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判
-
作者: 宗喀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4639
-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
庚一、正明修法
辛一、正修时应如何
壬一、加行
癸一、洒扫住处且安布身语意像
子一、住处之要求
子二、以教、理成立须洒扫住处
子三、与洒扫相应之观修
子四、洒扫之利益
子五、以教、理成立须安布身语意像
癸二、须无谄供且端正陈设
子一、须无谄供
丑一、动机无谄诳
丑二、供品来源清净
子二、端正陈设
癸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归依发心
癸四、明观资粮田
癸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子一、须积资净障之根据
子二、分别宣说七支供
丑一、真实
寅一、礼敬支
卯一、三门总礼
卯二、三门别礼
寅二、供养支
卯一、有上供
卯二、无上供
寅三、悔罪支
寅四、随喜支
卯一、随喜之含义
卯二、随喜之利益
辰一、获相同之福德
辰二、获更胜之福德
辰三、广大随喜获无尽福德
辰四、随喜所得功德之差别
卯三、生喜之因
卯四、不随喜之因
卯五、修习普贤随喜愿王之利益
寅五、劝请转*轮支
寅六、请住世支
寅七、回向支
丑二、如理作意则生福德之理
子三、七支之划分与归摄
癸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癸七、摄义
壬二、正行
癸一、总共修法
子一、认定修法及其必要
子二、修法不善之过患
子三、善加护持修行之相
癸二、此处修法
壬三、完结
癸一、当作回向
癸二、旁述修行时间等
子一、修行时间
子二、最初修之方式
子三、稍稳固时护持方式
子四、不疲倦之窍诀
辛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壬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之助缘
壬二、引发止观之因
癸一、密护根门
子一、以何防护
子二、何所防护
子三、从何防护
子四、如何防护
丑一、守护诸根
丑二、以六根而防护
丑三、细择守护诸根
子五、何为防护
癸二、正知而行
子一、何为所行之事
丑一、五种行动业
丑二、五种受用业
子二、于所行事行正知
丑一、略说
丑二、广说
寅一、别别宣说
卯一、正知依处
卯二、正知方所
卯三、正知时分
卯四、正知事业
寅二、摄义
寅三、利益
卯一、真实
卯二、教诫爱惜
癸三、饮食知量
子一、真实义
丑一、非太少食
丑二、非太多食
丑三、相宜消化而食
丑四、非染污心中量食
子二、饮食爱著之对治
丑一、由受用因所生之过患
丑二、由食消化所生之过患
丑三、由追求饮食所引之过患
寅一、为成办饮食所生之过患
寅二、亲友失坏之过患
寅三、不知满足之过患
寅四、无自在之过患
寅五、从恶行产生之过患
子三、善加行持之利益
子四、善思惟之内容
癸四、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子一、睡眠时间
子二、睡眠善妙之利益
子三、真实之睡眠行为
子四、以何种意乐睡眠
丑一、光明想
丑二、正念
丑三、正知
丑四、起想
寅一、不越起时之想
寅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
寅三、不舍善法之想
丑五、总结
子五、教诫爱惜
子六、统一交待正修与座间之修行
壬三、摄义
庚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辛一、破除心未趣入圣教之愚痴
壬一、宣说他宗
壬二、对彼遮破
癸一、真实遮破
子一、广破第一能立
丑一、此为不知闻思修三者轨则之乱说
寅一、分析闻思修三者关系
寅二、修慧之因为思慧
寅三、闻思与修无关应成之过
丑二、未通达闻思修三者关要之现象
丑三、不许观察修为修而唯许修成是修之过失
丑四、修之定义
丑五、如是修与串习同义
丑六、所谓修非极狭隘之根据
子二、略破第二能立
癸二、宣说以他宗之邪执能障碍敬重教典及令圣教隐没
癸三、自宗观察安住二者之修轨
子一、对何者须思择修与安住修
子二、对此答复
丑一、于何境思择修
丑二、于何境安住修
辛二、遮破不了知思择修与安住修之迷乱
壬一、宣说他宗
壬二、对彼遮破
癸一、二者皆须思择修与安住修
癸二、思择修与安住修俱须之论据
癸三、思择修之必要性
癸四、走入错道之相
癸五、一切功德依赖以智慧观察修
辛三、破除于修狭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
壬一、宣说他宗
壬二、对彼遮破
癸一、新修三摩地时观察成为障碍合理
癸二、一般观察修为三摩地之障碍不应理
子一、观察修是成办无分别三摩地之殊胜方便
子二、观察修为遣除障碍之殊胜修行
丑一、认定违缘
丑二、以观察修遣除
丑三、摄义
辛四、宣说一切圣言皆是教授之理
壬一、教诫对“引导时一切经论之义皆成修持之相”产生定解极为重要
壬二、为智识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导亦不相违
壬三、对观察修护持定解极为重要
辛五、彼等摄义
戊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己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庚一、正明暇满
辛一、闲暇
壬一、闲暇之义
壬二、无暇
辛二、圆满
壬一、五种自圆满
癸一、真实
癸二、释词
壬二、五种他圆满
癸一、真实
癸二、释词
癸三、断疑
庚二、思其义大
辛一、观察究竟利大
壬一、为引毕竟乐故,须清净修习正法
