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丁十八(观我法品) 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本品主要是观察人我执和法我执,要抉择真如法性。这个内容是佛陀在经中所宣讲的。佛陀在经中说:色法以“我”及“我所”空,其他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所摄一切法以“我”及“我所”空,一切法当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宣讲了无有人我以及法我的道理。“五蕴所摄法”指一切法。在一切法当中,没有实有的人我和法我。无论是人我还是法我,都是空。此处主要抉择空性,这是经部关联,佛陀在经中也讲了这些内容。
戊二、品关联:
《中观根本慧论》共有二十七品,本品是第十八品。品关联讲的是本品与前面各品之间的关联。前面讲业——善业、恶业以及作者、烦恼,包括轮回等这些法,都犹如寻香城,看似有,实际都不是实有的,都不是事实存在的。但是世间这些凡夫被非真如性的现象所蒙蔽,见不到诸法的实相,无法能够趋入真如性。那么现在问:“什么叫真如性?怎样才能趋入真如性?”在本品当中主要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首先,这些众生为什么见不到诸法的实相,为什么没有真正能够趋入真如?主要是对人、对法的执着。所谓的“萨迦耶见”也就是人执和法执。若是有这些执着,就见不到诸法的实相,也无法能够趋入真如法性,所以首先要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要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首先要破除人我和法我。在本品当中,首先破除人我和法我。
此品分三:一、趋入真如性之次第;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己一、(趋入真如性之次第)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以穷尽执著而获解脱之理;三、驳斥与教相违。
庚一、破我与我所:
首先破人我和法我,也可以说是“我”和“我所”。若破除了“我”和“我所”(人我和法我),就可以去除人我执、法我执两种执着。人我和法我是所取境,人我执和法我执是能取心,所取境没有了,能取的心也自然就没有了,这样就能真正解脱业和烦恼。没有烦恼,没有业力的牵引,我们就可以不六道轮回,这就是解脱。
什么叫真如性(真如法性)?也就是诸法究竟的实相真理,也是诸法的自性、法性。包括佛护论师在内的很多大德都认为本品是《中观根本慧论》二十七品中的精髓,因为本品主要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主要讲真如性的法相,抉择诸法的究竟实相。
首先,我们破人我,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观察。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我们都有俱生我执,不用父母教,也不用老师教,自己从小就知道有一个“我”存在,自然就有这样一个我执。现在要观察:我们把什么东西视为“自我”了?我们把什么执着为“我”了?就是五蕴的综合体、五蕴的总体。一想到“我”,就是指五蕴的综合体;一说“我”,就指五蕴的总体。现在在这个“我”和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做观察,“我”和五蕴是一体的还是多体的?是一个还是两个?或者是一个,或者是两个,没有别的选择。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和五蕴是一体,“我”是生者,也是灭者,因为五蕴有生有灭。五蕴是有为法,有为法的法相是什么?就是生住灭,有生、有住、有灭。五蕴有生灭,那么自我也要有生灭。这个生灭是刹那生、刹那灭,所以“我”也应该是刹那生、刹那灭。但是,我们所执着的“我”,我们印象当中的“我”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刚才的我,现在的我,都是一个,是不变的。可见,有生灭的“我”不符合我们的观点,也不符合我们所执着的“我”的本性。
此外,五蕴是多法,最起码也有五个,那么“我”也应该是多个。但是,我们所执着的“我”只有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五个“我”,有那么多自我。所以,这也是不相符合的。
