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八)愿差别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2、不忘菩提心之道

大家知道,要做到最圆满地利益众生,就必须成就佛的智悲力,而要成就佛的智悲力就必须修习菩提心、增长菩提行,因此需要恒不忘失菩提心。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一要成就发心的顺缘——忆念宿命、出家持戒、随有情语言说法、相续调柔勤修六度,二要断除发心违品。下面这组愿就是围绕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核心从多方面祈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一颂有三项发愿:一、常忆宿命;二、常得出家;三、修持净戒。

“菩提”指无上正等正觉。“成宿命”,即获得宿命通,对于前世的种种因缘、业行、发愿等都能清晰忆念。

前二句半祈愿:愿我为求证菩提修行时,无论受生在人天等的哪一趣中,都获得宿命通,能清晰地忆念一切前世之事。以此因缘力,在一切生辗转受生死时,都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恒时向往出家,如同不动比丘发心:我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未成正觉,唯求获得比丘所依身。

这是因为在得地前在家过失会障碍菩提心,因此发愿常得出家。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寂天菩萨发愿:“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入行论》)

为什么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愿呢?根本愿因是为了不退失菩提心。我们知道,成就菩提需要多生的努力,如果转生死时忘记了宿命,就会迷失宿因,又随迷乱习气耽著生死。这样间断修行,就不能辗转上进。

比如,沩山禅师曾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但后来转生死时做过三世国王,把前世的事都忘记了。又比如,相传唐朝窥基大师转生在大将尉迟恭的家族中,经过投胎,他忘记了自己前世是修道人,作为高官子弟,沉湎在声色中。后来,玄奘大师请唐太宗下诏让他出家,他要求有一车女人、一车酒、一车肉相随,因此叫做“三车和尚”。当他带着三车来到寺院山门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钟鼓声,他才恍然醒悟。从此,舍弃世间,专心修行、弘扬佛法。

由此可见,为了能生生世世不忘修道、不退菩提心,一定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誓愿。我们都修过多生多世,常常一世修行,隔世又忘记宿命,又迷失了,所以不知进进退退了多少次。为什么不能持续上进呢?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愿没有发坚固,一经投胎就忘失殆尽。比如今生没有学佛前,所谓出家、修行、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些能记起多少呢?也许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见佛不拜、见僧不敬、见法不求,迷失到了这种地步。所以,发这条愿非常重要。

怡山禅师《礼佛发愿文》说:“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业纯和,不染世缘,常修梵行,执持禁戒,尘业不侵,严护威仪,蜎飞无损,不逢八难,不缺四缘。”按这样发愿也是为了在修行菩提期间能得到圆满所依身,使自己的修行辗转上进不退。所以,大家要常常这样祈愿。

为什么要发愿常得出家呢?这是因为在家学道障难很多,耽著五欲、琐事缠身,会障碍自己一心投入修持菩提。佛在《心地观经》上这样开示在家和出家的差别:出家菩萨胜过在家菩萨无数倍。为什么呢?因为出家菩萨凭借智慧力仔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失,即使在一切住宅中堆满财物也不知足,就好像大海即使容纳一切江河的水也不知足一样。

佛又说:在家人的内心常常妄想不断,执著外境种种声、色等的虚假法,不能了达真如。在无明愚痴中颠倒昏迷,不停地攀缘境界,心没有一刻安静。由妄想滋生很多贪嗔烦恼,以烦恼驱使造种种业,以业力感召六道果报。这样,以烦恼造业,以业感果,不断轮转,无休无止。出家菩萨通过这样观察而厌离世间,叫做真出家。(注意要体会佛语的深义,就是要领会,不对世间厌离的话,就会落在这样可怕的恶性循环中,数数不断地转生死轮,永无出头之日。菩萨深知这一点,就发起真实的出家心——出离三界之心。)

佛又说:如果有男子、女人一昼夜中出家受戒,能二百万劫不堕恶道。

由以上这些原因,为了解脱、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忘宿命、常得出家。

下面讲后十个字“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净戒”指菩萨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只有把菩萨戒持得“无垢无破无穿漏”才能圆满普贤行。因此要对此猛利地发愿。

龙树菩萨在注释中以如意珠的比喻这样显示清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内涵:

世间的如意珠自性清净,不沾尘垢,不会失坏,无有过失。(“不失坏”是指由珍重如意珠,置于高幢,善加守护,不令失坏。)它能够满一切心愿,离一切热恼,避一切疾病,息一切横死,作他者利益。

菩萨三聚净戒就像如意珠,是一种心地珍宝。具体说:

一、菩萨净戒远离声闻乘的发心过失,其发心是有此则成佛、无此则不成佛的体性,因此戒如意珠的自性是清净的。

二、菩萨净戒不染客尘——业和烦恼,所以是无垢。

三、以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的缘故,不会造作堕罪,因此是不失坏学处(无破)。

四、菩萨净戒无三种过失——没有对过去法的留恋、对未来法的希求、对现在受用的耽著,因此是无过(无穿漏)。

五、菩萨净戒能满足一切众生的一切愿,能遣除一切热恼,能成就人天的无量寿 [1] ,一味趣入利他修行。

以上是发愿一切生中如是的菩萨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恒时修持。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随顺众生语言说法之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不论对天、龙、夜叉、鸠槃荼、人与非人等的哪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妙法,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这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发愿要利益天、龙等一切种类的众生。那么怎样来利益他们呢?主要是宣说正法。在宣说正法时,如果不能讲众生各自的语言,怎么能把法传入他心中呢?众生要靠语言来领受法义,为了普遍利益众生,就必须具备随类说法的能力。为此要发起此愿。

