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再谈学习坏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乐耶苦耶

下面几段文章是一位女士自述她的人生经历。请看第一段:

“2003年以前,我应该是那种在别人眼里幸福的女人吧,丈夫是北大一个系的主任,儿子子尤聪颖可爱……那时的我,生活中只有丈夫和儿子。

2003年,子尤的父亲有了外遇,我的世界坍塌了。我拒绝离婚,直到有一天,子尤父亲搬离这个家。

我们之间感情变化的每一步,子尤都看在眼里,儿子在那段时间给了我最大的精神支持,他劝我离婚,并对我说:‘离婚并不是结束,也许对你来说,是另一个开始呢。’我们最终还是离了婚。

我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不被怨恨和自怜所俘虏,但在最初的时刻,那种内心的空洞真是无法收拾。很多个晚上,我坐在房间里,忘记了开灯,就那样呆呆地坐在黑暗里,脑子和心里都是一片空白……”

读过这一段,再来观察作者的苦乐经历里隐藏了哪一坏苦机制。

观察1:观察幸福感的虚假性、无常性

“生活中只有丈夫和孩子”,反映了情感执著的状态。口里说的、心中想的,只有丈夫和孩子。多年来的分分秒秒,心思都着力在上面,这就是情感贪著的状态。

其次,为什么她有幸福感呢?因为念念在缘取可意境的丈夫和儿子,不论为他们想什么、做什么,都乐在其中,所以沉浸在幸福感中。

注意观察幸福感的虚假性。起先,只是一个孤伶伶的自己,没有家,更没有家的幸福感。只是在幻化的丈夫和孩子出现时,认为所爱得到了,愿望实现了,用心用情时很是满足,由此才造成幸福的感觉。其实都不出“根境识和合生受”的法则。当心缘取可意境时,分别中就呈现出幸福感。也就是,丈夫、儿子都只是幻化的影像,根识缘取而分别时,心中幻现的感受并不是真安乐,就像梦中的快乐一样。

几年后,风云突变,丈夫有了外遇,这个家幸福的缘起就从此破损了,就像四根柱子的房屋缺了一根而垮掉一样。幸福的基础没有了,所谓的幸福感随之化为乌有,心顿时陷落在失去的忧苦中。所以她说“我的世界坍塌了”。

观察2:当快乐破灭时,过去的快乐成为逼恼内心的原因

她说:“我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不被怨恨和自怜所俘虏”。

这里要观察到,当和丈夫分手的结局最终显现时,霎那间,天翻地覆,怨恨和自怜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尽管当初她沉浸在幸福中没想过结局这样悲苦,尽管她不想如此陷落,但缘起自有它的规律,到了因缘破灭的点上,忽然就变出撕心裂肺的苦来,就像灯丝到最后断裂时,忽然陷入一片漆黑。

怨恨是由爱而来,满我的意愿就爱,违我的心就生出怨恨。自怜是自我满足的反面。过去样样顺心,自我感到满足;现在丈夫抛弃了自己,“自我”受了伤害,就可怜起自己来。如果没有爱过、没有自我满足过,单是一个人换了位置,怎么会怨恨、自怜呢?可见“苦由乐生、怨从爱起”。

“在最初的时刻,那种内心的空洞真是无法收拾。很多个晚上,我坐在房间里,忘记了开灯,就那样呆呆地坐在黑暗里,脑子和心里都是一片空白……”这是她描述自己幸福破灭时的巨大空虚。

想想看,她以前念念贪著在可爱境上,陶醉不已,现在日日夜夜攀缘的所爱境突然间离去,想抓也抓不住,内心的空洞就变得无法收拾。旧的因缘完全破灭了,新的因缘还没着手建立,处在这种时刻,人会呆呆地一片空白。

再看她“苦从乐生”的状况。

她没有心空离相,那么多的日子里,心心念念地爱、心心念念地执著,沉浸其中。也正因如此,才在境缘突变时,内心陷入空洞木然的状态。这样的失落、空虚就是由前面的贪著造成的。当初,心要不贪著,这时也不会一片茫然。

