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明示关要相同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智圆法师.译讲 ︱

由此佛所说一切关要都将失坏。以此,虽表面上如何善说,但已失坏大乘关要,如在已断命根的尸身上做装饰般,于圣教不成实益。

“由此”就是由以上两种偏执。其结果是失坏“佛所说一切关要”,即失坏基、道、果的一切关要。“失坏”有两种:一、以“胜义非心境”为理由,移至名言上说“胜义非所证、无可抉择”,由此失坏了名言中建立基道果的关要。原本于名言上应安立基为胜义实相,道是缘胜义实相而抉择、修习,果为现证胜义实相;如若否认胜义可证、可抉择,则堕在断见中,既不会对基的胜义实相由抉择而引生定解,也不会安住在定解中由修习空性之道而现证实相,更没有现证实相后净除习气而现前法身智慧、究竟成佛,因此失坏了一切关要。

二、把名言上说的“胜义是所知、是境”,移至胜义自相上,将原来离戏、不可思议的胜义变改为分别识前的影像,由此失坏了“胜义超越语言和分别识行境”这一关要。其造成的后果是依识不依智,将仅仅是识之行境的相似般若持为了义,以此不能趣入无分别智——真般若之义。

(3)教诫应融通一致

对此,雪域前、后代诸智者的密意应持一致。

对于“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这两句颂文,雪域前代和后代诸智者的究竟密意毫无差别,应受持为一致。

总之,要辨明胜义并非有所缘行境的一种所证,但按照名言来说,其是无分别智的所证之境。换言之,乃至还停留在有“以心缘是此、是彼”、“以语言说是此、是彼”等时,都是世俗的有境,而不是胜义的有境;何时现证了不可言说、无有所缘的胜义法性,名言中则将其称为“胜义有境之智慧”。

识别真假胜义

分三段讲解:一、假胜义的体性和名称;二、真胜义的体性和名称;三、认证假胜义不是真胜义。

一、假胜义的体性和名称

此中胜义分为二种:一假;二真。前者一概是心之行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之一分——分别意识之境。

就诸法的究竟胜义实相而言,并没有什么胜义的种类,唯一是平等一味的真如法性。然而,针对不同的根机、阶段等,可将胜义分成两种,即有边实有空的单空——假胜义和远离戏论、现空双融的法性——真胜义。其中前者假胜义的体性是遮遣生、住、灭的无生、无住、无灭这一分单空,它一概是分别心的行境。即仅是以分别心遮遣生、住、灭等实有而安立的单空分的缘故,是心王、心所诸差别法中,心王的一分——第六分别意识的境。由此便知,若未以分别识安立,就没有这个东西,也就是说除了只是识所缘的总相外,并没有一种自相之境。

所谓的假胜义,就是对于人否认有人,对于物质否认有物质,对于心识否认有心识。像这样,对于显现否认的“此无”、“彼无”等,一概都是心之境。“心之境”三字是对假胜义体性的认定。言外之意是“胜义非心境”。

“即彼唯是”等是进一步的阐述。“唯是所计实空分”,指内心认为无桌子、无身体、无心识等,只是心识所计的“无实”这一部分。以此缘故,假胜义只是心王、心所诸多差别法当中的一小点。哪一小点法呢?只是第六意识的一个境相。也即在诸多的心王、心所法中,属于八识心王;在八识心王中,属于第六意识;在第六意识中,属于分别意识;在分别意识中,属于它的一个境相。由此就认识到假胜义只是这么一点东西。

刚才讲到的第六意识有分别和无分别两种。所谓“无分别意识”,比如他心通的意识,并没有起念分别,但心前现了他心的影相。这不是通过眼等前五识来取境,因为前五识的境是色、声、香、味、触五尘,而不是他人内心的相状,所以是由第六意识见知他心。但当时的状态不带分别,故属第六无分别意识。又如梦中显现的高山等也是无分别意识的行境,梦中前五识不现行,一切境相都是第六意识的行境,梦里显现高山等时不带分别,也属于无分别意识。相对而言,梦中的种种起心动念则是分别意识。还有四种现量中的意现量等,都属于无分别意识。

而假胜义应当界定在分别意识上。也就是通过抉择一切现相虚妄不实之后,第六意识分别的“此无”、“彼无”等境相,就是“假胜义”。

从“唯是分别意识之境”可以看出是假胜义。因为只是分别识的行境、不是离一切戏论的胜义。既然是分别,就有戏论,或者说仅是分别识的行境、根本不是无分别智的行境。

金刚句的每个字都要注意领会。比如既然说“唯是所计的实空分”,那就不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唯是心之一分”,就不是周遍一切法的法性;既是“分别意识之境”,则不是无分别智之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