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八)愿差别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3)趣入佛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趣入佛语。怎样发起此愿呢?首先按照经文了解佛语的功德之相,然后心中明确现出所愿境,再作意发愿。

这一颂讲:消尽了障碍的如来,语言最极清净。具体如何呢?在如来说法的一个言音中具有无量的音声海;而且,相应无数听法者的意乐差别,每一佛语都自然成为别别的词句,让每个听法者都觉得佛是以这样的声音对我说法的;而且,每个音声都流出佛的无量辩才海。

《别行疏钞》从十方面描述了佛能转法轮的圆音境界。

一、佛在世时以一种声音演说佛法,众生都能随自己的种类生起各自的理解。

二、佛以随顺某地区的语音说法,听者都认为世尊在宣说与自己同类的语言。

三、佛只说出随顺众生根机的一种语音,听者却各自听到合乎自己根机的各别法门。

四、佛只说出随顺佛法的一种声音,听者却各自听到不同的法门。

五、在佛胸中有清净大种,功德最为殊胜,能发出清净的梵音声相。

六、佛有无心之音(不起分别的声音)。如果佛起心动念,声音就表现为特定的相,由此会像凡夫发音那样有各方面的限量,不可能以一切音回应。正因为佛不起念发出特定的声音,所以能显现一切音而普遍回应,就像谷响无心,能一时相应无数人的能感因缘而一一回应。其它如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演奏者随着心念推动以手弹奏而造作种种特定的声音,所以无法以一音回应一切。

七、佛是唯一圆遍的妙音,没有宫、商、角、征、羽等音,或者平、上、去、入等的四声差异。出于增上缘的力量,佛音顺应众生的机感而成为众多音声,就像一轮圆月自然在千江万河中流现众多的月影。

八、佛具有众多音声,一切众生所有的语音,没有一音不含摄在如来法轮的音声之内,这是由于心无障碍,一音即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的缘故。《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

九、香山大师说,所谓一音,就是无音。如果有音,就不能说“一音”,因为有体的法都不是一的缘故,由佛无音,才说“一音”。如果佛有音,则成了特定的一类音,怎么能普遍回应一切音呢?正因为佛无音,所以能随众生的机感出种种音,就像钟声随打击的轻重而发出种种声音。

佛音本来无二,但听者听到很多种的声音,这是众生各各以自己的心显现的,并非以心亲自取他人的境。(意思是说,以佛力为增上缘,每个众生都随着自己的因缘而在心前显现相应的声音,不是以心去取到佛自身的声音。)经中说“自心取自心”,处处都说唯心,所以以无音相的法音普应一切众生的机感。

十、一音即是一切音,一切音即是一音。

如果不是一即一切,佛就不可能在演说一音时让众生各各领受到自己的理解。(意思是,如果不是一音即一切音,那就在这一音中缺少某些语言,由此使用这些语音的众生就领受不到佛所说的法义。事实上,从“佛说一音能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可以证明佛的一音中具足一切音。)

其次,如果不是一切即一,如来的一音就不可能普遍具备一切。(意思是,如果不是一切音即一音,那就有部分音声没有含摄在这一音内,这样佛语就有欠缺,不是一音普遍具备一切音。)

正因为“一多相即”(一法和多法相互蕴涵),所以佛演一音就普遍完备,能让一切众生都有领受理解。

所以,如来以消尽障碍的缘故,语的妙力任运施展,不必勤作,就自然按无数听法者的意乐,在彼彼心前显现为最适合的声音。如来语言如此微妙,我们应当祈愿以耳根听到,趣入如来的音声之海。

我们凡夫语言境界狭隘、有限,执著使我们的灵知狭窄短促,只能起极有限的作用。比如,一言中发不出两种声音,以一音不能随顺多个有情的意乐说法。事实上,我们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包括佛语的德相,只不过以执著障碍而不得显发。现在要恢复本有,就应该从起点上发大愿来求证,以愿力推动就能趣向目标。心性如车,愿力如司机,司机能驾御车驶向终点,愿力能引导行者趣向目标。

