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别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六)》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我们已经了解到实际趣入业果应当以十善业为突破口,在这上面得到定解、取舍达到关要,就是抓住了业果修持的扼要。之后,还要在细分上不断地发展,再进一步深入到身口意任何细小的行为上,这样它就贯彻在世俗谛的一切生活里了。业果的再深化就是四谛,它叫染净两重因果,再发展就是大乘的因果,所以业果是世俗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根本点。对于它起了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换言之,世出世间的一切白法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这样一路开通、一路起见解、一路起修行,就会出现各种世出世间的果利,因此说它是五乘的共基。一定要首先有这个基础,然后在它上面进一步发展。

譬如修世间的儒道,首先从家庭的孝道开始,再推之于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的扼要在哪里?首先在一个家庭里,对父母尽了孝,对兄弟尽了悌,有孝悌作为儒道的根本,之后拓展开来,视四海为一家,视一切为兄弟,视一切为父母,这样一拓展,那就好行持了。所以把握扼要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要深入无边业果取舍的行为,就要把握到扼要,也就是十善业道。首先消极方面要除掉黑业果,积极方面要发展白业果,在业的其余差别上也要从各个方面有细致的了解。就好比要在城市里行车,首先必须对路况有所了解,还有对交通规则、行车要素等的了解都必不可少。同样的,我们身口意的这辆奔驰,每天都要运作,都有道路、有规则、有果报,因此对于有关的要素必须要了解,这是最切身的。因此我们务必要细致的抉择业果。

抉择业果分三:

一、显示黑业果

二、白业果

三、业余差别

初中分三:

一、正显示黑业道

二、轻重差别

三、此等之果

今初

首先显示黑业果。

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心上的业行之道,黑的业行之道或者说危险的道路是什么。之后要知道轻重的差别,在这个险道里什么是轻的交通事故,什么是重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还要知道,发生事故以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或者是被罚款,或者是要坐牢,或者被枪毙等等,这些必须要了解。然后作为一个小车司机,就要防范以行,黑业道绝对不进。如果不小心已经进了,那也要尽量把损害降到最低,这都是因为明白缘起而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学了业果以后,人才有初步的智慧,这样逐步走下去,我们将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行者。只要分别心还没有灭尽,我们就还是在走这条世俗的路,天天都在奔驰,所以天天都要面对这个取舍业果的问题。学了业果以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对待自己的行为,都是自发自觉地作,不再须要他人的督促。因为他知道,这的确是我自己应该好好把握的地方,这是生起了胜解以后发起的主动的行为,之后可以说你开始走上安稳之道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调整好了,观念训练好了,已经有了积极主动性,开始愿意按照这么做了。

过去对业果的愚痴、狂乱,那是一个无限黑暗的盲区,里面有无数的灾祸,无数的车毁人亡,非常危险!所以龙树菩萨说“无见生恶趣”,如果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往恶趣里走。你就像瞎子一样,在这个城市里的万千道路上瞎冲乱撞,决定是在往恶趣走,最终当然处处受惩罚,处处是险坑。又说“有见生善趣”,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对于整个城市道路的走向、路况、终点等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然后他决定会选好路,往好的地方走,这叫“有见生善趣”。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每天都在世俗心的跑道上奔驰的司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黑业道,为此正显示黑业道。

黑业道有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及贪、嗔、邪见。如果驾车往这上头奔,就走到黑道上去了,黑道里面,撞车、翻车有轻重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有的车头给撞瘪了,有的车尾给撞飞了,有的人被撞的半死不活,有的当场就毙命,这就叫轻重程度,后果是伤残、死亡等等。

这些都懂了,你肯定能起一个防护心。就像交通局培训司机的时候,首先就让他看一下发生交通事故的起因、状况、结局,让他心惊胆颤,之后他就觉得我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就好比学了黑业果以后,你就起了一个断恶的心、决不往恶趣里跑的心,下至于等起都要善加防护,那是个黑道,我不能走,马上就掉转方向盘,开到善道里去。

想一想,连一个城市的道路你都会这样作判断,为什么对于生死的道路不作判断呢?在你心上的果报比车毁人亡要严重无数倍,你为什么不作抉择呢?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什么是杀生呢?《摄分》里说有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而把中间的想、欲乐、烦恼这三者归摄为意乐一相,再加上加行就成为四相,也就是事、意乐、加行和究竟,这样容易解释,在意趣上也没有相违。

以下就按照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来解释十种业道。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

杀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是杀者自杀,只得加行罪,没有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以这个意趣说杀生的事,需要是自己以外的其他有情。

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意乐有想、烦恼和等起三者。

想又包括四种,就是对于有情作有情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这里面对有情作有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是不错乱的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是错乱的想。

这里等起如果有差别,比如心里想,我唯一要杀掉天授,如果在起加行时误杀了祠授,则没有根本罪。总的来说,是需要无错想。因为把祠授当成了天授,心发生了错乱就不得根本罪。如果他的等起是对总事而转,就是缘一切有情想“不论是谁来我都要杀他”,这样就不须要无错误想。也就是不须要无错想的条件,只要把对方杀掉了就是杀生究竟。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这个道理在其他的偷盗等的九个恶业里面,应当相应地搭配而了解。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

意乐中的烦恼是指贪、嗔、痴随便一种。譬如,以贪求动物的皮肉能够卖钱而杀是以贪欲杀生;因为这是我的仇家,他杀了我儿子,现在我也要杀他,这是以嗔恚杀生;或者认为动物天生就是要给人吃的,所以我们吃了没问题,这就是以痴心杀生。或者因为贪著味道而杀生,就是贪心杀;我特别讨厌蚊子,把它杀掉,这就是嗔心杀;或者因为外教的教义里说,杀牲畜来祭祀能够得到福报,因而杀生,这就是痴心杀。总而言之,是由贪、嗔、痴的任意一种发起而造。

等起是心里乐欲杀害,有喜欢做的习气。这就像猎人常常要上山打猎,他有杀生的瘾,喜欢杀。或者因为已经串习成性了,像很多人杀蚂蚁、杀泥鳅等等,是在等起上就特别喜欢。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加行就是在意乐以后,开始发起杀生的行动。这里又分能加行和加行体性两种。能作加行者,或者是自己作或者是教导别人作,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差别,都叫做杀生的加行。加行的体性就是行为的做法,或者用器杖,也就是用各种凶器,或者是下毒,或者念恶咒,随便哪一种,起了加行就是行为的体性。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此中亦尔。

究竟就是由前面的加行因缘,被杀有情当时死掉,或者在其他时间死掉,当他断绝命根时,就叫杀生业究竟。这又像《俱舍论》里所说:如果杀生者在被杀者以前死掉了,或者跟他一起死掉了,那就不结根本罪。因为当被杀者断命根的时候,这个凶杀者已经转成另一个身了。也就是说,他在此生的最后一刻杀生并没有究竟,等到被杀者死的时候他已经转生到下一世了,所以不得根本罪。

不与取,事者,谓随一种他所摄物。

不与取的事,是指任何一种他人所有物,或者有主物、他人所摄之物。

意乐分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离彼欲。

意乐有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指无误想,没有错乱。

烦恼就是由贪嗔痴三毒发起,或者是因为贪求对方的财物发心窃取,或者是因为嗔恚对方要窃夺他的财物,或者是因为痴心以为盗窃无罪而作偷盗。

等起是虽然对方没有允许,但是发起了让财物远离他的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