壬二、真实观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壬三、彼二摄义
癸一、从能成就解脱的角度宣说
癸二、从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说
癸三、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宣说
壬四、如是思惟后劝取心要
辛二、观察暂时利大
辛三、如是空耗所依之过患
辛四、思已当发取心要欲
庚三、思惟难得
辛一、难得之喻
辛二、难得之理
壬一、从因之角度成立
癸一、真实
癸二、遣疑
壬二、从果之角度成立
辛三、思已劝取心要
辛四、如是思惟之修量
辛五、具有四种差别修行之相
辛六、劣慧者将护修习之相
壬一、由种种门思惟
壬二、由差别而思惟
庚四、摄义
己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庚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辛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壬一、一切至言摄于成办二种义利之理
壬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
癸一、成办增上生之至言摄入下士道
癸二、成办决定胜之至言摄入中上士道
子一、成办解脱之至言摄入中士道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之至言摄入上士道
壬三、三士名称之出处
壬四、断除疑惑
辛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
壬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癸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癸二、修习下中士道后,理当趣入上士道
癸三、答辩
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癸一、正明因相
子一、入波罗蜜多道次第引导之因相
丑一、为入大乘而须共下共中二道之理
寅一、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
寅二、真实发起菩提心须共下共中二道
卯一、发心之方便
卯二、发心之胜利
卯三、对胜利发起欲得亦须共下共中二道
卯四、真实修心时亦须共下共中二道
卯五、菩提心仪轨之集净亦须共下共中二道
卯六、教诫须爱重下中士法类为发心支分之理
丑二、上士道之正行
寅一、受取菩萨净戒律仪之次第与修理
寅二、受已如何学习之次第与道理
丑三、三士道可摄于三学二种资粮之中
子二、入密咒次第引导之因相
丑一、须趣入密咒之理
丑二、不堪任者唯应修显宗
丑三、入密次第
子三、建立菩提道体系之依据
癸二、所为义
子一、真实
子二、宣说心须次第引导之来源
庚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辛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壬一、正修下士意乐
癸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子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丑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寅一、宣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寅二、障碍希求后世之理
寅三、虽修善行势力微弱之理
寅四、虽修后世之义不能遮止延缓之理
寅五、由常执生起猛利贪嗔之理
寅六、由常执产生恶行之理
丑二、修习胜利
寅一、有大利益
卯一、比喻
卯二、喻义
卯三、教证
寅二、是一切圆满之门
寅三、断邪见后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卯一、略说
卯二、无常并非无深法可修者所修之法
卯三、无常并非仅初时略修之法
丑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寅一、非此处所指念死之心
寅二、此处所指念死之心
丑四、修念死理
寅一、思决定死
卯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辰一、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辰二、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辰三、思惟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辰四、思惟无缘遮止死亡
卯二、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辰一、以教理成立
辰二、以喻说明
辰三、劝诫勿贪现世
卯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卯四、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寅二、思惟死无定期
卯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
辰一、总说
辰二、执今日不死之过患
辰三、执今日必死之利益
辰四、总结
卯二、死无定期之三种因相
辰一、思惟南赡部洲寿量无定
辰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巳一、思惟死缘极多
