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

回答:菩萨的修行有智、悲两种功用。智是指证得空性的般若;悲是指拔济有情的悲心。菩萨以智悲双运的缘故,不住在三有与寂灭二边。

也就是,以修空慧般若力的缘故,虽然入在六道生死种种尘境当中,但是不会被尘染所缚住。换句话说,就是在尘不染、入俗常真,如同《行愿品》所说“犹如莲花不著水”,虽然在世间里混俗度生,但心不会取著那些虚妄的境界。再者,以大悲愍念众生的缘故,不像小乘罗汉住在寂灭边。以不住生死、涅槃二边的缘故,称之为无住涅槃。

其实,涅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涅槃。菩萨虽处于二谛中,常常能够不住有无两边,契合中道。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这就不违大道之理。

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所以,《维摩诘经》说:“譬如有人想在空旷的地面上造立宫舍,能随心自在、没有障碍地完成。如果想在虚空当中建,那终究无法造成,落于断空的缘故。菩萨也是如此,为欲成就众生的缘故,愿摄取佛国,不是单单落在偏空或者顽空当中。”此空是与妙有不二的空,并非离妙有之外单有一个空。所以,菩萨能够从空出有、空有不二,虽知佛国空,而炽然建立净土摄受众生,因此不必堕在偏空一边。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

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第三、破心外无法的观点,其中有两部分:首先,破邪计或妄情执著;其次,以问答的方式来阐明这个道理。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有人说,所观的净土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净土是即心即土,净土本是融通的,心净就是土。心外没有法,哪里需要往生到西方呢?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

回答:你只是就法性净土而言,妙理当然处于虚融当中。“虚”是指空无一相,“融”指融通一切。这个妙体没有任何偏住、局限,不是住在某一边上或某一相上,也没有局限的量。真正契合到了法性净土,那是无生之生,悟心的上士才能证入。

就法性净土而言,确实没有什么方所,不属于东南西北哪一边,也没有什么定相可得,因此在在处处皆是净土。所谓一切皆是常寂光,当然不必远求。但是,没有证得本性的人就需要求生西方净土,得到佛力加被而作为开发的顺缘。所以,这里要分清人,不能一概而论。

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所以,《无字宝箧经》中说:“善男子!有一法是佛所悟证处。这是指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这说到了法性,佛已证诸法的真如性,在这里没有去来、因缘、生灭,或者思不思、增减变异等相,一切皆不是。

佛告诉罗睺罗:“你现在受持我所说的正法妙义吗?”当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当即对佛说:“我们都能持受这个法门,而且会为众生流通此法,常无间断。”世尊说:“这些善男子真的是以两肩来荷担菩提,其人以此就得到不间断的辩才,得以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时,就能现见阿弥陀佛和圣众住在其前而得以往生(此类往生者都属于上士往生)。”

往生净土有极深广的内涵。常说净土“三身四土”,指弥陀如来现三身四土,普能摄受一切凡圣,故见本心的人也不屈才,以此能迅速见到报身或法身阿弥陀佛,生入实报庄严或常寂光净土。

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

当然除了上辈之外,还有中下两辈人,还处在不能破相的阶段,这时就一定要依于信佛的因缘求生净土。这时指方立相就特别重要。既然不能离相,一定要缘着一尊佛、缘着西方,在缘起上与佛愿和合就能得以往生。如果不这样缘,堕在断空里,那是什么果也没有,反而流落到生死当中。这种中下辈人,虽然生了净土,还住在相土当中。

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又说:“如果摄缘从本(也就是,就实相而言,缘也是本体),那当然是心外无法,因为体遍于一切,根本没有体之外的法;如果分成二谛来区分,凡夫的心正处在能所习气没有消亡的状况中,这时说‘净土是心外之法’也没什么不符合的。”这个“心”是指凡夫的妄心,有一个对面的净土,然后求往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问:以上所说的无生之生,唯有上士能入,中下二士不堪能。你这样说,只是就个人的想法这么判定?还是也有圣教的依据?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

答:首先有《智度论》的依据,论中说:“新发意的菩萨,根机解力很软弱,虽说已发了心,多数求愿往生净土。为什么是这样呢?譬如很弱小的婴儿,如果不依止父母的大恩养育,由于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或者堕在坑中、落在井中、遭到火烧、蛇咬等的障难,或者缺乏乳汁养育而死。所以,一定要借助父母的抚摩、洗浴、喂奶等的养育,才能长大而继承家业。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能发菩提心,多立愿求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此后才能绍继光大菩萨的家业,在十方世界里救济度脱众生。为着将来能够成就大功德利益的缘故,多数求愿往生佛的刹土。”

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此论又说:“譬如小鸟,翅羽还没长成的时候,不能逼着它在高空中飞翔,而需要渐次增长能力。首先需要依着树枝跳跃,等到羽毛丰满有力时,才能脱开树枝在空中飞行。新发意菩萨也是如此。首先不能随意在生死界救济众生,需要先乘着菩提愿心求生在佛前,得到佛的摄持养育。等到法身成长,开发了极殊胜的功德后,才能够在十方世界里随感赴益——随着众生的机感而化现在众生界里,做各种利益。”

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

而且阿难曾经问佛:“这个无相波罗蜜在什么地位说?”佛说:“这样的法门是在不退转地中宣说。什么缘故?有新发意的菩萨闻到这无相波罗蜜门,所有的清净善根都会隐没。”所以还没到地位时听到了这个无相波罗蜜,结果就堕在断空当中,灭没了善根。

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况且中下根人只要生到西方佛国,就万事了毕了,也就是此后就登上了不退转地,刹那刹那都是增益无量的菩提善根,直至成佛而后已。哪里还需要争论是深是浅呢?所谓的深浅只是一时的状况,往生以后浅者也变成深、中下根也变成上根,得佛加被后自然了悟无生的性理,而证入到本性的常寂光土。那时当然是无来无去、无此无彼。同时也能应十方众生的机缘,示现各种的事业相。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问:有人说,我愿意生在不净世界教化众生,不愿意生到净土。对此事如何看待呢?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答:这也要分两种情况来辨别。哪两种呢?一类是已经住在不退位以上的地位,这等人已经有了把握,为了化导杂恶众生的缘故,能够处在世间杂染境里而不受染污,遇到各种恶劣因缘不变心意。就好比鹅鸭进到水里,水不会沾湿羽毛。这些人有能力处在秽土中拔济苦难,当然应当不舍大悲入生死界。但如果是一类标准的凡夫,恐怕修行还没建立,就仓促地去污秽境界里度生,一遇到苦难、障缘,心就会变动。初发心是想救济众生,实际上最终和众生一起陷没。就像逼着鸡入水,哪里能不沾湿羽毛?因此,在是否生净土的问题上,一定要辨明自己所处的阶段,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