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名义

  • 作者: 宗喀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15
  • 分享到:


甲二、正论分三:一、名义;二、论义;三、末义。

乙一、名义:一、造论者;二、译者;三、论名之意义。

丙一、造论者:一、造论者无与伦比;二、造论者名称;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

丁一、造论者无与伦比:一、化界无与伦比;二、授记无与伦比;三、降诞无与伦比;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七、正见无与伦比;八、修行无与伦比;九、行为无与伦比;十、讲论无与伦比;十一、辩论无与伦比;十二、造论无与伦比;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十五、总集无与伦比;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性。

戊一、化界无与伦比:

《金刚手经》云:宗喀巴大师为诸佛之幻化;《莲花生大士传记》亦云:大师为金刚持佛之化身;尤其各种密续中宣说:宗大师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如《文殊根本续》授记:“世间我涅槃,地上成虚空,汝现异生像,行诸佛所行。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言:“我示现涅槃后,此世间成虚空之际,你将示现凡夫身相,行持诸佛所行之事业,尔时你将于雪山之中,兴建欢喜寺(即嘎丹寺)”;《空行秘密续》授记:“文殊师利号贤慧,增广教法极希有。”文殊师利菩萨将示现名为贤慧之凡夫身,彼将增广佛之教法,极为希有。宗大师七岁出家时,顿珠仁钦仁波切给大师所取法名即为贤慧,藏音“罗桑”。至尊弥勒菩萨言:“如同诸佛菩萨之眼目与心脏般之文殊化身,将出现于世间。”故宗大师非普通之化身,而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示现于娑婆世界之真正化身,诚如《文殊根本续》、大师本人著作中、以及五世DL赞叹那般。

《佛说放钵经》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前过去无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也。”《见一切刹土经》亦云:三世诸佛皆因文殊菩萨而成佛,文殊是一切诸佛之父,称诵十方所有诸佛之名号,功德不及称诵一遍文殊名号。《心地观经》云:三世觉母妙吉祥。大师为大智文殊菩萨之真实化身,而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之师及父母,故化界无与伦比。

戊二、授记无与伦比:

释尊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将来行持诸佛事业。

大师三岁时,第四世Gmb游戏金刚应元顺帝迎请,从西藏前往汉地,途经西宁时,大师之父领其前去拜见Gmb,当时Gmb为大师授居士戒,并授记说:“此子将到卫藏(拉萨地区)住持正法,有如第二佛陀般之事业。”

弥勒菩萨授记云:汝犹如佛陀出世,成就宏伟之事业;断教派祖师玛吉拉准授记:比丘罗桑扎巴所创正法轨,与释迦佛陀转*轮相同;月称菩萨授记:边地雪域,有名罗桑之人,将弘扬佛陀之无等圣教以及我之妙宗;莲师传记中亦授记:“持显密教罗桑扎巴者,八世之中显密广弘扬。”

以上诸授记皆言,无等宗喀巴大师将如第二佛陀般广弘圣教,故为授记无与伦比。

戊三、降诞无与伦比:

大师降生时,剪截脐带滴血处,自然长出一棵白色旃檀树,此树叶子特殊,叶面皆有狮子吼如来之圣像,或有文殊五字明字样。因此,此树名为古本旃檀,“古本”意为十万尊佛像。后来于此树边所建寺院,亦名古本,即著名的青海塔尔寺。

从古至今,除佛陀外,所有智者与成就者们,于降生处皆未曾出现菩提树之事迹,唯法王宗喀巴大师有此瑞相,此为降诞无与伦比。

戊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克主杰如此赞叹:“印度之世亲与西藏之布顿,虽广闻博学,亦未如宗大师般全部通达。”章嘉国师于《宗派论》中言:“宗大师之传记,主要是以拣择智通达一切甚深之法,并且以事势理通达一切基道果。”宗大师是真实文殊菩萨化身,文殊菩萨毕竟为诸佛智慧总集,遍达如所有与尽所有法,故宗大师于显现上亦具遍达显密诸法之无上智慧。

戊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在西藏,噶举派有圣言现为大手印之教授;宁玛派有圣言现为大圆满之教授;萨迦派有圣言现为道果之教授;嘎当派有圣言现为无常与菩提心之教授;然一切经续无余现为教授者,唯一是宗喀巴大师一代教法之特色,故具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无与伦比。

戊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宗喀巴大师,外具声闻功德,即具清净戒与出离心;内具菩萨功德,即具陀罗尼、三摩地、神通、菩提心及中观正见;密具密乘功德,现前乐空智慧;不仅如此,且于金刚乘三种成佛(即生成佛、中阴成佛、后世成佛)中,宗大师是中阴成佛。故而于正行,大师亦是无与伦比。