“我”应该是取受者,若是和五蕴是一体,那就是所取的法了,这也是不符合的。若是一体,“我”也是生灭的,“我”也是多体的。这样观察,“我”和五蕴不是一体,“我”不是五蕴,五蕴也不是“我”,“我”和五蕴不是本体无二无别的一体法。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若“我”和五蕴是他体,那么“我”就成为了无为法,因为他远离了有为法的法相。他远离了五蕴,和五蕴是多体的,二者是各不相同的两个法,因此他不能有五蕴的法相。这样,他不能有生灭,就成为了无为法。
若是无为法,他就不存在稍许的本体,如同空中的鲜花一般不存在。其二,他不是生灭法,若他是存在的,又不是生灭法,就变成了恒常。若是恒常,则为了自我利益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无有价值。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是不变的,以前是这样的,现在也是这样的,所以你为他做任何事都无有价值、无有意义。因为他是没有生灭的。若是有变化,就有生灭;若没有生灭,就不能有变化。
总之,二者一体是不合理的,若是多体也不合理。所以这个“我”不是实有。自我不是实有,因为什么?通过观察量去观察之后,找不到实实在在的自我。若是要找,他以和五蕴一体或异体的方式存在都不合理,所以自我不是事实存在,不是实有。
五蕴不是自我,自我不是五蕴,自我和五蕴不是一体,五蕴和自我不是一体。我和五蕴也不是多体,五蕴和我也不是多体。这样,在别处也找不到自我,我们也没有想过在别处还有“我”的存在。
如果五蕴之外还事实存在“我”,就是遍计我执,不是俱生我执。不是在五蕴上,在五蕴之外的别处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我”?找不到。若是有,你得能说明,你得有证据。既然找不到证据,也无法能够说明,这样就是没有。你无法能够安立,其实不存在。
我执有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遍计我执是后来通过观察,通过其他的理论安立的。但无论你怎么观察,以什么方式安立都不成立,因为你没有可靠的证据,也不能事实说明,所以不存在。俱生我执认为“我”和五蕴是一体的,这也是不存在的。这样一观察、一抉择,无论是俱生我执,还是遍计我执,都能遮破。
下文是遮破我所。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因为“我”不存在了,所以“我所”也不存在了。“我”和五蕴是一体还是多体?以这种方式去观察、去寻找,没有找到“我”。因为“我”不存在了,所以“我的头”、“我的手”、“我的房屋”、“我的电脑” ……也不存在了。
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既然“我”和“我所”没有了,自然就能去除我执和我所执。“我”和“我所”是我执和我所执的所取境,既然所取境没有了,能取的这个心识也就没有了。因没有了,果自然也就不成立了。它的因不存在了,果也就不存在了。
若要去掉我执和我所执(人执和法执)这两种执着,首先要破除“我”和“我所”。如前文所讲,“我”没有找到,可以抉择为空,“我所”也不存在,也抉择为空。这样,所取境没有了,能取的这个心识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经常说“不执着、不执着……”但光说没有用。你若想去掉我执,首先就要破除“我”和“我所”。这里所用的逻辑很简单,其实也有很大的力量,没有必要用更多的逻辑去遮破。“我”不存在了,所以“我所”也不存在了。如同空中长出来的鲜花不存在,空中长出来的鲜花的味道也不存在。石女的儿子不存在,石女的儿子的儿子自然也不存在。若石女的儿子存在,那石女的儿子的儿子可能存在,有这个可能。但石女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不可能存在她生出来的儿子,更不可能存在她生出来的儿子的儿子。同一个道理,“我”不存在了,所以“我所”也不存在了,我执和我所执(我执和法执)自然就没有了。光说没有用,要这样去运用。
什么是诸法的实相,什么是诸法的真理?人无我,法无我,远离四边、八边的大空性,这才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真理。破除了人我和法我,自然就没有人执和法执了。我们通过这些逻辑去推理,也能了知诸法的实相、真理。虽然不是真实的,是相似的,但是大概能了知。通过这样的抉择去修行,最终能现量见道,这时自然就不执着了。
庚二、以穷尽执著而获解脱之理: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
也许有人怀疑:这个自我还是存在啊!因为现见我执与我所执不存在的瑜伽士存在。“我”还是存在,若自我不存在,谁现量见到?
