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前基础造者殊胜
-
作者: 宗喀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17
-
丙二、菩提道次引导: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论云: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此论是依戒香寺之讲轨,从四方面次第传讲,故此菩提道次第引导分为四者:初者为示法源清净而宣说造论者殊胜功德;复次,为令学人对教授生起恭敬、殷重之心而开示此法殊胜功德,如是有缘所化定会起信,进而乐欲闻受此等法要;学人求法欲乐已生,故紧接着宣讲如何讲闻具二种殊胜之正法(此二殊胜即造论者殊胜与法殊胜),令学人相应正法。以上三者为最初之关要,若如法而行,则为良好开端,如此便可正式开演道次第之教授,讲闻双方悉成就清净之佛事。最后为如何以教授无误引导学人之次第。
丁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一、总说;二、分说造者殊胜。
戊一、总说:
论云:今初。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论中从一般与特别二方面宣说:
一般而言,此道次第教授即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之所有教授;特别而言,道次第教授即《菩提道炬论》之教授。
《现观庄严论》是弥勒五论之一,此《现观庄严论》全名《般若波罗蜜多教言?现观庄严论》,全论以八事七十义阐述般若波罗蜜多实修次第,印藏诸智者皆异口同声如是承许。
论云: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
“然灯智”为阿底峡尊者出家法名。“讳”:称谓已离世尊长时,于名字前加一“讳”字,以示尊敬。“阿底峡”为梵语,义为殊胜。
故彼《菩提道炬论》造者,亦即此处所要“显示造者殊胜”之造者大阿阇黎胜然灯智,特别共称“殊胜阿底峡”。此据格鲁派大成就者金刚持所作解释,不应理解为道炬论之造者即本论作者。“此之造者”即指第一科目中要显示其殊胜功德之造者。
戊二:分说造者殊胜: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四、结文。
论云: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己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论云:今初。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
先释第一种受生殊胜,即尊者于圆满种性中受生之事理。
拏错大译师(为阿底峡尊者弟子)所造《八十赞》中如是讲述尊者受生情形:于东印度殊胜国境中,有一名‘次第聚落’之大城市。城中有一王都,因宫中有无量金幢为妙严,故名‘金幢宫’。此宫高广庄严,(种敦巴尊者所造传记云:“此大城中有一亿人口;游乐园林有七百二十处;沐浴处有两万五千;多罗树有五万六千棵,从四周围绕全城;有七重城墙,城中有三百六十座桥梁;二万五千座金幢;王宫中有十三个金顶。”)故此城市受用极其富饶圆满,国势强盛,可与汉地国王相媲美。
论云:“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八十赞》又云:“此大城国王名为善胜,王妃名吉祥光,彼有三子,分别名莲花藏、月藏、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位妃子,育有九子,长子名福吉祥,为当时大智者,称为“陀那喜”。善胜王之三子,即比丘精进月,其善巧密法,得生次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次子月藏王子,即至尊上师阿底峡。”
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论云: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阿底峡尊者成就之殊胜功德可分为教证二者:一是获得教功德,二是获得证功德。
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二、修学密宗之情况;三、出家修学内明。
辛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论云:今初。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
先讲第一者: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拏错大译师的《八十赞》云:“尊者从三岁至二十一岁间,善巧六十四种世间技艺与一切工巧明,亦善巧声明与因明。”故于二十一岁之前,尊者学习内外道所共四种明处——声明、因明、工巧明及医方明,悉皆善巧究竟通达。尊者不仅通达大五明中共之四明,且无碍通达世间小五明。