或许我们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愿趣入佛语境界,现在能随着经文发起此愿,确实很难得。比如,地球上六十多亿人,对世间种种事业都会谋划、追求,不遗余力地去成办,但他们对这件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根本大事,却表现得茫然无知、如聋如盲。世人久久陷在迷乱中,自性是佛,却不知道发心做佛。相比他们,我们能发愿很稀有、难得,能在无边的妄想中出现这样珍贵的愿心,就像从满天乌云里放出了一线阳光,是佛性最初的苏醒。

(4)趣入转法轮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趣入三世一切诸佛转妙法轮的语言海。

佛的语言海如何呢?佛恒转理趣法轮的妙音是无穷无尽的,对这无穷无尽的语言海,愿我以大智慧一念间就同时趣入。什么是理趣呢?就是佛以种种方便说种种法门,在某时间针对种种意乐的有情,一说此法就能令其趣入真理,转为所化。

总之,这些愿文都是描述佛的境界,愿愿都以佛境界为目标,内心希求趣入。

学习《普贤行愿品》,务必要把握好发愿这个重点,能把握好,就落到了实处,也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5)趣入一念入诸劫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趣入念劫圆融的境界。念是一刹那,代表最短的时间,劫代表极长的时间,能在一念中深入未来一切劫,叫做“尽一切劫为一念”,也就是在这一念中显现未来的一切劫。进一步,能在一念中遍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劫的每个时间点,叫做“一念入于三世一切劫”。

在分别心的境界中,一念不是一劫,更不是一切劫,一念中不会显现无量劫,这是时间上有障碍。到了一念遍入一切劫时,三世不离于当念,叫做念劫圆融。我们能逐渐消除执著,时空境界就会逐渐转变,比如证入初地时,能一念中入前一百劫、后一百劫,之后地地升进,境界越加微妙自在。到了佛地,无障无碍,一念与一切劫平等平等。

我们要知道,经中每一句都是极重要的发愿内容,我们在每段愿文前加上愿字,就能扣住发愿主题,比如“愿我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等等。凡是愿文,都要以至诚之心发愿趣向,能这样做,就会明白这部普贤行愿是生命最究竟、最伟大的祈愿。

经文是高度概括、浓缩的文字,我们思维时要做到具体、清晰,不然法义没有消化在心里,就很难深刻作意。比如,如何发愿“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呢?这是祈愿我能在一念中趣入未来的一切劫。从现在往后十劫、百劫、千劫乃至无数劫,这一切都在一念中显现,祈愿我现量证入此境界。进而,在一念中不但显现未来一切劫,而且显现三世一切劫。这样认定清楚了之后,发愿才能心中有数,一念到这一颂时,心才能随顺作意:我誓愿证到在一念中显现一切劫的境界。

(6)趣入观见如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念这一颂时,要发起现见如来和趣入如来境界的愿。

这一颂说,祈愿我在一念中现量见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而且我恒时趣入佛的境界,具有如幻解脱和它的威力。

用所入和能入来分析,前三句讲所入,第四句是能入,所入是现见三世诸佛和恒时入佛境界。以什么能入呢?以如幻解脱的威力。

菩萨的解脱是像幻化那样的,这唯是智慧的自性,以这个妙力恒时入于一念中见三世诸佛等的境界。“解脱如幻化”是指作用解脱,就像幻化师能自在无碍地变现,菩萨能自在地驾驭时空,能把一座须弥山纳入一个芥子中,能延一念为无量劫、促无量劫为一念等等,作用自在无碍,如幻如化。

总之,这是发愿在一念的慧观中现见三世诸佛,并入于诸佛的行境,也就是成了幻化那样的解脱,纯粹是智慧的自性,以这智慧的力量恒时趣入。

(7)佛刹修行而趣入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前两句和第三句是递进关系,前两句是讲趣入一个极微中有三世佛刹的境界,第三句展开来讲十方尘刹的无数极微,一一如此,发愿无余证入此境界。“庄严”,是指佛刹无量器情的庄严,如器世界的量庄严、形庄严、色庄严、光庄严、音庄严,有情界的主尊庄严、眷属庄严、受用庄严、相好庄严等等。就像《往生论》所说的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再使它最大化,不但一佛刹土的庄严,而且三世佛刹中的一切庄严,都在一个极微中全体显现。

