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
《净土十要第四要·净土十疑论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隋天台智者大师 说 智圆法师 讲解 ︱
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
再看寿量。此方的人寿命很短,最多不超过百年。童年幼稚,老年衰残,其间疾病不断袭来,加上昏沉睡眠,一生的时间已经空耗大半。就连菩萨还有隔阴之昏,声闻尚有出胎之昧。像这样很短暂的光阴,十分里丧掉了九分,修道的时间少,转眼又到了后世。然而没有登不退难以接续,好不容易做一世人,修了一点点又退下去,真让人寒心。而在西方净土,人民寿命无量,一经托质莲苞就彻底没了死苦,相续不断地在道上增进,直至菩提而后已。所以,一生西方就得到不退转,决定登入佛地。像这样,流转在娑婆人间很短的光阴,却不发现净土有真正的长生,这是第四个迷惑。
娑婆末世寿命短促,修不到多少法,又不能不退;极乐净土寿命无量,且念念不退,两者相差悬殊。既然想修,那就应当选修道时间长且退缘少的地方。在极乐世界,寿命长达无量劫,退缘少到零,处处充满了顺缘,都是往上走的力量。譬如我们会想:在哪里做点佛事能延寿?哪个地方环境最好,没有退缘?既然希慕这一点,在此世间难以满愿,而到西方极乐世界能达成这一点,一托质莲苞,修法的时间是无量劫,在菩提道上念念不退、不断增进,为什么不求生呢?
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
如果达到了不退转地,证得无生法忍,在欲中不起欲想,在尘中不染尘垢,才能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回入尘劳世间界,在五浊恶世和光同尘。如果只是浅闻单慧,或者与少许善行相应,就以为我永远超出生老病死四瀑流,达到高超十地境界,从此诋毁呵责净土,耽恋娑婆世界,到了最终两眼一闭,双手空空而归,依然在生死界里流浪,和牛马作伴,与地狱相连。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有几斤几两,却想比拟大权菩萨,这是第五种迷惑。
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
基于五番比较就知道,我们修道想依止静处、师长、广众,想寿命长远、修道不退等,西方极乐世界是首选。到那里就拥有了最圆满的修行助缘,包括本师、法众、环境、寿命、法缘等,没有一点散失,全数都能增进道行,从而迅速成道。所以,佛在经中极力劝导有缘者:你们应当发愿,愿生在那个极其胜妙的极乐国土。这样的话,不信诸佛的诚言,不愿往生净土,难道不是太迷惑吗?好像看不到一点大义,根本不会抉择前程的人一样。
四、净土前程
如果我们诚信释迦佛的真实教导,相信十方诸佛吐广长舌说诚实言的劝信,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愿,这样信受佛语来生净土,将会得到怎样的利益呢?这又要放长眼光,根据经教进一步看到这条道路,以及往后发生的无量无边殊胜果利。由此就会满怀信心,坚定不移地趣往西方佛国。
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如果我们信受佛语而得生净土,那三界之中的一切苦都能顿时消失,超出了苦流,三界的范畴不能拘碍,时间的劫波不能为害。已经截断生死之流,跳出三界外,不在时劫中。这样告别了人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种大苦,也没有天上的花冠枯萎、身光暗淡、腋下出汗、不乐本座、天女远离等五衰大苦。尚且没有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名字,何况寒热、饥渴、役使等苦难的事实?
也就是彻底从苦流中脱出,连丝毫苦苦、坏苦、行苦都没有。已经转成界外佛国的清净蕴体,莲花化现、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唯一享受无漏乐,使得苦流不断相续、没法了结的状况,变成逐渐开发本性的大乐的情形。
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
一生到净土,再不会有丝毫计我和我所的念头,以及由此发生的贪、嗔、痴、慢等烦恼,也不会发生有漏业和三界里的结生相续,消尽苦集的颠倒错乱。唯一住在法中,心以无我慧为根本,发起无量妙行,契合自性的体和用。所以,唯一显出一乘法。所谓的“一乘”,指自心本具体、相、用,本来是佛,或者如来藏具有空、不空、空不空三方面。说它“空”,指这上面没有任何妄相可得,说它“不空”,是说有自性恒河沙数功德,说“空不空”,指自心的觉照和寂静不二。像这样,决定没有所谓的究竟三乘,一切同入一乘妙道,决定成佛。也就是在极乐世界的殊胜净缘、佛力的加被下,本来心性会开发,会当下见到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没有一点差别。
像这样,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所谓“一体三宝”,自体本自觉照为佛宝,自体本自性离为法宝,自体本自不二为僧宝。也就是自性照为佛,自性寂为法,自性寂照不二为僧。佛是觉悟之义,自性有圆满的觉照,遍照十方三世一切法,或者它是法界智。“自性寂”,是说这上面一切生灭增减等的妄相都不可得,没有四边所摄的任何相,本自寂静。“寂照不二”,就是正当寂时就是圆照,正当圆照时就是寂静,寂和照并不是别别两分。像这样,由于已经开发心性,当然是依止一体三宝而不会忘失迷惑。实际一直在文殊智当中。“奉事十方如来”指发出大行,能够分身尘刹,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对于尽法界、虚空界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如来,都一一分身前往,现在佛前作各种承事供养等。这就发生了大用,它叫做“普贤大行”。
