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有人会问:真有如此可怕吗?

答案是的确如此,一旦落入地狱要经过很多劫!而且不是受一次苦就结束,在里面还会继续造业、继续下堕,譬如造下谤法罪,就非常可怕。《般若经》中说,谤法者堕入无间地狱,在世界空尽时,其他地狱的众生可以超生,但谤法之人还要转入他方世界的地狱,在无穷无尽数不清的时间当中继续受报。可见,人心造大恶,决定会成为永陷恶趣深渊不得解脱的因。

是故,此生已遇犹如善巧医王之上师,又遇犹如能治死疾甘露妙药之圣法,此时须依止四真实想,于自己所闻之法修持后,行解脱道。

所以,今生遇到医王般的上师,又遇到能治疗死亡重疾的甘露妙药般的正法,就一定要好好把握,不枉此一世人身。如何好好把握呢?不外是四想。

不要误以为学四想好像没什么用,其实四想太重要了!有了四想,我们就会珍重每一次闻法,并且听后起修,由此真正上路。有了四想,我们才会认识到:我是大病人,这次一定要解决生死病苦,现在遇到了医王和能治愈生死大病的妙药,机会实在难得。如是每次都以四想来摄持自心,每次听后都积极修持,才叫做走解脱道。否则,最多成为一个佛教知识的积累者或评论者。况且如果我们的做法不是闻后起修,走解脱道,其实就是继续躺在轮回城市里不肯上路。

四想是能否入道的关键。为什么呢?因为走不走完全观待我们的心有没有这种观念。如果有四想,就是肯走;没有四想,就是不肯走,被我慢、懈怠或者其他因缘所使,陷入不肯依教奉行的状况中。如此一来,所谓的“上行下行”就已经与己无关,只能随顺过去的业力陷落轮回、继续下行,这就很可怕。对于这种人来说,不叫做实现了珍宝人身,不叫真正具有法缘,不算是宝贵人身,也不算是走上了有实义的路,非常可惜。

其违品四颠倒想则需断除。

正面是四想:我是病人,法师是医王,他的教导是药,我听后去修持是治病。反面的四种颠倒想,则会让我们陷入恶趣深渊,所以一定要断除。

如《功德藏》云:“人性恶劣奸诈如圈套,上师犹如香獐而依止,圣法如麝香物既已得,真实欢喜狩猎弃誓言。”谓于上师起獐鹿想,法起麝香想,自己起猎人想,励力修持起“用箭和圈绳作杀鹿方便”想,以此闻法后不修持、对于上师不视为有恩的诸人,依正法后造集罪业是能作恶趣坠底之石。

《功德藏》中讲到:求法的动机、心态、做法非常重要。内心如果邪恶就非常可怕;如果心态端正,的确就是已经走上了解脱道。有的人把上师当成有麝的香獐子般不愿离开,是因为内在怀有奸诈,想设一个圈套或绳套捕住“香獐子”,从它身上取得“麝香”,之后便可以卖钱盈利等,对于捕获“香獐子”、得到“麝香”感到很欢喜。这就是舍弃誓言,非常可怕。这种把依师求法作为谋取世间名利的手段,全部是邪恶的缘起,绝不是解脱正道。

邪恶的四想即:一、把上师看作有麝的香獐子;二、将法当成价格昂贵的麝香;三、将自己看作猎取麝香的猎人;四、自己励力修持只是如同猎人奸诈地设下圈套或者以射箭的方式来做捕杀。

如果闻法后不修,对上师不认为有法恩,无疑是依靠严厉的对境积集罪业,会成为直接陷入恶趣“地下室”最底层的一块石头,意为沉陷到最深。比如恶趣有十八层地下室,他会一直陷入最底层,就表示堕得很深,因为法与师的境缘最为尊重的缘故。

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如果能以正面的四想依师求法,会让我们像乘坐电梯一样高速飞进,一直上升到摩天大厦的最顶层;如果发起四邪想,作为谋取名利的手段,或者不如法求法等,也会像乘坐下降的电梯般,一直陷到地下室的最底层。何去何从应当由自己做个决定,所以是“上行下行的关键”。

思考题

33、在修解脱道方面:

(1)“上师悲心摄持”的涵义是什么?什么是合理的“对上师的冀望、归投之心”?

(2)思维医生看病、向导引路等譬喻及意义,对于“必须自他二力和合才能达成解脱”产生定解。

(3)自方面要具备什么条件?如何才能具有?