这一颂总起来解释:在一个小小毛端的极微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刹的器情庄严海全体显现,愿我以神通力使它现前而修行趣入。一个极微是如此,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刹土中有无数的毛端,每一毛端都出现净土庄严海,这十方无量无边的净土庄严海,我一念中都深深地趣入。

问:一个佛刹中的自性、形、色、量等多方面的差别现相尚不能住于一个极微尘中,何况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全部无间隔、无杂乱地安住在一个极微尘中,这怎么可能呢?

答:如果世界是实有的,确实小中无法容大,一中不能容多,但诸法是像幻化那样毫无自性的,无生、无灭,像毛发那样,从本寂灭,自性涅槃,所以一切都可以显现。

再从低处类比观察:比如,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持续串习,种种法都会显现,像修禅定时观想白色、红色,或者观想整个世界都是水等,一旦习气成熟,就会按那样显现(详见《醒梦辩论歌讲记》)。同样,能安住在智慧的境界中修习,这一类不可思议的境界都会成就。依此类推,也能信解上面不可思议的境界。

又比如,世间人修了一段时间咒语成了咒师,以咒力可以幻化很多东西,观众都万分惊奇,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东西?这里关键是要通达万法唯心,不是心外有什么法,一切都是里面心的幻化。再从法界体性的角度看,一切法都是同一法界性,互相融通含摄。就像帝释天宫的因陀罗网,网上嵌有一千颗明珠,在每颗明珠中都影现一切珠影。像这样,每个微尘都是法界性,一切法都含摄于法界中,所以一个微尘中能显现十方三世所有的法。最终彻证实相时也是如此,在佛的一个毛孔中显现法界一切时空现象。

总之,我们要深深了知,这里发愿不是以趣入分别心的境界为目标,而是以证入胜义为目标;不是以趣入人天、阿罗汉的境界为目标,而是以趣入佛果境界为目标,以这个原因,赞叹这是佛子最伟大的行愿。

(8)趣入往诣如来面前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起亲近未来一切诸佛的大愿。何时亲近呢?在未来诸佛成道、转法轮、示现涅槃时都前往亲近。这里说了佛示现三种事业时,但不仅仅是这三时,而是以三时为代表,在诸佛示现十二相(汉传佛教说八相)稀有事业时都去亲近。这样发愿才算圆满,无有欠缺。我们发愿是为了彻底显发自性普贤,理应把自己的诚心拓展到无所不行、无所不入的最大量为止。

这一颂是发愿:在无尽的未来中有无数位修行者成佛,成为世间明灯,我在未来诸佛成道时都前往亲近。也就是,每个刹那在十方刹海中有无数人成佛,祈愿我即刻分身无数显现在每尊佛的身边亲近承事。像这样,同一时刻,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在转正法轮,祈愿我分身无数现在每尊佛的座下恭敬听法;同一时刻,有无量诸佛示现入般涅槃,祈愿我分身无数现在每一尊佛前。

去时如何呢?我要在每尊佛前以智慧的神通力一时化无数身,遍现在未来的十方世界中,以遍满虚空无数无量的供养云,对每尊佛都供养、称赞,绕佛百次、千次等,直至轮回空尽。(即乃至轮回没有空尽之间,无论何时,我都化无数身同时去未来诸佛前亲近、供养、承事。)

除了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之外,在诸佛示现降生、学艺、苦行、坐道场、降魔军等的每一种事业时,我都前往亲近,而且,十方诸佛同时示现时,我一时分身化现在每尊佛前。这就是广大的普贤行愿,使贤善之心发挥到极致。通常说“止于至善”,只有在普贤行愿中才有具体的内容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