像这样,到了极乐世界,佛的光明照在身上、心上,各种迷惑在冥冥中都消失了。处处闻到法味资养心神,具足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等六通。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圣道分等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一想就能圆满成就。之后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化现天身、人身、比丘身、佛身、菩萨身、声闻身等三十二种随类身,能够周遍尘刹而示现。然后在天、人、旁生、饿鬼、地狱五趣里处处示现,普被一切根机。一心从未动摇,却能遍行无数三昧。
众生都在痴迷的热恼中,心狂乱极了,不明本性,一直向外驱驰。这时能为他们宣说妙法,“洒定水于三千”,在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里,把佛法的定水洒在众生心中,他们的心就安定了,然后把他们从火宅拔济出来。像这样,到了西方以后,自利利他都能达到圆满。
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
像这样,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是从一真本性中现出净土、现出弥陀,实际没有脱离过心性。我们的本性具足能照的功能,在因缘聚会时就会现出弥陀净土。实际自他不二,全他即自,都是自性所现,所以叫“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他即自”“全生即佛”等。这就是解脱的大要门,修行的大捷径。所以,了义的大乘教无不指归净土。从古至今的圣贤们,自行化他都愿往生。什么缘故呢?凡是想度人,首先要自度的缘故。
也就是,为了实现无量广大的菩提大愿,自己首先一定要成就,才有这样的力量。为了自己成就,首先要到净土,因为那里具足修法顺缘,以佛力护持保养决定顺利成道。关键在于,阿弥陀佛累劫大愿大行成就的庄严净土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在那里百分之百成道,而且现前成满普贤大愿。由于它是无数修道助缘的集聚地,是如来不可思议智慧和悲心加被之处,因此,想到佛是无上的,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议,我和佛是有缘的,而且特别应娑婆世界的机即生能往生,就数极乐世界为首选了。这样看明道路就一心归往极乐世界。从古至今无数圣贤们看清了这条大义之路,从而一往直前地往趣净土。
五、决志同生
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则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呜呼!人没有考虑到长远的菩提之路、与弥陀愿海相应之路,一定很快有大忧患降临。死亡很快到来,没选择这条路的话,一失人身万劫难复,那将成为极大的悔恨。要知道,这是一切事中最大的事,是一切前程中最大的前程,是一切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一切安乐中最大的安乐,是一切方便中最大的方便。应当如是理解,才能发起坚决的愿心,一心跟弥陀愿海相应,依靠弥陀愿力的加被,即生超出苦轮,高登净土,入不退地,圆成普贤行愿,这才是光明之道。有了这样深远的考虑,那远忧近忧一并解决,远乐近乐一路圆成。
因此,我率领大海众,各自念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我们以共同的缘分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心里都希求将来能在莲池海会中,到极乐世界的金地、法的光明当中。我们彼此资助,一定会成满此愿。由于顺缘一路具足,既登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又有释迦如来的指引,十方诸佛的护念,加上我们共同携手发真信愿念阿弥陀佛,这些力量合在一起,那么十万亿刹土的遥远也可不劳而至,不必花很大辛勤就能到达。
“不劳”是相比于其他解脱生死的法门而言,并非指一点不必辛勤。要即生登到净土,高超苦轮,就数弥陀愿海法门最容易了。只须一生几十年努力,在凡夫份上修信、修愿、修行,就决定能够完成。
六、菩萨幽赞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许,风貌清美,举措闲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白衣者云,名普慧。宗赜书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白衣云,家兄名普贤。白衣者遂隐。
在元祐四年冬季,宗赜夜里做梦,一名男子乌巾白衣,三十来岁,风貌清美,举止闲雅,作揖对宗赜说:“我想加入公举办的弥陀会,想写个名字。”宗赜就取来《莲华胜会录》,持笔问道:“您叫什么名字?”白衣者说:“叫普慧。”宗赜写完后,白衣者说:“家兄也曾登上名字。”宗赜问:“令兄叫什么名字?”白衣说:“家兄名叫普贤。”说后白衣者就消失了。
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预此会者,亦岂小缘。普贤变名易号,不知谁何。今更以二大菩萨为首云。
宗赜醒来询问前辈们,都说《华严经·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的名字。宗赜认为,佛子行佛事,辅助佛宣扬教化,一定有圣贤在冥冥中赞助。然而,大菩萨都来参与此次法会,念佛求生净土又哪里是小因缘呢?普贤菩萨改了名字,不晓得他先前是以什么名字登上《莲华胜会录》的。但不管怎样,现在以普贤、普慧二大菩萨作为本次《莲华胜会录》的上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