戊七、正见无与伦比:

西藏前代有些论师,或自未证悟;或虽证悟然未遗留著作;或虽有著作,然非广传于世;大师则既证悟法义,又著有胜论,且普传于世,此亦为不共特点。大师在懊喀拉当地方修行时,亲见众多寂怒本尊,尤其在懊喀拉当,极力祈祷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后,修行已获成熟,时见龙树师徒现身,且出现佛护论师手持中观教典作加持之吉兆。次日,大师得到一本佛护论师的《中观论疏》,详阅之后,无误通达龙树师徒所说空性之理,如实获得殊胜中观正见。

戊八、修行无与伦比:

有些论师修行时,或偏于掉举,或堕入昏沉,而大师远离昏沉与掉举,相续中修行已获成就,且按照修行之体验而造论,恰如所说般,相续中生起真实之三摩地。大师无与伦比之修行,详阅其广传便可了知。

戊九、行为无与伦比:

宗大师所逢时代恶浊,西藏各寺院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彼等不知钵具为何物,不知祖衣、七衣之作法,戒律已废驰至此。宗喀巴大师以其大愿力,广弘戒律,重整教规,如结集律藏之优波离尊者般,建树护持戒律之大事业。因大师之恩德,清净戒律之教法如旭日东升,于雪域藏地重焕异彩,佛陀清净仪轨因此重现于世。大师身体力行守持净戒,以此伟大戒行感召,令西藏大小寺院诸出家众无不守持净戒。彼等三衣常不离身,对于漉水、触火等微小过失,偶犯时亦深生惭愧,依出罪仪轨,立即还净。

克主杰在大师传记中说:“在雪域佛法面临毁灭、名存实亡之际,有些僧人就连出家所用之衣钵等名称亦未曾听闻,因尊者发心之威力,极力整顿佛教戒律。此后,一切僧众用具得以恢复,此皆为尊者之恩德。”大师以自己严持净戒,故能将他众安置于三乘戒律中,令净戒遍弘于中土边地,此亦为大师无与伦比之不共功德。

戊十、讲论无与伦比:

虽有前代论师宣讲《二观察续》等,然与大师自小即以自力宣讲无法相媲,且大师平等弘扬显密一切教法,树立显密圆融之宗风。

大师讲论之无与伦比,归纳而言有三点:1、宗大师曾于一法会中,每日讲论十五座,连续三月不间断,其中有两部小论提前讲完,大师遂补充两部论。于此法会中,大师前后共讲十七部大论,即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宝性论》)、中观五论(《中论》、《回诤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入行论》、《入中论》、《四百论》、《集论》、《俱舍论》、戒律、《释量论》。印度、雪域未曾有如此稀罕之传法情形;2、大师在讲授众多经论时,无论讲授何经、何论,皆树立该论之无垢自宗,不杂其他观点而讲解;3、如是之讲法,亦能利益未来修行者。

以上简略归纳大师讲论无与伦比之特色,详情见于大师广传。

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以真实理论无法妨害宗大师任一善说,此为大师辩论究竟之征相。

于求学圆满期,大师曾往萨迦寺、贡塘寺、桑朴寺等著名道场,依论典立宗答辩。以大师能力,完全可同时立十余部难论之宗,然因当时各道场精通其他难论者鲜少,故大师仅依《集论》、《释量论》、《俱舍论》与戒律立宗。因大师智慧高超、辩才无碍,故解答诸方问难势如破竹,无往不胜。大师住世期间,对其教法虽亦有人认为不合理,然无一人与之辩论,此为大师辩论究竟之征相。嘎玛公炯曾言:“我与罗桑扎巴无法辩论。”此即大师辩论之无与伦比。

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造论具不共特色:1、针对三种士夫,宣说次第完整之菩提道;2、自己完全通达所著诸论之意义而后撰著;3、所造论典之义,无有能驳斥者;4、具有他论所无之特色;5、所造论典悉为众智者欢喜纳受,如《三主要道论》、《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广疏》等。此为无与伦比的造论功德。

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大师所育弟子中,通达三藏、行通三学、精修三士道与生圆次第者,宛若繁星不可计数。其中弘扬佛法事业广大者,有八大弟子:贾操杰、克主杰、扎巴坚赞、江扬却结、释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其中,贾操杰与克主杰先后住持嘎丹寺,继承大师法位,奠定黄教基础,成为弟众中弘扬大师教法最大功臣。宗大师、贾操杰、克主杰三者,被后人尊为“师徒三尊”。

