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五、善巧摄化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 昙鸾大师.著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第五重、善巧摄化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像这样,菩萨以作愿而一心专念求生净土,修持略的奢摩他门;以详观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修持广的毗婆舍那门。透过止观广略双修,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柔软心,是指由略寂止和广胜观随顺而修,成就止观不二之心。譬如以静水取星辰等影像,以一心专念获得寂止,便能在寂止心中显现广大庄严诸相(即于寂止中取二十九种庄严影像)。相反,由广大观察二十九种庄严,生恒常猛利信愿,一心作愿专念求生,则能使心专注不散。如此止与观互为资助,最终成为止观不二之心,即是成就柔软心。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以成就柔软心的缘故,如实了知广略诸法。

“广”是指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略”是指流现三种庄严之源——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如实知”即符合实相而知。广中的二十九句、略中的一句无不是实相。成就止观,则能如实了知净土广略诸法,故为法门关要。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由如实了知西方净土广略诸法,便能成就善巧方便的回向之行。即:经由了知实相,便自然引生回向众生、回向净土之妙行。

论中“如是”二字,是指之前广说的二十九句庄严及后来略说的一法句皆是实相。

“成就巧方便回向”有两层涵义:(一)以了知实相的缘故,则认知三界众生的虚妄相,即明了众生无论起惑、造业、感果,都是无而现的假相;由了知众生虚妄,则生起真实的慈悲。即见到众生都在无所有中妄执诸相,以执著故,不断起惑造业,转生死轮,由此油然兴起大慈悲心,誓愿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二)以了知真实法身的缘故,则自然生起真实皈依。即认识到万德庄严皆由法身流出,故深心皈依法身本源。“巧方便”指以如是的真实慈悲和真实皈依,速得成就无上菩提,其行相将于下文阐述。

总之,五念门中的回向门以真实慈悲和真实皈依为内涵。以心具大慈悲故,能将所集善根惠施有情,拔除其苦。以心归命净土本源故,誓摄一切众生同生弥陀乐国,同证寂光本体。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何为菩萨巧方便回向?此“菩萨巧方便回向”是说菩萨修持礼拜等五念门所集一切善根,不求自身得佛力住持而享乐,唯求拔除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安乐佛国,此谓之“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依据《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有行持优劣之别,但都发起无上菩提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誓愿证取佛果之心。誓愿证取佛果之心,即是誓愿以无上智悲力普度众生之心(唯有成佛才具有最大的利他能力,故为利有情誓欲证取佛果)。而誓欲普度众生之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之心。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

若不发无上菩提心,只是听到佛国常享安乐,为享乐故希求往生,也应不得往生[1]。因此说:“不求自身得佛力住持之乐,唯求拔济一切众生苦故。”

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住持之乐”,指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佛本愿神力所住持,受乐无一刻间断。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凡是解释“回向”的名义,都是说以自己所集一切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同成佛道。

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tiàn),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