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66
  • 分享到: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愿遍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迅速证得一切种智大觉果位,而发心修学《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印度金刚座北方的高原雪域,乃大悲观世音菩萨主化之地。顺应该土人民的淳朴根性,诸佛菩萨所化善知识总是像夏雨冬雪般适时降临。近代大圆满上师华智仁波切(或译为巴珠·邬金吉美曲吉旺波,1808—1889)就是其中一位,尊者以完美的证悟、渊博的学识、朴实的风范受到各教派的普遍尊崇。这位名闻遐迩的大师常常隐匿自己的光芒,像乞丐一样周游教化,其故事和法脉一直在藏地广为流传。

一百多年前,在四川新都桥有一位著名的老格西。他从七岁出家后,便一直勤奋研习显宗经论,七十七岁时,皓首穷经的老格西很自信地说:“对于因法相乘的通达,现今世上可能再没人能超过我了。”

有一天华智仁波切路过该地时慕名前去问法。大格西起初并未在意,做了一些普通开示。华智仁波切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两人的讨论逐渐深入,以致演变为辩论。格西感到不可小觑这位貌不惊人的游方僧,便约定第二天在经堂举行正式辩论。结果辩论不久大格西就败下阵来。回屋后他感慨不已:”此人到底什么来历?见地竟如此精深!幼时上师曾授记我慧根超群,且七十年里我一直闻思教理,从未有过懈怠。然此游方僧人,不过中年而已……,此中定有窍门!”于是,老格西恭恭敬敬前去拜访“游方僧”,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华智仁波切微笑着说:“此智慧唯有在山洞和茅棚中找到,乃秘密大圆满之特色。”

华智仁波切对经论的精通实非常人所及,且具足实际修证的真实功德。闻修相合、理行并重乃成就之正途。为利益后代行者,华智仁波切著述了《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其中尽摄经论与窍诀之要义,对闻思和实修均有很强的指导性。在支分中可以阐述诸多经论之义理,窍诀则将一切理论总摄于一法中修持,故为修行者必备之法要。

此论著经祖祖相授,递传至今。华智仁波切授予其亲口赞许的大弟子,谓“见解如我,喇嘛龙多”。其后,喇嘛龙多丹比尼玛将传承交付与布玛木札与法王无垢光尊者之化身堪布昂琼(阿格旺波尊者1879—1941),堪布昂琼传与其四大心子之一昌根阿瑞尊者(1905—1988)。喇嘛龙朵加参仁波切依止昌根阿瑞仁波切44年,继承了宁玛巴龙萨派与龙钦派两大法脉。2004年夏初,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向几千僧众传授《屠夫真言》时特意嘱咐我给汉族弟子讲解本论。祈愿闻法者均能获得清净传承之加持,迅速证悟自心实相。

为何名为《屠夫真言》呢?实乃华智仁波切对本论涵义所做形象化比喻,“仙人”之特性为:身住正直、口不妄语、意无欺诳,故将仙人的话称为“真言”。以宰杀牲畜为业之屠夫虽外表恶劣,然其甚深内证功德中流露出来的皆为智慧真言,以此比喻说明:修行的关键不在外表形象而在调证内心。“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修证内心,乃学佛之真正目标。

佛弟子无论出家或在家,都应致力于追求佛法之真理,不应迷失于名闻利养之中。汉族四众弟子能到条件艰苦的藏地求法,需要很大的出离心和勇气。有的确实是以众生之解脱为己任,为法忘躯,但有的是否已流于形式,如观光度假般呢?既然所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真理,就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法。但是对初行者而言,长期精进修法甚难!因此,我们一直特别重视讲解共同外前行,此乃精进之源,亦为修法之基。行者若能真正了知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会懈怠度日吗?自心还会如庸俗一般吗?若“依然如故”,说明前行基础还很差。喇嘛仁波切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乃整个修法之基础,历代成就者均依观想共同外前行而精进修行,才得以调正身心。无论闻思还是实修,如果超离了外前行之范畴,其懈怠的前兆就已经预示——此人今生决定不会成就。”因此,一切修行者都必须如理修持殊胜金刚乘之基石——共同外前行,时时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以调伏自心。如若自相续完全处于修法状态,已断除懈怠与放逸,自然不需观前行以为对治,此时前行之义已溶于自心,然初学者岂能企及?!

