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器世间庄严成就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 昙鸾大师.著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这二句是说国土眷属功德成就。也就是使净土中的一切眷属都在正觉莲花中化生,同一清净生源,无有高下。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

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悲愿呢?是见到有的国土,或者以污秽的母胎作为孕育身体的处所,或者以粪尿等污秽处作为出生所依;又见到显贵之家常出鄙恶狂傲的子孙,卑贱的父母却生出卓越的人才。由此兴起悲愿: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一切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眷属平等,无有毁誉、是非之事发生。

这是指佛因地观察到秽土有二种苦:

一、生处苦。例如此方人类的孕育以污秽、狭窄、黑暗的母胎为依处,苍蝇、蚊虫、蛆等以屎尿等为出生所依,污秽不净。

二、不平等苦。“槐棘高圻”表示高官贵族。在中国商朝时,朝廷种了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在这些槐树和棘树下,后来以“槐棘”表示三公九卿的官位;“圻”是千里之地,“高圻”是拥有千里之地,也是指的高官贵族。但高官贵族之家常出禀性不正的子弟。“猜”是诡计多端,“狂”是狂傲无礼。“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意思是说:愚懦的男子和下贱的婢女反而生出卓越的人才。由此“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意思是说,以出生、种姓、地位等的不平等现象,而发生种种讥讽、耻辱。

“怀火抱冰”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受尽了艰辛、屈辱,后来被释放出来。他为了报仇雪耻,冬天抱着寒冰、夏天握着火,在房间里悬一副苦胆,进去出来都要尝一下胆的苦味。用在这里表示屈辱之苦。

总之,法藏菩萨见秽土有生处不净和出身不平等之苦,便兴起悲愿庄严国土,欲令一切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以如来为父母,同为佛子尊贵身,永远脱离生处不净和出身不平等之苦。

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由于极乐国土已经成就“眷属同一清净生源”的庄严,因此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受用功德庄严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méng)饶之膳。或悬沙指帒(dài),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庄严受用的大愿呢?是见到有的国土,人们为了营办丰盛的美食,不惜探巢破卵,造诸罪业;或者常为饥苦逼恼,出现悬沙指袋来作安慰这样悲惨的事。见到这些苦后,法藏菩萨兴起悲愿: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人民都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远断除求取其他食物的劳苦。

“悬沙指袋”这个典故是说过去饥荒的年代,有个孩子跟母亲索要食物,哭闹不停。母亲没办法,只好悬一个沙袋,用手指着沙袋骗他说:袋子里有饭。这样来安慰孩子。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

“爱乐佛法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像日月灯明佛演说《法华经》时,经过六十个小劫,当时与会听众也安坐一处,六十个小劫只如一食顷,无一人身体或内心生起疲倦、懈怠。

“以禅定为食”,是指诸大菩萨恒时住在定境中,不需要其它饮食。“食”的意思是任持之因。就像食物能任持、长养身体那样,圣众以佛法的广大喜乐味和禅定妙乐任持身心,由此能长养善法,故称为“食”。

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

“三昧”的意思是说,极乐国土的人天动念想吃食物时,百味美食自然罗列眼前。受用也不是真的去吃,只是眼睛看看食物的妙色,鼻子闻闻食物的妙香,意念上领略了,身体就感受到舒适悦意,而自然饱足。受用完毕,食物自然化去。到又想吃的时候,食物再次显现。《无量寿经》云:“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由于极乐国土已经成就了受用功德庄严,因此说:“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永无障难的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1]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2]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悲愿呢?是见到有的国土,有人早晨准备领受君王的恩宠,晚上就被问罪,惊惶地面对刀斧;有人幼年时家境贫寒,住的是简陋的茅屋,长大后生活奢华,享用的是摆满一丈的美食;又有人在号角声中满怀壮志地领兵出征,中间却由于君王被奸臣唆使,连连下旨催促收兵。见到世间有像这一类的种种障难,因此兴起悲愿: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安乐相续,无有间断。

“违夺”:“违”是指有违自己的心愿,“夺”是指夺走所拥有的荣华富贵等。

以上总的是由明见三界众苦相续的情形而发起悲愿。也就是说,苦受是苦苦,逼迫人心;乐受是坏苦,缘散即坏,乐极生悲;舍受是行苦,毕竟迁流而去,遇缘又发起苦苦、坏苦。所以世间本没有真实之乐,所谓的快乐和平静都会在因缘迁变时失去。由于见到三界众苦相续的情形,法藏菩萨立誓成就安乐国土,使国中无漏之乐恒时相续、永无间断。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身恼”,是指身上发生的饥、渴、寒、热、杀、害等种种苦恼。“心恼”,是指心上由计较是、非、得、失而引起的贪、嗔、痴等恼乱。

