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归依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六)》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

如果你不观察完全跟随自己心的喜好,就会胡乱说话的。那些话都是植根于自心的见解、观念以及行为习性上的执著,这里面有很大的毛病。所以我们切莫信自心,自心不可信。这里面充满了各种错谬、不正确的想法、观念、行为惯性。如果你不能发现,往往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我是那么认为的就要按照这样做。如果不是这样,宗大师还是很公平地商量,没有一味地强迫。他说:如果不是这样,你应该向内详细观察你的心,你会发现这里说的非常真实。

我们由于串习久了,不能了知自身的错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必说前世,就今生来说,从小一直到现在,几十年受到各种教育,熏染了各种观念,这些染污没排除就一直都在起作用。不要说别的,现在连拔掉一个爱情观都很困难,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小说、影视、周围环境和各种言论熏习的太多了。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错乱呢?一般人不知道第六意识是怎么作转换、怎么建立虚假机制的,结果就上当受骗了。

譬如说爱情本来有它的真实本相,但是经过第六意识的编造组合就使我们迷失了,看不清它做的手脚。譬如爱情本来不是荧幕上的,但是导演可以把它演得如诗如画。利用声音、图像、象征性的事物、幻景等制造出美丽动人的形相,配以各种赞叹功德的说词,再结合各种隐喻,加上推波助澜的音乐,就引发了第六意识的联想。结果你就产生了错觉,对那些缠绵悱恻的情景生起很大的希望之心,对它充满了好感。

这就是做广告的原理,比如一个非常差的产品,对人根本没有利益,但是如果采用一些能吸引眼球的画面,一些能打动人心的言语,再加上一些名人效应,再做一些歌颂它的比如民意调查等等,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把人们都迷惑了,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果然它是非常好的。你会非常相信它是非常好的,这就是错觉。

就像这样,我们因为熏染得过多而形成的一个个邪知见没有切除,它就在障碍接受佛法。再者无始以来俱生的习性常常都在按照我想的、我思的、我要的来做。在这个取舍的关头,你心里根本没有悬着圣教这面明镜,你没有依着圣教来行,你是依着自心上的这些观念来行的,那就非常危险。

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所以应当数数思维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的定解,这个一旦起来了,对于佛陀出生之因——正法以及随佛法而修行的僧众,也能够发起这样的定解。也就是在三归依里面以归依佛为重要,归依佛以信心为重要,信心以念佛功德为重要,念佛功德以发定解为重要。因此对佛功德发定解,就成为所有归依全盘修法的最核心处,也因此上面作了颇为详细的宣说,也就是告诉大家在这三个念德里面以念佛功德为首要。

对这个一旦引发了这样的定解,那归依就达到扼要处了,从这个扼要处会引发出一切归依的支分,包括随学学处和归依的利益等,整个归依就会真正出现实效。在每个人的心中会引发具相的归依、具相的行为。各种佛教徒的观念、行动以及在归依戒的基础上受持三乘的戒律等等。

的确它是成为入圣教之门的最关要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门就打开来了,往后无量的光明前景都会由此出现。如果对于佛功德引定解这一点没有出现,那么能转变心意的归依尚且没有出生之处,何况归依以后行持的其余道呢?整个的门就被封闭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现在给你的这把钥匙,就是对于佛功德引生至心的定解。有了这把钥匙,归依的门就开了,归依的门一开,圣教的门就开了,由此就能入到圣教里受学一切佛法。这是极端关要之处,所以在这里再再的强调。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佛的意功德:

(1)佛陀具有遍知的智慧,请按原文逐一思维观察。

(2)思维佛所具有的大悲功德有哪些不共殊胜之处。

2、 思维佛的业功德:佛的身口意业在饶益有情时具有任运、无间和有效三种功德相,以此三者为根本,思维佛的业功德。

3、 三、按照此处所说的念佛道理忆念佛的功德会出生哪些的殊胜功德?请逐一分析能这样出生的原因。

(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承接前文所说的,以敬佛为因缘,接着就要忆念法的功德。这么殊胜的佛果从哪里来呢?是依于以除过引德为自性的教法和修道谛和证灭谛的证法才获得的,所以佛的无边功德都是从法而来。法是佛母,法是佛师,法是佛的道。这样才知道,一切佛从法而得生起,由此会了解法的功德。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如《正摄法经》中所说: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的功德,都是从法而生起,是由受行一分分的法才出现一分分的功德,从法化现出佛的三身、四智等无量功德、事业,法是这一切的主要,从法出生,一切所作都是正法的行境,也是依于正法、由法而成办的。所以法是诸佛之母,是一切功德之源,是达成菩提之本。在这样忆念法功德后,会生起真正的胜解。