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释尊于舍卫国现大神变,降伏六群外道之吉日。往昔印度诸大法王每逢此期间,均广陈无量胜妙供品,供养三宝,诵经发愿施福德予无量众生。佛法传至西藏之初,雪域诸大法王亦按印度传统,于此吉日广大供养。然至末法时期,供养法会亦渐隐没。

大师为令圣教永住,弘扬十方,亦为令有情广积福德,获无尽恩泽。以此广大发心,大师于一四零九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重建大神变祈愿法会,时年正月初一,大师亲自向大昭寺释迦佛像奉献一顶纯金五佛冠,佛冠镶有众多贵重珍宝、工艺精巧、形量端严,正如佛于经中所授记:未来雪域藏地,有名罗桑扎巴,彼将对我之化身佛像庄严为报身相。

除重兴祈愿大法会外,大师于显密教法之讲辩著,以及闻思修等伟大事业,皆为现量可知之事实。大师住持正教事业,实堪为赡部洲至上顶严。

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总集所有智者之功德,虽可与宗大师相媲,然别别比之,犹有逊色。即使是八大菩萨与龙树菩萨等,亦无法相比:于功德分虽可平分秋色,然诸大菩萨非凡夫相,理应具足功德;而宗喀巴大师虽示凡夫相,却能行持诸佛事业。故对有缘所化而言,大师恩德之大,实无可比者。因大师于有缘所化前,以凡夫相行佛事业,故而宛若诸天中梵天、人中转轮王、群星中皓月、众山中须弥般无与伦比。

戊十六、宣说必要性:

宣说此十五种无与伦比之必要性:内教任何宗派创始人,皆有现见本尊、祖师加持融入相续、具证悟功德、弘法利生等殊胜事迹。对某一教派之后学而言,极有必要了解其教派传承上师之殊胜传记。因后学者须获传承上师之加持,然欲加持融入相续,唯依信心,而起信之途径即为了解传承上师希有功德,了解越深广,信心自会相应生起,如此方能与传承上师及其所传之法相应。

此外,修行者应有一殊胜皈依处,恒时以猛利敬信祈祷而修学。其次,我等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资,最后成就佛果,此等一切缘起皆须依赖上师聚合,故上师为最要修行助缘。因而,首先讲述上师传记,对我等有极大助益与必要。

丁二、造论者名称:

“宗喀巴大师”:其中“宗喀”为大师诞生之地,距青海西宁五十余里,为表尊重而以地名称大师为“宗喀”;“巴”乃某补特伽罗之义;“大师”之义为:从内在教证二法而言,时至尊宗喀巴已成为教法与窍诀之主人,且相续中已无余积聚一切证法,故尊为“大师”;从外之事业而言,至尊宗喀巴具圆满家族种性与极为广大之福德,且为德高望重之法王,成为大众归仰之怙主,故尊为“大师”。

丁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

此部《广论》是公元一四零二年,大师四十六岁时,于拉萨附近的惹珍寺(热振寺)撰著而成。惹珍寺是嘎当派初祖种敦巴所建,后为嘎当派教授之根本道场。

时年,宗大师于阿底峡尊者圣像前虔诚发愿,祈祷加持能显扬圣教、饶益有情,尔时感得释迦佛乃至虚空幢大师在内一切传承上师现身,一月之中,大师日日面见阿底峡尊者、种敦巴、博朵瓦、霞惹瓦等,彼等赐予大师无量教授教诫。最后一日,种敦巴融入阿底峡身内,阿底峡尊者为大师摩顶加持,并安慰道:“你将来作广大圣教事业、修菩提行饶益众生,届时我将助你。”言毕消逝。因嘎当传承上师之加持,大师讲述菩提道次第时越发透彻。一时,参与法会者皆充满法喜,咸皆领会菩提道次第之教授极为希有,其将一切经论教授连贯成道次第,唯修此一法等同遍修诸法门。

宗大师因一心修持菩提道教授,得大启发,此次修持结果,令其了达《现观庄严论》所诠,实为任一众生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教授。如是复阅因明中观等显密教典,亦皆见为修行教授。此后,宗大师对菩提道修行次第生起不共胜解。时,胜依法王、止公法王暨前后藏等地诸善知识,皆殷勤劝请大师造一部《菩提道次第论》。大师思忖:现内有菩萨加持,外有诸大德劝请,内外因缘俱备,时机相应。便于四十六岁那年撰著此论。从道前基础写至奢摩他结束时,大师心想:“毘婆舍那(胜观)甚深,即便造就,恐亦难利益他众。”如是欲乐稍退,时文殊现身教导:“无论如何,汝亦应将毘婆舍完成,写就之后,众生由此获中等利益。”大师遂遵本尊之意,续造胜观部分。当时,每当大师思维空性,皆见空中现出《大般若经》中二十种空之字句,字为银色,诸如此类稀有瑞相不胜枚举。大师造论时,护法神与地方山神皆现身乞求:“我等皆为莲花生大士与阿底峡尊者之近事,现今对汝之教法亦愿成办顺缘,愿大师慈悲摄受我等。”故大师造完《广论》后,于回向偈中亦代诸护法作了回向。

