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68
  • 分享到:


所知法分轮涅二,取舍法分善与恶。

初二痛苦寂与否,后二痛苦生不生。

虽然在本基状态中轮涅无二,但是大悲周遍之力向外观待形成心识之后,分别成二法:劣者为轮回,贤者为涅槃。其区别就在于是否消寂痛苦,这是从法(而不是法性)的角度讲的。贪嗔痴就是轮回痛苦的根源,寂灭此诸烦恼痛苦就是涅槃之功德。更深一层理解,未认识自心之本面名为轮回,依靠修行获证心之性相名为涅槃。

行道中的取舍法分为善与恶,为善则不生痛苦,造恶必感受苦报,此乃因果之法则。是故,次第行者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励力修持善法,初当受持五戒十善,舍弃恶业。次依意识造作循次修习有相止、无相止、相似胜观、真实胜观等见解,最终获得出世间上善功德,究竟达到痛苦不生之境。这是一种舍恶取善以破除轮回来树立涅槃的过程。若上根利智当下证入诸法实相,即能安住在法性大平等之中修持,是故不需经历取舍破立的行道次第,可直接将所知法、取舍法无别溶入果法中行持。然而此等根器极少,绝大多数行者还是要依取舍法勤修才能获证无勤离戏的轮涅平等之见解。

轮回虽为所弃法,然不净除轮回因,

不能超出轮回际,故当首先除罪恶。

什么叫轮回?痛苦就是轮回,轮回之因就是恶念、烦恼。要脱离轮回痛苦,首先净除其因——以贪嗔痴慢嫉为主的恶法。五毒在显现状况中尤以嗔恨心最为恶劣,能造极为严重之罪业。《大庄严法门经》云:“嗔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大恩上师教诫云:“诸乘之基为戒律,一切嗔心若不舍,自他善焚如劫火,如此怎会证大觉?”是故,三乘律仪均以嗔恨心为重戒。

要调伏嗔恨心,就应观察它究竟因何生起?凡夫往往觉得他人“不顺眼”、别人冒犯了我,才令自己产生嗔烦恼。然而,烦恼到底生在自己心上还是他人身上?他人消失后,自己就断绝嗔心了吗?如理观察即知:嗔恨乃至一切烦恼都存在于自心的习气当中。作为修行者,恒常反观自心才能及时发现烦恼,时刻护持见解才能有效对治烦恼。只要依照觅心法等窍诀观修,就能消除心中之五毒恶法。

涅槃即为所取法,彼因善法若不修,

不能取证涅槃位,是故初当取善法。

从凡夫直至成佛的历程中所有的菩提资粮都可称为善法,如十善业、十法行、三十七菩提分法等,依之可以进取涅槃。善法无量无边,皆自心源而出。摄其要者,即出离心、菩提心、信心,彼等乃三乘佛法之精髓。出离心不在于外表形式,而是要认清世间及轮回的痛苦本性,此后方能励志求取解脱,是故上师常常教诲弟子曰:“若处幽静之胜地,莫念世间之八法。轮回痛苦不萦绕,入修妙法有何利?”无论身在何处,修持何法,皆不离出离心。小乘之见、修、行、果皆是围绕出离心而展开,观其四谛、别解脱戒、四果即知。金刚乘各宗派亦以出离心作为入道之门户、实修之基础,如本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云:“若未能于轮回心生厌离,于涅槃道深生好乐者,仅示现避世之相而独居幽静山林,则实无大义。因于他日‘大行者’一旦道心转变,极易溜入喧闹城中,故当谨慎行之。”如果是具有坚强的出离心者,必能舍弃世间的一切幻象虚荣,克服种种违缘障碍而励求解脱,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即密勒日巴尊者,从传记和道歌中可以看到尊者深切的出离心。

在一切善法中,菩提心乃成佛之正因,为大乘行者所必需,是故《华严经》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菩提心并不是人为造作的,它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心性,识此即为菩萨,如《般若经》中云:“若菩萨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发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萨。”作为菩萨戒弟子,每修持任一善法即使念佛一分钟,也不要忘记先要发菩提心,结束时要回向众生证得菩提果。此中的奥妙在于:仅为自己修一个法,只有一个功德;为利益十个众生修一法,就有十个功德;为度化无量众生成佛而修一法,就具有无量功德。所以,以有限的发心纵使长期修持,所获功德仍然有限,难以对治无始至今积累的罪业,如同以针尖削大树。若能发大菩提心修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获得无量功德,对治力强大故,易能消除罪障及烦恼,如同利斧砍树。另外,不具三净法(发心、正行、回向)所做一切善业,成熟善果就会消尽,属于有漏功德;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则属无漏功德,乃至菩提间无有耗损,反而还会增长。因此,为了迅速圆满自他之利,我们应当把握住一切修法之灵魂菩提心,故此即能时时常行菩萨道。

