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74
  • 分享到:


利他事业乃上师,自私修持非上师

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者乃上师,是在执受本体三身的基础上所呈显的游舞化身。行者如果缺乏实证,仅凭对法义的一知半解来摄受徒众,则对自他皆无真实利益。若问:证悟本体见解的标准为何?答案就是呈显圆满的信心与慈悲心。很多修行者都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的禅定中,然而极少有人更深入地审察其中隐藏的正偏之别。倘若能够长久安住于无念之定中,但是以信心为主的诸功德毫无增长,则非出世间禅定之道验。有的人在禅修中虽然未能断除烦恼妄念,但是信心和慈悲心在不断生长,表明正处于正道之中。不明此理者往往以妄念的多少来衡量见修行果的高下,譬如只要能够压制妄念的生起就自许为高深的禅定,实属谬见。像色界、五色界的天人能于一禅定中无念安住六千、八千个大劫,却仍然不能从轮回中超出,原因就在于未能生长信心,慈悲心等出世间的功德。

只有具足慈悲心的上师才能真正行持利他事业;缺乏悲心宏愿、执一己之私见修者不堪为利众之上师。有的人认为只要生起慈悲心后自己就可以成为传法度众的上师,却不知道恒常具备无伪的慈悲心实非易事。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苦修不就是为了呈显恒常不变、昼夜相续的慈悲心吗?只有认识心的本体后才能获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任运行持利生之事业。未能执受本体之见者,不可能依照殊胜化身之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若仅依身语之善来做事业,力量无疑很有限。至于它能否成为证得究竟果法之因,则取决于行者的发心。发心若属自私自利,表面上的利他之举亦成为非法;若发慈悲利他之心,所为皆成正直法。初行者以意念造作的方式修持相似悲空无别之见,究竟证悟真实的悲空双运名为“利他事业”。仅把心安住于庸俗无念的状态中,未能显现解脱之功德则为“自私修持”,不是真正的禅定。

宣三乘法乃上师,不宣妙法非上师。

极上等根器在执受本体三身的基础上呈现游舞三身,自能以妙法利益众生,普通根器者于慈悲心中宣讲正法。倘若舍弃慈悲心,发心易为世间八法所染,所宣即成染污法。在口耳传承中固然需要“宣三乘法”,心印传承及表示传承中亦然,此时自己对三乘教法的领悟名为“宣”。是故修行者当依教法调正自相续,而不能仅停留于言词上。若仅仅在口头上空谈教法,却对真正的见宗毫无体悟,或将闻思修割裂开来,则为“不宣妙法”。与修行相脱离的闻思不是真正的智慧,舍弃闻思后的无念安住亦非究竟果法。闻思修三慧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教证双运法、正确无误的“宣三乘法”。

善调徒心乃上师,心未调柔非上师

能施以诸多善巧方便调正徒众的心相续者名为上师。调正、调柔心相续的标准在于消除五毒烦恼并与出世间法相吻合。反之,倘若不能帮助众生调伏烦恼乃至获得出世间的利益,则不能称为上师。具德上师是三界有情的救怙主,是欲求解脱者的皈依处,彼于自相续应已获得成熟与解脱,如此则能于法义毫无舛错,并正确无误地指导弟子的修行。一个缺乏修证经验的传法者,自己尚未证得真实的法义,更难以准确辩别弟子的见解并做指导。故于未具利他的能力之前,当以修法自利为要,否则易生诸多罪过过患。设若讲错一句共同法,过失如同挖掉三界众生之眼睛;倘若讲错一句不共同法义,犹如杀害三界众生之罪。

很多人喜欢以无念安住的方法不让妄念生起,或专注于空性中修持寂止,时间一长,就能压制粗重的耽著与分别念。然而信心、慈悲心等功德未能生长,故非真正的调柔自心。修行者若已调顺自相续、证得出世间禅定,心能呈显这两种功德,历代祖师及喇嘛仁波切皆如是云。但是这种无念的禅定,以及自宗方便教授中的寂止修法,可以作为证得出世间禅定的基础、调顺自相续的助缘。在《金刚萨埵续》中针对二十一种根器印证二十一种见解,如对极钝根的弟子,上师令他往山上奔跑,很疲乏时也不能休息。最后弟子唯感到累,上师令他坐下安住,为作印证:把累的感觉放下,自心会体验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它就是真正的禅定。此属于方便印证,当然与究竟实相相距甚远。须知真实调顺心相续的标准主要在于呈显信心、慈悲心。

