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九)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845
  • 分享到:


为什么可以任运自成?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一种专修任运自成的修法,只要佛愿意,根本不需要思维,所有的事情,完全可以像编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动完成。

当然,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不可能马上都自动化。释迦牟尼佛也是用了三个无数大劫去反复修炼,才创造出自动化的因缘。虽然显宗经典会说,佛每天都昼夜三次思考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但这只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佛不会这样思考,他已经达到了全自动的境界。

第二,依靠佛陀修道时发愿的力量,就能使一切事业任运自成。

“无勤而出生”,不需要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度化众生的力量。无论是谁,只要以信心祈祷释迦牟尼佛,在自己的显现中,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与帮助。虽然佛陀并没有加持谁的意思,但信心坚定、根机成熟的有缘者,就一定能感受到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人得不到佛陀的加持?那是因为信心不足。

譬如说,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或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或在没有死亡之前,也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的到来。但实际上阿弥陀佛并不会来,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报身和法身,都是无来无去的。只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以能感觉到阿弥陀佛来接引。

密法里面也讲,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来接引我们走向解脱道。实际上,那也不是上师真正到了中阴界,只是因为我们以信心的祈祷,与上师的修行之力的缘起和合,而使我们在中阴身的时候,能感觉到上师的到来等等。

“所知离戏性”,“所知”,即佛陀的智慧所感受、所证悟的境界,以及我们普通的眼识或视觉所看到的光或物体等等。在佛的境界中,光明、空性或我们心的本性都是所知。所知的本质,都是“离戏性”,也即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所谓“戏论”,是指一切执著或执著的所缘境,即执著的对象。比如,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思维的所有东西,都叫做戏论。好、坏、肯定、否定等等,都叫做戏论。

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任何我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任何我们的思维可以思考的东西。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无别智慧融”,佛的智慧融入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与法界无二无别、融入一体,这就是真正的成佛。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就是智慧。灭谛,就是所知。从一地开始,道谛和灭谛,也即所知和能知的分别就越来越小。最后成佛的时候,道谛和灭谛彻底融为一体,完全没有任何分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灭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当佛和众生都没有产生的时候,这种境界叫做灭谛;证悟的时候,我们所证悟的境界,也叫做灭谛;最后成佛的时候,回归的境界,还是叫做灭谛。道谛,则是从灭谛当中产生无明,或从灭谛当中产生集谛,再从集谛当中再产生苦谛。之后在苦谛当中开悟、证悟、悟道,从此不再回头。道谛依靠灭谛而产生,之后又回到灭谛当中,最后灭谛和道谛完全融入一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虽然我们的终点是成佛,但这个终点站就是过去的起点站。

我们经常讲,众生心中有佛,心的本性是佛。意思就是,灭谛永远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灭谛一直都存在。我们的心转了一圈以后,最后还是会进入最原始的起点,这叫做“无别智慧融”。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比如,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体运行的周期;一年的四季,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周期;星球从爆炸然后变成很多粒子,粒子组合,又变成物质,变成星球。这个星球在若干亿年以后,又会爆炸,这又是一个周期。

当有一天证悟大圆满的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觉到: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从灭谛当中产生苦谛、集谛的事情,这都是我们的妄念分别。虽然这还不是成佛,初步证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却有一些大致上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会问:既然我们的终点,是再回到起点,那我们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再次流转轮回呢?不会,因为过去的起点和现在的终点虽然是一体,但在过去的灭谛上面,存在着一种将来会产生无明的可能性。因为没有经过修行、修炼,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无明。有了无明,则后面的一切都会产生。但在证悟到无明自来都不存在以后,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训练,这种再次流转的可能性已经被动摇。在抵达终点之后,产生轮回的可能性已经从源头上被彻底破坏,根本就不存在了。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一切佛的智慧法身。

佛的智慧法身,也就是大乘佛教四谛当中的灭谛——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法身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看不到也不相信,但实际上心的本性就是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在不离开心的本性,不离开佛的智慧法身中,就会出现清净的所化和不净的所化。“所化”,即佛所度化的众生。佛教称之为“所化生”,包括了清净的所化生和不清净的所化生。

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不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凡夫到尚未证悟一地之间与佛有缘的众生,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所有修行人在内。清净和不清净的所化生,对应于佛的受用报身和化身。换言之,受用报身所对应的,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见佛的受用报身;不清净的所化生,则对应于佛的化身,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佛的化身。