“得无我智者”:获得无我智慧的人就是瑜伽士。什么叫瑜伽?现量见到无我或空性的诸法实相叫瑜伽。对方认为瑜伽士存在。
“彼等不可得”:“我”和“我所”都不可得。刚才通过观察,很简单,没有找到“我”和“我所”。也许有些人还不明白,也许有些人还怀疑:“有这么简单吗?”其实是简单,但是我们很难悟到,因为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存在啊!《大圆满愿文》中讲:“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为什么自心对我们而言变成秘密了呢?为什么始终见不到,始终认识不到呢?“简”是简单,太简单了。“易”是容易,太容易了。但是都不肯相信!
前文分析“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多体。若是一体,不合理;若是多体,也不合理。这样,“我”不存在了,“我所”也不存在了,都不可得。什么叫不可得?通过逻辑推理,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没有找到,都不是事实存在,所以是“不可得”;以佛的圆满智慧去观察时,也没有找到,所以是“不可得”。可见,无论是通过比量还是现量的智慧,都没有找到,所以是“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见者”就是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逻辑去观察而最终了知我执和我所执不存在,或通过自己亲身体会了知我执和法执不存在(或者说我和我所不存在)的这个人,就是瑜伽士。一观察的时候,瑜伽士这样一个人也是不存在的,见不到实有的、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一个人。他也是“无我、我所执”,也一样找不到现见或者了知的这个人,也没有另外见到或找到这个人。
在胜义谛上,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不存在。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瑜伽士是空,但是真空不空。
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内”指五蕴。如果能将对于内执受的五蕴,以及外摄受的诸法,依次执为我与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就能遮破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以及我语取在内的四取。妄想执着,将我、我所视为实有、真有,这个能取心叫萨迦耶见。
取也灭尽了,如果此等四取能够灭尽,则具备三有之相的受生也会随之而灭尽。这个生也就灭尽了,没有生就没有灭。无生无灭,这就是般若空性,也就是真正的诸法实相。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烦恼灭故”:业和烦恼没有了,所取的境——我和我所不存在,能取的心——我执和我所执也不存在。所谓的萨迦耶见就是我执,就是执着。我执是根,把这个根拔掉,烦恼就无法生起来了。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了。为什么造业?因为有烦恼。不造业了,就没有业了;没有业了,就不轮回了。
业有善业、恶业,这个善业指的是有漏的善业。有恶业,恶业导致堕落三恶趣;有善业,善业导致在上三道里轮转。始终都是轮回。有烦恼就是漏。虽然你行善,虽然你积德,但你若还有烦恼,就是有漏的业,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只能得到人天的安乐,无法能够摆脱轮回,解脱痛苦。因为六道轮回里只有痛苦,没有安乐。
“名之为解脱”:因为没有烦恼,没有业力的牵引,不再六道轮回了,这叫解脱。以前也给大家讲过,有业力的牵引然后流转六道,这叫轮回。若没有业力的牵引,虽然在六道里,但是不属于轮回。乘愿再来的佛菩萨也在六道里,但是没有业力的牵引,所以不属于六道。这些众生凡夫在六道里,而且还有业力的牵引,所以属于六道轮回。属于六道轮回的,就是痛苦的。
“业烦恼非实”:这些业——善业、恶业,以及贪嗔痴等烦恼,都不是实有的。什么叫烦恼为菩提?就是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你去观察它的本性,它的本性也是空性,这叫“烦恼为菩提”。我们特别害怕生起烦恼,但是对于真正的觉者来说,生烦恼不是特别可怕,生起一个烦恼,就能遇见一个法身,增长一分智慧,这就是空性。
“入空戏论灭”:有人说:“我业力重,我烦恼重……”若是有智慧,业可以转为道用,烦恼也可以转为菩提,可以直接趋入空性的真理,证悟空性。这样,自然“戏论灭”,这些妄想分别念自然就灭尽,没有了。一转为道用,一转为菩提,直接就融入空性见,直接就可以安住于本觉当中,一切戏论、这些分别念、妄念都自然灭尽,没有了。
没有分别,不分别,但是这个时候还要分辨,能分辨。我们现在是分别,不是分辨。我们没有分辨的能力,无法分辨善恶、取舍善恶。现在很多人都说:“不能分别啊!”的确是不能分别,但是要分辨啊!要分辨好和坏、善和恶、我和他等。难道我和他都不分辨,不可能吧?他吃饭不等于你吃饭,你喝水不等于他喝水,这还是有分别的。
所以,有时候是在相上讲的,有时候是在体上讲的,都是一体的,这是要明白的。什么叫智慧?思想不堕落二边,行为不堕落二边,这是真正的智者,是具有智慧的人。佛也有忿怒相和寂静相,该忿怒还得忿怒,该寂静还得寂静,但这个得有分辨能力。这里还有个“该”字。不该忿怒的时候忿怒,那是造业;不该寂静的时候寂静,那是造业,就是凡夫了,因为他没有这个分辨能力,他也把握不好这个适度。能把握适度叫智慧!
