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科 判

  • 作者: 宗喀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185
  • 分享到: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
壬一、连接文分三
癸一、敬礼句
癸二、须修中士意乐分三
子一、归摄下士道内容
子二、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子三、不以下士道为足的理由
癸三、对于轮回圆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故应勤修
壬二、真实义分五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
子一、明求解脱之心分三
丑一、认定解脱
丑二、认定求解脱之心
丑三、遣除对解脱的增益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
丑一、连结文
丑二、真实义分二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
卯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
辰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分三
巳一、设疑
巳二、真实回答分二
午一、略答
午二、广答分三
未一、依次宣说苦集灭道之必要分四
申一、先说苦谛之意趣
申二、苦后说集之意趣
申三、集后说灭之意趣
申四、灭后说道之意趣
未二、以教证成立
未三、以理证成立
巳三、反面论证
辰二、正修苦谛分三
巳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
午一、思惟八苦分六
未一、安立八苦之出处
未二、观待根机的差别而修行之理
未三、虽是观察修,然须远离沉掉而修习之理
未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办之理
未五、八苦修行之理分八
申一、思惟生苦分三
酉一、思惟生苦五相
酉二、特别思惟住胎之苦分五
戌一、处胎不净之苦
戌二、母食之苦
戌三、住胎热苦
戌四、以母威仪饮食引生之苦
戌五、出胎之苦分二
亥一、生产时所受之苦
亥二、产出时所受之苦
酉三、摄义
申二、思惟老苦分五
酉一、盛色衰退
酉二、气力衰退
酉三、诸根衰退
酉四、受用境界衰退
酉五、寿量衰退
申三、思惟病苦
申四、思惟死苦
申五、思惟怨憎会苦
申六、思惟爱别离苦
申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申八、思惟五取蕴苦分二
酉一、广说
酉二、教诫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未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
未一、真实义分二
申一、略说
申二、广说分六
酉一、无定过患分二
戌一、他世无定
戌二、现法无定
酉二、无饱足过患分七
戌一、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戌二、轮回之乐犹如癞,受乐不能令意满足反生大苦
戌三、病重难愈之苦
戌四、往昔轮回苦乐都已经受,但仍然未能离贪
戌五、须感受极为难忍无边业苦
戌六、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按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酉三、数数舍身过患
酉四、数数结生过患分三
戌一、标明出处
戌二、以教理遮破错解
戌三、明彼修行之理
酉五、数数高下过患分三
戌一、引《亲友书》说明
戌二、解释相关词句的意义
戌三、归摄心要而修行之理
酉六、无伴过患
未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午三、思惟三苦分二
未一、依广大行派分七
申一、坏苦
申二、苦苦
申三、行苦
申四、由三种受中产生烦恼之理
申五、从烦恼中产生痛苦之理
申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申七、标明出处
未二、依甚深见派分二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申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自体之理
巳二、思惟别苦分三
午一、思惟人间之苦
午二、思惟非天之苦
午三、思惟天人之苦分二
未一、欲天三苦分四
申一、死堕苦分二
酉一、死殁苦
酉二、堕落苦
申二、悚慄苦
申三、斫裂杀害驱摈苦
申四、散乱苦
未二、上二界粗重苦
巳三、摄义
卯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四
辰一、连结文
辰二、烦恼发生之理分三
巳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巳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巳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午一、正明烦恼分二
未一、烦恼总相
未二、烦恼别相分二
申一、十种烦恼
申二、二十种随烦恼分三
酉一、十种小随烦恼
酉二、二种中随烦恼
酉三、八种大随烦恼