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佛的化身。他显现在印度出生、成长、修行、成道、转法轮,表面上也像常人一样吃喝拉撒,是不清净众生境界当中显现的佛。而一地到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虽然也有颜色、有形状,还会说话,但却没有人身的特征,不会像人一样吃喝拉撒,就像传说当中的神仙,都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报身。

其中法身永远都是胜义谛,报身和化身属于世俗谛。报身属于正世俗谛,化身不仅属于世俗谛,而且属于不清净的倒世俗谛。

只有佛的法身,才是真正的佛。能够很全面、很完整地觉知到法身的,才是佛。也可以说,佛见到的佛,是法身;菩萨见到的佛,是报身;普通人所见到的佛,是化身。而像我们这些福报浅薄的人,则连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佛的化身都不能看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佛,就只是类似于佛经等无处不在的佛的化身。这种化身在鸟类当中存在,畜类当中也存在,三界六道都有佛的化身。除了这种化身以外,如果即生能够证悟,我们就有机会直接见到佛的法身,因为佛的法身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大乘佛教或密宗认为,佛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心的本性,即使化身和报身离开了我们,但从法身的角度来讲,佛与众生永远不离不合,既不合、也不离。

密宗论典当中说,心的本性空性,叫做佛的法身;心的本性光明,叫做佛的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则叫做化身。佛的法、报、化三身全部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当中,这叫做胜义谛的三身。

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回归法性,回归本性。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受用报身和化身,可以显现出各种度化众生的事业。

下面的四句,宣说了佛果永不退转的理由: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佛的果位并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不是通过“道”而获得的,它本来就是基,也即心的本性。“本基”的如实现前,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的如实显现而已,它并不是我们从无到有修出了一个佛的果位,而是一直都存在,永远都在心的本性当中。只是因为之前有烦恼,所以没有现前。现在通过证悟,把烦恼全部断除以后,心的本性便如实地显现出来了。

“自然慧自现”,自然慧,是如来藏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如来藏就像宝藏一样藏在烦恼中,而烦恼本身又是如来的智慧,所以叫做如来藏。而心的本性光明,又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无始以来都存在的,所以叫做自然。加之它是自知自明的无漏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称之为“自然慧”。

大圆满分三个层次:心部、界部、窍诀部。比较低层的心部大圆满,称如来藏为菩提心,也即胜义菩提心。但在最无上的窍诀部大圆满典籍中,基本上是用“自然智慧”这个词来表达如来藏。

自然智慧的“自现”,也即断除所有的烦恼以后,自然本智非常清楚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在佛陀的境界中,一切现象实际上就是佛陀自己的自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物质,听到的声音等等,实际上也叫做自现。尤其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就更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如果闭着眼睛,外在视觉所感的物质立即就会变得与根本不存在一样,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声音、香味等等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感官可以感知,一切就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感觉、感知,一切实际上等于没有,所以叫也做“自现”。

在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当中,清净的佛的宫殿、佛的报身、佛的眷属等一切,都是自己的现象,所以叫作“自现”。

“故恒不退转”,所以佛果是永远都不会退转的

为什么永远不会退转呢?如果佛的果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那就会时有时无,就有可能会退转。凡是依靠因缘而生的任何东西,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缘聚则存,缘散则灭。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与众生的根机有关。当众生福报足够的时候,佛就会显现,就会转法轮。当众生福报衰减的时候,佛就会示现圆寂,因为这是因缘法,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可能永远都存在。

但佛的法身却不是与缘起有关的东西,它是自然本智的如实显现,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力量,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所以不会退转。

尾意

此论点的尾意,就是回向:

愿深寂离戏,无念大智慧,

众生皆获致,诸佛密意成。

“愿深寂离戏”,“深”,即是空性。空性很不容易证悟,人类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有无数聪明绝顶、智慧非凡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等,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证悟空性。这足以说明,空性是非常深奥的境界。“寂”,就是寂静。寂静的意思是说,在空性境界中,我们凡夫的感官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或者是物质、精神等等都不存在,所以叫做“寂”。另外,在佛的境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清净的现象,所以也可以叫做“寂”。“离戏”,即远离一切戏论。