“六十四种技术”指古印度流行的艺术性技能,包括属于文化体育等技艺者三十种;属演唱、器乐者十八种;属声乐者七种;属舞蹈者九种,共六十四种;“善构言”指善于组织语言,即声明;“一切诸量”指因明。
论云: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正理滴论》”是法称论师因明七论之一,为解释因明本体之论典。
特别如大卓龙巴所言:“尊者于十五岁时,仅听闻一次《正理滴论》,时尊者与一极聪慧之戏论外道辩论,结果胜伏外道,从此美誉之声,诸方远扬。”
或有人想:“此处应当介绍尊者佛法成就,为何宣说其世间成就?此与佛法有何干系?”此种想法极其狭隘,撇世俗智慧于菩萨慧学外,极其错谬。佛教为真俗圆融、救世利他之大教,大乘菩萨不仅须通达胜义慧,亦须通达世俗慧,以及通达饶益有情慧,此等皆为菩萨慧学所摄。《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已清楚宣说:“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从别别之必要而言,为调伏不信佛教之人,故菩萨应寻求声明与因明,唯具足语言成就,以及以理辩论之能力,方能调伏外道与世人,将彼等引至教内;为摄受已信仰佛教者,应寻求工巧明与医方明;为自己觉悟,应寻求内明。总之,为成就一切种智故,菩萨应遍学五明,若未精勤修学五明,圣者亦难证得一切种智。佛陀示现殊胜化身,有十二种希有事业相,其中第四相即善巧通达文字等工巧明处。
辛二、修学密宗之情况:
论云: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
黑山道场有一罗睺罗多尊者,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本尊,并得金刚空行母授记之上师。尊者于其前请受一切灌顶,时经十三日,上师日以继夜为尊者降下教诫法雨,并为尊者取密号为智密金刚。
论云: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
二十一至二十九岁间,尊者于多位获得成就的上师前,修学金刚乘教典教授,所学无不通达。诸密乘上师包括哲达日、菩提妙、阿哇得得哇等。一晚梦中,尊者在班智达自在称上师前闻受密续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圆满后心想:于密宗方面,唯我最为通达。时有众多空行母于梦中向其显示众多密咒经函,悉为其前所未见,如此摧伏尊者傲慢。
难遇之师已遇,难得之法已得,且所得之法并非少量,而为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听受圆满后,油然生喜而示傲慢相,然虽张其骄傲之弓弦,亦得诸空行母善巧挽回。
辛三、出家修学内明:
论云: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
此后,上师(阿哇得得哇)与本尊(黑日嘎、度母、释迦佛)劝尊者出家。或于醒时或于梦中,劝请尊者:“若你出家,将对佛法与众生起极大饶益。”依是劝请后,如《八十赞》所言:“您之亲教师,公认为一加行道修行者。”尊者祈请大众部一获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名为“戒铠”的持律上座作为亲教师,正式出家,法名“然灯智”。时年二十九岁。
“尊重”即上师。“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即加行道四位中,忍位的“入真如一方定”。加行道四位即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论云: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
二十九至三十一岁期间,尊者学习法相乘内明上下诸部。尤其于能飞聚落法铠上师座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论》。善巧通达根本四部教典,即使是诸部作受食等各种微细取舍之处,亦无杂遍知。
“能飞聚落”:印度地名。
“《大毗婆沙论》”:为佛陀圆寂后,由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于北印度共同撰著之论典。唐玄奘大师将梵文译为汉文,法尊法师曾将之译为藏文。尊者学习此论前后历经十二年。
“根本四部”:为小乘十八部根本分类。小乘虽分十八部,然根本分类唯有四部:即迦叶所传大众部;罗睺罗所传一切有部;迦旃延所传上座部;优波离所传正量部。尊者不仅精通四部之三藏,即便于受食法、净水法、缘起法、戒体得舍等方面,十八部学处之微细差别,悉皆通达,无杂了知。
“受食”:是佛陀为遮止比丘盗心,制定比丘必须于他人给予的情形下接受食物,不能擅自取受。
论云: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此为总结尊者成就教功德。由此尊者已渡越自他诸部宗海之彼岸,故对一切教正法中的关要,无丝毫颠倒、悉皆通达。