且不说在十方刹海中教化万类有情,单单在这个地球上,语言上有障碍,就不能直接为人讲法,比如只会讲汉语,就无法同外国人沟通,教化众生的事业就只局限在讲汉语的群体中。我们发菩提心引导一切种类的众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具备随顺有情语言说法的能力。每一尊佛都圆满成就了语功德,能够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没有这种成就,方便度就没有圆满,也就不能圆满地利他。《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发这条大愿。

低一点说,我们发愿在人间悉以诸音而说法,就是指不论遇到说哪种语言的人,都能运用他的语言,为他传讲佛法。拓展开来,众生界中,天有多少种语言、龙族有多少种语言、旁生有多少种语言……发愿这一切语言都通达无碍,以一切音任运说法,把佛法传入每类众生的心中。

总之,发愿有两点:一、精通一切众生语言;二、具备说法的能力,能随顺有情的根机、意乐传讲妙法。

虽然到九地才获得殊胜的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辨无碍解),但不是说只有到九地才发此愿,而是现在就要开始发愿,播下种子。也许我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如一般人,说明我们过去世没有好好修习这一愿。未来也不会无因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就要诚恳地发愿,生生世世不懈努力,才有望圆成菩提。

这样边发愿边祈祷,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比如,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来到中国后,很多人祈请他讲《华严经》。他不通汉语,就一心一意地祈祷。晚上梦见有人一手提剑一手提头走过来,斩了他的头,又安上新头。他醒来就完全通达汉语,后来讲了几十遍《华严经》。

所以,缘起力不可思议。我们现在殷重发愿,愿力有很大作用。发普贤愿,对我们修菩提道来说,关系深远。现在起就要对普贤行殷重发希愿心,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普贤行愿品》句句是心要,不能轻易忽略过去。如果没有对愿文深深地信解,殷重地发愿,我们的相续也不可能无因无缘就转变。我们过去没有真切地对普贤行发愿心,所以才虚度了无量世,直至如今也没有显发大智慧、大慈悲、大威力,没有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今生再不努力,来生也不会忽然就摇身一变。以这个原因,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讲六度每一度的修行时,都嘱咐要把圣者地菩萨的境界串习为所愿境,这些发愿都在普贤行愿中,可以说,大乘道的心要就是普贤行。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是发愿生生世世坚持菩提心,勤修清净波罗蜜。其中,勤修六度是指坚持行菩提心。

愿和行要彼此资助,像车的二轮、鸟的双翼一样,以愿导行、以行填愿。否则,有愿无行是空愿,有行无愿是盲行。所以单有愿心不实行也不能到达佛的果地,以这个原因,大乘道以修持六度为心要,也就是,在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只有实际行持六度,才能获取坚实,真正行到佛地。

波罗蜜是到彼岸义。心上,有相是此岸,无相是彼岸;行上,六蔽 [2] 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果上,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也就是,诸佛从生死的此岸度过生老病死四瀑流而到达菩提彼岸。波罗蜜分六种、十种乃至无数种,一切能趣向佛菩提的修行都是波罗蜜。

“勤”是指直至成佛之间精勤不息,菩提心月月修、日日修、念念修,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如呼吸一样地运转。就像人不可一日不食,菩萨不可一日不修波罗蜜,学大乘的人要发愿尽未来际修持六度,念念勤修波罗蜜。或者,“勤”是指不断上进,不得少为足,六波罗蜜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圆满。

“恒不忘失菩提心”,“恒”是指念念不断,“不忘失”指受持不失。令菩提心念念相续,就是恒不忘失。菩萨忘失菩提心就像人断了命根一样,会中断一切菩萨万行。所以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对这条根本愿,要常常祈愿,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就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菩提心为所依,换句话说,下至施予畜生一抟之食,都要以菩提心摄持,能在做每件善行时履行菩提心誓言,就有所谓的加行发心殊胜。

“恒不忘失菩提心”是总说,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净戒、勤修六度都是为了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命根,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所以这一不忘失菩提心的愿是大乘愿的核心。忆念宿命,不忘本愿;常得出家,远离障缘;修持净戒,打牢基础;诸音说法,显扬大乘;勤修六度,真实履践,由此就成就不忘失菩提心的一切顺缘。相反,忘失宿命,戒律有垢、有破、有穿漏,不以诸音说法,六度懈废,则会忘失菩提心。所以以上这一组发愿要逐一发好。能像经中所说:“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是此愿坚固的表现。

不调柔的相续摧伏了叫清净。波罗蜜指布施等十度。勤修波罗蜜就是恒时随分随力地勤修,心无疲厌。乃至获得佛果之间,何时也不忘记菩提心。要在这方面祈愿。

明确地把握愿义非常重要。我们凡夫是靠心缘文句来发愿的,如果愿文的意义含糊不清,那发愿就无法操作。比如这一句,要依愿文的涵义如是祈愿:愿我世世生生无论何时都勤修波罗蜜多,愿我乃至成佛之间何时也不忘失菩提心。这应该是内心最希求的愿望,要有世间人想当明星、想做富豪那样大的热情。

为什么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呢?《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的心一起念就有取向,发菩提心就把我们的心引向成佛;忘失菩提心,只追求一己解脱或今生来世的世间圆满,那缘起也无误地把我们的心引向二乘、引入生死、引下三涂。所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蕅益大师说:“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专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师受戒,想做法师听经,想做宗师参禅,想有权势营福,则受戒、听经、参禅、营福,必皆堕三恶趣。故智者大师云:‘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途因。’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醍醐成毒药。”(《灵峰宗论》)


[1] “成就人天无量寿”,是指守持菩萨戒能超出生死,成就无生无灭的法身。

[2] 六蔽:即六度违品——悭吝、毁戒、嗔恚、懈怠、散乱、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