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与此类似,如果不对有缘众生指示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却说娑婆不必舍,极乐不必取,那以他的水平,会一直处在执著自我,起惑造业的状况里,不断地服食毒药。留在浊恶的国土中,难有拔除的可能性,他会不断地陷入苦海,遭受无数大苦,失去了即生解脱、登不退地而迅速成佛的大利益。对于这类人,不能断掉他发起欣厌、取舍的大方便。如果不这么做,他没有厌娑婆、欣极乐,那就不往极乐世界走;没有断然地取舍,他就不会往生到净土,那将失去大利益,无数劫在轮回里受苦,无法摆脱。

如果他的心中建立了欣厌取舍,那就成了极大的方便,他会迅速转凡成圣、离苦得乐。也就是由于他有了厌患——舍娑婆的发愿、欲乐,不往这方面取;以及欣极乐,不断地修集信愿行,这就有了跟阿弥陀佛相应的缘起、得佛悲愿摄受的缘起。他服了这个灵丹妙药,在这一世的报体最终谢落时,顿然间就见到阿弥陀佛,一下子生到净土,解脱了无数劫苦的循环。这就不只是顿然成仙,而是顿然成圣了。他到了净土以后很快证无生,没有了计我和我所的念头,相应了法性理体,寂灭了分别,因此会达到没有能所和取舍之地。为了让他达到无能所、无取舍的最上涅槃境地,首先要让他有能所、有取舍、有欣厌,直接趋向净土,这真正是大善巧方便。

特别要注意,就像前面所说,只有具欣厌是修净土法的根器,不具欣厌是生不了的。具就生,得大利益;不具就不生,有大损害。这是释迦和弥陀两尊佛共同制立的法则,我们要在这里得到定解。对于修净土法的人来说,决不可以去掉欣厌,它是大关键。而且就是要有取舍,非常决断。修这个法门怎么来成就呢?它的妙处就在于以有念入无念、以有生证无生、以有取舍入无取舍、以具欣厌入无欣厌,一定要懂得这个原则。我们在自行化他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把握这个关键。

问曰:取舍之谈,无敢议矣。但往生之说,能不乖于无生之理乎。

禅上人问道:取舍的观点,不敢再议论,但往生的说法不是相违于无生的妙理吗?诸法本来无生,怎么还说往生呢?

下面以释迦佛的说法来答复这个问题:

一、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

二、辨明边见和第一义谛;

三、生与不去二义皆决定;

四、性相不二,生即无生。

一、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

答曰:天台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也。

回答:生即无生,不是生外另有一个无生。天台大师说:智者炽然求生净土,了达生的体性不可得,这就是真正的无生。

所谓的“求生净土”,实际去观察,有没有真实的“生”呢?如果生是实法,那必然落在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当中,没有第五种。分别来看,如果是自生,不必观待其他缘,自己就能生自己的话,那就只生自己而没有生新的法,成了无义生。再者,应当不断地生自己,以因具足的缘故,也就成了无穷生。因为有这样的过失,所以不成立自生。结合在净土上说,如果往生极乐世界是自生,前面秽土的蕴又生了秽土的蕴,终究不出现净土蕴,就安立不了生了净土。

如果承许是他生,因和果是他体,既然因能生一个他体的果,那它也应该生出自己之外的一切法,同是他体故。再者,如果是同时的他体法,那就互不观待,并没有由谁生了谁;如果是前刹那的一个实法来生它,那前后的实法从没发生过接触和作用,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生”。

转在净土上观察。如果有他生,那这刹那是秽土的蕴,下刹那成了净土的蕴,而且都是实法,像柱子和瓶子一样,别别独立。前刹那秽土的蕴好比张三,后刹那净土的蕴好比李四。既然实体的张三能生实体的李四,那实体的张三应该能生自身之外的一切法。也就是因和果是他体,因又能生果,那因应该能生他体的任何法,因为因跟任何法都是他体的缘故。这样的话,当前秽土的相续法可以生出一切,也就是从秽土可以生到其他净土或者其他秽土,可以生到本土之外的任何处。

如果认为:前刹那秽土的蕴灭了,后刹那净土的蕴才生,这不就是他生吗?

