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疑

《净土十要第四要·净土十疑论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隋天台智者大师 说 智圆法师 讲解 ︱

二、净土修行得无生忍完成利他为易行道

这又要通过正反面的显示,来认清这条道路的殊胜。首先通过四个譬喻显示,如果不生净土,光凭一个悲愿、一种简单的冲动,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自他兼利,反而自他皆损。接着从正面显示往生净土成功的路线。当我们看到它一、二、三各步的走法,发现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疾速完成佛道的路以后,就知道它是易行道。

首先以譬喻来做反显。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传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我们的意愿往往和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慈悲要用智慧来驾驭,信心也要由智慧来摄持,否则必定落在两大过失里:一、慈悲出祸害;二、自信成狂妄。前两个譬喻——病喻和救难喻,说明如果没有智慧,慈悲出祸害的状况;后面的婴儿喻和鸟子喻,呈现出不以智慧摄持,自信成狂妄的大过失。

首先看慈悲是怎么出祸害的。第一、病喻。这是指一种盲目的慈悲行为,认为天下有很多饱受病苦的人,我一定要去救。然而不能审视自身状况,连自身同样的病都无法治好,怎么能治天下疾苦呢?这就是愚痴。如果还硬要去做,那当然难免出现无照行医、庸医杀人的过失,一个人也治不好,反而治坏了一大片。

第二、救难喻。有两个人,各自的亲眷都淹在水里。其中一人自身没有方便力,在看到别人溺水时,认为我要奋不顾身,一定要救起他来,却连自己不会游泳都不知道。这种盲目的冲动使自他都陷溺,一个也救不起来,反而都丧身水中。另一个人虽然有慈悲,但他想到盲目下去不但救不了人,还会把自己搭进去。之后就想:我先去找一艘船,再驾到水里去。由于具方便力的缘故,慈悲的心愿能得以实现,不但自己不会溺水,还可以救起千万人。以这个原因,凡夫必须先到净土去常亲近佛,得到无生忍力后再来救众生。

接下来两个譬喻明显地说明,自信狂妄会毁灭自己。第三、婴儿喻。婴儿以为我要独立,不必依靠母亲。他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没有母亲长时的培养、哺育、将护等,必然很快掉到坑井里死掉,或者由于缺奶而死,这是狂妄的过失。

第四、鸟子喻。鸟子以为我现在必须在高空飞翔,才能证明我的能力。岂不知要先有一段依傍树枝逐渐发展羽翼的过程,不能盲目扑向高空,那必定坠落而亡。这说明初发心菩萨首先要不离佛、不离净土,得到长养,充实力量,然后才能自在无碍地普度众生。如果不知自身能力大小,凭着标榜自我的自信莽撞而行,那必然过早地结束道的生命,这都是不理智的选择。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受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这是从正面指示第二条路。凡夫自身没有力量,必须专一地希求依止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这条路如何呢?要看到多生的路线,第一生念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第二生见佛得忍,第三生来三界救度众生,随意自在。这里的“第三生”只是权巧的表达,实际并非像凡夫一样有轮回的受生,只不过随自身愿力,舍净土寿到世间界里随意自在地救苦众生。可见这条路走得通,能完成大悲心利他的事业,因此是速成菩提的道。

本论是这样指示这条路的:我们作为初发心凡夫,没有在生死海里泛舟救众生的能力,就像刚诞生的婴儿,没有成人做事业的能力一样。所以,首先要依止一位母亲,她是阿弥陀佛,要依止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它是极乐世界。在那里得到母亲阿弥陀佛以及兄长清净海众菩萨的护养,并常常沐浴在德水、轻风、光明等中。受到环境的滋养,开发本心,去除惑业,这样逐渐得成无生忍力。得到殊胜的成就以后,就可以入园林游戏地门,来三界里自在利益众生,是这样一条路。因此说到,我们凡夫现在没有力量,唯一要专念阿弥陀佛,成就念佛三昧,一心住在佛念上。由于净业成就的缘故,临终一收念就生到净土,决定没有疑惑。这就是第一步——见佛往生。

第二步,到了净土以后见阿弥陀佛,佛一加被就悟无生,得到大成就。

第三步,证得无生忍以后,由于最初有悲愿要到苦世界里度众生,这时就能生三界,在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甚至像地藏菩萨一样到地狱里度众生。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都不会被声色所缚,不会心随境转,不会迷失一灵真性,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普贤行愿。所谓“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以及“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等等。入生死海中摄持一切众生,让他们发菩提心,把他们都安置在无上菩提妙道当中。这就完成了大乘普度众生的事业。

为了速成这条大道,速疾成满普度众生的心愿,要求生净土。这条路容易达成,容易实现,会达到圆满。它也是一乘成佛之道,也是得弥陀悲愿力摄持而速疾成佛之道,因此,《十住毗婆沙论》称之为“易行道”。

总结

对于初发心的菩萨而言,决定要求生净土,这是十分明智、确定的路线。从正反两方面观察。如果选择生秽土,那就成了难行道,按普遍情况来看是一条绝路,非常危险,一堕就是无量劫,属于自不量力。这是由于慈悲没有以理智摄持,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轻率的选择。很多人以此障住道的生命,不但没救起众生,反而被自身的罪业力拖入恶趣,或者犯下“庸医误人”的过失。相反,如果选择生净土,这是一乘、圆满、不可思议、极其殊胜的道路,依仗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成就的愿力,在凡夫目前的份上来说,是非常理智的选择。明白了道路,知道自身的力量,知道佛的慈悲、净土的殊胜,那只要有信愿,走这条路决定速成,最终完成大悲愿力。

这样看到后就知道,每个初发心菩萨在立了悲愿,明白了道路以后,都应该去净土亲近佛,因为要集聚非常多的因缘才能迅速成就无生忍力,实现悲愿。不集聚因缘就非常难,虽然有一个心愿,但自身的烦恼力、外在的因缘力,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业力牵扯等,会延缓进程,导致无数劫都无法实现。而走往生净土这条路,由于有佛力摄持,各方面都给你准备好了,极其方便,所以生到净土后,在完成无生忍力的因缘上非常有优势、非常殊胜。从得到的身、依止的师友、所处的环境、听到的法门以及寿命等因素去看,全是圆满的,叫做身圆满、师圆满、友圆满、法圆满、时圆满等等。总之,一点退转也没有,全是上进的顺缘,刹那间就能积无数资粮,闻到什么法都能开发无数的菩提善根。像这样,能迅速成满无生忍力的缘故,必须往这个大缘起上走。

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先给华严海众宣说十大愿王,但这对凡夫来说非常遥远,没有一个胜妙捷径就难以完成。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速疾完成的大缘起场合,因此,普贤菩萨率领海众一致导归极乐世界,因为容易迅速完成普贤愿海的缘故。而普贤愿海就落实在化现在尘尘刹刹里,以周遍、无间、恒常的方式利益一切有情。看到《华严》最终的结归处在西方净土后,就应当知道,这是一切菩提行者共同要走的捷径。像这样,看到大家都往那边走,不这样走就很糟糕,自心就定下来了:为了完成大悲誓愿,首先往生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