作为佛教弟子,修持各种善法时应当量力随能,如礼佛斋僧、持戒讲法、修德行慈、诵经坐禅、只要配合发心、正行、回向三种殊胜,均能获得暂时及究竟无量功德。摄如海善法之精华、易行而不劳者,即为修持信心,因为一切善法、功德悉皆聚集于信心之中,如《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能增长诸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对三宝的信心就是最殊胜的善法、最宝贵的功德,能令凡夫超越轮回,直趋涅槃。昔时老太婆把狗牙当作佛牙至诚礼敬,最终获得解脱。古今众多不懂经教的念佛人依靠对阿弥陀佛的真实信心持诵名号,命终即得往生佛国净土。凡是修法有成者,无非具信心之人。

在密宗的修行中,尤其重视培养信心,大圆满更是如此。信心即是大圆满的见解、修习、行为、果位;信心圆满即为大圆满。设若精通如海之显密经典、具备移山倒海的大神通、摄受人与非人弟子多如黄河泥沙,其功德尚不及心生诚信的百分之一。然而现今于众多修行者中,鲜见重视信心者。有的人说:“我可以一坐五六个小时不动,没有烦恼妄想。”言下之意功德颇高。但问及对上师、对法的信心,说是“跟以前差不多”。这不是出世间的功德,只能判入世间禅定之中。人间众生若能禅定数小时、几昼夜,实属不易。然而色界有情可于一个禅定中安住六千大劫,无色界则为八千大劫,却仍未超出三界,就是因为不具出世间禅定之功德。至于压制粗大的烦恼妄念,不仅世间禅定如是,一切有情每于酣睡、昏迷、麻醉等庸凡状况中皆能办到,怎能称作真实的功德呢?是故当知:倘若证得出世间禅定,其妙力必然呈现信心、慈悲心、出离心等不共之功德。在行道中信心逐渐生长,即为正道之标志;圆满的信心就是果位之特征。总之,信心赅括万善,乃出世之根本。是故劝诸善信修善即修信。

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

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

轮回法即二取分别念,终究要被断除,但是在次第修行中先要依它起修,才能趋入涅槃道,亦即获证它的本性。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把意识转为道用,主要就是依觅心法来实践二取分别念的性相。然而很多修行者弄不明白此理,认为一切观想均属于应舍的分别念,还不如直接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禅修。若是极上等根器,可以不假方便,单凭自然安住就能获得清明智慧,如龙萨娘波尊者的根本上师仁增顿德多吉(持明降魔金刚)在修持世间禅定无相止时,就能证得出世间的见解。然而此等根器极为罕见。次第性根器应当止观兼修,方为根器与法相对应,有助于见解的增上以至于成就。若舍弃观想,仅仅专注于平静无念,无论有多么稀奇的感受,都不是能够解脱轮回的真实见解。精滴如意宝云:“于此不念专注无记法,若住明许即是色界心,或住无念乃为无色心,种种动念即为欲界心,修彼等待转生三界故,轮回之中解脱无是处。”

因此,要知道观想的必要性。初步修法中是依二取分别念作观,如以粗大意念观外前行、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方法作内外分析,可能消除粗重的贪嗔痴烦恼。修行有所进展后,配合寂止观修境意无别、破我、觅心等法,为相似胜观之见。观想可以通达经论教理,并对空性心生了知而断除对外境和妄念的实执。寂止能够生长定力稳定见解,深化对空性的体验。所以它们在行道中如人之双足,互为依赖互相促进。最终从二取分别超越,观想转变为妙力呈显的方便,寂止转变为本体智慧,此即便智双运、本体与妙力无别之究竟果法。

以上虽云要依根择法、善用观想,然而鲜有以次第性根器自居者,故再依实修之验略作检别。在安住时如果已从一切粗细沉掉中超出,必定是真实的见解,便智双运自然具足。倘若未能,就需要依诸方便作调整。但有些人懒惰成性,嫌如法作观劳心费神,于是专修“无念”,实与外道之无想定无异。有时在修法中因根识内收或饱食暖衣而稍有昏沉时,行者往往贪恋此“清净境界”颇舒适,遂舍弃观想而憩息其中,这种迷迷乎乎的“安住”纯属浪费时间,亟应纠正。在寂止的状态中,久则难免产生沉掉,其力量若很弱,就提起精神继续安住,则沉掉自地消失。如果昏沉或掉举的力量很强,会直接动摇行者的禅定,想安住亦不可能,此时就要一心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前行,或者排除九节风、发菩提心、祈祷三宝或观修上师瑜伽……依靠意识造作的方法对治沉掉,护持禅修。在修觅心法时,就观寻心念的来、住、去,能知之心的有或无,等等。以此观想助成后面的寂止,通过止观交修促使见解逐渐增上,就能证悟出世间的胜观,乃至究竟达到便智双运。

