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愿差别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不可思议秘密经》也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极恭敬地依止、亲近、承事善知识。能够这样做,则由听闻善法转成善意乐;由善意乐转成善加行,以此因缘便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于不作恶业,所作纯善,则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持自他,则能圆满无上菩提正道,由此能利益趣向恶道的各类有情。因此,菩萨应当依止善知识,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这一段清晰地显示了由依止善知识而转变意乐、加行,从而圆满功德资粮的过程。恒时不离善知识,如法依止,长期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身心逐渐转为贤善,也就是,通过长期地听闻善法,则转成贤善的意乐;以贤善的意乐摄持,则转成贤善的行为。这样,自己成为纯善之人,就可以护持自他,圆满无上菩提的道业,普利群生。
再讲一则公案:
有一次,世尊和长老难陀来到一处卖香的地方,见那里有许多包裹香物的袋子。
世尊说:“难陀,你去把那些香袋取来。”
难陀遵佛吩咐取来了香袋。
世尊告诉难陀:“你在一刻钟里握着香袋,然后放在地上。”
这时世尊又对难陀说:“现在嗅嗅你的手。”
难陀就嗅自己的手。
佛问:“手上有什么气味?”
难陀答:“世尊,手上有妙香。”
佛说:“如是如是,如果有人亲近善知识,和善知识恒常共住,以随顺熏陶、串习、亲近的缘故,一定会获得广大名声。”
这时佛就此事以偈颂说:
若有手执沉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
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
若人亲近恶知识,现世不得好名闻,
必以恶友相亲近,当来亦堕阿鼻狱。
若人亲近善知识,随顺彼等所业行,
虽不现证世间利,未来当得尽苦因。
(如果有人手握着沉香、藿香、麝香等,须臾间的执持,香气就自然熏在他手上,亲近善知识也与此相同。如果有人亲近恶知识,现世不得好名声,因为与恶友亲近,将来必定堕落无间地狱。如果有人亲近善知识,随顺善知识的身口意来做,即使不能现前获得世间利益,将来也能灭尽众苦。)(《佛本行经》)
总之,能让我们相续中生起一种功德、改正一种过失,一切善妙安乐的本源,就是善知识。以此原因,应当发起恒时不离善知识的誓愿。
这里再次强调需要对“不离善知识的重大意义”作一番思维。能在这一点上获得深刻定解,就会引发强烈的愿望。所以发愿要知道由什么因来引发。前次讲过,愿是由善加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的,由智慧引发后,内心希求那一妙果,并在词句上念诵相应的愿文,就是愿的体性。由此就知道,智慧是发愿的先导,首先在智慧上下手就容易发起愿,也就是,首先要对所希愿的境或发愿内容详加观察认定,当引起了深刻信念时,就会在心中猛利地发愿,不实现此愿,誓不中止。按这样来学《普贤行愿品》的每一颂,就有很大利益。
这一颂发愿的第二部分:与善知识共住之后,恒时令善知识生欢喜心。
具体怎样令善知识生欢喜心呢?这就要具足依止的意乐和加行。总的需要具足孝子心等的华严九心 [1] ,特别需要具足信心和念恩心,在这些贤善意乐的摄持下,努力做善知识欢喜的三种加行——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要想获得善知识的加持,关键取决于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也就是如何随顺善知识的心意,令善知识欢喜。能做一切令善知识欢喜的事,不做令善知识不欢喜的事,就能迅速圆满资粮、净除业障。具体来说,对善知识供献财物,能和善知识的心亲近,是极殊胜的积累资粮;以身语承事善知识等同承事一切诸佛,能净除罪业,本来应该在恶趣中受报的罪业,今生身心稍微受一点病苦或者在梦中领受就能消尽;又能成就善根,产生许多福德,《地藏经》上说:在俱胝佛所种植的善根——即行持布施、供养、受持学处等所生起的众多善根,仅仅以半日承事善知识就能映蔽,所以,承事善知识所成就的功德不可思议。又,遵照善知识的教言实行,是加持融入自相续的方便,而依仗善知识的加持,就能获得共与不共的成就。
这些思维好了,就会猛利发愿恒时不离善知识,而且依止之后,恒时做善知识欢喜的三种事——供献财物、身语承事、依教奉行。或者发愿:善知识欢喜的事,我都尽力去做;善知识不欢喜的事,我尽量不做。这样就开始和这一颂的愿义相应。这才是对这一愿信受奉行。
当然,经文都是讲大的原则,展开来,发愿如何修习依止意乐,如何供养、承事、依教奉行,分门别类有无量愿的支分。
裴休《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说:“从今身至佛身,誓欲承事诸佛一切诸大菩萨诸善知识,见善知识情无厌足,事善知识心无疲懈,闻善知识所有教诲,欣乐顺行。常学善财童子所行之行。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到成佛的身,誓愿承事诸佛、一切菩萨、善知识,见善知识心无厌足,承事善知识无疲厌、懈怠,听闻善知识的任何教诲,都欢喜顺从,尽力奉行。恒时随学善财童子的行为。虽然力量还达不到,但常发这样的愿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守持这样的愿心吗?能守持,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我们知道,善财童子如理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成为修行人依止善知识的最佳典范。善财童子的化身就是法王如意宝,与我们有殊胜的缘份。法王这一生依止上师的意乐和行为,值得我们生生世世去效仿。
法王说:“我没有什么传记可写的,但有一点,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我从未做过让他们不欢喜的事。对任何一位上师,我都是恭恭敬敬,谨遵师教,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传记……”“我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六年当中,从未扰乱过上师的心,就像如来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样,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让上师怒目而视、不欢喜的事。我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上师就是开玩笑,我也觉得有深深的密意,视如善妙教言。”这就是善财童子在这个时代最生动的示现,我们能发愿随学,就能真正契合这条令善知识欢喜的普贤愿。
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讲了侍者宗的依师孝行。他说:
某年春天五台山法会结束,我和妙峰师辞别。妙峰师说:“我不能陪您一起去,您孤身一人走远路怎么行呢?”然后看着宗说:“这孩子可以代我当随从。”
妙峰师命令宗说:“古人跟着师父学法,发誓以死为期,你应当尽心竭力服侍师父,如果半途退心,这辈子我不再见你。”宗下决心绝不半途而废。
第二天出发,我和龙华老人在大行的障石岩养病。宗一个人当随从,样样事都很勤快地去做。每当我吃饭时,他一定站在旁边服侍我把饭吃完,观察我是否满意,他也或喜或忧。我吃得饱,他也吃得饱,我偶尔不想吃,他就流泪悲伤,也整天不吃东西。我常常私下观察,发现他久久如一日,就对龙华老人评价说:“他是天性纯孝的人。”子夏曾向孔子问孝,孔子说:“色难。”宗不就是这样吗?
