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六)》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
第六条学处是下至于开玩笑、上至于丧命的因缘,也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这条戒。心里要这样想:我的身体、寿命、受用决定要舍离,如果为了这些暂时的法弃舍三宝,会使我在未来一切生中辗转受苦,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舍归依。
这就要看到,暂时的一点受用、生命不算什么,如果不失归依,将来有无限的前程,如果失掉了归依,将在一切生中受苦,我不要以现前的一点利益换取未来无尽的痛苦。这样看到长远的大义后,自己就不断地发誓:即使开玩笑也绝不说舍归依的话,哪怕我失去生命也绝不舍归依。譬如有人用枪逼着你说:“你要说‘我不归依佛、不归依法、不归依僧’,否则就杀了你。”这时就要说:“我宁死也绝不舍弃佛法僧。”要像这样修习宁死不舍归依。
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先觉们曾说到一个学处,是说无论到哪一方,都要对那里的如来修学归依,但是没见到根据。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各别学处等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摄抉择》中所说此等,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此语出于此师所传垄跋嚩道次第中。
这一段是标明以上学处的出处。
六种共同学处是按照《道炬论自释》所说。各别学处中,前三种是按照佛经所说;后三种学处是按照《归依六支论》所说。《摄抉择》中所说的这些,迦摩跋说:“这些学处,内邬苏跋想必也说过,我们俩同从阿兰若师那里听到。”这话出于此师所传的垄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
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这里要认定违犯归依学处成为亏损或者弃舍的道理。
有的说违背六种成舍,有的说违背九种成舍,此外的情况都是亏损的因。按宗大师的观点是说:与“为命也不弃舍”这一条相违就成舍弃归依。本来应当失命也不舍三宝,但如果在遇到命难等时舍弃了三宝,就是舍了归依。
第二种情况,虽然没有弃舍三宝,但是脚踏两只船,一方面说我取三宝为归依处,另一方面也爱执跟三宝不同品类的大师、法道和徒众,这就违背了“不言有余大师”。因为没有诚心地作归依,也成了舍弃三宝。
这第二种情况特别容易触犯,现在很多人归依各种世间学说,这个就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世间学说的师、法、伴都与三宝相违。譬如所宣说的法是有违于正法的,然而你却归依它,那就舍了归依戒,这样非常可怕。
如果没有违犯这两条,仅违背了其他的学处,不是舍弃三宝之因。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惟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所以归依是能入于佛教的大门,如果归依不只是口头虚言,而是真实从心里发出了归依的誓愿,这就是由胜解的力量发起了欲心,一心虔诚归依三宝而不言其它。这样就是依止了最殊胜的助缘之力,使得内外障缘都不能违害此行者。从此以后,在他心相续之中各种功德都容易生起,难以退失,会辗转加倍地增长。所以要像前面所说,我们要由怖畏恶趣以及忆念三宝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归依以后努力不违背归依的学处,这是极大的关要。这是宗大师最后做总结,点出了归依法的心要处。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
假使这样想:这样念死就知道我很快会死,死后将生到恶趣,因此就生起怖畏之心。能从恶趣救拔的归依处唯一是三宝,我一心归依三宝,不违背三宝的学处,但是我想问归依处是怎么救拔我的呢?
意思是说,以上这些学处我都愿意行持,你说三宝是归处,我的确是唯一依赖三宝,我想加入组织,但是我有个疑惑,这个归处是怎么来救拔我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断有苦道,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
救拔的道理是这样的,就像《集法句经》所说:“能够断三有之苦的道路我教给你、指示给你,如来是大师,你们应按照导师指示的路去走。”因为归依佛是归依大师,归依僧是归依正行的助伴,所以正归依是归依法,这就表明了归依的重点和如何救拔的道理。
要解脱这个生死怖畏就要在心上相合法道。我们归依三宝,三个支分的涵义是归依佛就是拜师父,他会教授方法,归依僧就是寻找助伴。因此归依后是佛来传给你法,你依着法去做,由于法能断绝苦因的缘故,如法修行就能救拔你,能真正解脱生死的怖畏,是这样得到救拔的。
究竟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究竟的法宝也是由最初修业时,离一分过、修一分德,这样开始在断证的两方面不断辗转地增长进步,最终达到究竟之处,那时现前的就是真实的法宝。所以,真实的法宝、究竟的法宝怎么在我们心中现前呢?也是通过依止法道在自心上一分分地离过证德才能够达到,它并不是从外面忽然来的。总而言之,归依以后关键是如教修行。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作了归依以后,重点是归依法。归依法就是归依心上离苦得乐的道路,为此我们就应当着重善巧通达善不善业的差别、导致果报的差别。明确见到了心上的黑白两条路以后,如理地取正道、舍邪道来修正行,这就叫修法。
如果我们不能久久地思维善恶业及苦乐果报,并且如理取舍,那就毕竟不能遮止恶趣的因。纵然害怕恶趣,也不可能脱离恶趣的怖畏。所以,救拔果位的恶趣必须在因上纠正、对治自己的心随不善而转的状态。只有把这股随不善转的邪动力止住,换成往善路上走的动力,才是真正救拔了果的恶趣。
因此我们应当有如理分析的理智和能力,知道归依后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救拔,为此第一步就要善学业果差别,因为发生励力的断恶行善之心,根本上依赖于对业果获得深忍信,因此归依以后应当学习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