“无念大智慧”,在心的本性当中,不存在任何好、坏、善、恶等念头与执著。

“众生皆获致”,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光明境界。

“诸佛密意成”,诸佛菩萨的密意,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无念大智慧。虽然诸佛菩萨在传法初期,还不敢直接宣说自己的密意。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世当中,出家、苦行、修练,在四十多年当中,转了这么多法轮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所有人证悟深寂离戏的境界。当众生都证悟之后,诸佛菩萨的密意也就实现了。这是麦彭仁波切的愿词,也是该论典的尾意。

佛陀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每一次法轮,内容各不相同。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一转法轮深;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二转法轮深;密法的内容,又比普通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还要深。宁玛巴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九乘——九种不同的层次,其内容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要传不同的法门。随着所转法轮的逐步深入,众生的根机也会慢慢成熟,这都需要一种过程。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真正密意。就是《文殊真实名经》、《大幻化网》以及达摩祖师的论典当中都在讲的一句话,那就是“深寂离戏”。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七七四十九天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虽然我证悟了犹如甘露般的深寂离戏境界,但现在给谁讲都不会有人懂得和理解,所以我只能不传法,自己住在幽寂的森林里独自修行。之后帝释梵天来到人间,祈请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才开始了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

在“深”和“寂”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最深的道理和境界。

脚踏实地,走向解脱

如何证悟

如何去证悟“深寂”呢?

那就是先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当出离心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以后,就修内五加行,培养菩提心。当菩提心也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比较符合大乘佛经的要求,并完成了其他的五加行以后,就可以用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修寂止禅定。寂止修完以后,就可以修大圆满自己非常特殊的前行,最后是正行。这样一步一步地修,就一定可以证悟。加行至少要修一遍,如果有机会,最好能修两遍、三遍、五遍,反正越多越好。如果不按照这条路去修行,就很难证悟。我们不要以为大圆满境界很容易,不要以为不需要修加行,也不需要闻思,只要有人给我传一下大圆满,立即就可以修。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最后一定会失败。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共修,像禅宗打禅七,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修,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藏传佛教除了大家聚在一起念经,修一些本尊法以外,传统上不是很重视共修,一般都是自己修。听法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听完以后,就是自己一个人修。所以,还是应该以在自己家里修行为主。

虽然此文中没有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但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也简单地介绍过《无我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和一些观心的方法。如果前面的加行修法都修得很好,根机很成熟,最后在修上师瑜伽的修法时,在观想上师融入自心,心静下来的瞬间当中,非常有可能证悟。这不是我说的,在《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什么功德与收获,烦恼也不会减少,证悟、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等方面,都和没有学佛的时候一样。所以,在闻思阶段过了以后,就要投入到修行当中,永远闻思而根本不修行,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刚刚开始的时候,却不能否定闻思。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凡是极端的路,都是错误的,最终都是失败。

远离是非,专心修行

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佛的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很高的境界。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有一些是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正规的僧团当中,也不一定都是开悟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成就者,可能大多数还没有证悟,只是是非比较少而已。在居士团体当中,就会有是非,我们平时都要注意。

据心理学家调查,在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当中,有信仰人的幸福指数,就比没有信仰的人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最简单的解释是,第一,因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第二,因为有一种团体感与归宿感,圈子里面的人,可以相互帮助,所以就会有安全感与幸福感。

学佛的人,都是道友。尤其是学密的人,都是金刚道友。道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聚会的时候,不要讲是非,而应该讨论佛法。不要把世俗的观念与做法,带到佛教圈子里来。不要谈论是非,不要相互攀比,不要彼此歧视。我们不是说要度一切众生吗?既然要度一切众生,要把蚂蚁、蚯蚓等小生命,都看得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平等,道友之间就更要平等对待。哪怕发生了一点点事情,也要相互理解。某个道友在生活上、精神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也要积极帮助。对学密宗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誓言。

珍惜福报,切莫空耗人生

今生能有这样的机会,是真正的福报。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哪怕拥有如山的珍馐美味,与恒河沙数的眷属,也只是眼睛睁开的时候可以见到,可以享受一切。当眼睛一闭,就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了。

“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果我们不急着去寻找善知识,就会空过一生。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机会聆听大乘佛法与这么好的诀窍,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人们经常说,升官发财是有福报,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福报。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好好修行,走自己的解脱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