“自他诸部宗海”指自部内明学处与他部世间共同四种明处;或自部指中观自宗,他部指其他实有宗。“度越宗海彼岸”即比喻学习一切教法已达究竟。
庚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一、戒学之成就;二、定学之成就;三、慧学之成就。
辛一、戒学之成就:
论云: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之,佛之圣教尽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三藏圣教所诠即此三学,故证圣教亦必须摄入三学中。大小显密一切修持,皆不越三学,一切修证悉括其中。三学中又以戒学为基,佛经至言以及释彼论著中数数赞叹:戒学为定慧二学等一切功德之依处。如《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比丘亲爱经》云:“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龙树菩萨于《亲友书》中云:“佛说戒为众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故修持定慧二学前,必先具足戒学增上之证功德。戒学证功德又分:成就别解脱律仪;成就菩萨律仪;成就金刚乘律仪。
论云: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比丘,持律上座我敬礼。”谓其正受圆满比丘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著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尊者成就殊胜别解脱律仪之事理者,如《八十赞》云:“尊者入声闻乘门后,守护戒律如牦牛爱尾般,于如是具足梵行之殊胜比丘持律上座前,我恭敬礼拜。”此说尊者自从受圆满比丘戒后,严密持守所受戒律,如爱惜尾巴之牦牛,若有一丝尾毛挂于树上,虽见猎人欲夺性命,然其宁舍命根亦要护己尾毛。此喻尊者,即使于一轻微学处,亦宁舍生命而不违越,更何况所受重大学处。因尊者精严持律,故成为大持律上座。
曾有人问尊者:“您出家后,可曾去过世人谈论世法之处?”尊者回曰:“彼等不欢喜我,我亦不喜彼等,从未去过。”又问:“有无亲戚至您处?”尊者回曰:“有过一次,我劝彼等修学功德,然不乐闻,此外未曾来过。”另尊者亦从未于女众手中接物。因持戒之功德,尊者身具戒香,至远之处亦可闻及。
论云: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八十赞》云:“尊者自入大乘波罗蜜多门后,具足清净增上意乐,以菩提心不舍一切众生,于如是具慧大悲尊者前,我恭敬礼拜。”尊者总的具有修习以慈悲为根本,菩提心的众多教授,特别长时依止金洲大师,修习弥勒菩萨传予无著菩萨,及文殊菩萨传予寂天菩萨之最胜教授。
“增上意乐善清净”指善能清净唯求自利之小乘心,而具一心利他之增上意乐。“金洲”为地名,相传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地名尊称大师为“金洲大师”。尊者从印度起程,于海上历经十三月才至彼处。前后十二年依止上师,时与上师连枕而居,共同生活。尊者于金洲上师座前总的闻受菩提道教授,特别受学《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集菩萨学论》、《入行论》等不共教授;而以清净增上意乐,修持自他交换世俗菩提心不共教授,亦皆获自于金洲大师。
论云: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如《八十赞》中云:“能舍弃自利,以利他为重,此即我师尊!”即尊者相续中发起爱他胜己之清净菩提心,且以愿菩提心所引之行菩提心,受学广大菩萨行,学修、受持、随行一切六度四摄之学处,因行持善妙之故,能不违越佛子所有制限。实乃希有之传记。
尊者请至藏地时,因其相续具有无伪殊胜之菩提心,故当时藏人,无论何人一见尊者皆认其为大菩萨,无人怀疑。
论云: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护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八十赞》所说:“尊者入金刚乘门后,见自身为本尊,具足金刚心,成为瑜伽中尊主,修持密行,于三昧耶如理护禁,于如是至尊前恭敬顶礼!”即尊者成就观见自身为本尊生起次第以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而总赞为瑜伽中尊主。特别赞叹如理护持三昧耶律仪,不越制限。亦如《八十赞》所说:“以具足正知正念,从不作意与戒相违之事,谨慎护持心念而无谄诳,故以犯戒罪垢不能染污尊者相续。”
