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六)》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二、修行应学)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三种修行应学,首先在归依佛宝以后要做的学处,就是要明白佛像是佛的代表,无论是塑像、画像,或者在技艺、品质方面等有好丑的差别,都不应当讥毁。也不应放在有灰尘或者险恶不安稳的地方。或者以佛像作为买卖品来押当等,这样不敬轻毁的心和行为都要断除。应当把佛像执为恭敬田,如同对待大师一样。《亲友书》上说:随着工艺的巧拙,无论是木造、泥塑的佛像都应当供养。

《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这是透过两个公案说明对佛像不能说讥毁语或者生遮止心等等。这都是世俗缘起上有很大的关系,起什么心就召感什么果报,而佛像是佛的代表,归依后对它绝对要恭敬。

在《分辨阿笈摩》里面说:从前有个劫毗罗摩纳婆,他由于对有学无学的僧众讲了十八种不同类的恶语。因为他的母亲教他在辩不过的时候就这样辱骂僧众。他当时在辩论快输的时候就说:你们这些象头怎么知道是法非法,你们这些驴头怎么知道是法非法等等。以辱骂僧众是象头、驴头、牛头、马头、蛇头等,结果他堕落为一条摩竭陀鱼,长了十八个异类的头,从迦叶佛起一直到释迦佛之间都住在旁生里无法脱出。可见缘僧众说讥毁语就会受这样的果报。以此类推,如果对着佛像起讥毁语,说佛像如何如何,将来就会感很深的果报,因此应当住在清净观里,敬之如佛。

另外,在拘留孙大师般涅槃以后,端妙大王叫人兴建大塔。有个工人曾经两次这样讥讽说:“叫我们建这样大的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竣工?”后来塔终于完成了,他看到那么巍峨壮观,心里生了忧悔之心,他想:我对于佛塔起了这样的遮止心,将来不得了,会感很大的果报。他为了酬补,就用自己的工钱造了一个金铃挂在塔上。后来的确由于他遮止建塔的恶因,感到他的容颜非常丑陋,身形矮小;由于他供养佛塔一个铃铛,让人听到很清脆的铃声的缘故,后来他的声音十分地和美,名叫善和。

可见因果丝毫不爽,对殊胜、尊贵对境的佛塔,起一些恶心就得到相应的恶果,起了一些善心、做了善行,就感得相应的庄严。因此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泥塑的、金属的佛像,或者布绢、笔墨绘写的佛像,就心里作讥毁,那将来会感召很严重的果报。相反,我们视它为真佛,对它做恭敬承事等等,将来也会感得殊胜的相好,如果我们口里作赞叹也会得到极妙的声音。所以一切都是在于心,懂得缘起的人应当修行善妙的行为。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沃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觉沃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当年大瑜伽师在觉沃前奉上一尊文殊菩萨像,请阿底峡尊者看:“这个好丑如何?如果善妙的话,可以用绒巴迦格瓦供养的四钱金子去购取。”觉沃回答说:“至尊文殊菩萨的身相无所不善,做工是中等。”在尊者面前,任何圣像都视为是真实的圣尊。然后他将像置于头顶,对于一切像都是这样行持。

总而言之,应当视一切佛像为佛宝,一心地致力恭敬,这就是我们的所学之处。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归依法宝后应行的学处,就是对正法下至四句以上应当远离不敬,而且要远离各种不敬的行为,比如抵押经卷,把经书当做货物,或者把经书放在秃土地上、有灰尘的地方、危险的地方,或者经书和鞋袜一起拿着,以及跨越等。应当起恭敬心,把经书视为真实的法宝。

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

传说慬哦瓦善知识见到有人持着经典来,他就合掌起立。他的这样的敬重法宝,因为是自己的归依处。后来他身体不好,不能站起,就殷勤合掌,如是地持恭敬之心。

又说觉沃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

又有说到阿底峡尊者到了阿里地区时,有一位咒师不随从尊者闻法。一次大依怙尊见到有个记录员把牙垢沾在经书上,生起了很深的不忍之心,说:“可怜可怜,不可以不可以。”见到这个情形,咒师对尊者生起了信心,遂跟随闻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说:“我们对于法的玩耍无所不作,但不敬法和法师是损坏智慧的因,现在这么愚蒙已经够了,不要再造愚痴的因,如果比现在还愚痴,那能做什么呢?”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再者对于僧伽或者出家众持沙门相者,以及这个沙门相,或者三世佛的清净幢相,不毁辱谩骂。而且在一切情况下对僧众不应当分成党类,视同怨敌说“你们,我们”,不应制造矛盾或者挑拨是非等等。应当对一切持沙门相和沙门相都如同僧宝那样敬重。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劝发增上意乐会》里说到:我们是希求、好乐功德而住在森林中的,所以要好好修心,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不应当起心这样想:我是超胜、我第一。这种骄慢是放逸的根本,永远不应当轻视劣比丘,以轻视比丘或者对僧起轻慢的过失,会在一劫中得不到解脱,这是如来圣教的真实次第。

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

有一次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师走路的时候,在路途中见到有一块碎黄布,因为这是僧的形相,也是三世佛的清净相,这两位大德很敬重,他们没有以轻慢心越过,而是把这块碎黄布抖一抖,放在一个干净处。像这样的行持,我们应当随学。

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我们自己能如何恭敬三宝,其他众生见到后也会恭敬我们的缘故,应当努力做恭敬三宝的行为。就像《三摩地王经》说:你造什么业就会得什么果,你恭敬三宝就得到别人的恭敬。因此要得恭敬,就一定要在三宝前修敬重。

以下讲应行学处共学的方面,包括随念三宝的功德和差别数数归依,随念三宝的恩德而恒勤供养,以大悲把众生安置在归依中,舍弃其它的世间方便,由了知三宝的胜利而在每天昼三时夜三时中勤修归依,乃至失命也应当不舍三宝。这是对于佛法僧三宝共同的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