庚三、驳斥与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这叫佛!
也许有人想:“这叫佛啊?这不是相互矛盾吗,这哪是佛啊?这是一个愚者的做法,连对‘我’都做不到前后不相违,一会儿又说有我,一会儿又说无我。”这就是智慧,这是相似矛盾,实际不矛盾。
为什么说佛法是活的?就是这个意思。年代和年代不同,地区和地区不同,人和人不同。什么叫智慧?圆通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叫智慧。说起来容易,要做到难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能力,处处都会碰到障碍,这就是凡夫。圆通灵活,随机应变,这是智慧,这是佛。他不会有障碍,无论是在地狱里还是在天堂里,他的心灵上不会有障碍,不会有烦恼痛苦。
所谓“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这都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言。有时候对有些人就要这样讲:“‘我’存在,轮回也存在。若是‘我’造业了,就要轮回。”这也是事实,这样讲也是对的。有时候对一些众生讲:“‘我’不存在,轮回也不存在。”为什么?因为要去掉对轮回、对“我”的执着。前者说轮回存在,“我”也存在,若是“我”造业,会六道轮回,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取舍善恶,为了分辨善恶。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要分辨善恶、取舍善恶。对有些众生来说,尤其是刚开始,就要讲“自我存在,若不分辨善恶,不取舍善恶,就要六道轮回,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然后进一步讲“无我,自我不存在,轮回不存在,善恶因果也不存在”,这是为了去除对这些法的执着。前者是在相上讲的,后者是在体上讲的,始终不矛盾。
我给大家讲“要认真但不执着”、“放下不放弃”,就是这个意思。要分辨善恶,要取舍善恶,这叫认真。不执着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分辨善恶、取舍善恶。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佛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诸法实相上,既不是有我,也不是无我。因为什么?这二者都是边——有边和无边。佛在经中讲:“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这里讲的就是中道。
诸法究竟实相当中,不是有我,也不是无我。因为什么?因为无论是有我,还是无我,都是我们思想的范畴、言语的范畴,都不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远离一切分别,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通过言语无法能够阐述,通过我们的思想无法能够衡量,因为它是超越的。所以大家要相信不可思议。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人不是学佛人,不可能解脱烦恼与痛苦。
现在很多科学家做什么事情都是通过自己的逻辑去观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很多都是无法解释的,很多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非得去解释,为什么非得去做个判断呢?也许今天做的决定,一到明天的时候就被推翻了,这些人真可怜!