“自见天”即见自身为本尊,指成就生起次第之功德。“具金刚心”指尊者成就圆满次第之功德,即成就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瑜伽自在获中者”为总赞尊者乃瑜伽中尊主。“修密护禁”为特赞尊者如理护守三昧耶,不违越制限。“修密”即相续中成就密法功德而不外露。“护”即如理守护三昧耶戒。“禁”即禁止相违三昧耶戒之行。“非戒”即与戒律相违。“正念”即明记不忘所修教授。《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正知”即能觉知身口意状态。“谄诳”:谄者,即内心谄曲,隐藏自过,不如实发露;诳者,即欺骗他人。
论云: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如是尊者对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律仪之净戒学处,非但初以勇悍心纳受;且后亦依所受学处随行防护,未违越制限;若有少许违犯,亦定以各自还出仪轨及时忏净。尊者如是清净之传记,应知是诸通达佛教关要的智者们所喜爱传唱者,故应随此等正士修学。
以上从三方面赞叹尊者成就功德:一者,勇于纳受三种净戒;二者,受后严谨防护;三者,稍有违犯立即还净。
尊者言:“自我入别解脱门后,未染上细微过患;入菩萨乘后,于菩提心学处,曾有一二次过失;入密宗金刚乘后,虽犯众过,然皆立即忏悔,从未不忏悔而令罪业过夜。”尊者行走时,若心生恶分别,则取一木质曼茶罗即刻忏悔,可见其护戒之严谨。
辛二、定学之成就:
论云: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定学成就分共不共二者:共同成就:指由寂止门,而获堪能心,堪能心指于所缘能任运安住之心;不共成就:即具有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尊者于三年或六年中修持明禁行,时邬金刹土诸空行母的歌声,远远闻及,心中亦能忆持。
共、不共可作二种解释:一者由奢摩他门获堪能心,为内外道共同定学成就,而具足极坚固之生起次第为内道不共者;二者以内道出离心与菩提心所摄持之奢摩他,为显密共同成就,于前者基础上,具足生起次第则为密宗不共者。故共、不共可从内外与显密二方面解释。
“极稳”即极其稳固,非为初学之境界,而是修持已到量之境界。“三年或六年”之差别,是由时间单位规定不同所致。按觉囊遍知达兰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印度有计十二月为一年者,亦有计六月为一年者,若以前者之算法,应为三年,以后者则为六年。“明禁行”即瑜伽士为增上明觉能力,而持常人所不能之行为。
辛三、慧学之成就:
论云:成就慧学中,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慧学成就亦分共不共二者:共者,即获得显宗止观双运的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指获得密宗圆满次第的殊胜三摩地。如《八十赞》中云:“如依密乘教法衡量,显然尊者已是加行道菩萨。”
上述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之成就,分别摄于不共定学与不共慧学中:从主次角度而言,主要从一缘安住于所观之角度,将具有生起次第摄于定学成就中;主要从不坏智慧光明分修持而获三摩地之角度,将获得圆满次第三摩地摄于慧学成就中。
己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一、从时间阶段而言;二、从功德而言。
庚一、从时间阶段而言: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辛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论云:今初。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
尊者一生所作事业,分前后两期:一为于印度所作;二为于藏地所作。
此段于传记中如是宣说:尊者住大菩提寺时,修持慈悲与菩提心。时于金刚座处,每年均有内外道聚集一处,举行广大辩论,辩论规则为:败者及其徒众、寺院,悉归胜方所有。
一次,南方有一外道师,持有十三把伞盖(伞为得胜标志,十三把伞示有十三次胜利。)。此外道向尊者挑衅:“你现为佛教主,我为外教主,我俩辩论,败者则归顺胜方,改入其教门,你认为如何?”尊者允之,且请国王等作证,结果尊者轻松折服外道师,此外道将伞盖悉皆供养,顶礼尊者,出家入佛门,其徒众亦皆改信内教。
次年,有一持有七把伞的外道师,亦为尊者降伏。
又有一年,一持五把伞,极善因明、声明之外道师,邀请尊者辩论,尊者允之。午饭后,妥善布置辩场,左侧内道,右侧外道,王于中间,时有不可计数之人聚会观看辩论,辩论之初,众智者皆能理解;辩至中间,唯三十人明白;后能解者减至二十人、十五人、再减至十人、五人,论及极深细处,能解者唯辩论双方。最后,外道师恐难取胜,遂提问声明学中一颂词之义,时尊者未能即刻回答,便请外道稍候,起身走入寺院,于度母前作供养、虔诚祈祷,因得度母加持,尊者豁然明了,出来应答,挫败外道,令其供养伞盖,顶礼出家。
