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一)劝受持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十一)劝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具有信心的人对这部《普贤行愿品》静心披读、高声朗诵、在自己心中受持文句、为别人开演经文涵义,乃至研讨、思维、修习,以此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出世间圆满,唯有佛能证知其果报之量,其余阿罗汉、菩萨等都不能了达此福德的边际。毋庸置疑,这决定是能获得无上菩提的最胜方便,大乘佛子应对佛的语言远离疑惑,随顺信受。

问:为什么此法行果报连阿罗汉和菩萨也不能证知呢?

答:“一切唯心造,心真则事实”,随着心中真切地发愿,就会按所愿那样现前,而那样现前时,就会获得相应的利益。比如,发愿常能值遇善知识、恒时令善知识生欢喜心,如果发起了真实的誓愿,就会按照誓愿去实行,也就会现前所愿的境界——常常值遇大乘殊胜的善知识,值遇之后一心做令善知识欢喜的事,这样就能得到与此相应的大利益。其它如常得出家修净戒、恒不忘失菩提心等的无量愿,都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普贤行愿,包含了菩提道从因至果如海的行持,每一愿都称法界心、普于十方三世周遍行持,当普贤行按照所愿那样一分分地现前、直至最终一切都毕竟圆满,这从始至终的修行境界与利益,除了佛之外,谁能测知其量呢?所以都不能了达对本经作十法行的果报边际。

问:为什么佛能证知呢?

答:佛的智慧能现量照见十方三世一切现象,一个人缘着《普贤行愿品》作某些法行,从最初到成佛之间辗转出生的无量行持和利益,一切都显现在佛的眼前,所以佛是现量证知的。

这句“决定获胜菩提道”是关键,意思是说,缘着《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一定能获得最殊胜的菩提果,或者说,这决定是能获无上菩提的最殊胜的方便。“决定”二字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不成立、不确定的。为什么能这么肯定呢?因为这是佛智现量照见的缘故,佛语无任何欺诳的缘故。

总之,说“决定”目的是要我们无怀疑地信受它。这是关键之处。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坚定地受持《普贤行愿品》,就看是否真的相信这是成佛的最殊胜方便。真的信解了这一点,会不受持《普贤行愿品》吗?比如,一个人要去某城市,当他见到最好、最快的路是哪一条时,他会不选择这一条路吗?同样,一个人真正信受了修持普贤行愿是成佛的最胜方便,他一定会精勤地对此闻思修,一定会在做善法前后依靠念修《普贤行愿品》来积资净障、发愿印持,而且会长期这样行持。

还有一层意思:上面别别讲解了对本经作十法行的暂时和究竟利益,到这一颂就以“果报唯佛能证知”这一句总结性地说明了受持普贤行愿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梦游集》中有一篇短文讲一个沙弥刺血书写《普贤行愿品》作为终身持诵的法本,憨山大师勉励他说:“沙弥苟以如是书写,如是持诵,尽命不懈,则心心不出普贤行海,步步不离华藏道场。但当谛信不疑,此外别无佛法。如是,则老人如法界而称叹,亦未能尽功德之量。如其自昧本心,动与法违,纵亲见愿王,犹然重增业识耳。”(沙弥如果以此书写、持诵,尽这一生坚持不懈,那就心心不出普贤行海,步步不离华藏道场。只应当谛信不疑,此外再无佛法。果真如此,老人我即使按法界量来赞叹,也说不尽这功德之量。如果自己迷昧本心,动则与法相违,纵然亲见到愿王,也只是再增业识而已。)

我的家乡壤塘有位深克喇嘛,法王很赞叹他。以前大德认定他是米拉日巴尊者的秘密化身。我们那边死了人请他修法超度,他总是说:“我其他不会念,我只会念《普贤行愿品》。”然后他会慢慢地念上一遍《普贤行愿品》,他的一生就只念这一部经。

我还记得嘎丘喇嘛的传记。他在文革期间每年都是被当地人批斗的对象。在艰难的困境中,他老人家转逆缘为道用,他自己心里是这样安排的:在批斗的当天,我首先发清净的菩提心,之后就发誓愿。然后,不论他们对我打骂、呵斥,或者作其它恶行,我不让心中生起丝毫的嗔恚。不仅如此,为了让他们获得利益,我还要尽量以清净的发愿来印持,而且在被拉到批斗的现场之前,我要能悄悄地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后来,嘎丘喇嘛果真是这样做的,只有一次,被人拉扯得厉害没有念完《普贤行愿品》。文革之后,当地有个别人到他面前来忏悔时,他说:我已经以清净的发愿力作了摄持,你不会有过失。