诸法的究竟实相是超越的。佛陀讲宇宙的时候,讲的是十法界,除了六道轮回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不同,声闻无法能够衡量缘觉的境界,缘觉无法能够衡量菩萨的境界,菩萨无法能够衡量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才是最究竟的,佛能衡量一切,除了佛,谁也没有这个能力。
诸法之实相当中,不是有我,也不是非我。这个有和无都是我们思想的范畴,有就不是无,无就不是有。而诸法的实相是什么?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是一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矛盾、能圆融的时候,你才有智慧,这叫真正的智慧。之前都是识,不是智。所以,我们经常讲要“转识成智”,识是烦恼的根,是非理作意。
佛先说有我,然后说无我;对有些人说有我,对有些人说无我。这都看似矛盾,实际不矛盾。针对所化众生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说法。佛法里所讲的,包括戒律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主要是你得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若是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都会变成造业。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诸法究竟的实相当中,不是有我,不是非有我。为什么?因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是“有”,但是这个“有”是非有,也不是有。“真空”是说空,接着又说不空;“妙有”说有,接着又说非有。
佛在经中讲:“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第一、第二讲的是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讲的才是中道。“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什么意思?就是不可想、不可说的意思。什么叫中?不堕落二边叫中,这个中也不是实有。这个中道是不是存在?不是。能保持这个中,就可以为道,就能到达轮回的彼岸,就能到达佛果。《宝鬘论》里也讲:“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是故佛尽遮,我无我二见。”所以究竟实相当中,有我、无我都是边。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诸法实相者”:就是诸法的实相。
“心行言语断”:“心行”指心的行境。这是指不是我们思想的范畴,不可想。“言语断”,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因为这是胜义谛,不是世俗谛。所谓“世俗”,有时候指属于世间的这些人,此处指的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识的范畴,感官所觉知的这些。感官所了知的这些东西都属于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这里讲的是胜义谛,胜义谛是超越的,不是我们思想的范畴,也不是通过我们的语言可以描述的。
为什么中观应成派总说自己没有承许呢?他抉择大空性的时候,也是通过轮番交替的方式去抉择的,先抉择有边,然后再抉择无边,接下来抉择有无边,最后抉择非有非无边。之所以他说无有承许,就是为了抉择大空性这样一个真理。他抉择有边的时候不承许无边。他没有承许,但这个思想和语言是分别的,是有矛盾的,破有边的时候可能就承许无边,但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不承许的,不是他自己承许,而这是思想和语言所没有办法表达的,所以他就不承许无边。他破除无边的时候,可能又站在有边,但是这个时候他不承许有边。他抉择有无边的时候,也不承许非有非无边。他破除非有非无边的时候,也不承许有无边。他就以这种方式抉择大空性,这是最究竟的。思想和语言都是没办法表达的,因为都是分别的,但是他的观点、他最终的目的是大空性,什么也不承许,所以他以这种方式抉择大空性。现在我们通过逻辑这样推理,以这种方式去抉择,只能做到这个,别的就没办法了。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只能了知相似的胜义谛,通过这个再去抉择,最后证悟大空性。现在我们修大圆满加行,通过修行、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的窍诀,简简单单,就能证悟大空性。什么叫上师的窍诀?最后业障消得差不多了,福报也积累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通过上师的窍诀,比如说通过让你找自己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以这种简简单单的方式,你就能证悟大空性,就能真正找到这个心之自性,认识心之自性,这是最好的。主要是消业积福,通过修行,最后才能瓜熟蒂落,到时候根本用不着上师给你讲这么多大道理。为什么说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所谓持明表示传,就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让你开悟,瓜熟蒂落。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一切法不生亦不灭,这样一个寂灭法性等同于涅槃,不属于言说以及分别念之境。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一切实非实”:即一切法是实有、非实有,是实有,不是实有。
