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归依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六)》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业就是所做的事情。例如工业、农业、商业,就是工人、农民、商人做的事情。现在说的是佛法僧这三者在做业上的差别,或者说所做事情的差别。

佛作为导师,要做的事就是为弟子善转教法法轮,也就是他要指示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非道,让众生离苦得乐。

法的做业就是给众生充当断烦恼苦的所缘。也就是佛说了法就给众生提供了修法的作业。就好像老师教了这一堂课,下来学生就缘着这一堂课的内容去练习,这就成了学生的所缘。佛所说的法宝就成为佛弟子断烦恼苦的所缘,也就是遵循佛所说的经法,在听闻以后随教而转,按照教法的指示来做,这样就成了断烦恼和苦的所缘。譬如我们要学佛主要是自己心里有烦恼和苦,佛就像大医王,为我们宣说了正法药,这个法药所做的事情就是给我们吃的。吃了它就能断掉烦恼和苦,离开它就不能断,所以一直不能离,它就是我们断烦恼和苦的所缘。

僧的做业就是遵循佛指示的法道勇猛地增长法上的修持,也就是不断地增长善根。僧是弟子,是随学佛的法道者,他的作业的性质就是一直勇猛精进地修法,增长一切善根,所以以勇猛增长作为僧伽的业。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所谓信解差别,就是依次对佛宝要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对法宝要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对僧宝要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由这三种信解就会发出后面的修行差别。所以这些道理都相当关键,信解是前导,首先观念要特别深刻,之后会发出誓愿的力量,之后就会行持。

佛宝是导师,我们要一再地建立“对佛宝要作各种亲近和承事”的信解,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应当做的本份。所谓依师之道就像依止善知识里所说的,要有孝子心、铁围山心、大地心等的九心。总而言之,要用最善的心,一切都顺着师父的心意而转,然后去受持师父的事业,在任何时、处都不变心、不动摇。

想要具有这样的意乐,根本就是信心和恭敬,要一直处在信敬的状态里。由念功德生起信心,由念恩德生起敬重,以信心和恭敬摄持后,行持三喜的加行,也就是要做财物的供养、身语的承事和如教修行,其中以后者为最重要。

所谓的承事就是要做到尊重、恭敬、供养。如同《瑜伽师地论》所说,通过三种行为了解恭敬承事的涵义,也就是你要体会到对境的功德和殊胜利益,发起尊重的心。而且随着自己的体会了解到要用身、语、意的三种正行来修恭敬。身应当合掌、礼拜,师父走的时候要送,来的时候要接,师父在的时候要恭敬站立或者退坐一边等等。就像佛经里常常讲到,佛弟子见佛的时候都是非常恭敬地右绕三匝,长跪合掌而祈白,闻法结束后恭敬顶礼,信受奉行,欢喜而去。或者首先向佛献上供养,然后退坐一边,恭敬承事。像这些都是修恭敬的心、恭敬的语和恭敬的行为。还要以各种的幢幡、宝盖来作供养。所以所谓的承事就是尊重、恭敬、供养三方面的行为。这样就明白,对佛宝一定要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即使现在佛的色身没在面前,我们每天也要向佛献供养,念佛、赞佛、拜佛,这样修亲近承事。

接着对法宝要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无论是什么法,心里都要建立“我一定要求证到这个真实证法”的心。譬如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所摄的这些法宝,都要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由此归依法会达到切要。

对于僧宝应当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因为所谓的僧是和合义,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作为同学、同伴,都是一样的戒、一样的行,都是住在共同的法道上面。同一法性的意思是我们都是从法出生、修行法、以法为命的性质,都是由法所生,为法所教化,都是在摄持法,因此是同一法性。

在《瑜伽师地论》里具体说到,佛弟子是由佛说法的音声而出生的缘故,都是从佛口出生。或者佛弟子都是在听法以后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此出生了所谓的僧,因此都是法所生。法所化即都是从法身路而能够得到相应的法。法等分的意思是都是在受持无漏的法财。因此僧聚在一起都是同一个气氛,同气相投,同一等分。因此僧在一起就要树立我们都是修一样的法,持一样的戒,树立一样的见解,等等,要起这样的信解,所以它以和合为义。

所谓的和合共住,就是具足六和敬,彼此之间,心和行为没有相违、争论,就像水乳融合一样。所谓身和敬就是大家都作礼拜、合掌、跏趺而坐等相同的身业;口和敬,就是都做赞颂、念诵、念佛、持咒、诵经等清净的口业;意和敬,就是都持着信心、恭敬、慈悲、智慧等的意业;戒和敬,就是都守持着相同的三乘戒法;见和敬,就是都持世俗谛无常、苦,胜义谛空性的见解;利和敬,就是衣食等的利养都是平等受用。像这样树立起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要做到见行等共同一致,非常融合。像这样处处都会随众,不会闹矛盾、标奇立异。这就是真正归依三宝立志要引出的信解,我们要在这三个重点上努力。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有了前面的信解差别后,就会知道修行差别的所在。也就是依次对于佛宝要修供养承事的正行。佛不在世就对佛的代表——佛像等供养鲜花、瓜果、饮食、衣服等,以及拜佛、赞佛等,这就是供养承事的正行。

对任何法都应当修瑜伽方便正行,也就是我的心要与法相应,顺着法而行。学任何法都要证到它,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知见、知识的积累或者炫耀自身等上面,应当想我是归依法的人,学了这分法就力求与它相应,要修瑜伽方便正行。