34、细致反省自心“时而想解脱,时而贪世间”的状况。我们应如何断除轮涅纠纷的结?掌握方法后如理思维,并下定决心,一心趣往解脱道。

35、“上行下行的分界处”:

(1)思维:中阴时,一般人无有自在、无力把握;在世时,心依人身造善恶业都有很强的力量,对“现今存活时是上行下行的分界处”产生定解。

(2)什么是“四颠倒想”?以这种想依师求法的结果如何?反省自心过去、现在是否有此颠倒情况。

(3)什么是“上行”“下行”?我们怎样做才是“上行”走解脱道?了解此理后如是而行。

如果没有建立四真实想,或多或少都会落在四颠倒想当中。他没把自己看成病情严重的病人,需要马上寻求医治;没把上师看成医王;没把所传的教授当成良药;也没把得法后励力修作为治病的方便,于是在求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跟上述四种真实想相反的四种颠倒想。

也就是说,在轮回当中已经饱尝痛苦,需要去求医王看病,但他却颠倒地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我要实现自我价值,上师像只獐鹿,他身上有“麝香”,我取得以后,就能实现我的价值等。

很多人都认为依止上师后会有名声、有地位,被别人吹捧、赞叹、恭敬,脸上有光等,他们就以自己的权势欲、虚荣心,为了谋取钱财、达成目标、实现自我而在佛门当中求法。

具体来说,他会认为:求灌顶、得传承以后,我就可以传授别人,可以当上师;或者到哪个地方学几年,将来可以很快给别人传法,当师父;现在多求一些,将来就能多传一些等等。他们把求法当成实现名利的途径。

颠倒想使他成为一名标准的猎取者。视法为麝香,也就是将圣法当作换取名利的资本。如何换取呢?通过各种方便,一级一级往上爬,逐渐接近来得到信任,因此,所谓的如理依止正法全部已经颠倒。他视上师为獐鹿,念念想从上师那里得一些好处。行为上会做一些供养,时不时跟上师联系,让上师记得自己;做事时也勇于表现自己出色的能力,并且非常卖力地表现出忠心耿耿、值得信任的一面,并以各种财物供养、身语承事等,来努力搞好关系,一心想得到上师的器重和信任,继而得到地位、方便,或实现自我的价值等。很多人是这种心理。

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可怜的病人;没有认为需要一心修持上师所传的正法;他并不珍爱佛法,也并不勤于治疗自己内在的心病;对上师也没有什么感恩心。由于不具备根本的心想,使所有的缘起全部沦落为颠倒。

还有一些人想:据说当法师、当方丈、当佛协会长等都必须具戒,没有戒就不准当,所以我要赶紧向这位师父求戒,当比丘、比丘尼等,将来可以在佛教界得到地位。结果求戒以后根本不念及传戒师的恩德,也从不愿意真正去护戒。

或者有人想:我要听密法,首先需要修个加行。怎么修呢?在数量上完成就行,反正没人检查质量。于是以投机取巧的心理、以最快的方式来敷衍了事。他认为加行混过关以后就可以听密法,能很快实现自我,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等。

又有些人想利用正法来求财:我暂时在法师座下学法,将来能当法师、当上师,之后到各地传法,摄受大批信众、得到大量的供养。

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低劣到以上程度,但也没把自己当病人。他觉得在上师面前求法、求传承,在佛教里找找感觉挺有意思——听法好像还比较带劲,蛮有趣味。实际他只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说有一种对氛围的追逐。他会想:我又不是病人,干嘛要一直修法?不仅不去修持,而且对传法法师也不认为有恩,认为跟听世间老师讲课没什么不同,好奇地到各位法师处听一听,时不时品头论足、多方挑剔。

很多人就如同一名小观察员,在网络上这边听听那边听听,只为猎取一种听法的感觉,或者满足求取知识的欲望。认为对自己有利,认为学懂就是充实了自己的佛教知识,将来讲法就不愁谈资等。他才懒得去思维法师的恩德,即使有点念恩心也非常薄弱,或者即使没有恶劣的四颠倒想,正面的四想也很少生起。他听闻种种佛法、种种传承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好奇心而已,又如何肯在听后去认真实修呢?

还有很多人在“利”上看得破,他不求财,但在“权”方面就很难放下。他想要做个有权势的佛教人物,手下掌管多少多少人、跻身于佛教团体的上层等。其实相续中这种隐隐的“名”执,最难以去除。他甚至是想:听这部法很有面子;学习多部佛法,得受多次传承、灌顶等等,多方涉及,就显得自己很了不起。于是在为自我营求、为自我打造的感觉当中,走完自己的一生。上师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满足自我的一个工具。诸如此类,有很多颠倒的想法。

如是,观见反面的情况,会更容易体会到四真实想的重要。如果缺少了命脉一般的四真实想,那么在缘起上绝对已经颠倒。

当今普遍的情况是听完拉倒,谁都不肯去修持。听得越多感觉越疲厌,认为学法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刚接触时还感觉新鲜,对法还有一些希求心。等到逐渐听得越来越多,就把佛法看得稀松平常,觉得上师会的我也懂,上师说的我早就知道,不再思维上师的恩德。譬如在世间学校上学,学得越多反而没什么新鲜感。以这种状态去学法,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实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