取证究竟果法。若将了知执为证悟,就很容易诽谤因果且于行道中丧失精进,如说:“贪嗔痴一切烦恼皆是妙力所显,无需调正”等等。以前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经怒斥类似的狂惑者说:“你现在不用嘴巴吃饭,试试能否用鼻子吃下去!”

倘若完全舍弃了知之见等相应法,讲授极为高深之法,则为初行者无法企及,往昔有位名为穹格荣的证悟者,他不讲解行道中的方便教授,直接要求弟子安住于实相中修持真实教授。弟子的见解如果与他的证悟不相符,他就说:“不对,要继续修持。”然而,那些初修的弟子谁能轻易获证高深的真实见解呢?由于长期修持的结果皆“不对”,弟子们越发灰心疲厌,渐渐都离开了穹格荣,是故根据根器传授、修持相应法极为重要。

针对极上等根器施以真实教授,直指心的本体顿时调伏分别念。针对中下根器,亦有相应的调伏方便。从初时讲解《屠夫真言》的基,再讲解以方便教授为主的行道过程,最后直接印证见解,其要义在于调伏妄念而证得究竟果实。我们有时讲调伏自心的必要性,有时传授各种方法如依信心、见解或方便教授来调伏分别念,之所以反复宣说,是因为心的本体就是三藏四部的最终目标,调伏自心即是唯一根本调正之道。

如何调伏分别念,最初剖析调妄念,

中间直视调妄念,最后安住调妄念。

修行者倘若不具足禅定之力量,烦恼妄念沉重时当用剖析的方法调伏妄念。直视调妄念则因修行者根器之别分为两种:贪嗔痴烦恼沉重而对治力微弱者,虽然临时安住平静状态中,但是一不小心又会随逐妄念,由于此心看不见、抓不住,不禁感到“无可奈何”,此时唯有依觅心法修持。虽然觅心法属于意识转为道用,但在次第修行中乃极重要之法门,此即依觅心法直视妄念而树立缘起性空之见解。另一种直视方法是于妄念力量较弱时,只要提起精神自然安住在此妄念中,妄念自地消失后会达到一种清明状态。

剖析与直视调妄念属于方便教授,其果实即真实教授之安住调妄念。“最后安住调妄念”之“最后”不是通常讲授的因果缘起之义,而是根据证到究竟果法的时间长短,譬如一刹那、二刹那或无刹那等,所安立的四种解脱,其于最终达到的见解是一样的。

虽然通常有“最初、中间、最后”的过程,但是亦因人而异。总之,不具禅定力量者依思维对治思维的方式调伏妄念;中根者依直视调伏妄念;具真实禅定解脱者依解脱安住调伏妄念,此即从初步修行至究竟果实之历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