与僧同处应当修共受财法的正行。因为他是我的助伴,我已经誓愿以僧为助伴,所以与僧共住的时候应当有财均分,有法同修,像这样彼此心意和合而不矛盾。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所谓随念差别,应当别别地忆念三宝各自的功德,不能笼统含糊。按照《随念三宝经》所说,一说到佛,就是“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等等,这样来随念佛宝的功德。说到法就想到“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清净鲜白”等,特别有针对性地缘着法宝来忆念功德。说到僧就是“正行、应理行、质直行”等,特别就僧宝的功德作相应的随念。像这样非常具体、到位地针对三宝各自的体相、功德来作随念,就非常善巧地与缘起相合,也能够生起归依的修行。

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生福的差别就是依靠人和法出生最胜的福德。也就是佛法僧三宝是极殊胜的境,我们依止他就能生特别好的福德。依佛宝和僧宝是依人而生最胜福。在人里面又有依一个补特伽罗和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的差别。也就是依佛可以说是一位,也可以说是众多,因为佛本身是离一离多的。依僧就我们现前心前所显的来讲,可以依一位圣者僧生起很殊胜的福德,也可以依四位以及四位以上的僧众来生长福德,这就是依多位补特伽罗而生福德。

总而言之,在生福方面,要依靠佛生福德,因此对佛供养、礼拜等。依僧生福德方面,对一位圣者僧行供养、恭敬会生福德,或者依一个庞大的僧团修恭敬、修供养会生很大福德,因为是大福田。在见到很大的僧团的时候,不要愚痴,特别是一些居士对僧众起轻慢心是大损福德的,应当对僧伽礼拜、恭敬,这样会生大福德。

在人以外还有依法生福德,也就是对法恭敬、供养、礼拜会生大福德,这叫做生福差别。

(三、自誓受)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有了前面的了解三分差别而归依的基础后,我们对于归依上的实行已经有了非常具体、到位的认识。就像一个人经过培训以后,他对各方面的事情都知道怎么处理,体相上有什么差别,业用上有什么差别等等。同样,针对三宝这三种对境怎么起信解、怎么起正行、怎么随念、怎么生福等等都清楚了以后,我们应当自己发誓来受归依戒。

所谓的归依戒就是一个誓戒、誓言,或者说誓愿。这个时候心里要发誓:我发誓受持唯一依佛为师的戒,从此之后再也不依其它的外道为师。而且发誓受持唯一以般涅槃为正修法的戒,也就是将来唯一以涅槃为道路,以息灭一切苦和苦因的大涅槃作为自己正修的法,以能达至涅槃的法门作为自己的道路,再也不归依那些旁门左道,不以一切不能达到涅槃的邪法、邪教为道路。再接着发誓受持唯一归依僧伽为修行助伴的戒,也就是从此之后我唯一与同见同行、同在佛门中、由法而生的僧伽作为助伴,我不依止其他的外道邪众作为助伴,甚至不与他们共住一日一夜。就像这样发起归依的誓戒就是我们自己发誓受持归依的戒律。

(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这里是从反面排除其它一切归依的对境,甚至口里绝对不说还有什么其它的归依处,像这样生起决断的心。这是指我们已经了解到内外大师、内外教法、内外学法的徒众之间黑白分别的所有胜劣差别,已经看清了完全是两种东西,有天壤之别,从此以后唯一把三宝执为归依处。与此相违的师、法、徒等不执为归依处,不认为他是自己的依怙、所归处。在两方面都断定了之后,唯一取内教的佛法僧为归依处,这叫做不言其余而归依。从肯定方面说是“唯一”,从否定方面说就是“不言其余”。这样从正反面都确定了以后,就会有一个非常纯正的归依。

如果能够明辨内外的大师、教法和学徒的胜劣差别,就会唯一执取三宝为归依处,与之相违的师、法、徒等不执为归依处。这样就会发起归依上的决断。因此辨明内外的胜劣差别是发起决断的极关要因素。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过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在内外的三相差别里,首先要明辨大师的差别。佛具有圆满无过功德,其余的外教大师与此相违,也就是都有过失,功德也不圆满。就像《殊胜赞》说:我舍了其余的导师,我归依世尊,以什么缘故立为世尊呢?因为佛没有任何过失,具足一切功德。

在内外大师的校量上一定要看到,佛断证圆满,乃至于极微细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也没有,所以没有丝毫的过失。就功德而言,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恒沙的功德全部圆满,因此他在一切时当中是无上师、第一师。其他外道诸师,譬如世间的专家、学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等,都只是了解一点世间知识,充满了烦恼障、所知障。从智慧、福德开发的程度上来说,他们只有一点世间的小智小慧,一点小福报,不必说跟佛相比,与其他升天的宗教比也都是差得很远。而升天的宗教主跟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果位比,那简直就像一粒沙比整个大地一样。而声闻缘觉跟菩萨相比,声闻缘觉的福德好比牛脚印里的水,菩萨的福德好比大海的水。他只证得了像一个草籽里的空间那么小的空性,而菩萨所证的空性是像太虚空一样的空性,所以根本没法相比。菩萨再跟佛相比,那也是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就断证两分来说,世尊达到了最极圆满,所以他叫做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一切世出世间的贤圣所归仰。

这样我们确立佛是无上的大师,不要以为佛与世间的专家、学者一样,或者跟外教的宗主一样,这是很幼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