修持善法乃上师,行持罪恶非上师

善法无量无边,修善之殊胜法要即“三殊胜”:发心、正行、回向。依此实修者为上师。行持恶法、内怀三毒烦恼,然却外现修法姿态者非为上师。从调理自心的角度而言,修善亦有正偏之别:依发心、正行、回向修持则为正,不受持“三殊胜”则为偏;在正行如禅修中,依止观交修或便智双运名为正,单修止或观、偏堕于方便或智慧名为偏。

结缘具益乃上师,无具利益非上师

我们与哪些上师结缘才具有解脱的利益呢?在诸多教言中讲到,能够真实利益结缘者的上师必须具足无伪的慈悲心,彼等即是佛菩萨的化身。不具足悲心的“大成就者”即使名声广大、徒众众多,也无法给结缘者带来解脱的利益。每当人们祈请喇嘛仁波切为亡亲故人做超度法事时,喇嘛常常要求他们替亡者给僧众供斋供茶。因为在应供的僧众中只要有一位登地菩萨,此结缘供养即成为令亡灵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之因。所以“结缘具益”之上师,主要指已经断除堕落与烦恼的登地菩萨,具大慈悲之功德故。

在自相续中如何“结缘”呢?法即是缘,如法修持就是结缘,必能获得出世间的利益,如历代成就者都是依照上师传授的教言修持才证悟究竟果法,作为后学者的我们亦当长随师学、依教奉行。反之,不依师教、自私修持则非成就之路,故而“无具利益”,譬如舍弃传承上师的教言,仅凭自心的感觉来判断上师的功德,以及自己见解的高低等等。虽然在打坐、禅修时可能出现好的感受,但感受与烦恼妄念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对调伏自相续实无所益。

具胜大悲乃上师,无悲悯心非上师

具大悲心者方堪为众生之上师,修行者当以护持慈悲心为要。初修时应当依靠所缘痛苦之境修持慈悲心,究竟能获证无缘大悲——悲空双运之见。

所有一切上师尊,名称行相虽不同,

然其法身皆平等,一切事业亦平等,

意愿利生皆平等。

诸外相上师乃随顺众生因缘而呈现者,在被业力蒙蔽心性的众生眼中其名称行相各异,然而他们所证悟的密意、所执受的本体三身和呈显的游舞三身悉皆平等。偈中的“法身”义即本体三身,“一切事业”指游舞三身,实乃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一位具德上师无论呈显为何等形相,其所作所为无非是在利益众生。所化有情若与彼结上善缘,固然是即生成就之正因;倘若结下劣缘,亦已播下能于未来获得解脱之种子。我们在对此理生起定解的基础上,应当护持自己的清净信心,勿为烦恼所使而造诽谤之业。

往昔有一位修行有成的上师,每天接受一位牧场弟子供奉的新鲜牛奶。这位弟子认为上师的功德至高无上,并且自己也已经断绝无明烦恼、证得登地菩萨的见解。上师为了破除弟子的执著使他不复堕于自许为登地的诳言之中,有一天在弟子奉上牛奶就故意说道:“别人是否都说你的家族不清净?因为我每天一喝你送来的牛奶,口里就长疮,我也觉得你的家族不清净。”弟子顿时很不高兴:“我天天给您供养牛奶,您反而这样说——我再也不送了。”这位上师之所以打方便妄语,就是为了让弟子明白自己的烦恼仍然强大,从而反省其见解。

宣法利生善调他相续,

安置结缘清净之善道,

彼之根本应具大悲心,

此乃上师一切皆平等。

“宣法利生”有三种方式,心印传承之宣法不是仅将心稍许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而是完全契入心的本体甚至达到入定出定无二之见。喇嘛仁波切以身坛城为弟子印证见解的方式为表示传承之宣法,借助文字讲经说法则是口耳传承之宣法。

“善调他相续”分为“从支分调正根本”与“从根本调正根本”。心为诸法之本,下乘宗派依靠顶礼念诵等身语之善来逐渐调心,名为从支分调整根本,这种因果缘起式的修持历程十分漫长,需要多生累劫才能成熟究竟果法。大圆满的修持特色是直接调正自心,名为从根本调整根本,“自心调顺即涅槃”,故于年月日中能获证佛果。对于具足根器者施以根本调正,即为殊胜的“善调他相续”。

