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坏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2、坏苦

坏苦者,于善趣等任何世界,也是无论其有漏处、身、受用的安乐相如何显现,都定不能如是恒常相续,而终归唯一变坏,超不出四边 [1] 所摄。当变坏时,也正是先前的乐成为(此时)逼恼内心之因,如母亲丧子而悲痛,若未生此子则不以其死发生悲痛。这也如经中所说:“坏苦者,生时是乐,住时是乐,坏时则是苦。”

坏苦的涵义,分五段讲解:

一、有漏乐的种类

包括处、身、受用的安乐。环境清净、幽雅、舒适,是处的安乐;身体轻安、调畅等,是身的安乐;享受美妙色、声、香、味、触的快乐,是受用的安乐。

二、有漏乐的无常

有漏处、身、受用的安乐,都是因缘所作法,因此都是无常性。这些安乐无论怎样显现,以有为法的体性,注定不能如此永远相续,最终会因缘告罄而彻底变坏。

比如身体的乐注定变坏:年轻时身体健康、有活力,感觉生活很快乐,但发展下去,就像鲜花凋零一样,身体逐渐衰败,乃至死亡。

又如过年时亲友团聚、喜气洋洋,内心有团圆之喜,但注定不能如此长久,它的尽头即是反面的离别忧苦。总之,一切有漏乐走到尽头,都变为它的反面,即终究变坏。

三、乐是苦因

当乐变坏时,正是前面的乐成为此时逼恼内心的原因。

比如,生时享受了财富、亲友、身体所带来的快乐,到死亡时,难以舍离可爱的财富、亲友、身体,就引发猛利忧苦。(生时的圆满可爱,成为此时死亡忧苦的原因。)

又如,与亲人团聚使内心爱执欢喜;离别时,内心便陷入忧苦中。造成忧苦的原因就是前面带有情执的快乐,否则决定不会引发忧苦。当一只蚂蚁来到你身边时,你无动于衷,那么当它离去时,你也必定毫无忧感。这证明单单的离别并不足以引生苦恼,因为你对蚂蚁没有情执,所以它的离开也无所谓。又比如,和不喜欢的人一起共处,心里非常苦恼。一旦他离开,心里反而很高兴。

总之,由于有漏乐带有烦恼性,当乐变坏时,内心的贪著得不到满足,就会使心忧恼而苦(乐变坏了、内心得不到乐时就向反面烦乱起来,这是凡人避免不了的心理规律)。

四、比喻

母亲见爱子死去,痛不欲生;如果当初没生这个孩子,就不会引生此时的悲痛。

比喻有正反两方面。正面“有子才有丧子的悲痛”,“子”比喻有漏乐(带有贪著的乐),丧子的悲痛比喻乐变坏时,心里忧恼;反面“无子则无丧子的悲痛”,比喻当初若无此种有漏乐,就不会产生此乐变坏时的忧苦。(如果当初是苦,失去时反而会感觉快乐。)这证明先前的乐是后来变坏时忧苦的原因。

五、教证

佛曾经说:“坏苦者,生时为乐,住时为乐,坏时则是苦。”(坏苦指有漏乐,最初生起时是乐,相续安住时也是乐,最终变坏时则是苦。)以佛语证明坏苦的道理千真万确。

全知麦彭仁波切这段提纲挈领的指示,实际是一盏示路明灯,告诉我们如何通达坏苦的内涵。我们学习时应当按照尊者的指点,对应生活观察趣入,把坏苦的法义在心中消化。多次观察,再回转来看,就更能真正懂得这一段的涵义,和大概听听是不一样的。

以下就逐步地对照原文,看看该怎么结合生活。

(原文) “无论其有漏处、身、受用的安乐相如何显现” 。这是总的指明观察对象,范围非常广大,包括三有器世界、身体、受用的一切有漏乐现象。我们按照见闻经验在重点处观察,就是这句话的落实。