丙二、译者:

译者法尊法师,河北人士,生于一九零二年,十八岁时于五台山出家,十九岁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一九二四年法尊法师于武昌佛学院毕业后,到北京藏文院学习,曾师从太虚大师受学。一九二五年,法师二十三岁时随大勇法师入藏求法,先后于藏地求学近十载,一九三四年返回汉地主持汉藏教理院。一九四九年后,于北京菩提学会从事藏传佛教的译著工作,曾任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一九八零年于北京广济寺圆寂。

法师一生致力藏文经论的翻译工作,为中国近代杰出译师,其译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集量论》、《释量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丙三、论名之意义:一、略说;二、菩提;三、道次第;四、广;五、论。

丁一、略说:

若从能诠所诠的角度分析,广论为能诠,其所诠为菩提道次第。对所诠“菩提道次第”,若以能得与所得分析,所得为无上菩提,能得即道次第,依次第修道便能获得无上菩提。

丁二、菩提:一、菩提之体性;二、菩提之分类;三、菩提之喻;四、菩提之释词。

戊一、菩提之体性:

此处菩提为三种菩提(声闻、缘觉、佛菩提)中的佛菩提,亦即大乘究竟佛果。菩提之体性,有断、证二分,亦即烦恼障、所知障之垢染无余清净之断菩提;以及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现量证悟之证菩提。

《宝性论》云:“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何为胜义如来之体性?弥勒菩萨言:佛之体性是由自心清净之中一切无别而安住,最终无余清净客尘障垢,具有两种清净之妙法所安立。若从断证二分而言,即为犹如日轮自性光明的智慧光明(证德)与虚空本来清净之二障清净(断德),如此具足证圆满与断圆满之体相。《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难行已经行持,一切善根已经集聚,一切时劫已经经历,一切障碍已经断除,由此成就一切种智,此即为佛陀之身。此论菩提品中亦宣说大菩提之体性:“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前二句宣说断菩提,后二句宣说证菩提。从断菩提而言,何时相续中,已无余清净烦恼障与所知障,法性真如极为清净之体相,即大菩提;从证菩提而言,于证悟法性之中毫无动摇之同时,无勤任运遍知一切有法之智慧自在体性身,即大菩提之自相。

以上从断证二分诠释菩提之体性,具可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之九种义;《宝性论》中之八种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之六种义。若对菩提果能生起胜解,相续中定会生起求证无上菩提之善法欲。

戊二、菩提之分类:

菩提可分为三类: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如《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对于大菩提,从功德甚深难以测度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方面,安立为报身;从契合众生根机而作利他故是大自性方面,安立为化身。

法报化三身亦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与世俗菩提色身。报身与化身即世俗菩提色身,因为报身是于近之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之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前示现的色身影像。是故,报化二身均摄于世俗菩提色身中,如《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戊三、菩提之比喻:

以本具光明之日轮,比喻究竟智慧光明之证德;以远离云雾之虚空,比喻二障清净之断德。《宝性论》中有九种比喻:譬如莲花中现出之佛身、远离群蜂之蜂蜜、皮壳中脱出之果实等。如此无上究竟之菩提远离一切客尘障碍,本来如来藏自性之本体完全显露,此殊胜境界对初学者唯以比喻而诠示。

戊四、菩提之释词:

梵语:菩提;藏语:向曲;汉义:断证。如《瑜伽师地论》云:“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因大菩提彻底断尽一切障碍之种子习气,且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法之功德,故此大菩提必为究竟殊胜之果,如如意宝般具有能赐予一切所欲之妙力。有情所希求者即此究竟之解脱、无上之菩提,此如意宝王以何而可获取?即依靠次第修道。

丁三、道次第:一、道次第之含义;二、以理安立;三、比喻。

戊一、道次第之含义:

道次第含义可从几个角度诠释:

1、按《现观庄严论》之观点:“道”指甚深与广大二道。“次第”指深广二道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中的修行次第。

2、按《入行论》之观点:“道”指菩萨行所依之菩提心,以及依此发起的六度万行,亦即愿行两种菩提心之修行。“次第”指安住不放逸后行持布施、持戒等;或为安住不放逸等,然后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