善知识除了依靠布施等方式与众生结缘外,修法结缘能够断除自他的烦恼业障,使具缘有情获得清净善道乃至无上正觉,故根本在于大悲心,如喇嘛仁波切所云:“修行者是否具备善知识的资格、能否成为众生的怙主,主要取决于是否具足大悲心。”世人出于对亲友的慈爱而嗔恨其怨敌,这种偏袒的慈悲心远非大悲菩提心。具有普遍、圆满的大悲心者名为具德上师,堪为众生之怙主。诸形相上师虽然显现各有不同,然其密意与事业皆为平等。

喇嘛仁波切曾云:除非真正已证悟佛果者当然是活佛,这种已完全获证究竟果法后为度化众生而呈显的化身极为稀有难得。但是,现在往往把普通的神识化身也称为活佛来度化众生,譬如有的人修持正法、人格贤善,辞世后,人们找到其神识化身并称为活佛,然而这种化身虽因前世的熏修与庸俗有异,但是尚未彻证究竟果法,仍然处于行道的历程中,故与真正的活佛存在凡圣之别。

依止具德上师如理修学,是获得成就的保证。我们在传法中看到许多祖师在显现上也是从凡夫位开始修持,终因契悟上师密意而获得圣果。密勒日巴曾是杀人害命的庸俗者,然面他在玛尔巴上师的严厉调教下,即生获得殊胜成就。那么我们在得到圣者上师的慈悲摄受后,如何将上师的密意纳入自相续呢?主要当依恭敬心和信心,如下文所明。

依止上师修持师,彼摄八万等法门,

此乃究竟唯要义,即为敬信之功德。

圆满的依止,意味着自己已经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上师允诺传授从初修直到究竟果法间的全部法义。“修持师”可以扼要解释为修持上师瑜伽,分为外、内、密三相。初行者当依文明观皈依境,祈请上师赐予四灌顶后化光融入自身等等,此即修持外相上师瑜伽;超越一切词句及心识造作,因证悟心的本体而达到远离破立的“本来上师”见解,名为密相上师瑜伽、无上大圆满。外相上师为方便修法,密相乃诸法之实相。在依止上师与修持上师中实已无遗摄尽八万四千法门,故名为究竟唯一之要义,此即因敬信上师所获之功德。行者若无敬信,焉能如法“依止上师修持师”?

在修持上师瑜伽时,观想上师之本体与一切善知识无别,其面相为莲花生大士或阿弥陀佛、文殊菩萨等。诸位本尊及佛菩萨只是在不同根器面前呈显的不同尊相,实际上其本体与事业是平等的。有的修行者想:我已依止上师多年,对上师的信心与佛无别,难道还需要把上师的面相观为本尊面相吗?那时就不必如此,由于众生习气沉重,临时对上师难生如佛之尊敬,方才观想转变面相。倘若弟子具有坚定的信心,在修持本尊如文殊菩萨时其面相仍然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如喇嘛仁波切所云:“此即真正的文殊菩萨。”上师具备三根本故。

启开一切之法门,寂灭一切修行障,

证得一切教言义,彼为敬信之功德。

我们最初依对三宝的信心而生起道念并趋入法门精进修持,在行道中信心作为一种殊胜的对治力,能够消除昏沉与掉举两大障碍。信心达到究竟圆满时必能证得一切教言之所诠——心的本体。故云信心乃修行之核心,教证即此。若能背诵这些教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中含义,还能因此开启他人的智慧,促进自他信心功德的生长。

授予一切大悲心,即成一切加持器,

聚集诸悉地精华,此为敬信之功德。

根据一个人的信心完全可以推测其悲心如何,因为二者同属果法中的功德。佛门中常言“功德无量”,真实含义就是普遍的信心与无缘大慈大悲。倘若缺乏真实的功德,即使能够长久安住并感到具有很高的见解,仍然难以消除死亡的痛苦,无法超越世间禅定。犹如绘画的太阳,再赏心悦目也无法驱散黑暗,玩具猎枪虽然逼真但是抵挡不住豺狼的侵袭。修行者务必仔细审察自己见解的真伪。

