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八)愿差别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从正面说,能恒不忘失菩提心,终将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这是说,菩提心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法,如果修法时让此菩提心出现,则成为一切世间导师。如果归于本源——不向外驰求而返归心源,则是密严国土(极乐世界),初步说,是发菩提心归心极乐,深入说,即心土不二,如果自心能与常寂光土相应,则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道绰大师说:“菩提心者,乃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最后一句意思是:如果能发起菩提心,则破除无始生死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都能在乃至成佛之间无有失坏。《安乐集》)这一品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愿差别”所讲的种种发愿都是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关键。以这一愿来说,世俗菩提心具有广大、究竟、长远、普备的德相,随顺法界,所以,不想证入法界则已,想证入就必须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恒”,可以说从胜解行地到成佛之间常不忘失,佛道还有一分没有圆满,就还要求上进;众生还有一个没有度脱,就还要行救度。这个“恒”,又可以说是事事不忘,行任何事都不忘求证菩提救度众生。这是永远不能忘的,需要时时坚固这样的发心。龙树菩萨说:“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意思是,自己和一切有情欲证得无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应当像须弥山那样坚实稳固。

南北朝的傅大士,十六岁娶妻生了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岁,与同里人到亭浦捞鱼,捞到后把竹笼沉入水中说:“去者适,止者留(该去的去,要留的留)。”人们都把他看成傻子。

有一次,他遇到梵僧嵩头陀。嵩头陀对他说:“我们同在毗婆尸佛处发誓,现在兜率天还有衣钵在,哪一天回天宫呢?”然后让他到水边看自己的像,只见大士圆光宝盖。

傅大士笑言说:“炉韛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铁匠作坊里多的是钝铁,良医门前排满了病人),度生为急,哪能思念天宫之乐呢?”

嵩头陀手指松山的山顶说:“那里可以居住。”大士就在彼处躬耕为生。

遇到有人来偷豆麦、瓜果,大士总用竹篮笼子装满了送给他。平常白天干活、夜晚修行,曾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尊佛放光融入身体。

大士说:“我证得首楞严定,应当施舍田园舍宅,举办无遮大会。”大通三年,大士唱卖妻儿,得到五万钱,营办法会。

承圣三年,又施舍家产,为了众生供养三宝。大士说偈:“倾舍为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普无边。”(为了群生倾囊施舍,供奉天中天佛陀。仰祈三宝普降甘露妙雨,利益无边众生。)

傅大士是弥勒化身,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位居补处,仍然勤修波罗蜜。

以上三颂半讲了菩提心障碍的对治法。下半颂讲发愿断除菩提心的违品。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是发愿:愿我能断除障碍菩提心的一切罪垢,愿我成就一切妙行。

“障垢”指菩提心的违品——烦恼障和所知障。具体有:一、愿菩提心障,即令今生和来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碍——四黑法等;二、行菩提心障,即六度违品——悭吝、毁戒、嗔恚、懈怠、散乱、邪慧和三轮分别。“灭除障垢无有余”,从程度上说,细至种子习气都消尽无余;从种类上说,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

为什么要灭除障垢尽无余呢?以一个公案来说明:

古代有个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很长时间,肚量宽、待人厚道,常常劝人放下。

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自己做到了没有?”

他说:“我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后来他觉得自己在大众中还是有些不自在,就跑到深山住茅庵。这一回独住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真的没烦恼了。

有一天,他在庵里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地说要到庵里看看。

有人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人说:“既然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老修行坐在蒲团上,没有理他们。他们找吃找喝闹个不停。老修行没有任何动静,牧童摇他也不动,摸他的身体还有暖气。

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了根草挑他的腿,他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肚子也不动,挑耳朵也不动,最后挑他的鼻孔,老修行终于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大骂道:“打死你们这帮小杂种。”

这时观音菩萨在空中现身,对他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今天还放不下吗?”

所以障垢必须灭除尽无余。没有灭尽只是压伏的话,遇缘还会现行,所以念这一句时要发从根断尽障垢的愿,不到此地步,誓不中止。

灭障和成就妙行是同步的,灭了障垢,自然就成就妙行。相反,有障垢系缚,行为就不妙。比如当我们执著身体、财富、名声,被迷乱控制时,我们的妙行就被障住了。想一想,心紧紧执牢我和我所不放,行为怎么能妙呢?心整个钻入了牛角尖,哪里有慈悲喜舍、定慧圆明的妙行呢?相反,能去掉障垢,本有的性德自然就显发出来了,执著越小,行为就越妙。比如嗔恚是以无明力把对境视为不可爱而发恚恼心、粗猛心,想对对方行害。这样以嗔心发出的身口意行都不妙,都是劣行。像这样,懈怠、散乱、嫉妒等的烦恼都障碍成就妙行。因此,我们要发愿灭尽一切客尘烦恼、二取分别。就像阳光照射融化冰块的同时,就现出水的湿润、流动等妙用,我们灭尽妄想执著时,自性无量的妙用自得现前。这时就是“一切妙行皆成就”。

