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
作者: 宗喀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13
-
甲一、引言
甲二、正论分三
乙一、名义
丙一、造论者
丁一、造论者无与伦比
戊一、化界无与伦比
戊二、授记无与伦比
戊三、降诞无与伦比
戊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戊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戊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戊七、正见无与伦比
戊八、修行无与伦比
戊九、行为无与伦比
戊十、讲论无与伦比
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戊十六、宣说必要性
丁二、造论者名称
丁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
丙二、译者
丙三、论名之意义
丁一、略说
丁二、菩提
戊一、菩提之体性
戊二、菩提之分类
戊三、菩提之比喻
戊四、菩提之释词
丁三、道次第
戊一、道次第之含义
戊二、以理安立
戊三、比喻
丁四、广
丁五、论
乙二、论义
丙一、造论支分
丁一、顶礼
戊一、顶礼本尊
戊二、顶礼传承上师
己一、顶礼释迦佛
己二、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
己三、顶礼龙猛与无著菩萨
己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己五、顶礼其他上师
戊三、顶礼之必要
丁二、立誓造论
丁三、劝法器谛听
丁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
戊一、认定所讲之法
戊二、传讲方式
丙二、菩提道次引导
丁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戊一、总说
戊二:分说造者殊胜
己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辛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辛二、修学密宗之情况
辛三、出家修学内明
庚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辛一、戒学之成就
辛二、定学之成就
辛三、慧学之成就
己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庚一、从时间阶段而言
辛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辛二、藏中所作事理
庚二、从功德而言
辛一、造论之功德
壬一、尊者圆具造论三因
壬二、摄义
辛二、摄受弟子之功德
己四、结文
丁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戊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己一、认定圣教
己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含义
己三、一切圣教为成佛顺缘之根据
庚一、为圆满利他菩萨须学一切圣教
庚二、为圆满自利菩萨须学一切圣教
庚三、摄义
己四、于彼辩答
己五、不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过患
己六、结论
己七、以前代圣者语录对此理引生信解
己八、道次第窍诀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殊胜相
戊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己一、宣说一切圣言为殊胜教授
己二、诸大车造论与教授之必要性
己三、应当舍弃与经论不相应之教授
己四、执著经论非为教授之过患
己五、如何寻求教授之理
己六、获得无倒了知之必要
己七、不了知经论是教授之过失
己八、成立经论是教授之根据
己九、道次第教授具有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殊胜相
己十、舍弃“舍修”与“举修”不可能圣言现为教授
己十一、若显宗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则密宗诸圣言也无难而现为教授
戊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己一、不依靠道次第不获胜者密意之理
己二、依靠道次第易获之理
己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易获胜者密意之殊胜相
戊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己一:谤法之因由
己二、谤法之过患己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极大恶行自行消灭之殊胜
丁三、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
戊一、听闻轨理
己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庚一、宣说闻法利益
庚二、摄义
庚三、以五想听闻正法
己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庚一、随《地藏经》略说
庚二、随《菩萨地》广说
庚三、随《本生论》摄义
己三、正听轨理
庚一、断器三过
辛一、比喻
辛二、意义
辛三、对治
庚二、依六种想
辛一、六种想
壬一、于己作病者想
壬二、于师作良医想
壬三、于教诫作良药想
壬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癸一、呵斥不实修与略修之过
癸二、于己作病人想之所以重要之因
癸三、认定殷重之后教诫作殷重修
壬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壬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辛二、须对照自心而实修
辛三、对于摄义必须作意
戊二、说法轨理
己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庚一、说法产生极大胜利之条件
庚二、随经典所说而思惟说法利益
己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己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庚一、意乐
辛一、安住五想
辛二、断除六过
庚二、加行
己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戊三、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丁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戊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己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庚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庚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辛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壬一、略说
壬二、上等法相
壬三、中等法相
癸一、真实
癸二、远离不合格者
癸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壬四、下等法相
辛二、能依学者之相
壬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壬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壬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壬四、摄为四种德相
壬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辛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壬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壬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癸一、意乐亲近轨理
子一、总示亲近意乐
丑一、略说
丑二、广说
寅一、如孝子心
寅二、如金刚心
寅三、如大地心
寅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卯一、如轮围山心
卯二、如仆使心
卯三、如除秽人心
卯四、如乘心
卯五、如犬心
卯六、如船心
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丑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丑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丑三、如何修信之理
寅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寅二、思惟分别过失之过患而作遮止
寅三、以心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作思惟
寅四、于一切上师皆须无别行持“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子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癸二、加行亲近轨理
子一、总说亲近轨理
子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子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丑一、供献财物
丑二、身语承事
丑三、如教修行
子四、亲近之目的
子五、亲近之时间
辛四、依止胜利
壬一、总说胜利
壬二、净除恶业、成就善根之殊胜利益
壬三、依止上师自然产生功德之利益
壬四、略言不如理依止所生之过患
辛五、未依过患
壬一、今生来世衰损之过患
壬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过患
壬三、亲近恶知识与恶友之过患
辛六、摄彼等义
庚三、摄义
辛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
壬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壬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壬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辛二、如何依止善知识
壬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癸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癸二、如何思惟胜利
子一、思惟供养承事之利益
丑一、供养之利益
丑二、承事之利益
子二、虔信而恭敬之胜利
丑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丑二、证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丑三、速得殊胜成就之利益
子三、思惟忆念祈祷之利益
丑一、忆念之利益
寅一、仅仅忆念之利益
寅二、恒常忆念之利益
丑二、祈祷之利益
寅一、宣说利益
寅二、如何祈祷
子四、思惟顶礼观师为佛之利益
丑一、恭敬顶礼之利益
丑二、观为真佛之利益
壬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
癸一、呵斥轻蔑之过患
子一、呵斥上师将成呵斥一切诸佛
子二、纵修密乘亦不成就殊胜之果
子三、精进修持续部法,反似成为转生地狱之因
子四、今生来世将生诸多不吉祥
子五、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癸二、违背上师所说之过患
子一、教证
子二、理证
子三、公案
癸三、忿恚之过患
癸四、分别过失之过患
癸五、观平凡之过患
癸六、不尊重之过患
癸七、跨越座垫等之过患
癸八、浪费上师财物等之过患
癸九、扰乱上师心意之过患
癸十、于上师行为产生邪见之过患
癸十一、于上师不持为上师之过患
壬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分二
癸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
子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子二、以譬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子三、如何生最圆满之信心
丑一、须观师为佛
丑二、如何树此“观师为佛”之定解
寅一、以教成立
寅二、以理成立
卯一、以观待理成立
卯二、以作用理成立
卯三、以证成理成立
辰一、果因
辰二、自性因
辰三、不可得因
卯四、以法尔理成立
辰一、当幻化相应之调伏身
辰二、当应机而幻化
辰三、当以能利益而幻化
辰四、当以周遍而幻化
巳一、三世周遍而幻化
巳二、遍一切处而幻化
寅三、遣除疑难
卯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
卯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卯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
癸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
子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子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子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子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子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壬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
癸—、略说
癸二、广述
子一、供献财物
子二、身语承事
子三、如教修行
壬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癸一、须真修实行
癸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附: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