针对钝根者,佛为了令其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而宣说了诸蕴等一切万法都是真实实有的理论。之后为了令其舍弃这些耽执,又阐述了这一切并非真实的道理。这就是“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
否则,若一开始就讲无实有,容易堕入断灭之边。所以我现在强调加行,强调轮回、因果,要有轮回正见、因果正见,还有皈依、发心。若是直接讲空性或修无我,容易堕入断灭之边。现在很多修大圆满法和禅宗法门的人里,都有这样的,认为没有善恶,不取舍善恶,这就是断灭。大圆满里也讲“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一看到这些词句,也不念经了,不打坐了,说没有善恶,不用取舍善恶……这是最可怕的!禅宗里也有类似的情况,“白狗咬出来的血是红的,黑狗咬出来的血也是红色的”,认为这些善念、恶念都是障碍,一切念头都要放下。但放下不等于放弃啊!所以首先要讲这些真实实有的理论,轮回、因果事实存在,自我也事实存在;然后为了舍弃这些耽执、执着,而讲无实有。执着有我,执着自我,这也是障碍。要放下的是执着,不是这些显现缘法。这是针对钝根者而讲的,为了令其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
“亦实亦非实”:也是实有,也不是实有。
针对中等根基者,为了令其将前两种耽执一并抛弃,而宣说了在名言中真实存在,在胜义当中却并非真实的两种道理。
前一种是次第讲,先讲实有的这些理论,然后再讲无实有的理论,让他这样次第地去修行、去证悟。这一种则是对两种耽执——对有、对无的耽执一并抛弃。在世俗谛中是事实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中不是事实存在,这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也就是中观自续派的最终见解。世俗谛和名言谛是一个意思,世俗谛就是名言谛,名言谛就是世俗谛。
“非实非非实”: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
针对利根者,为了去除一切戏论之边,从一开始就宣说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的道理,这是中观应成派的最终见解。他们直截了当地抉择万法为空,直接抉择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无边这四边为空。从一开始就宣说了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的道理,就是大空性。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实有也是无实有,无实有也是实有,是一体的,这就是超越。
中观应成派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就是以菩萨入定的境界宣讲的;自续派是菩萨出定的时候,以这个境界宣说的,然后抉择的也是这个境界。二者差距很大。而且二者所抉择的胜义谛也不一样,前者抉择的是真实胜义谛,后者抉择的是相似的胜义谛。
“是名诸佛法”:这就是佛所讲的法,针对钝根者、中等根基者、利根者宣讲了这些道理。因此,诸佛为了对应所调化者的智慧水准,采取随机宣说或次第宣说的诸种方式阐演了佛陀之圣教。这一切教言,都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这都是针对钝根者、中等根基者、利根者所讲的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有的就是按次第,有的一下子就是这样。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在此处讲的是什么?就是真如性之法相。什么是真如?什么是真如之法性?它的法相: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共五个。这五个是真如的法相,以这五个法相可以判断什么是真如,也可以说明什么是真如。
真如应当具备以下五种法相:
第一,自知不随他。“自知”就是自己知道。犹如哑巴吃糖块,他知道糖的味道,但是不能说。现在很多人都问:“我现在是不是见性了,是不是开悟了?”若是你开悟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呢?若是你见性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呢?
“不随他”,就是通过比喻、通过我们的语言无法描述。有比喻,但是通过比喻只能比量见,即所见只能是相似的。通过比喻只能了知相似的,不可能证悟真实的真如性。《中论释》中讲:“虽然圣者们以语言文字描绘了真如实相,但是,用比喻、因以及言词等等来加以描述,他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通晓与承受。”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比喻,只能了解相似,无法能真正通晓、抉择,所以还是要通过修行而自知,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来亲身感受或体会,这是不可喻、不可言的。而可以喻、可以言的,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通过比喻来说明的,统统都不是真正的真如性,都不是真正的胜义谛。所以,有三种传承方式,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和补特伽罗耳传。
所谓如来密意传,就是心心相应,其实真正的法是通过心来传的。达摩祖师刚到中原,大家都来听法,他一句法也没有讲,为什么呢?因为真法用心来传。他不是没有传法,是传法了,他是通过心来传法。当时他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人的根基,但就是想说明一下,真法不是用言语来传的,而是用心来传的。他怎么会不知道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个根基?
