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九)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852
  • 分享到:


身智无分别,诸垢皆客尘,

“身智无分别”中的“身”,也即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智”,是指佛的五智。

在我们的观念中:身,是指肉体;智,是指精神。身和智不可能是无分别的,因为肉体和精神是两码事。人死了以后,身体归尘土,灵魂、意识、精神却可以投生。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即使释迦牟尼佛在圆寂之后,佛陀的身体火化以后变成了舍利,但佛的智慧却无法火化,所以也无法变成舍利。从这个角度来讲,身智不可能无分别。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的身和智确实是一体的。佛的智慧也就是佛的三身,佛的三身也就是佛的智慧。因为五智、三身的总体,就是我们自己心的本性。《宝性论》当中讲过:“自性清净性,佛法僧境界。”心的本性清净光明当中,包含了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所以,最究竟的三身、五智,都是一体的。

我们平时皈依的三宝中的佛宝,是表面的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法宝,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僧宝,则是修学释迦牟尼佛法的僧众,但这都是世俗的三宝,也即我们感官范围内的三宝,而不是最终极的三宝。最终极的三宝,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但在没有证悟心的本性之前,就只能感知到世俗的三宝。

实际上,无论是密宗里面各种各样非常恐怖的忿怒金刚,还是非常慈祥的寂静本尊、寂静坛城,都是我们内心如来藏的一种显现,都是我们心的本性。二者根本没有区别,只是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而显现出的不同显像而已。最终极的三宝、三身、五智、佛的坛城,都归于我们自己心的本性。证悟了心的本性,就证悟了一切。

“身智无分别”是密法的观点,因为密法承认最究竟的三宝、五智、三身。但除了密法以外,显宗《金刚经》等经典的观点也与此一致。

“诸垢皆客尘”中的“垢”,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以及密法里面的各种障碍。所有的这些障碍,实际上都是“客尘”,像过客一样,不是永远都存在,而只是突然间产生,又突然间消失的东西,所以称之为“客”。心的本性,就不能用“客”字来形容,因为它永远存在,就像家里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尘”,意即红尘。古代没有现在的柏油路,所有的路都是土路。马车在经过土路的时候,会扬起满天的红色尘土,所以称之为“红尘”。佛经中会用“尘”字来形容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障垢。因为有了满天红尘,会看不见东西,辨不清方向。同样,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也会看不见心的本性。但由于这些红尘都是过客,不是原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而是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叫“客尘”。我们的贪嗔痴等所知障与烦恼障等等,也都像红尘一样,都是暂时性的事物,其中没有一点点永恒的成分,所以也叫“客尘”。

大圆满里面讲,在既没有产生众生,也没有产生佛之前,有个阶段叫大无记。也就是说,既不是佛,也不是众生,不属于任何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产生了无明。无明之后,就产生了我执,然后就是烦恼、轮回,最后成佛以后,所有的烦恼障垢都将清净无余,所以“诸垢皆客尘”。

本体自性悲,具备三基智。

“本体自性悲”,“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专用术语。一般的密法中也会出现这些词汇,但和大圆满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样。不过,虽然没有这些词汇的内容,但在宁玛巴的《大幻化网》、格鲁巴的《密集金刚》等论典当中,也会出现相似的词句,只是大圆满把这些无上密宗的内容解释得更深入了而已。

心的本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本体空性。心的本性虽然是光明,但这个光明的本质永远都没有离开过空性。心的本性、本体,就是空性,所以叫本体空性。其中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第二转法轮,宣说“般若波罗密多”的精要。自性、本体、本质这些词汇如果没有在一起,就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在大圆满续部里面,如果把本体和自性放在一起,则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第二,自性光明。心的本性的自性,就是光明。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的光明,就是自性。

第三,大悲周遍。此处的“大悲”,与我们平时修菩提心时候讲的世俗谛的大慈大悲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是胜义谛的大悲,意即第二转法轮所讲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光明无二无别。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

如果用一个有相、有形、有色的东西来象征此三者,那就是佛的双身像。其中的佛母,象征本体;佛父,象征自性;佛父和佛母的双身拥抱像,象征大悲。因为空性和光明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譬如,我们在观想金刚萨垛的时候,要在金刚萨垛佛父佛母的心口观想月轮。实际上,金刚萨垛佛父的心口,即是佛母的心口。佛母的心口,即是佛父的心口。所以,我们观想的时候就会发现,佛父佛母的心口是无二无别的。如果佛父佛母是分开的两个人,那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垛的心口时,就无法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垛佛母的心口;如果观想月轮在佛母的心口,就无法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垛的心口。但因为二者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也象征着空性光明的无二无别。就像图解词典一样,密法就是用有形有色的双身像,来象征无二无别的本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本来无一物”,就是说的本体。其他禅宗书籍当中讲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则是在讲自性。空性与光明的无二无别,就是大悲心。“本体”、“自性”、“大悲”,也称为三基智。