3、按《道炬论》与本论观点:“道”指三士道,即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次第”即在具足共下士、共中士道次第之前提下,修学不共之上士道,亦即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于此基础上修不共上士道。

戊二、以理安立:

1、以理安立“道”:《道炬论》与《广论》中所讲的甚深与广大之智慧为正道,因其为能够到达果地菩提之现证故。

2、以理安立“次第”:即前因后果之因果次第。三士道所摄一切道须次第产生,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譬如,一棵树的根、茎、枝、叶、花、果六个阶段,须次第产生:以树根为因而有树茎;以树茎为因而有树枝,如是依次产生树叶乃至花果等。同理,三士道之修行,唯完成前前,方能进入后后,此为次第决定之理。

戊三、比喻:

1、道之比喻,即能到达目的地之大路。《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本论所说之三士道即为能从凡夫地通向涅槃之道路,为行人所应走的圆满成佛之路,故名菩提道。

2、次第决定之比喻:

(1)、《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譬如,一善巧摩尼宝之大师,若得不净之摩尼宝,他先以灰洗摩尼宝,又以黑发之布擦拭,再以辛辣味之浆水洗,完后复以布裹住木棒擦拭摩尼宝,此道工序完成后续以药水洗,后再以细软之布擦拭,最后彻底远离铜铁等细垢。此喻意为:我等欲成就离垢清净之断菩提,应如此按次第不断净化自相续,先除粗垢,后遣细垢,最后再除极细微之障垢。因断障具有从粗到细逐渐遣除之决定次第,故以此净治摩尼宝之过程为喻。以三士道而言,首要遣除对现世五欲之耽著,才能为后世安乐而取舍因果,趣入下士道十善业之修行;复次,须遣除对三界有漏安乐之耽著,方能生起出离心、修戒定慧,趣入中士道之修行;之后,须遣除仅为己求解脱之小乘发心,如此才能修习菩提心,趣入上士道六度四摄之修行;最后,要遣除对人法之实执,才能真正超越轮涅,获究竟解脱。因此,首需遣除前前粗大之耽著,如是方能趣入后后之修行,具有如此决定之次第。

(2)、其他经论中以阶梯比喻次第:如同阶梯从下下通往上上,唯经过下下之台阶,方能到达上上。若未经下下,则不可能无因而至上上,因此,下下为上上不可或缺之基础。相反,若能按次第一阶阶经过,自会达上上。

就本论而言,法尊法师曾以下士道为例,宣说次第决定之理。法尊法师言:“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之基础,须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故最先说。趣入佛法后,即须思维有暇圆满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者,即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即无修学佛法之机缘,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趣之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故最迫切者,也是浅易者,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著现世五欲,于后世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趣苦也不能生真实怖畏;故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

丁四、广:

“广”之含义可从三门诠释:1、能诠所诠广大;2、所化广大;3、相对于略论而言广大。

1、本论能诠教理众多,故所诠意义甚广,凡从初发心学佛直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一不圆满具足,故名为“广”。克主杰曾赞叹道:“阿底峡尊者所传的菩提道次第教授,比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但要如宗大师广略二论中所说道之总体与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未曾有一人能如此宣说,故应知此为大师不共希有之善说。”如是,从总体或一一支分圆满抉择,唯本论具有如是殊胜功德,故从能诠与所诠广大角度名为“广”。

2、本论所化根机甚广,包括下、中、上三类根机,此三类根机皆可依修学本论而趣入。下、中根者首先修学下士、中士道,奠定基础后,方能渐渐趋入上士道修行。上根者欲趣入上士道修行,亦必须圆满下、中士道之支分,故亦应先学共下士、共中士之道。因本论针对的所化范围甚广,故名为“广论”。

3、相对《菩提道次第略论》而言广大:本论中,对每一科内容皆先依正理成立,后广引经论证明;对疑惑处,以易解之比喻说明,打破各种邪见;再引嘎当祖师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再总结要义,以广而细之方式层层递进解释,而《菩提道次第略论》则省略了破立与教证等,故相对而言“广”。

丁五、论:

内道之论具改造与救护二义。此部《广论》可以不断改造我等内心,从世俗角度而言,是将耽著今生之心改造成希求后世安乐之心;又将沉迷轮回之心改造成追求解脱之心;再将仅求自己解脱之自利心改造成唯愿众生离苦得佛果之菩提心;最后从胜义角度而言,是将执人法之分别心改造成证悟法界之胜义菩提心。如此将有情从三恶趣救护至人天善趣;再从人天善趣中,救护出离生死苦海;最后从小乘果位中救护至无上佛果。故本论具足改造与救护两种殊胜功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