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分二
未一、烦恼生起之根本分二
申一、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他体
申二、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
未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之理分二
申一、略说
申二、进而剖析
午三、能生烦恼之因分七
未一、所依
未二、所缘
未三、猥杂
未四、言教
未五、串习
未六、作意
未七、摄义
午四、烦恼的过患分四
未一、具有极大过患之理
未二、计烦恼是怨敌之理
未三、对照祖师教言,宣说修习对治法
未四、摄义
辰三、彼集业之理分二
巳一、正明所集之业分二
午一、思业
午二、思已业分四
未一、真实
未二、思已业的体性
未三、此处集谛中的业是指何者
未四、有漏善恶业对应三业之理
巳二、如何集业之理分八
午一、造集善不善业与引生死业的作者不同
午二、能引生死业的作者
午三、以此集业之理
午四、入道资粮、加行道的思业是随顺集
午五、是故须引发出离心及无我见
午六、出离心、无我慧、菩提心三者之外多数善业仅是轮回之因
午七、三界之业为了二受积集之相分三
未一、为乐受义故增长
未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未三、摄义
午八、出离心所摄之业是解脱之因
辰四、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
巳一、死缘分四
午一、寿尽死
午二、福尽死
午三、未舍不平等死
午四、破除邪见,树立惜福正见
巳二、死心分三
午一、善心死分五
未一、以善心死
未二、以善恶二事不平等串习之死心
未三、以二事平等串习之死心
未四、彼时善终之相
未五、造妙业者死苦轻微
午二、不善心死分六
未一、以不善心死
未二、一般造不善业死的恶相
未三、造上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未四、造中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未五、对解肢节苦遣除疑惑
未六、于三种死心需要以爱结合之理
午三、无记心想分二
未一、粗想位
未二、细想位
巳三、从何摄煖
巳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分十一
午一、从何处成办中有
午二、成办中有之因
午三、中有身形等
午四、遣除对“于前世身不起欲乐”之误解
午五、造善不善中有显现现前之相
午六、中有所见
午七、中有显色
午八、中有何处有无
午九、中有行态
午十、中有寿量
午十一、中有者将成其它中有之理
巳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分九
午一、以贪爱往趣之理
午二、起颠倒见
午三、以嗔恚死没结生
午四、于何境以何种方式神识结生
午五、以福德厚薄结生时的声音及显现
午六、住胎身体圆满之理和降生时间
午七、于诸恶生处中有不欲趣赴定不应生
午八、受生旁生等生处之相
午九、四生中湿生、化生、卵生之相
寅二、由十二缘起思惟分四
卯一、支分差别分三
辰一、总说
辰二、分说分十二
巳一、无明分二
午一、无明体性分三
未一、大小乘共许的无明体性
未二、持萨迦耶见为无明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未三、持无明与萨迦耶见不是一体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午二、无明差别
巳二、行分三
午一、行之体性
午二、行之差别
午三、无明缘行之理
巳三、识分二
午一、识之体性
午二、识的差别分二
未一、受生恶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未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巳四、名色
巳五、六处分二
午一、真实义
午二、遣除疑惑分二
未一、断除体性的疑惑
未二、断除界的疑惑
巳六、触
巳七、受
巳八、爱分三
午一、爱的体性
午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午三、爱的差别
巳九、取分二
午一、取的体性
午二、取的差别
巳十、有分二
午一、有的体性
午二、有的释词
巳十一、生
巳十二、老死
辰三、摄义
卯二、支分略摄分三
辰一、按《集论》归摄为四支分六
巳一、归摄为四支
巳二、别别宣说
巳三、遣除疑惑分二
午一、提出疑问
午二、解答疑惑分二
未一、答第一问
未二、答第二问分三
申一、为了显示果的差别
申二、为了显示因的差别
申三、以教证说明
巳四、引的道理
巳五、生的道理
巳六、成办之义分二
午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午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辰二、按《缘起心要》归摄为三道
辰三、按《稻秆经》归摄于四因
卯三、几世圆满分六
辰一、真实义
辰二、没有作者和受者的我
辰三、不知唯法诸支产生之理的过患分二
巳一、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之理
巳二、不知此理之过患
辰四、如是了知的必要
辰五、宣说业和烦恼二者,了知烦恼是主要怨敌
辰六、能作三士道之基
卯四、此等摄义分三
辰一、应珍爱能生出离心与正见从而苏醒证果习气的方便分三
巳一、如何修行
巳二、如此修习的利益分三
午一、能破愚暗
午二、能除邪见
午三、能生起出离心的感受