以上为尊者以法战胜外道、住持佛教之事迹,以下再述尊者以讲闻住持圣教之情形。
论云: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自部上下圣教”:指佛教自部上之中观、唯识二圣教,下之有部、经部二圣教。尊者对于内道上下圣教所有未通达、颠倒理解、疑惑之一切垢秽,以智慧力善加遣除,广弘圣教。故内道一切部不分宗派,皆奉尊者为无上顶严。
论云: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如《八十赞》所说:“尊者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不论自宗抑或他部凡有过失之恶宗,悉以狮子吼声一一摧破。”
论云: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全住,尊部无傲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八十赞》又云:“于能飞城中,有二百五十名出家人,戒香寺中出家人不到一百。根本四部悉皆具足,然尊者从不傲举。时尊者成为摩羯陀地方一切寺院四众弟子之顶严宝珠,尊者贵为十八部顶严时,一切四众弟子皆于尊者座前受教。”
当时戒香寺殿堂前面墙壁上,右面画有龙树菩萨,左面画尊者像,表示尊者功德与龙树菩萨相等。殿堂左右两壁,分别画有通达五明之智者及成就者,均有尊者像在内,表示尊者具足智者与成就者德相。另按印度当时寺规,寺院钥匙皆归大智者掌管,时尊者共持十八把钥匙,后将去藏地时,钥匙已有一百零八把之多,可见当时尊者于印度宏法利生事业极其广大。
“能飞聚落”:为地名。“能映覆戒”:指戒香寺,梵语为“止迦摩啰室啰”,“室啰”即戒,“止迦摩啰”即映覆或香。“四本部”:指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正量部根本四部。“大师四众”:佛陀四众弟子。
辛二、藏中所作事理:
论云: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师长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扎瓦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
“天尊师长叔侄”:指阿里国王智光与菩提光。“洛扎瓦”意为译师。“贾精进狮子”与“拏错戒胜”:为两位译师之名。于前有智光派遣精进狮子前往印度迎请,其后又有菩提光派遣拏错前去迎请,依次前后二次殷勤劝请方请得尊者。
西藏前弘期之佛教,经朗达玛摧残后虽逐步复兴,然亦存在众多问题:一般佛教徒多重密轻显;尊师长教授而鄙经论教义;同时,亦有重戒律而谤密法者,导致显密之间势同水火,无法相融。其中最大问题即修行无次第:在未生出离心与菩提心等基本功德时,便直接趣入高深密法;未达诸法真谛,仅依密法文句而行持诛杀等密行,致使解脱之法沦为恶趣之因。时阿里国王智光立志重树正法宝幢,召集阿里地方十余岁童子举试,选取七位上等智慧者,令彼等出家学经,且每人配有二位侍者,派往印度求法,及迎请一位如朗日般能饶益藏地有情之大德。
然二十一人中十九人皆于印度身染热病而亡,唯剩宝贤与善慧二译师。彼二者通晓显密后,使金请人代为询访能饶益藏地之大德,然未果。后二师行至戒香寺向人询问:“是否有能利益藏地众生之大德?”有人答言:“此处有以王子身出家的胜然灯智,为一切佛子顶严,末法五百年之第二遍知,然汝等不能迎请,除尊者外,其他大德颇难有所饶益。”二师虽已知尊者功德,然不敢迎请,回藏禀陈智光法王:“因众生根性有利钝,福慧有深浅,故世尊施设大小乘与显密教法之种种次第,因而佛法义理实乃互不相违。于印度堪能饶益藏地有情者,唯戒香寺之胜然灯智,彼为一切佛教徒之顶严,若能请至藏地,定能作大饶益,戒香寺诸智者皆如是授记。”智光闻言尽扫心中疑霾,又闻尊者功德起大敬信,决意迎请尊者入藏。遂遣译师精进狮子携黄金十六两及众多散金,远赴印度迎请尊者。译师抵达戒香寺后,拜见尊者呈献黄金,详陈雪域教法兴衰之情,言明迎请之意。尊者言:“我去藏地唯有二因:一为黄金而去,然此物于我无用;或为具足舍自爱他之菩提心,由此而往,然此我亦无有,故我无由去藏。”言毕,将黄金归还译师,译师拽着尊者衣角哭泣,再三祈求,尊者仍未允。印度天热,藏人多不适应,与译师同去之眷属大多染热病而亡,所携之金亦将散尽,尊者叹息:“尔等藏人委实令人悲悯。”
译师无奈返藏,禀告智光法王:“迎请尊者入藏,实无此等能力。”法王安慰道:“译师能如此不辞辛劳,舍弃身命,已委实不易,尊者未请至,虽属无奈,不过仍可迎请一位尊者以下之大德。”如是译师遂携五、六位眷属重返印度。
智光法王为成办迎请尊者之顺缘,于边境处,为外道王所擒,关押入狱。时菩提光闻信,遣兵相救,然寡不敌众未能成事。菩提光遂另谋良策,欲以黄金换人。彼亲见外道王并与之交涉,外道王言:“若能放弃迎请尊者之事,树我教法,我非但不要黄金,还重赏于你;若不应之,须予我等同智光身量之黄金,方可放人。”