对于“加持”,人们常常理解为上师给信众诵经持咒、赐予摸顶或加持品等等,实则不然。这些形相仅为加持所依之“缘”,其实质就是自相续中所呈显的功德。例如善知识将手置于弟子头上,依靠此缘使弟子心生敬信甚至获得见解,就是在赐予加持。我等弟子依赖大恩根本上师授予的心印、表示或口耳传承之方便而对心性有所体悟时,即可名为获得加持。“加持器”指堪能生起功德之心相续,并非任何成实之器具。“悉地”即成就之义,“聚集诸悉地精华”指证悟心的本体,此诸功德皆依敬信呈显。初行者依赖外缘及心识造作而产生的敬态、敬语及信心称为有缘敬信;彻悟法性时的信心是本体功德的自然呈显,名为无缘敬信。

一切邪魔无阻障,一切障碍不染污,

一切业障自清净,此为敬信之功德。

人们常将佛像、经咒、加持品带在身上,可以消灾辟邪。何人若皈依三宝、敬信上师,必不为邪魔所扰。一切邪魔皆是自心所显,行者依敬信调正自心之后就能调伏一切邪魔。

对于障碍,修行者皆不会感到陌生,成就者的境界都是相似的,成就前的障碍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多祈请莲花生大士或持诵心咒,可以遣除一切业障。

不起不敬等邪念,临终之际无痛苦,

息灭中阴迷乱相,此为敬信之功德。

有些人虽然没有强大的邪见,但由于习气太重,难免产生与敬信相违之念,此时一定要依信心作对治。但也不要将我们所时刻护持的信心,完全理解成作意中的清净念——这种有缘敬信如何具足“证得一切教言义”、“聚集诸悉地精华”之功德?针对不同的根器安立有不同层次的信心,不要全都混为一谈。

人们将世间执为快乐恒常的清净地处,然于临终之际不得不离开此世间、进入不可知的死亡之旅,故而感到恐怖。彼时必须舍弃自己贪恋的亲友及财物,所以心生痛苦。总之,痛苦和恐怖来源于对世间的执着,而执着系由心识所生。唯有证得心的本体后,才能从痛苦和恐怖中彻底解脱。

心识也是呈显中阴境相的根源。若能调正自心,自然能够消除中阴之迷乱、呈显清净相。大体说来,显宗行者依靠今生的修持,经历诸多生死之后方能获得究竟果法;密宗行者根据现时所达到的见量,当下就能确定将来的解脱之机。譬如在对心性有所认识的基础上,修行者或能于梦中知梦、转变梦境乃至呈显梦光明,依此等定量能够测知以后的中阴解脱情形。总之,中阴境相就存在于现时的心态之中,只要悟证心性就能获得生死无畏以及中阴成就等利益。偈云:“此为敬信之功德”,既表明一切殊胜利益皆从敬信上师中获得,也可理解为是以无缘之敬信这种果位功德指代心的本体。

即生圣者慈摄受,临终显现上师相,

未来获得清净刹,此为敬信之功德。

具德上师是圣者,然而无法摄受不具信心的弟子。弟子如果具足信心,必能得到上师的慈悲摄受,临终时亦能获得上师的加持。曾有一位我熟识的老和尚,因患重病仅存奄奄一息。于是我赶紧去请示上师,喇嘛仁波切说:“最重要的就是提醒他:不要忘记祈祷上师”。回来后我就对着老和尚的耳朵说:“依止上师并修持上师,是我们一生修行的核心。无论如何你都不要忘记上师,现在更要一心祈祷。”他很费力地说:“刚才发病很严重,但是一直都能呈显出上师的形相,比平时所观想的还要清楚。”听到此话,真正体会到长期依止上师并祈祷上师的意义。因为在临终时只要能祈祷上师、显现上师,就能按照上师传授的窍诀安住,从而获得解脱。我想要是能像他这样在有生之年愉快地修行,临终之时无有恐怖地圆寂,未来恒常享受佛果大乐,才算是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若要达到这种境界,现在就应当精进修持。否则待到临终时,即使旁人在自己耳边高喊“请观想上师”,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生前若缺乏修行的串习力,于临终苦怖交加之际就很难提起正念。试观平时在身体疲倦、情绪不稳、患病或睡眠状态下还能够护持正念、一心祈祷上师吗?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在临终及中阴阶段只要得到一点提醒,他就明白该如何修持。但要注意,帮他面对临终的人绝不能是破戒者或他所憎恶的人,否则容易使临终者堕落恶趣。尤其对那些违犯密乘根本戒的人,我们虽于内心不舍弃慈悲度化之念,但在行为上一定要远离彼等。在藏传佛教代代相传的加持品中,有些是具有久远历史的圣物、大成就者的身受用,有的是伏藏品等等,但若破戒者接触过,再殊胜的加持品即使是莲花生大士的衣物也会失去加持力,变成毫无加持之物。因此,接触破戒者的过患极大,会给临终者带来晦气,甚至破坏修法者的功德。

