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何道理而归依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六)》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意功德分二。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佛陀的意功德分两个方面。

智功德就是要缘念世尊遍智的德相,也就是对于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或者法性法相所说的一切所知,就像看手心的酸果那样一目了然,智慧没有任何遮障地自在而转。也就是对于性相的一切法义一点障碍都没有,清清楚楚的明见。除了佛,其他人由于所知法极其宽广而智慧狭小的缘故,无法周遍。

这是显示佛具有遍知的功德,所知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所知的量是怎么样,在这上面智慧能全部无碍而转,这叫遍知。其他世间的人天、阿罗汉、菩萨等由于所知非常宽广,智慧狭小,没办法遍到里面。譬如所知是一百平方公里的量,而智慧的覆盖面只是五十平方公里,这就没办法周遍,因此不能称为遍知者。要像这样对佛的智功德生起无上的信仰,这是在一切智慧成就中无上的成就。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正如《赞应赞》所说:只有世尊的智慧能遍在一切所知的万法上,除了世尊其余的一切圣凡只是所知宽广,而智慧不能周遍。又说到:以三时所摄的诸法一切种类的能生因,就像掌中的酸果一样,成为世尊智慧的行境。无论是有心识起动的有情,还是无心识起动的无情法,无论是一种还是种种,总而言之,就像风无碍地经行于虚空那样,世尊的心无碍地遍行于一切万法上。总而言之,对一切情与无情、法性、法相的万法全部都成为世尊遍智的行境,无碍地了达。

这样我们一边缘着文句一边忆念世尊的智功德生起信心和恭敬。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其次,世尊具有恒无间断的大悲。这是由两个无自在所决定的,有情被烦恼系缚毫无自在,能仁被大悲系缚毫无自在,所以见到苦有情,世尊自然就发起大悲,没有一刹那间断。

这里要知道能仁大悲相续而转的功德相,这与智周遍转是两大德相。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如同《百五十颂》所说:一切众生都被烦恼系缚,没有差别,世尊为了解除众生的烦恼,长时间被大悲所缚,一刻也不得脱。这是一种表达,就是世尊被大悲的绳索紧缚,一点都脱不出大悲的状态。那么我们应当先礼世尊还是先礼大悲呢?由于世尊了知生死的过患,使得他如此久住轮回的原因就是大悲,所以我们先要礼敬大悲,它是施恩的根本。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谛者品》也说:如果见到愚痴的黑暗常常覆盖众生的心,陷在生死牢狱中,殊胜的金仙佛陀发起无忍的大悲。也就是佛无从忍受众生昼夜在愚痴黑暗的蒙蔽当中,陷在黑漆漆的生死牢狱里受非常多的苦,不由地发大悲心来作救度,所以佛的悲心恒常没有间断。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又讲到佛一直是见有情苦而发起大悲,所以世尊的悲心终究没有不起的时候。如果见到有情被贪欲蒙蔽心意,以很大的贪爱常常耽著在世间的虚假境界上,堕在爱贪大海里,胜者看到他们源源不断的苦后发起大悲。

见到烦惑众生被很多身心的病苦、忧苦所逼恼,为了解除众苦的缘故,以无碍的十种智慧力而发起大悲。能仁恒时都起大悲,终究没有不起的时候,一心住于利众的意乐中,所以佛没有过失。应当这样随念世尊的悲功德。

佛时时都是以利他的悲心驱使观照有情、利益有情,没有一点损害的心或者自私的心,我们要这样缘念世尊的圆满悲功德。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世尊的业功德,指身语意三方面的所作由任运和无间两种德相真实地饶益一切有情。再者由于所化的差别,堪能引度、教化者,能仁无不使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一定作一切应该做的事。

这就讲到佛事业的德相,一是任运,二是无间,三是有效。任运是指佛没有分别,没有造作,自然而然就会去做;无间是指恒时相续不断;有效是指凡是成为所化都无一空过地使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

也就是佛不会错过、不会失误,凡是遇到的人都能够让他得到圆满的利益。或者远离衰损,反正谁碰到了佛,跟佛有缘,佛一定让他得利益,一定做到所有该做的事。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如同《百五十颂》所说:世尊说法能摧灭有情心中的烦恼,能够显示诸魔谄诳、行骗的状况,又能宣说生死唯一是苦性,无丝毫乐可得,又能指示得到无畏解脱的道路或者方法。我们想一想,凡是能利益有情的事业,有大悲世尊未行的吗?世尊哪有利他之外的事业呢?这说明世尊的心是纯一大悲,他的事业就是纯一利他,没有别的事。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应忆念之。

《赞应赞》中说:世尊没有度众生,哪有这样的衰损呢?世尊没有令众生会遇圆满,哪里有这样的情形?凡是世尊的所化,就决定会度脱的,会会遇圆满的。要像这样忆念佛的业功德,也就是凡是值遇者无一空过的意思,都做到了该做的利益。