于是菩提光等人四处收集藏人资财,所得黄金尚差一人头之多,然外道王仍不肯放人。后菩提光探望智光法王时言:“所缺之金,我设法再觅。”智光笑言:“有你此等心意已足够,我已老矣,无始至今未曾为法舍身,今能为法捐躯,甚善!甚善!你将所有黄金带往印度迎请尊者,并将此话转告尊者:我智光一心唯念尊者与佛教,故今于恶王手中,宁舍吾命,愿尊者能于一切生中慈悲摄受我。我至心祈请尊者能至雪域宏扬圣教,更愿加持我这老人来世能与尊者相遇。此乃肺腑之言,你不应耽著我,而应一心为圣教着想。”
菩提光返回后重觅黄金,时闻智光已逝,遂停筹金,一心思虑迎请尊者之策,后请持律比丘拏错戒胜,恭敬供养后,祈请拏错承办迎请之事,译师见其叔侄如此尊重圣教,深受感动,遂允之。译师历经艰辛殷勤劝请,尊者始允来藏。
论云: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
菩提光时代,尊者请至阿里时,菩提光供养黄金三百两,并祈请尊者:“现今藏地有情,因无善知识摄受,对甚深广大之教理,全凭自之虚妄分别而相互诤论,愿尊者遣除彼等怀疑。”并且以显宗两个问题、密教三个问题祈请道:“愿尊者能将弥勒与龙树所传教授,一切大乘甚深义,诚如尊者自己所修,言简意赅造一胜论。”依此缘起,尊者总集一切显密要义,归纳整理成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论》等胜论,使教法重盛于藏。
论云: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此后尊者于阿里三年、聂塘九年、卫藏五年,前后十七年中,对诸多有缘善士开示一切显密教典教授。将已隐没之佛法重树于世;少有保留之仪轨,使其增广具体;为邪见垢秽染污之处,咸令清净,如是令佛之圣教悉皆远离垢染,还复清净。
论云: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维,损减教法,为莲花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抉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
西藏佛法始于第二十七代王朝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时有《百拜忏悔经》与神塔小像印模等落于王宫顶上,为正法之始。至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始创藏文,又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译为藏文,后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汉地与尼泊尔二位公主为王妃,迎奉两尊释迦佛圣像等诸三宝所依,且兴建拉萨大昭寺为主的诸多寺院,开创西藏佛教。
至第三十八代王朝赤松德赞时,国王迎请莲花生大师与静命论师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桑耶寺,以贝若扎那为主的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印度经续论典,不到几年,三藏齐备。佛法之兴盛,必赖于僧团之住持,故而藏王又请静命论师,度有福智者七人出家,受具足戒,此后,始有藏人僧团,建立圣教正轨。时佛教正法如旭日东升,遍照雪域。
然后有汉地和尚摩诃衍,因解空未掌关要,以是因缘而毁谤布施等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维,损减教法,后依授记迎请莲花戒大师来藏,大师善加破除此等邪见,抉择胜者佛陀教法所有密意,使雪域重现正法之日,故莲花戒论师于藏地恩德深重。
论云: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于后宏期,有一类自诩是智者或瑜伽师之辈,因错误理解密部意义,极大损害佛教根本清净梵行,于此等邪见、邪执,尊者善为破除。由此将无倒圣教弘扬兴盛,增上广大,故尊者恩德之甘露遍泽雪域诸有情。
庚二、从功德而言:一、造论之功德;二、摄受弟子之功德。
辛一、造论之功德:一、尊者圆具造论三因;二、摄义。
壬一、尊者圆具造论三因:
论云: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辗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全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阇黎三皆备具。
此段首明造论三因:
菩萨造论光显佛陀圣教密意,其前提须具三种圆满殊胜之因,若不具殊胜之因,则无资格造论开显佛经密意。何为三种胜因?即通达五明、具足教授、获本尊开许。
一者“善所知五种明处”:指通达或善巧五明;二者具足教授:指从正遍知始,代代展转传来,此传承中间善士未曾间断修持此法义扼要之教授,如是传至造论者,此即具清净可靠之传承。若传承有中断,或虽未中断,然中间善士未修持彼义关要教授,则不可谓真实具教授。“正遍知”:是指传承之源为无误遍知一切所知之佛陀,以此保证所传之法清净无垢,若中间未断未失坏,如此所传之教授极其可靠;三者“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亲见本尊,并获本尊开许。此三种条件仅具其一,便有资格造论,若三者全具,则具造论之上品条件,此大阿阇黎三者悉皆具足。
