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二十一章佛事业

  • 作者: 冈波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992
  • 分享到:


现在解释“无念成熟利生事”一句之意义。

依上面所讲的菩提道次第步骤:最初发菩提心,然后修持菩萨道,最后成就佛果。这一切的努力,其唯一之目的还是要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成就利生之大事业。如果成了佛以后,心中不再生起任何意念,那么怎样可能去做利生的事业呢?回答是:“佛陀虽然心中不起任何意念,身体亦无任何努力精勤,却能够任运的成办利生之事业,永无休止。”这是什么缘故呢?颂曰:

“佛身无念起,能作利生事,

佛语及佛念,无念成利他,

如是身口意,成就佛事业。”

现在用譬喻的方式来解说佛陀之身口意在无有念头或作意之情况下,如何能够成办利生之事业。《宝性论》云:

“如彼帝释天,天鼓及云聚,

如梵天日轮,彼如意宝珠,

如彼空谷响,如地如虚空,

以此诸譬喻,说如来事业。”

如彼帝释天之影像者——帝释天王心中无任何意念,亦能成就利生之事业。他与众多天女住于琉璃的王宫中,此琉璃王宫极为晶莹明亮,天王的影像就映于宫外,地上的众生看见天王与许多天女在王宫中如此享受,都发愿早生天国。因此发愿行善,死后生彼天界。帝释的影像不因任何意念而生,亦不会动摇……与这类似的,为了成办二利之大业而生起信心,励精修持,同时又(以福德因缘)能够亲自见到佛陀之身相庄严,行、住、坐、卧各种威仪,乃至说法入定,变现神通等各种行业,因而心生诚信仰慕怀念,发愿成佛,发菩提心,终得成佛,这就是说佛身无任何意念亦无动摇。颂曰:

“清净琉璃天宫中,映出帝释天王身,

能使众生种福田,能仁妙身亦如是,

(见者咸能入菩提)。”

以上是说:身体不起任何意念,但仍旧能够任运成办利生事业之事例。

天鼓之譬喻——(帝释天上悬有天鼓,能自己发音说法)当天鼓说法时,鼓本身并无任何心念,但仍旧能够发生作用,此天鼓名叫力持。因为诸天往昔善业力的缘故,此鼓能自己发音,唱言:“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啊!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啊!凡是有烦恼的法都是痛苦的啊!涅槃是一切法中最寂静(安乐)的啊!”颂曰:

“天上诸天人,依往昔白业,

感生妙天鼓,其鼓无心念,

能自然出音,说苦空无常,

无我涅槃道,策警诸天王,

心莫耽欲乐……”

与此相同,佛陀不用任何气力亦无任何心念或分别,就能对有善根的众生,开示其所需之适当法要。颂曰:

“无作无勤勇,佛普遍一切,

为诸有缘众,宣说正法要。”

这就是佛陀的语业,在心无任何意念时,仍能宣说法要,自然利济众生之故。

如云的譬喻——佛陀的心无任何意念,而能自然利济众生,可用云聚之譬喻来说明。夏季的时候,天空中会毫不费力的集聚许多的云堆。这些云堆没有任何意念,却降下雨来,使稼禾果实滋润成长。颂曰:

“譬彼夏日云,果木成长因,

任运不著力,降雨遍大地。”

与这相似,佛陀的心中无任何意念,却能遍降法雨,使弟子们的善业果实生长成熟。颂曰:

“佛陀大悲云,能降妙法雨,

成熟利生果,无念自然成。”

如梵天之譬喻——大梵天王能够安住梵宫本处不动,而同时现身于一切天界中;与这类似的,佛陀能不动于法身,而作十二种示现利济众生。颂曰:

“如彼大梵王,不动于本处,

能现身诸天,无念无勤勇,

能仁于法身,不离不动摇,

能示现化身,于一切诸界,

利济有缘众,任运亦如是。”

如日轮之譬喻——天上的日轮自己没有作意地放出万丈光茫,普照大地但同时能使白莲及千万种的花朵,一齐开放。佛陀的妙法光茫亦复如是,自己没有作意的,也没有任何努力的,能使无量众生的心地莲花朝向和善的方向去开绽怒放。颂曰:

“如彼大日轮,无念无勤勇,

于一刹那间,出万丈光芒,

开绽诸莲花,成熟诸花卉,

如是佛如来,放大日法光,

成熟诸弟子,开绽其心莲,

无念无勤勇,任运成他利。”

日轮的影子在一切清净的容器中,都能够同时显现。与这一样的,佛陀的光芒,在一切意乐清净的众生心中,也能同时显现。颂曰:

“譬彼清净器皿中,能映日轮之光影,

如来慧日大光芒,恩照无量众有情。”

如意宝珠之譬喻——如意宝珠自身无任何意念,但只要有人请求,就能任运地完成心愿。同样的,佛弟子们只要祈请,佛陀亦能成满各种心愿。颂曰:

“如彼如意珠,无念无作意,

能于刹那间,成满祈者愿,

佛陀如意宝,心中虽无念,

能开显法要,令众生满足。”

除上述之各种譬喻外,尚有如影像、如虚空、如大地等其他譬喻,皆能说明在无勤勇、无意念的情况中,仍能成就各种服务众生的事业。

此《妙法如意解脱庄严宝大乘道次第论》,因学者——班者达打马甲之请求,余索朗仁青(贵福)医师撰写毕。

愿文

我等今至轮回来空前

圣教所有一切法要等

播撒无尽尘刹诸世界

唯愿噶举教法恒兴盛

愿:

发心助印此经读颂此经流通此经的人

福慧具足佛性增长永断轮回恶趣之因

祝愿

世界和平法轮常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