首先当知暇满人身稀有难得,应当逐一观察:若投生于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色界第四禅中的无想天)中,为非人四无暇。若生于边鄙地境的“蔑利车”族,则以杀生等恶规为善法;若于外道家庭受生,则为断常邪见所染;于不值佛出世之暗劫,纵三宝名亦不得闻;喑哑者诸根残废,不能知言会义受持圣教,合为人中四无暇。离此八者,方有闲暇修持殊胜佛法。

如来出世、已经说法、教法住世、趣入佛教、值善知识悲悯摄受,为五他圆满。得人身、具诸根、生于法住之中土、业际无倒而欣乐善法、正信佛教,为五自圆满。具此十者,极为罕见。我等虽已获得人身,但是未必时时具足暇满。例如,为了挣钱而“职业式”地出家,就谈不上是正信佛教。为办现世琐事而迟延修法,即为细处之业际颠倒。因此,要谨慎护持自己的身心,此十八种珍宝人身才不致于虚掷。按照自宗成熟口诀法方式,可将十八暇满摄于“圆满三相之身”中: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内相圆满五根,密相圆满出离心和信心。上师赐予弟子某个灌顶、传承、加持品、法号等等,法虽圆满但若与弟子的根器不相应,就难以获得圆满之义,故尚非圆满的摄受。现今明白此理者甚少,很多人费尽周折找到具德上师后,只要得到上师的少许摄受就心满意足。还有的信众热衷于到处朝拜不同的上师,见上一面就大功告成,如果这就是我们今生的理想,完全可借助媒体、画像来实现。然而仅凭“一面之缘”和少许摄受,尚不足以即生解脱。欲证佛果,必须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这就意味着从最初的共同外前行直到究竟果法,上师已经允诺圆满传授与你并正在传授过程中。对于那些矢志追求出世真理之虔诚的三宝弟子而言,此为必需的前提条件。

内相为圆满五根。眼盲耳聋、诸根不具,则成道障,就难以如理取舍善恶,无法修行。密相要圆满出离心和信心,作为佛教弟子,应当认识轮回过患,这个观点相当重要。我等导师释迦牟尼身为王子时,就是因为目睹轮回痛苦而生起出离心,成道后初转法轮,即宣苦谛。此中大有深意,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富贵的家庭还是穷困潦倒的乞丐,都有形形色色的烦恼和痛苦。可是一般人“身在苦中不知苦”,或者因为不了解离苦之道,“徒然受苦无奈何”。识病才能治病,知苦才能离苦。若不了知轮回之苦,就很难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焉能勇猛精进地求取解脱?即使形式上在修学佛法,实际上在随世间八法而转。得利益、闻声誉、有称颂、有安乐就欢喜,反之则不喜,岂能称作修行呢?若不能看透世间痛苦和虚幻的本质,就会被种种表象所迷惑。如有些家庭供着观音像,然而菩萨手中拿的不是净瓶和杨枝而是元宝和钞票,可能也是“随缘应化”吧。

上师法王如意宝云:“于三恶趣中主要为苦苦所恼;欲天诸人众,主要为变苦所恼;色无色天众,主要为行苦所缚。是故无论于轮回中随生何处,皆为痛苦之性,犹如火坑。故当断除贪欲之心,精勤于解脱道也。”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许多人选择佛法作为自心的依赖,甚至出家修行,千里迢迢寻师访道,皆为出离心的实际体现,十分可贵。然而最初的出离心往往是依各种外缘在自心当中临时呈现,难以稳定地相续存在,更谈不上圆满。虽然今天具有,明天未必还在。痛苦之时,出离心可能伴随着泪水夺眶而出;幸福快乐之际,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初行者的出离心会有间断,需要长期护持。我们在日常修法及一切行为顺境、逆境中,都要反观自心“有没有出离心?”文殊菩萨教诫云:“如果不首先发出离心,厌患整个轮回,那么闻思修等一切所作无非都是生死和恶趣之因。”

是故当圆满出离心为要。在具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必需寻求一个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方法,此即佛法。真正信任业之因果,行持善法能获得快乐,做恶事会成熟痛苦,断除贪嗔痴烦恼就能超出三有,修学佛法必定能够圆成佛道。对因果正理生信并如理修持,就能圆满自己的信心。