这是如来密意传,是佛与佛之间传法的一种方式。佛与佛之间是不传而传、传而不传的。佛以这种方式给谁传法?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们能接到这种传承。因为八地以上菩萨们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差距不大,虽然他们还有一些细微的所知障、习气障,但是他们的境界和佛的境界特别相似,他们能接到这个传承,所以佛在给八地以上的菩萨传法时是以如来密意传的方式。
持明表示传。什么叫持明?就是开悟者、见性者。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胜义谛),这叫持明。“持”是具有的意思,“明”就是现量见到了这种智慧和见解,这个时候已经开悟了,已经见性了。为什么叫持明表示传呢?对快要开悟、快要见性的人,以这种方式传法。加行道最后那个阶段,瓜已经熟了,快要落蒂了,那个时候可以通过持明表示传的方式传法。
你们看看那些大德高僧的传记,根本就用不着讲什么。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里面的几句话就开悟了。再如华智仁波切给他的弟子传法时,就是躺在那里,说一些无聊的话题,跟他说下面有个村子叫佐钦村,“佐钦村里面那些狗叫的声音听到没有?”就这么一句话,就开悟了。帝洛巴用鞋底击打那诺巴的额头,把那诺巴打昏了,等那诺巴醒过来的时候就开悟了。
这个时候,打你骂你都是窍诀,会开悟啊!这叫持明表示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悟,随时随地都可以见性,瓜熟蒂落么!若相续成熟了,一个表示,持明表示,这就是传法!到时候就是这样。它不是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来描述,来宣讲。现在密宗里很多的加持方式、灌顶方式都是持明表示传,也是一种传法。拿宝瓶给你灌甘露,也是一种持明表示传。给你灌的不是水而是甘露。现在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甘露,“是不是能治病啊,能驱魔啊?”是,但也不是。能开悟、能见性的能量叫甘露。你开悟了、见性了,同时也去病了、驱魔了。病也没有了,魔也没有了,一切吉祥了。
最差的是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什么意思?是凡夫俗子的意思。对凡夫俗子而言,若以持明表示传的方式给他传法,他也接收不到这个消息,他没法开悟。我说过: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表法,让我们开悟,但是我们得过且过,一切错过。这就是业障啊!没有办法。传法者在这儿一坐,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凡夫俗子更接不到这个消息呀!对他们来说,就得口耳相传,但是也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是相似的,没有办法。
所以,思想越简单越好,思维越简单越好,不要想太多。世界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不能较真,否则也是一种障碍。闻思的过程当中,对佛法也不能太较劲,也不能太执着,否则也是一种障碍。你越想让这颗心静下来,越静不下;你越想弄明白,越弄不明白。差不多就行了,主要是多消业、多积福,这是唯一的。若真想开悟,真想解脱,只有这样!现在有的人说:“我是来闻法的,不是来干活的。”干活是消业啊!也许你在这里闻法,还不如在这里干活。
第二,寂灭,即寂灭了四边自性。远离了一切边——四边八戏。其实边也是戏论,戏论也是边。所谓的真如性——诸法的实相,就是远离八边的,远离一切戏论的。有无、是非、生灭、常断等统统都不是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远离四边,远离八边,这就是真如性。四边是什么?有、无、有无、非有非无,这叫四边。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我实有也不是,我非实有也不是,四边都不是。言思的范畴就是这些,或者有、或者无,或者有无,或者非有非无,除此之外没有。八边也包括在四边里,远离四边就是远离八边。
第三,无戏论。戏论应该指内心的分别,但在此处指言语。无有“此法与彼法”等语言戏论。名言上有此法、彼法,我法、他法,好坏、善恶等这些说法。但是真如性、诸法的究竟实相上,都没有。
第四,无异。其义并非相异个体的平等自性。名言当中有他体法,有相异个体,但是真如是平等自性,没有相异个体等。
第五,无分别。如同经中所云:“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不是我们这个思想来衡量的,所以不存在任何的所缘有境、分别妄念。有境指能取的心。没有任何的妄念,分别念。
以上特征就是真如的法相。比如说火的法相是什么?就是暖、热。同样,真如性的法相就是刚才讲的这五个。以这五个法相来说明真如,来了知真如。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前文主要是在体上讲,这段偈颂是在相上讲。