有人要问:“我早就知道心不可得,又何必反复观想寻觅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诚然,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年迈的老公公,谁都知道心念无形无相,寻亦不得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是知道即可,还需要融入自相续方能对治烦恼,这就是庸俗者与修行者的不同之处。譬如生起贪心时,能否当下知其为虚幻呢?若不能,说明修持觅心法尚未达到定量,仍需从外境和自身中反复寻觅妄念,才能将觅心法包含的真理铭记在心。若要铭记在心,必需要长期观修,不能浅尝辄止。况且,上述这种对自心表象的肤浅认识,远非了悟心性本面。虽知心不可得,但还会生起实在的烦恼;了知妄念本空,却依然随逐不休,这不是觅心法成就的功德。长期依止观交修达到相当的程度后,观想能助成寂止,寂止未脱离观想,二者无别双运才是大乘缘起性空的见解,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既是空,空即是想。此时觅心固然不可得,能觅者亦当下成空,知心不可得之念亦消溶于离戏之清明状态中。行者达此地步后,不作观想亦可。

有人认为:“观想不也是轮回之因吗?善恶一切妄念皆为轮回之因,何必再去观想而寻找轮回?”除非极上等根器可以如是树立见解,次第修行者若作是言,即为诳言,易招堕落。昔时昌根阿瑞仁波切对世间琐事心生厌离,于是舍弃了自己的寺院,独自奔到桑耶寺修法。途中经过一个村庄,听村民说有位瑜伽士功德极高,周围一带牛、羊、猪等屠宰之事都由他负责,因为瑜伽士说自己的见解极殊胜:“没有所杀之境,也没有能杀之人,连屠刀也是空性的,所以整个是在虚空之中杀生。”大伙都很叹服:“他在空性当中杀牛杀猪,真是不可思议啊!”于是家家户户都恭请他操刀,他也因此发了财。昌根阿瑞仁波切抵达该地时,恰逢此“瑜伽士”身患重病,那天请来一位名医把脉诊断后说:“现在可能没有办法了,很快就要去世了。”此人一听此话便吓得魂不附体。身边的人劝解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您可以在空性中杀牛,应该也可以在空性中临终啊。”他不得不坦白说:“以前都是为了骗取财物而说的谎言。现在怎么办呢?”有人说:“最好念诵《无垢忏悔续》。”但是他从未念过,就叫人去找书。等到把书拿来,他已然断气。

轮回之道分二途,正直行与偏邪行。

由正直行趋人天,以偏邪行至恶趣。

轮回并不仅为外在的六道境相,主要是指自心的二取分别念,彼分为正直行与偏邪行。偏邪行即贪、嗔、痴、慢、嫉等烦恼,乃恶趣之因。其反面即正直行,为人天善道之因,其中尤以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善法为解脱轮回、往生或成佛之因。若更深一层理解,未能认识器情界及自心虚幻的本质而生起的一切贪执,名为偏邪行。运用佛法理论如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作分析,可以断除对境心之实执而了知诸法空性,名为正直行。如今人类凭借现代科技虽已观察到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如原子、粒子等,但是并未断除对其实执,也未能依此进而认识万物空性之本质,故只能称为世间的学术,与小乘的无分微尘见解大相径庭。

若于世间正行多,大地遂盛如天界;

若于世间邪行多,地下恶趣定盈涨。

虽然天界和恶趣的果报成熟于将来,但是其因就在于现时世人的三门行持之中。而且由于人类造业之力极强,某些共业现在就可以产生效果。譬如,修持善法者若多,很多围绕私欲而产生的仇恨争斗就可消除,整体上的道德水准、社会秩序乃至福德受用都会转趋贤善,人间便能与天界媲美。如果普遍行持恶法如杀生(当今人类为满足口腹之贪及商业利润大肆屠宰捕杀各类动物,杀风尤炽),无疑未来堕落恶趣者极多,现世也会遭受疾病、障难、短寿、善神不护、福德渐消等种种苦恼。每当共业显现为广泛的饥荒、瘟疫、战争时,人间与恶道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对战争史上那些惨绝人寰的屠杀、血洗等场景,只能以“人间地狱”来形容。为避免此等恶果,应当尽力断除其产生之因,受持不杀生等清净戒律。