从因、数、喻三者可知暇满难得之理。若要获得暇满人身,前世必须具备三种善因,首先要持戒。从居士戒到比丘(尼)戒为小乘别解脱戒;大乘有菩萨戒;密乘的誓言为三昧耶戒。随已所受,守持无犯。其次在行道中修持大乘六度,最后要发愿于未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事实上善因稀有故果实亦稀少。今生能获此人身,正是前世甚至多生累劫修持善法的果报。

曾有许多人问及我的前世,然而我没有宿命通,故无可奉告。依据上面所述教理推测,既然今生能获得暇满人身,前世应该是个稍作善法者吧。我十三岁出家,十八岁开始依止喇嘛仁波切修持大圆满,现在略能讲授一些密法,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上师的加持,另外可能跟前世的愿力有一定关系。因为一些大成就者授记我上一世是莲师意化现的囊加活佛,一位获得无余光身成就的伏藏大师。他出生在号称“世界高城”的四川理塘县,虽然家境富裕且为贵族,但从小就选择了出家的生活,一生都在崇山峻岭中潜修默证。晚年时,囊加活佛曾到邬金刹土亲谒莲花生大士并作祈请:“浊世众生烦恼沉重,很难饶益,下世是否就在清净刹土中利乐有情?”莲师默然不语。于是囊加活佛又祈请道:“如果来世还需要到人间去度化众生,祈请圆满具足智慧、事业、福报等功德。”尔时,莲花生大士开颜微笑,右手持五股金刚杵置于囊加活佛头顶,授记曰:“善哉!未来你的化身定会圆满显现一切,同时,还有诸多事业化身共同辅助你弘法利生。”事后,囊加活佛给他人(囊加活佛实修地处的几位老和尚:如嘉琼老和尚,耀波老和尚等,据说这几位老和尚圆寂时都呈现了许多成就的瑞象)讲述莲师的这段授记时,还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别小瞧我这个老僧的能耐,下一世我的事业可跟现在不一样……”

一九九八年的冬天,喇嘛仁波切带领我们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参加持明法会。我陪同上师去谒见法王如意宝,当时大瑜士加曲喇嘛也在旁边。上师敦请法王如意宝为我以后的事业授记,译成汉文如下:

东方黄河一带,乃利众之要地;

南方所化圣处,徒众多如米堆。

十三事业化身,遇则利众无量。

西方恶毒煞气,系属虎者唆使,

故现少许违缘。为除此诸障碍,

千遍狮面回遮,万遍大白伞盖,

则如孔雀食毒,悉成助伴消尽。

此中授记了利生的事业,以及遇到的障碍等等。最重要的是:只要获得圆满三相之身,就已具足了即生成佛的因缘。若能利用它精进修法,成就并非难事。反之,若在懒散懈怠、无义琐事中将暇满虚耗,即与凡夫的虚生浪死无有区别,此时的“珍宝人身”毫无实义。

在数量当中,六道之内最多的是地狱有情,其次是饿鬼、禽兽昆虫,再次为阿修罗,人天有情极为稀少。诸经论中有种种比喻,如《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所以获人身者甚少。在此基础上,对照三相或十八种项目一一审核,最后能全部“达标”者实属寥寥。因此要多观想暇满难得,才会生起向道之念。

虽已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若此身能长久存在,现在也不急于修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无常随时会呈现。虽然今天活在世上,但是明天是否还在世?明天若未临终,不知道下个月如何?今年活在人间,不知道明年归于何处?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事实。那时候,肉身终将成为骨灰,我们生命的价值又体现于何处呢?就在于依赖此身创造的功德善业之中。因为心可以指挥身造种种业,常人临终时身心分离,依诸业力牵引心识再度受生。即生修持出世间功德者就能超出轮回,行善积德者可投生善道,此外只剩下堕落三途恶趣。因此,于自由自在的有生之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善用此无常之躯勤修菩提道,才不辜负获得一次暇满人身。

拿摩罗嘎河[日/阿]耶!