“若法从缘生”:这些显现、缘法都是通过自己的因而生。“缘”和因是一个意思。“从缘生”就是以自己的因而产生。
“不即不异因”:这些法和产生这些法的因不是一体,也不是多体;不是一,也不是二。“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诸法的究竟实相上,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
若二者是一体、无二无别,那就是恒常法。因为什么?这两个是一体的,因地和果地没有差别,是不变的。一旦变了,就不是一体了。若因地变成果地,就不是一,而是二了。一变化,最起码时间上不一致了,所以就是变的,一变化就是多体,不是一体。若完全一体,则不能有变化,因地不能变果地。比如说豆种和豆芽,豆种不能变豆芽,豆种这个种子的状态不能变,产生豆芽的时候也不能变。若是变了,那就是一不是二。若是一体,就不能变;若是不变,就是恒常的。因地没有变,因地到果地没有变,再长的时间里也不能变,一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亿年当中也不能变。这样,就是恒常法了,这是过失,所以不能说是一体的。
若因和果是异体(多体),因不是果,果不是因,这样就是断灭。果地的时候,因完全不存在,因的相续断了,他们二者完全没有关系,因就是断灭法。永远如兔角一样不存在,这叫断灭。观察果法也是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不能说是多体。
所以因果关系是以分别心假立的,一观察就不存在,都不是实有。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二者是多体,豆种肯定不是豆芽。我们通过分别念可以假立,前面有因,后面就产生果,二者是因果关系。但仔细一观察,因和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是因,果是果。
因灭了,果才产生,因对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什么呢?因存在的时候,果是无为法,无为法犹如虚空,什么也没有,那么因怎么对他起作用?若是对无为法也可以做事情,可以起到作用,那么通过你的努力,空中也能产生花,兔子的头上也能长出角。
果产生了,因就断灭了、没有了,这个时候因是无为法,若果是依无为法而产生的,那么他依什么都可以产生,因果关系就混乱了。可见,这都是不合理的,所以也不是多体。
不观察可以通过分别念来安立,一旦通过智慧观察,都是不可得的,不是实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不是恒常,也不是断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在名言当中,诸佛就这样以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佛出世、住世时,可以这样教化众生,这些声闻、阿罗汉们也能讲一些无我真理。但是佛若不出世,声闻、阿罗汉也灭尽,佛的事业也不会间断,教化众生的行为也不会停止。这个时候,辟支佛(缘觉)就会出现。刚开始他们也是依止善知识,在最后快要证悟的那一世当中,他们不依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力而证悟。他们证悟的不是大空性,而是一部分空性,即一部分人无我和法无我。
这个时候,佛没有出世,也没有声闻,也没有佛的教法,辟支佛(缘觉)到天葬台,当看到这些死人的头发、骨头,就想起以前所修的法,然后通过十二缘起,通过神通观察,就会证悟诸法的实相。随后他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神通等一些表法来教化有缘的众生。
可见,佛不出世的时候,若是众生有这个善根福德,这些辟支佛会出现,通过他的觉悟也会宣讲这些真理,也会教化众生。
本品讲的是真如,即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就是抉择无我之真理,这个内容很重要。佛在《般若波罗蜜经》中讲:“极勇猛,色非是我非是无我,乃至受想行识非是我非是无我,若色受想行识非我体非无我体,是名般若波罗蜜。”这里讲色受想行识既不是“我”,也不是“无我”等,这也是本品所讲的内容。
这里用的逻辑都很简单。其实《中观根本慧论》是所有中观论典的根。中观可以说是龙树菩萨创立的,此前没有中观。龙树菩萨首先宣讲的就是《中观根本慧论》,其他论典都是从本论分出去的。佛一共转了三次法轮,转第二次法轮的时候讲的是般若空性。《中观根本慧论》中所抉择、宣讲的这些内容以前是佛在经中所宣讲的,龙树菩萨将其总集起来,然后通过逻辑去推理、抉择。所以本论是很重要、很殊胜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观我法品》讲解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