巳二、思惟活缘极少
巳三、思惟活缘亦成死缘
午一、活缘转成死缘
午二、活缘无可信任
巳四、总结
辰三、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卯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寅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卯一、第一因相——以亲友无益
卯二、第二因相
卯三、第三因相
卯四、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寅四、摄义
卯一、“念死无常心”之修法及修量
卯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修法
卯三、摄念死无常之义
辰一、念死无常之意义
辰二、修习方法
辰三、以闻思决定次第与数量并誓修
辰四、如何如理思惟
辰五、由九种因相决定三种根本
巳一、第一种根本——思惟决定死亡
巳二、第二种根本——思惟死期不定
午一、思惟死期不定之必要
午二、死期不定三种因相
未一、总说
未二、分说
申一、第一因相
申二、第二、三因相
酉一、死缘极多
酉二、活缘极少
酉三、活缘皆成死缘
巳三、第三种根本——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子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丑一、思惟后世当生何趣
丑二、思惟二趣苦乐
寅一、思惟痛苦
寅二、思惟痛苦极为切要
寅三、思惟三恶趣痛苦之相
卯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
辰一、大有情地狱
巳一、大有情地狱之痛苦
巳二、大有情地狱众生寿量
午一、总说
午二、分说
辰二、近边地狱
巳一、总说十六近边地狱
巳二、分说近边地狱受苦情况
午一、煻煨坑
午二、尸粪泥
午三、利刀道等
未一、利刀道
未二、剑叶林
未三、铁刺林
辰三、寒冷地狱
巳一、八寒地狱所处方位
巳二、分说八寒地狱受苦情况
巳三、八寒地狱之寿量
辰四、独一地狱
辰五、如何将忆念地狱苦转为实修
卯二、思惟旁生所有众苦
辰一、总说二苦
辰二、旁生之处所
辰三、详说旁生众苦
辰四、旁生之寿量
卯三、思惟饿鬼所有众苦
辰一、略说
辰二、分释饿鬼饮食三种痛苦
巳一、外障苦
巳二、内障苦
巳三、自障苦
辰三、饿鬼之处所
辰四、饿鬼之众苦
巳一、总说痛苦
巳二、别说痛苦
辰五、饿鬼寿量
卯四、三恶趣众生身量
卯五、摄义
辰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辰二、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辰三、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辰四、思恶趣苦应发之心
巳一、由思恶趣苦而发忏悔心精进修道
巳二、由思恶趣苦而发出离心
巳三、由思恶趣苦而发大悲心
癸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
丑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
寅一、宣说此处归依之因
寅二、宣说归依二大要因
丑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寅一、正明其境
寅二、应归依此之因相
卯一、广说
辰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辰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辰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卯二、摄义
卯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丑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
寅一、由了知功德而归依
卯一、佛功德
辰一、身功德
巳一、详说身功德
巳二、其因、体性与作用
辰二、语功德
巳一、一时回答一切所问
巳二、一切佛语均契合所化,能对治烦恼
巳三、佛语具善说之功德
巳四、闻思修佛语之利益
巳五、佛语应机而转之功德
巳六、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
辰三、意功德
巳一、智功德
巳二、悲功德
辰四、业功德
辰五、旁述
巳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之利益
巳二、修习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巳三、对真实归依之因——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
午一、正面宣说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午二、反面宣说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卯二、法功德
卯三、僧功德
寅二、由了知差别而归依
卯一、相差别
卯二、业差别
卯三、信解差别
卯四、修行差别
卯五、随念差别
卯六、生福差别
寅三、自己发誓受持而归依
寅四、不言有余归处而归依
卯一、略说
卯二、广说内外差别
辰一、大师差别
辰二、教法差别
辰三、僧伽差别
附: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