如果联系自己的修持,如何理解此偈?六道种种善恶境界都是自心所显,或乐或苦无非自业感召。若依正法调正自心,就能获得天界般的快乐享受,亦即寂灭粗重的烦恼业惑。更进一步则能超越轮回,获得永恒不变的极乐,如吉珍扎华江措所说:无论身于何处,都是清净刹土;无论见到何人,都为其本尊。许多高僧大德亦能亲抵佛国净土、见佛闻法、享受加持等。我们未达此功德之前,应当根据自己修持的法门净观五种圆满:观师为佛陀;眷属为男女菩萨;处所乃庄严刹土;法为大乘圣教;时间乃超越三时之大平等。净观可以有效对治自己庸俗的烦恼分别念,功德成熟时此等净相就会如实呈现。如佛所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总之,五种圆满都聚集在信心当中,具信心者方能恒常调正自心,对器情界具净观故,不会令自己或他人产生诸多烦恼。不如是修持者,常说常念他人之过失,对善知识亦难生稳定、无偏袒之信心,牢骚满腹、烦恼炽盛,且令别人苦恼。是故修行者要对正偏二行如法取舍,才能获得法益。

正直名为人法规,若极正直天道规;

偏邪浊世行为规,若极偏邪地狱规。

三门贤善方为正直,是人道之法规,如十善业。若能配合禅定使正直行更加增上,名为天道之法规。贪嗔痴烦恼所生之法为偏邪,已成为浊世之法规。若更偏邪,以烦恼炽盛恶业沉重故,就会与地狱众生为伍。现今之世即为五浊兴盛之时,乃众业所感,如众生寿命渐短名为命浊;烦恼越发沉重为烦恼浊;身心常感不乐、有情交往中多生苦恼为众生浊;福德受用转劣,意愿难遂故称劫浊;正法鲜为人知,信奉断常邪见者众,故为见浊。我等于兹五浊恶世中能值遇佛法且心生道念,可谓不共之果报,故当精勤修法获取成就后,再致力于度化众多仍处于蒙昧、偏邪之中的有情,才使此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何等名为正直行?尽弃一切诸狡诈,

言语本意皆一致,外内二者等一如。

烦恼所生之法名为狡诈,不但于己无益,还会损害他人,亟应舍弃即使依狡诈行临时获利,终当如还债般一一偿清,因果无欺故。正直行的标准是表里如一,此贤善的人品也是修持解脱道之基础。言语如同圣人,自心如同凡夫,尤非装腔作势而已,难以感化他人;佛教弟子既要能宣说正法,又要将法义纳入自相续实践,才能自他二利,“言语”也可理解为佛言祖语等教法,为外;“本意”是自心对法义生起的定解体验,为内。外内要达到一如,应通过实际修持来融合。

语者即言谈,意者彼实践。

外乃身及语,内即自之心。

意邪语正此为内偏外正直,

邪遮正直即为浊世之法规。

口说要断烦恼、得解脱,仅属言谈;要在心中真实断除烦恼迷惑方为实践。口说心行,则内外正直。倘若内心偏邪外现正直,终究为偏邪,如伪君子及口蜜腹剑之流。又有的表面上言行像位修行者,然其内心却被五毒所缚,如为自己的名利而传法讲经,为世间福报“出家弘法”,为获得供养而诈现威仪,已成为浊世教法中的“不正之风”,皆属世间八法及轮回之业。若不谨慎反观内心,修行很容易流于表面形式甚至成为诈相。心不依于正法,即使闭关禁语、茅篷苦修、穴居草食,亦非真实之正直行。

尽舍心中之狡诈,此即唯一正直行,

亦即殊胜人法规,一切人道此中摄。

舍弃欺妄狡诈之心方为正直,乃人道之法规。对于禅修者而言,一切二取分别念均属狡诈。内道诸教法无非为调正此狡诈而设,依调正之方式不同而分为三乘。小乘视妄念如毒而完全舍弃它,另觅涅槃寂灭之果。大乘以发世俗菩提心等方式将二取分别念转变为成证佛果之因,犹如将毒配成药物后服用,有益无损。密乘直证妄念烦恼之自性就是真正的本体见解,此时能够直接受用妙力所显的一切包括五毒烦恼,只会增长妙力,无有丝毫过患。犹如孔雀食毒,羽毛更美。须知此为真实教授中的见解。总体上提到密宗时,指的是真实教授。

总之,三乘教法虽各具特色,但调正二取分别念的目标是一致的,实无冲突之处。若善能择法而用,有助于修行的进步。如在入定中修持密乘之见解;见解未稳固前配合大乘法观修;出定中主要依小乘法规行持。将三乘佛法悉皆纳入切身实修中,能迅速调伏无明二取。行道中兼修三乘,果位即便智双运:小乘与大乘为方便,密乘为智慧。若知此理,就不会在显密之间妄作抑扬诋毁,甚至造下谤经舍法之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