“具备三基智”的意思是,在所有众生的本性当中,具备了三基智。

在《慧灯之光》里面,曾经介绍过密宗的基道果。基,就是我们现在的心的本性,没有以任何修行来调整过的心的本性,它是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普通显宗认为,普通众生心里,不会有佛的智慧。只有通过修行以后,才可以证悟,证悟以后才有智慧,也就是在基道果当中的果位之际,才会有智。但第三转法轮的特殊显宗和密宗却认为:不但果位的时候有佛的智慧,而且在基位,也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还没有修道之前的凡夫阶段,我们内心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就是如来藏。在大圆满续部里面,这不叫如来藏,而是以基智慧、基光明、基智等字眼来形容的。密法真正的深奥之处,实际上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以后要去证悟的,也是这个。

实际上,在三基智当中,也包含了佛的三身。其中本体是佛的法身,自性是佛的报身,大悲是佛的化身。《大乘经庄严论》的最后部分,宣讲了佛的五智,这属于佛的果智——果位时候的智慧。而大圆满里面讲的智慧,则是指此处所说的基智。

密宗在讲气脉明点的结构时,讲了很多非常复杂的基智存在的方式。但大圆满里面讲得很简单:心的本性本体空性、自性光明、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大悲周遍,就叫三基智。这是每个人的内心当中,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具备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最终极的佛、法、僧,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自然具备;最终极的佛的三身,也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所以密宗认为,众生就是佛的坛城,因为佛的智慧、佛的三身都已经具备了。除了这些以外,没有佛的坛城。

禅宗,显密互融的交汇点

除了大圆满以外,在达摩祖师的《达摩悟性论》、《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还有五祖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等几部论典里面,也讲了与大圆满的见解非常接近,和一般密宗的观点完全一致的内容,而且讲得非常精彩,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希望大家以后能多看看这几部论典,其内容非常不可思议。

禅宗是非常高深的法门,五祖、六祖等等,都是真正的成就者,达摩祖师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境界非常高。虽然他们没有说禅宗是密法,但他们也说了,在没有智慧的人当中,是不能讲这些法的。这也表明,禅宗实际上也就是密法。在没有智慧、不能接受的人当中不能讲的法,就应该叫密法。

譬如,在《达摩血脉论》里说:“若欲觅佛,需是见性。见性即是佛”,如果有人想寻找佛陀,就必须现见本性。若能明心见性,见到心的本性,这就是佛。“若不见性,念佛、颂经、吃斋、持戒,亦无益处”,如果没证悟,念佛、颂经、吃斋、持戒等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句话就像《般若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我们现有的具备贪嗔痴慢等烦恼的心,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心的本性就是佛。

在这些论典里面,还用了“自性真实”等词汇,这与觉囊派论典中出现的“真实”完全是一个意思。虽然世俗谛中包括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精神都不真实,都是客尘,只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当因缘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包括外在的大千世界,与六识、八识等内在的精神,都会从本质上消失,所以叫不真实。但如来藏、光明却在没有佛、没有众生之前就一直存在。在我们成佛之后,它还是存在,永远都没有动摇过,所以它是真实的。但我们不能把这个真实,理解为第二转法轮或中观里面讲的真实。此处肯定了真实,二转法轮否定了真实,但究竟意趣却是一样的。

有些格鲁派学者,就因为觉囊派论典当中出现的“真实”这一字眼太多,曾说过觉囊派根本没有证悟空性。当然,格鲁派的学者不可能不懂觉囊派的用意,他们是为了不让后来的人误以为“真实”就是不空,这样就与外道的见解完全一致了,所以才反复强调的。

《达摩血脉论》又云:“自性真实,非因非果。”自性,是真实不虚的,其中没有因果的成分。因为如果有因果,就是有为法了。“法即是心义”,佛法就是心的本身、本体。所有的佛法,就是为了证悟这一点。所有的佛法,包括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密法,都在直接和间接地宣讲心的本性。

“自心是涅槃”,“涅槃”,即远离烦恼和痛苦,彻底觉悟本性与智慧。我们自己内心的本质,本来就是涅槃,除了心以外,没有涅槃。虽然自心的表面现象不是涅槃,而是轮回。但在六道轮回的当下,心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涅槃。涅槃不是指佛的圆寂,而是寂静、光明、空性,也叫佛的法身。

达摩又说:“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如果说:除了我们的心以外,还有一个佛和菩提,这是不对的。普通显宗认为,我们的心是贪嗔痴,它不可能是佛,不可能是菩提。只有通过修行,断除、放弃、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烦恼心,才可以得佛。但这种观点是不究竟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