但是,承许前后刹那的法都是实法,这两个法又不能同时存在,怎么能成立“生”呢?前刹那法有的时候,后刹那法没有,前刹那法灭了,后刹那才有。既然前刹那法根本没见到后刹那,又怎么能说它生了后刹那法呢?就好比张三死掉了,怎么能生出李四这个儿子呢?后刹那法起来时,前刹那没有了,它跟前刹那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李四这个小孩刚刚生出来,根本没见过张三,跟张三没有任何接触,怎么能说是被张三生出来的呢?

假使承许共生,自他两方面合作生这个果,那自生和他生的过失就都无法避免,因此共生也不成立。如果承许是无因生或自然生,那不必因的缘故,处处都可以生。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因缘状况,都应当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不必要因。这也显然不成立。

观察生的体性不可得,还可以从两刹那做最明快的观察。我们不观察时,以为前刹那法生后刹那。但真的有生吗?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前刹那法没有灭而生,要么前刹那法灭了而生。如果前刹那法没有灭而生,那就是自己生自己,然而自生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新东西,不能成立生。或者犯了常见的过,后刹那跟前刹那一模一样,是常法。如果是前刹那灭了而生,那前刹那没有了,到底谁在生?无法成立生。这样就看到,实际找不到生,这叫“生即无生”。

像这样,了达生不可得就是真无生,并不是离开生之外别有一个无生,因此,可以尽管往生净土,它本身就是无生。这就叫做“心净故佛土净”,在求生之时,知道生不可得而不著生相,这就是心清净感得佛土净。

愚人不了达诸法空性,缠在生、无生等实有的戏论网中。他听到“生”就作生解,以为是实有的生,那当然跟无生矛盾,既然是真实的生,又怎么是无生呢?这就著了有边。同样,听到“无生”又作无生解,心想这是无生,那怎么能生净土呢?这就著了无边。他不知道生就是无生,无生就体现为世俗的生,两者并不矛盾。诸法正显现生灭来去等时当体即空,这就叫“生即无生”。

二、辨明边见和第一义谛

长芦曰: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

再看长芦禅师的指示语:一般人以为,“生”就是生出来了实有的东西,这就落在常见的呆执中。又有人以为,“无生”就是什么也没有,像龟毛一样,落在断灭见里。“失”和“惑”是凡人的两种大死呆状态,一种以为真有个东西出来了,死死地执著出了这个、那个,都是实法;另一种以为什么都没有,住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里,这都是不契会妙理的过失。实际是活泼泼的,既不落生了实法的常见,也不落什么都没有的断见,而是活泼泼地在体现、在起用。“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是活的,不执著有实有的东西,也不执著是断灭,这样才契合第一义谛。

譬如吃饭,如果认为是实法的吃饭,那就是常见,落在常边;如果以为是无吃,那就是断见,落在断边。正吃饭时知道没有实法可得,无实法可得照样吃饭,这样无吃而吃、吃而无吃,就契合中道。又譬如花开了叫做“生”。如果以为有实法生了,那就落了常见;如果认为是无生,那就落了断见。实际上花的确生了,但寻找它的体性得不到;虽然得不到,但在世俗里宛然有花显现,有它的色、香等,这样就不落断常两边。

像这样,很多相在不断地显现,太阳升起、河水流淌、人们谈话、车辆运行等等,虽然现了但并非实有。如果认为实有,那就落常边;如果认为断灭无有,那就落断边。虽然现了但是不可得,虽然不可得却还是有它的现、它的用。类推到往生上也一样,往生者在临终一刻信愿念佛,当即因缘和合现出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俗中就把这个安立为“生”,然而寻找生的体性了不可得,如梦般,这就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三、生与不去二义皆决定

天衣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天衣禅师这两句话和上面相同:“生则决定生”,不落断边;“去则实不去”,不落常边。实际可以说成四句:生则决定生,无生而生,去则实不去,去而无去。这样不落断常两边,是活泼泼的中道妙行。“决定”和“实”是很肯定的断定语。“决定生”就是因缘和合时,决定显现净土,不落断灭边;“实不去”指真实中没有实法的来去,不落常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