在通常所言的三种信心中,净信和欲信虽非究竟,但也能够帮助行者于未来获得解脱。坚定不退的信心为无缘之诚信,以无所缘故,无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处于本来解脱之中,当下即能受用清净刹土。

不离一切皈依处,意愿任运而成就,

暂时究竟获二利,此为敬信之功德。

具信心者恒时不离皈依处,在不间断地受持皈依戒,能够成就所愿。为什么有些人却意愿难遂?根本原因在于习气烦恼沉重,缺乏对上师三宝的敬信。在共同讲解中,二利是自利与利他。若按无上窍诀法的见宗,依信心力悟证心的本体为如所有智,此即自利;在此见解基础上,对众生呈显无量的功德利益为尽所有智,或名利他。

善心证悟渐增上,地道证悟自然现,

究竟心意融一味,此为敬信之功德。

“善心证悟渐增上”,指行道初期所体验的善念与见解,包括从小资粮道之见增上至中、大资粮道乃至加行道的“世第一法”。资粮道行者有堕落也有烦恼。由于见解的力量很弱,若不长期护持就很容易被强大的三毒烦恼所转以致于堕落。因此,喇嘛仁波切常说:“稍知修法的人要把身心稳定下来精进修持。因为此时的见解犹如石块上面烧着的小柴火,一阵猛风刮过来,不仅把火吹灭,连柴都会被刮跑”。

加行道的见解称为喻光明,无堕落但有烦恼。这种见解属于定解或觉受,虽然含有微细的烦恼,但其力量远较资粮道强大。保任此定解,在临终解脱之际,经过若干禅定夜的安住使见解完全成熟后即获成就。从安住直到妄念生起,其中的时间名为一个禅定夜。如果平时对见解的觉受比较深刻,临终时仅需三、五个禅定夜即能解脱。定解较肤浅者需要安住的时间和次数就多,如二十一个禅定夜等。普通人在断气后身体就会变凉,而在禅定夜中安住者心间保持微热,容貌与生时无异。安住圆满后有红白菩提从两鼻流出,此即证得无上佛果之标志。是故具加行道见解后不会再堕落。

见道指证得初地之真实(义)光明。在一些经论中说登地时已断绝烦恼障——因执著外境而生的分别念。须知此系概说,因近代大善知识堪布昂琼在《自传》中依据自己的实证写道:“处于此种境界中,不再生起任何分别念。如果从中回到世俗粗大的心态时,则觉得一切显现都变得如梦幻般无有实体,除了偶尔会产生少许执著心之外,几乎已没有了分别执著的念头。我以此推断,在那些得地圣者菩萨们的心相续中,不会存在持续不断的执著心,但也并非根本不生执著心,这是我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若从表象上观察,有时登地的成就者在出定中可能也会显现一些烦恼,但其力量极弱,与凡夫的实执之念及自相烦恼并无不同。譬如一根搁在地上的草绳被烧掉后,看似草绳实已化为灰烬。总之,登地菩萨的见解虽为真实但并不圆满,仍含有业气故。经过学道的十地历程将业气完全转变成智慧气后,就能圆满成就无学道功德——佛果,此即自心与上师密意融合为无别、依止并修持上师所获的究竟果法。由此可知,五道十地所摄的一切出世间见解其实都是敬信所呈显的功德。这种说法并非夸张,因为“敬信”不仅指依靠无伪的敬信才能使具德上师的清净智慧在自相续中如实生起,敬信即是成佛之妙道。

唯一恭敬上师尊,不变上师恒依止。

上师乃三宝、三根本之总集,故称“唯一”。专心依止并修持上师,不散修它法故亦名唯一。先当了知上师乃具足一切功德之至尊,才能生起敬信并专注依止。

敬语言说与不说,祈祷或与不祈祷,

修行者以言语赞颂上师,念诵祈祷文的目的在于调正自相续。只要内心具足敬信、诚挚祈祷上师,形式上的身语礼敬做不做均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