以下再论尊者圆具三因:第一因——通达五明上文已述,此下主要宣说第三因及第二因。
论云: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
“立三昧耶王”:指建立三昧耶王本尊。“雄猛世自在”:指观自在本尊。
尊者为本尊所摄受之事,正如《八十赞》所言:“亲见喜金刚、建立三昧耶王、观自在以及度母等(等字表示胜乐金刚、欢喜金刚)诸多本尊而得开许之故,尊者或于梦中,或直接现前,常于本尊座前听闻甚深与广大正法。”
传记云:当年于印度,尊者每念三昧耶王满千遍时,本尊现一次身。至西藏后,本尊日日现一次身。观自在与度母二本尊,尊者仅需忆念即刻现身。且凡有所作,本尊皆会事前授记。不动金刚亦如此,其余欢喜金刚与胜乐金刚为尊者密部本尊,亦常现身。
论云: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后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
上师传承中,尊者具足所共小乘传承及大乘传承。大乘传承分二:度彼岸传承与秘密咒传承,亦即显密两种传承。度彼岸传承中又具二种,即见传承,以及分别从弥勒与文殊所传两种行传承。密咒传承中,亦非仅具一种,而是五派传承悉具。此外,还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以及种种教授传承等。
小乘传承,是从文殊菩萨现身传予佛智足论友,一直传至智胜友论师,再传予尊者。
大乘度彼岸传承中,见传承是由龙树传予月称,一直传至阿哇得得哇,再传给尊者。行传承中,有一派是从弥勒菩萨传予无著,再传世亲,如此一直传至金洲大师,另一派是从文殊菩萨传给寂天,一直传至金洲,阿底峡尊者于金洲大师前得此两大行传承。
密咒五派传承:1、一切密咒总传承、2、集密传承、3、母部传承、4、格瑜传承、5、雅曼达嘎传承。其中,一切密咒总传承,由龙树传予圣天,一直传至贤得巴,再传给尊者;集密传承,由释迦佛传予恩札布德,一直传至贤得巴,再传给尊者,集密另二传承,尊者亦皆获得;格瑜传承从龙地传至胜敌婆罗门,再传给尊者;雅曼达嘎传承,从莲花凯传予黑足,再传给尊者。
“宗派传承”中“宗派”:是指总的能够分辨一切内外大小宗派。此派传承,阿哇得得哇传予贤得巴,再传给尊者。
尊者对各宗派之辨别极为善巧。当年,尊者至西藏后,得闻上师贤得巴圆寂时,极其感叹:“以前,唯有四人能善巧辨别内外宗派,即金洲大师、贤得巴、我、还有我之弟子地藏。然当时印度的决议与请问之处,唯我与贤得巴上师。现在师长已去世,我又来西藏,印度衰败了。”尊者闻到法铠大师讣告时亦言:“法铠师长现已去世,我又在西藏,印度衰败了。”那洛巴圆寂时,尊者亦如是言。可见当时印度,不论是何种宗派何种法门,皆以阿底峡尊者为重要教主。
加持传承此派是由金刚持加持帝洛巴,再由帝洛巴加持那洛巴,后加持种比巴,再传给尊者。当年,尊者闻得种比巴殊胜功德后便欲参拜,然因缘一直未成熟。尊者唯作观想供养,虔诚祈祷。一日,尊者于梦境中见一比丘手拿人手,边吃边走过,时尊者起念遂言:“出家人不应吃肉。”来人反问:“岂非佛陀亦有错?”尊者闻言深感惭愧。来人又言:“你想吃否?”尊者言:“我愿意。”来人给尊者一无名指,尊者食后即得加持。次晨醒来,尊者可任运入无分别三摩地。时尊者思量:“此为佛菩萨之加持,抑或种比巴之加持?”此后,有一持咒者求种比巴加持。种比巴言:“你我无此缘份。”持咒者问:“谁与我有缘?”种比巴告之:“戒香寺有一以王子身份出家之人,名然灯智。我于其梦中示现某种形相予以加持,你应前去求得加持。”如此,持咒者前往戒香寺,将种比巴所言如实告知尊者,此时尊者方知梦中现身者乃种比巴。
种种教授传承亦分几派:一派由龙树传至龙智,再传至贤得巴,由贤得巴传给尊者;一派由龙树传给月称,再至金洲大师,再传尊者;一派由龙树传给圣天,至智菩提,再传尊者。
论中“等”字,表示尊者于上述之外,另有共显密之传承、性相之传承、证得成就之传承以及发心之传承等。
论云: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
“寂静”为贤得巴之义译。
尊者亲自从学的诸尊长,如《八十赞》所云:“恒时亲近之尊重,为贤得巴、金洲大师、菩提贤、吉祥智等众多获得成就之上师,尊者又特具从龙树菩萨展转传来的甚深与广大之教授。”据说,尊者有十二位成就者上师,譬如阿哇得得哇、则达日、达玛热吉达等。另尊者善巧五明之功德,前文说讫,不再赘述。
论云: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抉择胜者密意。
此为结语。因此阿阇黎通达五明,亲见本尊而获得开许,圆满具足大小显密之教授,故具大智慧能够造论善巧抉择胜者佛陀密意。
壬二、摄义:
从以上传记可知,尊者相续中具有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之宏愿,其一生依止众多善知识,从每位具德善知识前谦逊求学,得宝贵之佛法教授,遍学大小显密教法。因具菩萨宽广胸襟,无狭隘偏执之心,故一切大小显密教法悉皆融入尊者智慧中。为寻求佛法以续佛慧命,尊者不仅于五印度各国中依止众多善知识,且连海中洲岛亦不远万里前后三次航海寻访大善知识,为法安忍一切艰辛。于西印度邬金地,尊者还亲近无量成就大善知识。正因此不惜身命寻求正法之精神,尊者从多位善知识处,圆满求得显密各种传承,成为末法五百年之第二遍知。
《华严经》十地品中宣说三地大菩萨求法意乐:三地菩萨精勤觅求、修习正法,昼夜唯一希求闻法、喜法、乐法、依止于法、随行于法、解悟妙法、安住于法、实践法义、趣入于法,菩萨如此精求佛法。菩萨眼中无何财物值得珍视,唯于能说法者生难遭遇想。故为求佛法,一切内外之财皆可舍,一切傲慢皆可弃,一切恭敬承事皆可为,一切苦难皆可受。若闻得一句前所未闻之法,所生欢喜胜获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珍宝;若得一偈前所未闻之法,所生欢喜胜获转轮王位;若得一偈法,能净菩萨行,由此所生之欢喜胜获帝释、梵天之位。若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之法,能净菩萨行,若能跳入大火坑中受大苦,我可传予你。”菩萨闻言如是而想:“若一句佛法可净菩萨行,纵使大千世界充满火坑,我亦愿从梵天纵身火坑,亲自受取珍贵佛法,况此小小火坑。今为求法,理应受地狱众苦,况此人间小小苦恼。”三地菩萨如是发大精进心寻求佛法,且依所闻之法观察修行。
听闻诸佛菩萨之传记,不能闻已作罢,理应追随大菩萨足迹,随学彼等行为。为身财而舍佛法是凡夫小人之行径,为佛法而舍身财方为菩萨之行持,我等理应随行后者。
总之,尊者于一百五十七位上师前闻受菩提道次第教授,于整个菩提道之次第,断除增益而获坚固不移之定解;不仅生起定解,且依实修道次第而现前证悟;不仅现前证悟,且于印藏二地接引成熟无量众生,行持广弘教法、普利众生之伟业。
辛二、摄受弟子之功德:
论云: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估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鄂种三。
尊者于印度、克什米尔、邬僅、尼泊尔、西藏诸地有不可计数之弟子。主要弟子印度有四位,即与尊者智慧平等的大班智达布多巴、法生慧、中观狮与地藏,若加友密则为五大弟子;西藏阿里地区,则有宝贤大译师(即仁青桑波)、拏错戒胜大译师以及菩提光;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一带,则有迦格瓦与廓枯巴天生;罗札(西藏南部)则有卡巴胜位与善护;康巴一带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即旺修坚参)、智慧金刚以及卡达敦巴;中藏则有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种?杰瓦穷乃(即种敦巴)。此三者合称为库鄂种三子。
论云: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是也。
于此等弟众中,能广大师尊佛法事业之大持承者,即是曾为度母亲自授记的种敦巴胜生。
去西藏前的某晚,尊者虔诚祈祷度母,观察征兆。度母指示当问空行母。空行母言:“若去藏地,于正法利益极大,特别依靠一居士,将获大利益。”菩萨所指居士即种敦巴,其追随尊者十五年,尊者将显密教授尽授予其。尊者示寂后,其有缘弟子皆依止种敦巴。一零五六年,种敦巴创建惹珍寺,安众弘法,如此遂成噶当一脉。惹珍寺亦成噶当派根本道场。“噶”是佛语,“当”为教授,此派宣说一切佛语皆为修行教授,故名“噶当”。
己四、结文:
论云: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造者殊胜内容,如是从受生殊胜、功德殊胜以及事业殊胜三方面略为宣说。若欲广泛了解,应阅尊者广传。
以上显示《菩提道炬论》作者,具有极为殊胜之功德,完全具足造论开显整个菩提道次第的上品条件,如此了知《菩提道炬论》根源极为清净,因此法流源于远离一切未达、邪解与疑惑之大智慧,亦源于远离唯求自利垢染之大慈悲,故根源极其清净。
丁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论云: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首先应明确“显示正法殊胜”中“法”指何者,后应明此法具何种殊胜。此处欲显示何法殊胜?即此菩提道次第教授之根本论典——《菩提道炬论》。依怙阿底峡所造显密论著颇多,于印度时即造百余部论著,然如根本般极为圆满之论典,唯此《菩提道炬论》。在噶当派有一说法:“于南赡部洲,无有经函胜此《道炬论》。”
从所诠圆满、容易受持、超胜余轨此三方面宣说《菩提道炬论》极为圆满之理。一者,因其完全含摄显密经续所有关要而开示,无一欠缺,故为所诠圆满;二者,因其以调心次第为核心,一切皆落实于此,故使行者容易受持;三者,因以善巧两大车轨的二位上师(即金洲大师与小柔白克秀)之教授为庄严,故超胜其余法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