那么什么是妙,什么是不妙呢?可以有深浅不同的解释。浅说,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初善、中善、后善,是妙;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不是成佛的资粮,是不妙;深说,登地证悟法界遍行义之后的行是妙,地前未见道的行都不妙。

我们凡夫深陷在迷梦中,以习气力妄现种种乱象。我们在迷乱中做的是什么行为呢?我们这颗心一直在起贪嗔痴,造种种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都不离执著,都不妙。就像梦中到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看见大蟒蛇惊慌奔逃,见到美味树果,又贪婪地摘下来吃……狂心一刻不休歇,法身就是这样流转五道的。像这样心有障垢,所作所为都不妙,在自相续中只有苦和集。

等消除了障垢才显现妙行。比如初地断一分障,就能一身化现百类身、到百佛世界教化众生、震动百佛世界、了知前后一百劫事、深入一百法门等。如此升进,障垢越薄、境界就越微妙。圭峰大师说:“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可见,灭除障垢,就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

“一切妙行皆成就”,既然说“一切”,就表示无量的六度妙行,发愿统统成就,本性中有多少种的妙行,就成就那么多的妙行。而且一行中有无量行,比如在一项布施行中又有无量的妙行,这一切都发愿成就。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法则不名满足菩提。初地菩萨发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意思是发愿行菩萨行像大海一样广大无量。“不杂”,是不杂世间有漏法;“不坏”,是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

以上关键是发愿。普贤愿要一愿愿地发,初学者对每一愿都要经由一番思维来引出愿心,这样经中说的发愿利益才会在自己身上现前。学好了这套愿文,就有了今生来世乃至无量生的行愿。未来所有的修行目标都确定好了。这是有大意义的,这比做多少世间法、做多少形相上的善法、学习多少世间知识都有意义得多。这能让我们生起大觉悟,生起无量的觉悟。如果能对此引生欲乐,确实会像春雨润物一样,大乘善根蓬勃发起。这是极稀有的因缘!

我们能坚固以上这组发愿,那这组愿就像一位向导会带动我们不断修集不忘愿菩提心的顺缘,消除愿心的违品,由此令心恒时趣向菩提,这就把心的取向完全调整好了。再修持行菩提心六度,灭除行心违品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自性普贤远离障垢,就能任运、周遍地起用。远离了烦恼和二取分别,当然是遍法界地自在发挥。可见以这组“恒不忘失菩提心”的行愿能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愿愿不离证入法界的主题,愿愿是心要。

从次第上看,以这组愿的力量能逐渐让我们从位前普贤证入当位普贤、位后普贤,也就是,地前发起世俗菩提心,以愿力普摄众生界,随分随力地勤修波罗蜜;到初地时证悟法界遍行义,一一行都周遍法界,再随地升进,十波罗蜜多依次增胜圆满;最后彻证佛果,不舍因门,现菩萨身,利益众生。

前面圭峰大师的比喻:在平坦空旷的地上睡觉,梦见四面阻碍不通,醒来才知道本无阻隔,所向解脱。这是说,内有执著,外境才显现为有障碍。相反,灭除障垢无有余,就能使“一切妙行皆成就”。所以我们发这一组愿,就是开始随顺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修学普贤行愿,关键是要引发求证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欲乐。

3、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业、烦恼、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得解脱”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从不善业、烦恼、魔的境界中解脱,也就是不以这些染污而在世间游行等,恒时行持。这与什么相像呢?“犹如莲花不著水”,如同莲花出水而不著水,不染著烦恼、业、魔等的世间法。二、没有福业、不动业的贪执,也就是不希求异熟果,一向谋求众生的利益,这就是菩萨之行。这又与什么相像呢?“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虚空中无阻碍地运行)。在世间,日月就像如意宝一样唯独趣入利他行,没有丝毫自利心。日月无私地照明整个天下,比喻利他行;从不耽于静止,比喻无碍行。《弟子书》云:“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太阳乘着七马拉的宝车,永不停息地在虚空中运行,唯独把光明带给世间。大地则不挑选地担负一切世间。大士无私的本性正是如此,一味对有情作利乐。)

以上总的是说悲智双运的大乘行。智不著世间,即不著有,犹如莲花不著水;悲不住寂灭,即不住空,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样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魔”的意思是障碍善法和菩提,使人从殊胜的正道中退失。圣道的法生长慧命,能夺人慧命的杀手,叫做魔。魔的作用是使人从作利益安乐中退失。《大智度论》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除诸法实相外,其余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包括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为什么叫做魔呢?因为夺人慧命,是破坏菩提分法功德的根本,所以叫做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