当然,要把世间有漏乐的现象都观察一遍,这根本做不到,但对大的方面、重点的方面以一种合适的量展开观察,应是不可缺少。所谓“合适的量”,言外之意指每个人都有一段拓开思路、抉择法义、生起智慧的过程,从一而三、从三而十……逐渐地深入,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形成坏苦的定解,进而引生心态、行为方面的转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观察量才能达到。

(原文) “都定不能如是恒常相续,而终归唯一变坏,超不出四边所摄。” 指示有漏乐的无常本性,即无论哪种乐,最终都必然由因缘穷尽而变异坏灭。

(原文) “当变坏时,也正是先前的乐成为(此时)逼恼内心之因” 指示到乐变坏时,前面的乐成为此时逼恼内心、使心忧苦不堪的原因。

(原文) “如母亲丧子而悲痛,若未生此子则不以其死发生悲痛” 。以比喻表明有漏乐恰恰是造成后来忧苦的原因:犹如母亲有子的喜乐恰恰造成她的丧子之痛;如果未生此子,则决定没有失子的悲痛。

我们要力争做一名好手,见一个比喻,就能遍推到一切境界上观察,这才是善思善学。总之,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就能通达一切有漏乐普遍如此,有它的产生,就有后面失坏时逼恼内心的忧苦。此即是“苦从乐生”的道理。

结论:每当我们享用一种有漏乐时,也同时制造了未来的忧苦。再多、再高级的享乐都终究回到苦中。

用公式简略显示:有漏乐+变坏=忧苦

从正反面推理,正面:“有漏乐”、“变坏”这两个因缘具足,就必然造成忧苦;反面:若未产生有漏乐,就不会造成后来坏灭的忧苦。反复地从正反面观察,就能逐渐认识这条普遍存在的法则,由此认定有漏乐为坏苦自性,再也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安乐。把它视为苦相,这就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不再“以苦为乐”,而是“乐中观苦”。

(原文) “这也如经中所说:“坏苦者,生时是乐,住时是乐,坏时则是苦” 。以此表明以上论述实际是按深密佛语而宣说。凡夫愚痴障重,不能直接解开密意,借助如钥匙般能开显佛语密意的论典、按照论典的指示仔细观察,才有可能了达坏苦的涵义。

以下从原文得出两个结论:一、有漏乐不可信赖;二、有漏乐利小害大。

一、有漏乐不可信赖

因此,无论感受何种大小之乐,都无法超出“前前渐次灭后,后后次第而生,终究相续坏灭”之故,如同秋日美妙的白云般,无可信赖。

理由:有漏乐皆是无常性故。结论:都不可信赖。比喻:秋天美妙的白云。

首先在细的刹那上观察,白云依仗他缘而生,因此仅显现一刹那,不可能后刹那无因还继续显现,否则就成了恒时显现,因此白云刹那就灭,不可信赖;其次就同类相续的层面观察,之前没有白云,后来缘聚时忽然显现,同类的白云不断地显现。前刹那的白云殒谢,后刹那的白云又现起,即是同类白云的安住。终了时,白云的相续灭尽,所以它无可信赖。坏灭一空比喻有漏乐终归灭尽,没有任何可信赖处。

意义:之前没有乐,缘聚时忽然显现乐受,就刹那层面观察,仅仅是一刹那显现,过后不会无因继续显现,因此一刹那就灭尽了,无可依赖;再按同类相续观察,注定是“前前渐次灭后,后后次第而生,终究相续坏灭”的体性,也就是它的暂时安住,只是一念接一念地生起同类的乐的显现;一旦因缘消散,乐的相续显现便随之告罄,因此不可信赖。若寄望它能带来真实安乐,最终没有不失望的。


[1] “四边”指无常四边,即世间圆满终必现前的结局——高际必堕、积际必散、合际必离、生际必死。际是边际,如生际必死,指“生”行至终了便是死。此四边,经中有译为“崇高必堕落,积聚皆消散,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