下面讲有关十法行的内容:

十法行就是一切圣法修行方式的总纲。所谓学法就是行持这十种事。其实,十法行就是闻思修,只是开合上有广略,通常说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属于闻慧所摄,思维和修习属于思慧和修慧所摄。

以十法行或者以闻思修三慧的方式作意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弥勒菩萨说:“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辨中边论》)就是说,对于大乘法以闻慧作意能增长善根界,也就是能增长大乘种性的功德;以思慧作意能深入法的义理;以修慧作意能圆满成办大乘道所希求的一切事。

总的认识了以三慧作意的作用,再扣到主题上来,对本品作闻思修,由于作意的境是普贤行愿,以闻慧作意,能广大地增长善根,比如这次如法地听了讲解,大家的大乘善根都得到了增长;而且这次讲得比较详细,着重以思慧对法义作了一定的观察,确实通过观察可以深入普贤行愿的义理。再能进一步以修慧修习普贤行愿,一切普贤行愿所希求的事最终都会实现。

通过上面的观察就能断定,对本经作十法行有无量无边的利益,既有初期效应、中期效应,还有后效应、后后效应,从暂时到究竟之间会辗转不断地起作用,它的利益总共有多少,唯有佛才能证知。而且对于本经通过闻思修辗转不断地深入,最终除了成就无上菩提之外,不会有其它结果。

《辨中边论》还说:“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意思是说,作十法行能得到无量福德聚,原因是:圣法是一切利乐之源,而且是超出三有世间的正道,所以凡是与它相关的作业都有极大利益,下至书写、听闻一偈,都超胜了一切世间善根。这是从总体上讲了作任何结行都能获得无量福聚。进一步从法的差别上衡量,法越殊胜,法行所获的福德也就越殊胜,普贤行愿是超胜下乘无数倍的深法,是能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圆满正因,法门极其深广殊胜,缘着它作十法行,所获得的福德应当是无量中的无量。

贤首大师在《华严三昧观门》中假设一个问题:众生修行时应当受持圣教,还是舍开圣教呢?

一般多是笼统地回答,贤首大师分析得细致,他分了十种情况,把邪、正、真、伪、暂时和究竟讲得很清楚。十种情况是:

第一、有一类众生盲目无知,但他完全抛开圣教,只听信自己的愚痴心,师心自是(自己这颗愚痴的心,它怎么认为,就听信它的,叫“师心自是”),而且还跟随恶知识,违背圣教而修行,玩弄种种花样、虚伪狡诈、欺骗别人,这一类属于是恶人。

第二、又有一类也是违背圣教,他认为只要心质直就是出生死的要道,勤修苦行,终究没得到什么利益。

以上两类都是舍弃圣教,不依义理修行。

第三类是只读诵圣言,却不了解法义,依靠圣教求名求利,违背口中所读的圣言,这也叫恶人。

第四类,只是随逐文句,不知道其中所说的义理,只是以直心读诵,虽然没有虚伪、狡诈的心行,但也没多大利益。

以上两类没有舍弃圣教,但也没获得义理。

第五类,读诵圣言,部分地了知解和行,多读诵文句,有少分的修行。

第六类,广泛寻求经论,普遍地了知解和行。此后,归摄经论的要义,取得要点,专门作修持。

第七类,受持圣教已有心得,专一在修行上,不再寻求文字。

第八类,寻求经论领会其要旨,了知一切万法无一不称合法性。因此,对经教也不必舍弃,就是这圣者言教也称合法性,依教修行。

第九类,常常受持称性的法教,既不舍弃也不耽著,恒时观照离开语言文字的真理,既不弃舍也不耽滞。

以上五类还没有到究竟。

第十类,寻求经教,悟得实相,真理和言教之间没有妨碍,常常观照真理而不妨碍受持经教,常常受持经教而不妨碍观照真理,这时是理教圆融,合为一观,到此才算究竟。

以上十类,前四类完全不能依从,后五类由浅至深随各人的根性悟入,但这是革凡成圣的方便,还没到究竟。只有第十门算是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