从量上观察,以一刹那的贪著为一个单位,多年来无数刹那的贪著,习气积累得非常强,突然得不到时,失落的苦就非常深。由此可知,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乐有多深,苦就有多深。(始终往一个方面依靠,一旦依靠不上,就重重地跌倒;相反,不执着可意境,就不会有跌倒之苦。)

第二段:

“最终带我走出困境的还是子尤。他说:‘妈妈,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每次看到你失魂落魄、不修边幅的样子,我都觉得很丢脸,我的妈妈应该是优雅的、坚强的、充实的。妈妈,你别让我失望。’

儿子的这番话让我惊醒。是的,即使失去了婚姻,我还有儿子,我是要做一个让儿子失望的妈妈,还是要做一个可以让儿子当榜样的妈妈?我必须选择后者。

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开始把年轻时的爱好都捡回来:阅读和写作。每天晚上我和子尤各占书房的一角,各自捧着书入迷,看到精彩处,便大声读出来与对方分享……

我也花时间在外表上,我会用蜂蜜和橄榄油给自己做面膜,也会给自己设计服装。我的改变让大家‘惊艳’。同学们都说:你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10岁……

有一天早晨,我站在楼下的花园里,目送着子尤去上学,天空晴朗,花香阵阵,我突然由衷地产生一个念头,离婚真好呀,如果没有离婚,我不会发现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之外,还有这么大的可以供自己翩然起舞的天地;如果没有离婚,我不会拥有尝试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我不会拥有更丰富的生活历程;如果没有离婚,我不会知道自己面对挫折时,原来拥有这么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让我找回久违的自信。人生就是这样吧,不会总是坦途,但是每一个崎岖处,都会有坦途时无法遇见的美妙风景,所以,无论如何,应该感谢。

生活又重新向我展示它的美好,我甚至和子尤讨论起再婚的问题,我们一起拟定我的征婚启事……

2006年10月,子尤去世……

曾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女人,后来我失去了婚姻,再后来我失去了儿子,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吧,只剩下了我自己。可是我发现,即使生活将我置于如此境地,我依然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快乐而充实,而这种快乐和充实,来源于我的自我成长,来源于我的内心深处,所以它是有力量的,是长久的。对于未来的日子,我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享受每一天。”

这个真实的故事有很多启发智慧的地方。我们观照作者的这段人生旅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苦乐,看清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差别,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发心,更明确地走好解脱道。

观察1:作者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作者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把心放在做自己喜爱做的事上。比如开始阅读、写作,和孩子分享乐趣,还自己设计服装、做美容等等。有一天,她送孩子上学,天空晴朗、花香阵阵,她心里冒出“离婚真好”的念头,开始往好的方面去想离婚的利益。离婚让她有更大的发挥自己的天地,有更丰富的生活历程,让她发现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巨大能量,让她找回了自信。她懂得一些苦的利益,虽然不像《入行论》说的那么深广,但确实也落在“念苦有益而转心”的法则中,只不过没得到进一步的指导,只能局限在现世人生狭小的范围里。

所以,当她的看法发生转变时,就开始觉得生活在重新展示美好,甚至开始和孩子讨论起再婚的事。

观察2:作者摆脱痛苦、重现安乐,隐含什么行为原理

这要懂得十二缘起中“由触生受”的规律。苦乐受的生起机制,就是由根、境、识和合,缘取不欢喜的境时,生起痛苦感受;缘取欢喜的境时,生起快乐感受。

她能走出痛苦,是因为她的心放开了,不去老想那些痛苦的事,比如家庭破碎、丈夫对不起自己、孤儿寡母太可怜等等。心缘着这些不欢喜的事分别,当然只会痛苦。如果这时不知转移心的方向,就会长时陷在苦中。她能转移自己的心缘取欢喜的境(做喜爱的事,像阅读、写作与孩子分享),积累到一定量,当然心又转到快乐上来。因此,她走出了困境,心态变得积极起来,在乌云过后又出现了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