像这样缘念佛的身语意业以后就会一心地依止佛。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以上是简略从身语意业四门宣讲了念佛的道理,如果能由很多门径去忆念,也就会由很多门径发起清净的信心。如果能数数忆念、思维,那将使信心的势力猛利并且恒常相续,其余法宝、僧宝的功德也是这样的原理。

这里要注意因与果的关系,念德是因,信心是果,多门是差别。多门忆念功德就会多门发生信心,而且是清净的信心。因为是如理如量的缘念佛的功德,而不是凭空捏造,因此出生的信心不是盲信,是特别清净的信心。

三信当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清净信,也就是对于佛、法等有一种很清净的欢喜,这也是从忆念功德而来。当我们忆念功德的时候,心就处在非常清净的状态,当我们看过失的时候,心也处在很杂乱、染污的状态。必须明确心上的这个法则,我们要顺应缘起,常常去念佛的功德,就会常常生清净的信心。

再者由于反复不断地忆念思维,会使得信心的势力达到猛利而且相续不断。就像母亲常常念孩子的功德,她对孩子的欢喜心会非常猛利,而且恒常不断,不被违品所夺。同样,我们念佛功德念到非常多次数的时候,对于佛的信心非常猛利,而且一直相续不断,不会被其它的邪见、邪友等所夺。这样有了对导师佛的清净信心,就成了一切归依修法的根本。后面归依的誓愿、不言有余而归依,归依后奉行学处,以及最终得到的归依利益都是源于对佛的信心,因此这一点非常关键。在了解了念佛的道理、作用力、缘起上的巧妙后,对于念法宝、僧宝的功德也要如是类推来理解。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这是教导我们需要观察修,以及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的大道理。先前我们说过本论有四大殊胜,其中第二大殊胜就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接着又说到能够很快获得胜者密意以及遮止极大的谤法罪行。这些在我们如理如实地修学本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引发,会越来越体现出这四种殊胜。本论里宗大师会逐节提示,在这里也指示说:如果能这样来修念佛的功德,一旦心上已经有了善了解,有了心得体会,就能确信经论里多数都是开示三归依的功德,这些都能在心中现为教授。这也就是一位导师他帮你现为教授,然后你在内心也能现为教授,这就是以先觉引后觉的意思。

过去我们看到经论里面讲的佛功德、法功德、僧功德,觉得不是修法,而是为了引学人趣入做的一种广告性的宣传,虽然它的意义是真实的。经过这里的点示才发现它是极重要的修心之法,也就是不缘念三宝功德你就不生信心,不生信心就不生誓愿,不生誓愿就不生奉行,不生奉行就不生果利。像这样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开启今生来世一切安乐之开端,也是引我们趣入圣教之道的最殊胜门径,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引发内在善心的途径了。

这样才知道,原来只要经过一分修习,以后在其它类似的方面就能知道全都是教授。在心中见到了经论里讲佛功德、讲法功德等,都是教我们缘念而引发信心这个根本。但是相反,如果你已经产生一种邪执,认为“这些经论都唯是开辟广博外解,与我的修行毫无关系”,如此就会想:我一定要修一个很高的法门,这一切言语都是皮毛。这就是发生错解了,认为观察修都是分别。但是分别有如理的分别和不如理的分别两种,如理的分别是助道的,引善心的,是启发出后后一切缘起的关键因素。就我们而言,无分别智都根本摸索不着,然而却能从分别心的观察上启发出很多的善心,这就成为地前、胜解行地行道的一个大根本。这样我们在道次第的行进当中会逐节逐节地发起无颠倒心,去掉颠倒心,一层一层的除过引德,让我们倍感振奋,有信心、有希望、有精进的力量。

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很多人一开始就弃舍了观察修,落在盲修当中,他在多年里面孤陋寡闻,形成了各种难以解治的痼疾。一坐到那里就什么都不想,心上一点进展都没有,连过去的善心都泯灭了,这个就很可怕。而且他在那里干坐不动,对于各种能够积资净障的门径自做障碍而不趣入,这样在道上没进展,高深的法又无法修进,没有进取的相,这是很麻烦的。

如果认为观察修都是分别,增加分别心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完全舍弃观察修,就遮住了在现前能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的许多门径。本来你面前有非常宽阔的、非常多的道路,都是现在就可以做到、可以修的。就像修宝喇嘛所说的“阿底峡尊者的教授于一座上碎为微尘”,就是在各个细小的点上都完全能发起修行,这就是对缘起产生了极广博的知解。他看到任何一点上都有心的缘起,而在心上只要顺合缘起,马上就能现起功德,就能转起善心。他有极广阔的缘起的眼睛,因此他的修心路路通,时时都可以起。然而如果落到片面眼的过失里,在蔑视缘起后不去引发善心,就遮阻了很多积资净障的门径,这就成了他依有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的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