巳三、摄义赞叹
辰二、对此显密教典都有宣说
辰三、以往昔因缘证明分三
巳一、宣说生死轮的缘起
巳二、介绍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
巳三、以公案策励精进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
子一、真实生起之量
子二、虽已生起然须进修
子三、以肤浅的出离心,无法真正投入修解脱道
子四、应取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
子一、邪见之相
子二、遣除邪见分八
丑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丑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丑三、应怖畏以业惑转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丑四、未如理辨别而宣说犯菩萨戒
丑五、诸智者承许的远离有寂二边的行为
丑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丑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丑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癸四、此等摄义分五
子一、烦恼分四
丑一、烦恼的总相与差别
丑二、烦恼生起的次第
丑三、能生烦恼的因缘
丑四、烦恼的过患
子二、以烦恼集业分二
丑一、认定所集之业
丑二、集业的方式
子三、十二缘起分五
丑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丑二、归摄为四支
丑三、归摄为三道
丑四、一念十二缘起
丑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子四、出离心的量
子五、往生净土与思惟集谛的关系分三
丑一、由思惟苦谛,发起往生正因
丑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的愿力
丑三、摄义
癸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分二
子一、连结分四
丑一、对轮回痛苦须生起厌离之理
丑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毁
丑三、唯有出离心还不够,必须摧毁轮回之因——烦恼
丑四、珍爱摧毁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子二、真实抉择道的体性分二
丑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分二
寅一、现在获得暇满身时须断生死
寅二、所依以出家为妙之理分五
卯一、总说
卯二、须思惟在家过患以及出家功德分四
辰一、如是思惟的利益
辰二、在家的过患
辰三、了知居家相违正法后,发愿出家
辰四、出家的功德分四
巳一、一日出家的功德分二
午一、以公案说明
午二、引教证说明
巳二、发出家心向静处迈一步的功德
巳三、无意之中结出家缘的利益
巳四、总说出家的功德
卯三、当如是发愿分四
辰一、出家也须知足及安住阿兰若
辰二、应当欢喜行持头陀行
辰三、须如古德发愿般随学
辰四、发愿观修无常并串习无我
卯四、成为佛法所缘
卯五、显密教中赞叹出家
丑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分二
寅一、认定道而连结
寅二、真实抉择分五
卯一、三学数量决定分三
辰一、观待调心次第决定数量
辰二、观待三学的结果决定数量
辰三、观待所断决定数量
卯二、三学次第决定
卯三、三学的自性分二
辰一、教证
辰二、宣说教证义分三
巳一、戒学的自性
巳二、定学的自性
巳三、慧学的自性
卯四、将于下文宣说定慧二学
卯五、宣说戒学分三
辰一、护戒的功德
辰二、不护戒的过患
辰三、如何学修分八
巳一、教诫修学断除堕罪的四种对治
巳二、即便轻微的佛制学处也不能放松
巳三、若以罪业染污,须立即忏悔
巳四、如是不护戒,则不能解脱轮回
巳五、当今护戒功德极大之理
巳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护”极不应理
巳七、修密者也须如是护持净戒分四
午一、在家修密者也要修学多数律仪
午二、由不护戒不但没有三种成就,也不得善趣安乐
午三、当依大德的传统修学“戒和修行互为助伴的方法”
午四、一切所作须对照三藏
巳八、单独教诫烦恼的对治分四
午一、总说对治分六
未一、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未二、烦恼虽起,然须精勤断除烦恼的相续
未三、烦恼虽然相续不断,但若观为怨敌则容易退除
未四、烦恼若退不再恢复
未五、须精勤于退除烦恼的方便
未六、能摧毁一切烦恼的无上方便
午二、别别教诫分六
未一、教诫依止愚痴的对治
未二、教诫依止嗔恚的对治
未三、教诫依止贪爱的对治
未四、教诫依止贪著世间八法的对治
未五、教诫依止慢疑的对治
未六、教诫依止随烦恼的对治
午三、调伏烦恼是主要的悉地
午四、赞叹摧伏烦恼是勇士
壬三、摄义分二
癸一、总说
癸二、别说分二
子一、圣教根本——别解脱戒分二
丑一、别解脱戒成为圣教根本的理由
丑二、别解脱戒的体性——出离心分二
寅一、所禁
寅二、能禁
子二、道的核心——修习人无我空性
附: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思考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