总之,生死凡夫得到弥陀悲愿的摄受,一往生西方就能永离身心苦恼。《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弥陀疏钞》云:“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由于极乐国土永无三苦、八苦诸难,因此常享无漏法乐。

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由于极乐国土已经成就“永离身心苦恼”的功德庄严,因此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这四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即是通入大义的门径;“大义”,是指大乘得名为“大”的所在或内涵。《大乘庄严经论》里,归纳为七种大:一、所缘大:菩萨的所缘是大乘无量的深广经藏,不像声闻只缘小乘三藏;二、修行大:大乘具足自他二利的修行,不像声闻只作成办自利的修行;三、智慧大:大乘了达人、法二无我,不像声闻只了达人无我;四、精进大:菩萨长劫精进不退,不像声闻只在三生或七生中精进;五、善巧大:菩萨以大悲安住生死,以智慧不被烦恼所染,不像声闻怖畏轮回,寻求断除轮回的寂灭之乐,不具善巧;六、果德大:大乘证得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无边的佛功德法,永无穷尽,不像声闻只证得阿罗汉果和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等功德,而且入涅槃时将会息灭;七、事业大:大乘成就佛道后,乃至众生界尽之间,示现种种入胎、成道、转法轮等的稀奇事业相,不像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作成道、转法轮等事业。

那么,如何趣入此大乘大义门呢?答: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已经入了成就大乘无上大义之门。因为生到极乐世界,依止的是大乘无上导师——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二大士为主的清净海众菩萨。恒时都以大乘法为所缘,不仅在佛的法会中亲聆佛演说无生法,而且风声、水声、音乐声等都在演说无生,见到地下的宝幢等也自然证悟无生,因此必定生起了达人法二无我的大智慧。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神力的加持,能成就大乘极广大的智慧、神通、三摩地、陀罗尼等功德,能兴起尽未来际分身尘刹、普度众生的事业,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入了成就大义之门。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

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悲愿呢?是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佛和菩萨等的圣贤众,但由于国土浊恶,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宣说;又见到国土中有女人贪著自身的形象,有意把眉毛描长,遭到讥讽;或者哑巴以手指比划而招来讥笑。因此兴起悲愿: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都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毕竟不生二乘种子,不仅没有女人、根缺等事实,下至连讥嫌的名称也没有。(“根败”是指菩提根芽败坏。声缘种性只求一己解脱、不求无上菩提,以此失坏了菩提根种,被呵为“焦芽败种”。)

总之这是指:法藏菩萨观察到有些国土存在三种不能成就大义的现象,即二乘种性、女人和根缺者,由此兴起悲愿,誓愿成就“国土大义门”的功德庄严。

首先,在浊恶的国土教化众生需要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演说,虽然二乘种性者修持小乘法也能得到解脱,但从整个的成佛之路进程来看,这是一条迂曲、缓慢的路;相比于大乘道果,这只是成就了小义。因为从福德上比较,二乘人没有在菩提心的摄持下行持菩萨万行,其福德的量远远不如大乘,二者量上的差距就像牛脚印中的水量跟大海的水量相比那样;而从智慧上衡量,二乘在如所有智的方面只证到人无我,和大乘圆证一切法无我相比,就像芥子里的虚空跟整个太虚空相比那样;二乘在尽所有智的方面只了达五蕴等少分法义,不像大乘了达极广大法义。因此以小乘的下劣作意所趣入的是迂曲之路,不能速成菩提,纵然将来回小向大,也比直接入大乘的最钝根者成佛缓慢四十九劫。

其次,一般凡夫女人由于受宿世业力的牵制,有心量狭小、见识短浅、心力怯弱等的障难,导致在成就大乘殊胜功德、开发深广智慧、荷担利生事业等方面多不堪能。而“根缺”是指盲聋喑哑、六根不具,有不能了知取舍等的障难。

总之,法藏菩萨见到这三类人由于根器不够而难以成就大义,因此兴起悲愿,使自己成佛的国土中毕竟不生二乘种性,没有女人、根缺等现象。众生一往生到净土,就全部入了大乘殊胜大义之门,而能速成佛果。

[1] 衮:帝王或公侯穿的绣龙的衣服,借指三公。

[2]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