宗依止师父有一颗难得的孝子心,凡事都随师父的脸色、意愿而转,不以自己为主。像这样依师的孝心,我们能发愿随学吗?能立志学华严九心吗?能长期奉行、誓不退转吗?能立誓不退,那真是奉持普贤行愿的了不起的修行人,将来一定会速疾成就佛道。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恒时无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中成为众生唯一怙主的佛陀,都在佛子海众的围绕中。愿我一一刹那都对诸佛菩萨献上殊胜供养,如虚空般广大,遍满法界广兴供养。这样尽未来际,也无丝毫疲厌之心。
大家发愿时,意境里要有三个大——境大、供养具大、供养心大。境是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供养具是一切财物和法,即以一切花香灯果、饮食衣服、幢幡宝盖、伎乐歌舞,殊胜美妙,胜过诸天所有,乃至一切殊胜正行,都奉上诸佛;供养心是尽未来一切劫数,毫无疲厌。
初地菩萨就是这样发愿的,《十地品》说:“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龙树菩萨说:童子过了四岁以上还没有满二十岁的阶段,叫做鸠摩罗伽地。菩萨最初生在菩萨家时,就像婴儿。得到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远离诸恶,叫做鸠摩罗伽地。要证得如是地,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常欲不离诸佛。
问:菩萨本应度众生,为什么常常发愿不离诸佛呢?
答:菩萨在还没有入菩萨位、尚未获得不退转而得佛授记的阶段,如果远离诸佛,就会失坏诸善根,沉陷在烦恼中,这样尚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人?就像一个人乘着船想救人,船到江中就出故障,救人不成,自沉水中;又像把少量的热水投入大冰池中,虽然融化了一点冰,自己却凝成了冰块,同样,菩萨在没有入法位时,如果远离诸佛,以功德微少没有方便力,这时想度众生,虽有些许利益,自己却反而堕落。因此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而且,菩萨思维:我未得佛眼的缘故,与盲人无异,如果没有佛的引导,就会无所趣向、误入歧途。
再者,菩萨见佛,能获得种种利益。或者眼见佛,心得清净。或者听佛说法,心中爱乐,能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获解脱。既然值遇佛有这样的无量利益,怎么不一心常求见佛呢?比如:弱小的婴儿,不应远离母亲;出门远行,不应离开粮食;炎天酷暑,不应离开凉水凉风;数九寒天,不应离开火炉;渡越深水,不应离开船筏;身患疾病,不应离开良医。比这些更不应的是菩萨不应离开诸佛。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属、一般的善知识、人王、天王等都不能像佛那样利益菩萨,佛能利益菩萨,令菩萨远离种种苦处,安置到佛的果位,以此原因,菩萨应当常不离佛。
弥勒菩萨说:“牟尼尊难见,常见得大义,以闻无等法,净信资养心。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大乘庄严经论》)心不清净的人很难见佛,如果能常见佛,就能得到极大义利。在佛前听闻无上的大乘法,所引生的净信将恒时充满相续,这样毫无疑问,无须精勤就能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没有比常见佛更切要的了。而且,如果想安住法门,诸佛常常亲授教言,就像有人陷在泥沼中无法自拔,以力士的力量能抓其发髻轻松地抛置岸上,依靠佛的加持和宣说教授,以大悲之力能把他从罪业深渊的轮回引到菩提果位。
以上显示了见佛能获得教授等极易成就菩提,因此,发愿常见诸佛极为切要。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必舍诸有著,回向菩提道。”(如来是照亮世间的明灯,通达一切法门,普能生长三世众生的福德,令众生皆得清净。如来妙色身,为一切世间钦仰赞叹,即使在亿劫中常常瞻仰,也不会生厌足心。如果佛子观视佛的微妙色身,必定弃舍对三有的耽著,回心向往于菩提之道。)又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又云:“如来出世间,为世大福田,普导诸含识,令其集福行。若有供养佛,永除恶道畏,消灭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有人怀疑:由发愿真能实现常见诸佛的愿望吗?
龙树菩萨说:菩萨常常爱乐念佛的缘故,舍身受身常能值遇佛陀。譬如众生串习贪欲深重,就会受孔雀、鸳鸯等淫鸟的身形;串习嗔恚偏多,就转生恶龙、罗刹、蜈蚣、毒蛇等的恶毒旁生。同样,菩萨不看重转轮王人天的福乐,唯独心念诸佛,随他心中所重的就受相应的身形。而且,菩萨常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之故,所生之处,常遇佛陀。
所以,平时常发见佛之愿,加上能善修念佛三昧的因缘,以愿力和修习力一定能常见诸佛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