梵音“拿摩”即顶礼,“罗嘎河[日/阿]耶”意即“世间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按共同方式讲解,于造论之初先顶礼与上师无别之殊胜本尊,可获得智慧之加持并遣除造论之违缘,亦可令后学者了知论主之师承并对论文生起敬信。依不共同讲法,此顶礼句中,含有很深的密意。顶礼要分为外、内、密三种,观世音菩萨等本尊也相应分为外内密三种。外顶礼就是五体投地之敬相。此所观待的三宝对境即为外相本尊。内相则如成熟口诀法中所揭示的“境心无别、一切唯心造”,包括观世音菩萨在内的情器万相都是自心所显,如水乳交融如是安住名为内顶礼。但此非超越意念之见。密相至少需要具备缘起性空之见解方能体会。安住在外境和自心不可分开的状态中长期修持,最后能修者与所修之法都已消泯于法界之中,获得一种离言清明之见。此正念即为密顶礼或密相观世音本尊。

可见在顶礼一法之中,实已具备万法之义。知此对修持会有极大利益。因为很多人认为修法是修法,顶礼是顶礼,助人、放生、诵经、坐禅等等善业彼此无关联。具有智慧者在修持任何一个法门时,就在修持一切法门。例如自宗以修持禅定为核心,其中如何具备一切修法呢?初入密乘者,一般先修五加行各十万遍,如初依靠外皈依和内皈依修持方便,最终达到密皈依即超越二取分别的三身清明见解即为实相皈依。

其次发菩提心,依靠思惟造作的方式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并发愿度化众生证得佛果,名为世俗菩提心。超离思维分别的胜义菩提心即禅修的真正见解就是悲空双运、三身之见解。

为了消除自己三门的一切罪障,应当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法。对于罪障,如人我执与法我执、四障、八识、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世俗气脉明点等等,一切都可归纳到无明状态中。什么叫无明?不能认识本来的状态,遮障自性的一切染污之垢就叫作无明。若能依禅定之力从无明中超越,恢复原有的状态,就是心的本体、金刚萨埵之密义。

第四个加行是供曼扎。初行者依靠曼荼罗诸实物供品作净观,将已身受用及三界财富乃至三身刹土悉皆供养上师三宝,以此方式增长福德,再依福德资粮,积累智慧资粮,最终获得二身之果。在这种因果缘起式的次第修法中,“福”可以理解为世间福报,“德”主要取决于烦恼业障的轻重。依供曼扎的善巧方便,能够清净自己的三毒烦恼,生长施心、信心、智慧等,皆属修德。有福未必有德,如守财奴。有德必定有福,如同昔时,世尊及诸比丘众不蓄钱财、不存贵物,如《念住经》所言:“日午而乞食,不为来日积,果腹即知足,如是者比丘。”但由于调伏了自心的烦恼,慈德超出三界,故而普受人天供养,成为众生之福田。

因此作为修行人,求福德亦应得其本,要在调证自心上用功。依无上窍诀法的不共同见解而论,无漏福德是消除烦恼业惑所证悟的清净功德,实与智慧无别。把心安住在清明禅定中,具有显空无别之见。显现即福德资粮,为色身;空性即智慧资粮,为法身;依反体说为两种,实即一体不二。故于现前即能证得二资粮双运之见,此即圆满二身之果。

修持上师瑜伽是为了生长自己的信心,最终与上师的密意融合为无别。不仅上师瑜伽,其实一切修法都是在修持信心。我们之所以未能圆满自己的信心,就是因为烦恼习气,由它生出的偏见、邪念、分别心以及一切非法言行,称为业障。若随彼而行,就会堕落三恶趣。运用各种方便来对治,就叫作修行,依此可以从无到有地培养信心,还可将偏袒的信心纠正为普遍的信心。修持禅定亦如是,随着禅定的深入,信心越发清净,最终达到圆满。用不同名词描述的觉性、如来藏呈现、法性、三身五智、明空一如、极乐世界、密严刹土等等,就是指普遍的信心。以前华智仁波切在会供时,前面不摆设什么代表三根本的佛像或食子,只是对着帐篷外面的一条黄狗作会供,口中诵道:“外相黄色母狗,内相金刚亥母,密相普贤佛母,在您足下供养。”最后把供品送到狗的面前。难道我等祖师华智仁波切有点精神不正常吗?不是的。这表明证悟究竟果法时,信心是毫无偏袒的。依靠禅修何时获得这种圆满的信心,何时就是佛果。此为一切上师的真实密意,也就是修持上师瑜伽的唯一目标。

如上所述,五加行及一切法义都聚集在平时的修定中,此即名为万法摄一之窍诀。若能在此一法中专一用功,修行就简单明了,即生成佛就有保障;若不知窍诀之义,修法就无有头绪,面对各种法门时自己也无所适从。所以,初识修行比修行更为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