(三、僧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僧功德主要是指诸圣僧的功德。应如何忆念呢?要由念法功德想到所谓僧就是如理修行正法者,由此忆念僧的功德。

总的来说,忆念佛法僧三者的功德,是以念佛功德为首,再思维佛的因就是法,以此来忆念法的功德,最后由僧是如法行者而念僧功德。

《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在《正摄法经》里说:对于僧伽应当这样想,他们有殊胜的功德,因为他们是以法为业,是在用心演说正法,以身口意相续不断地受行正法,昼夜思维正法,从僧伽的三门中出现无数正法的功德,因此叫做正法田。

僧伽是行法者,以身心受持如来的教法与证法,而且一心依止在法上,恒常行于法道,时时供养于法。做法的事业,不断地做书写、供养、布施、听闻等十种法行。法是他的行境,他舍弃了世间的财富,唯一修习正法而趣向圆满,这叫做法行圆满。

由昼夜行法的缘故自性非常正直,完全与法道相合而不歪曲。因为法是正直的、是真理的缘故,他的心如法而行也就调整到正直的地步,一言一行都按照法道行持,不会违于法道、违于天理、违于良心。

僧伽也是自性清净的,因为法是清净的,使得如法行者心中远离垢染。僧伽法性哀愍,因为法是慈悲的,是推己及人、使众生都能达到离苦得乐之地,所以随法行者尤其大乘行者将会成就哀愍的法性,会成就悲愍。

再者,法远离了一切客尘垢染,所以随法行者将以远离为所行境。也就是行者将远离内心的惑业苦,下至一言一行都远离杂染,因此所谓的远离或者离欲是僧伽的所行境。

僧伽是一心向法的人,所以恒时趣向于法。他一心行善的缘故,常常修持白净的妙行。如此以缘念僧功德而生起信心。

(二、知差别)

佛法僧三宝是一个体系,对于各个方面应当如何归依,这又有各自的侧面,在每一侧面三者都有不同的相。了知其中的差别以后就可以非常相应地归依,这就是了知差别而归依。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

如《摄抉择分》所说:由了知三宝内在相互之间的差别而发起如其体性的归依,对不同的归依境发起不同的归依愿望,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做归依等都是由了知差别才能准确的发生。

比如世间的伦理道德必须要先了知父母、兄弟、夫妻、友朋等的差别,才会引出相应的做法,所谓对父言慈,对子言孝,对兄言友,对弟言恭等等。针对不同的境有不同的心,如果对这一切都非常善巧,就叫做善知缘起差别。同样,我们在归依佛法僧三宝的时候,要了解到三宝别别体性的差别,之后有针对性的做归依,这样的归依是切合缘起之道的,这就要从了知差别产生。

所谓的差别包括以下六种:相差别、业差别、信解差别、修行差别、随念差别、生福差别。如果对这六方面都非常了解,那就不仅是对总体的归依有认识,对于差别的归依也相当善巧。一碰到哪方面就知道发什么样的心,依什么样的行为,作什么样的理解等等,这就是有了细致入微、丝毫不紊乱的行持的智慧。

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佛法僧三宝是笼统的称呼,我们必须得认识各个的不共体相,之后就像能清楚地辨认这是甲、那是乙、那是丙一样,我们要了解到佛法僧在体相上的差别,也就是佛是觉悟相,法是觉悟果相,僧是随行相。

换一句话说,佛是达成了无上正等菩提的觉悟,没有比这更上的了,没有任何的错误,完全平等的菩提已经现前了,这就叫做佛宝。觉悟果相是指成佛以后开始对众生宣说教法,转妙法轮,依照真理来宣说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引导众生行持正道、舍离非道,这个叫觉悟果相。也就是成佛以后就开始转法轮,这个转法轮是觉悟的果,或者说是觉悟以后发生的事。之后就有很多的受教者随行于佛的教法,这就是僧宝相。

以释迦佛为例,他在菩提树下证成了菩提,这就叫佛宝相。在成佛以后,首先对五比丘宣说四谛法,这就是正法的开端。从此四十九年里随顺各种根机为众生指示道路,这就是觉悟果相。就是觉悟以后出现这样的成果,如果没有达成觉悟,谁能宣说不可思议的深广的正法呢?只有自己成就无上的觉悟,才能充当导师,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引导他们走真理的道路。这里出现导师以后的成果,就是法宝相。由于宣说了真理的道路,有缘者都会按照这个路来走,这就是僧宝相。也就是佛说法以后,逐渐地聚集了大量的僧人、僧众,以及很多菩萨圣众,他们都随行于佛的正法,这就叫僧宝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