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二)以发决定志而作鞭策
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羁锁业也。
第二个要诀,以决烈的志来转心。这样对自己说:要学专修的话,志愿一定要决定。你一生东搞西搞,说是参禅,禅又不悟,等到看教,教又不明白,搞到现在念头不死。又说几句禅,又说几句教,又写几个字,又做几首诗,心里东牵西挂,念头分成四路,哪里能专一?禅师说:有丝毫的心系在现世法上,就成了三恶趣的业因,瞥尔情生就成了万劫锁在生死里的羁锁。你还这样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对世间的声色享受常常奔驰散乱,对出世间的种种法常常左攀右缘,心上分很多头而间断了正念。然而,这一念间断的心就是将来把自己绑在三恶趣的业,你还能间断吗?
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
第二个不决定指持戒不决定,守护戒根没有决定的志愿。有时因为要养身、养口,念念向外驰求。圣教中说:宁可以洋铜灌口,也不要以破戒口受人饮食,宁可以热铁缠身,也莫以破戒身受人衣服。何况因为没有严持诸戒,邪心不断地妄动,因这个妄动而间断了真修,然而,一念间断的心何止是热铁洋铜业!是这么可怕,我还能间断吗?
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
第三个不决定,指不能下狠心断掉对世间的爱憎,断烦恼的志愿不决定。每每对虚假的名利看不破,名利属于我时,就生贪爱,名利属于别人,就生憎恨、嫉妒。古人说:贪名贪利都是趋向鬼类,跟着爱跟着憎跑都是入火坑。你却因为这个爱憎间断净土,这样一念间断的心,就是饿鬼火坑的业。还能这样随便间断修净土的心,落在名利中吗?太可怕了!这么一想就把心回转过来,缘念阿弥陀佛。
(三)以取证验而作鞭策
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业也。戒之戒之。
第三、以取证验来策励自心。要这样对自己说:既然学专修阿弥陀佛,就要求个灵验。像你现在发白面皱,死相现前,谁知道临终还有几天?要在现前就见到佛。像庐山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见佛,蒙佛摩顶。怀感法师称念佛名就见了佛。少康法师唱佛一声,大众就见到一尊佛从他口中飞出,唱佛十声有十尊佛从口中飞出。这样的灵验万万千千。你如果心不间断地念佛,那见佛就不难。间断心一生,就决不见佛;既不见佛,则与佛无缘;既无佛缘,便难生净土;净土不生,一定堕恶道。这样一念间断的心就是三途恶道的业。警惕!警惕!
这就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现前念佛能见佛,有一种求证的心。想到:如果我心不间断,念念在佛上,那自然感得佛现前。如果我心间断,没念几句全是世间念头、染污心,这样心不清净就见不到佛;见不到佛,跟佛就没有很深的缘;跟佛没有很深的缘,生净土就难;不生净土一定堕恶趣。这样想到,前是净土,后是恶趣。我要向上、要学好,就要念念系在佛上,这样就有个好前程,将来能生净土、了脱生死。否则不这样求证验,整天趋于下流,无所事事,或者胡作非为、邪思乱想,那怎么去见佛?这么肮脏、乌糟的心,怎么显得出佛来?跟佛没有接上深缘,怎么能生净土呢?而不生净土,一掉下去万劫难复,在深不见底的恶趣世界里受苦,那多可怕!所以一定要精勤。
(四)总的说明以鞭策而无间修念佛的利益
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以上三个要诀,要自己痛加鞭策,时时去运用它。妄念一起就用这些正念来转掉,提起道心。这全在于对这三个要诀非常珍重,一直想在心里、用在念头上来转变心。要做到只要起念就不离佛,佛时时不离自己的心,这样就能和佛感应道交,现前就见到佛。既然见到乐邦的阿弥陀佛,就见到十方诸佛;既然见到十方诸佛,就随即见到自性天真佛;既然见到自性天真佛,就能大用现前;然后推广大悲愿心,度脱一切众生,这就叫“净土禅”,也叫做“禅净土”。
所谓的“净土禅”,如《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不是小乘禅、次第禅等,它是圆顿的禅。在方式上也不是话头禅、直指禅等,它叫“净土禅”,以修净土作为门径,决定证到禅的深处。其次,它又叫“禅净土”,见了本性证到大净土时,实报土、寂光土都会现前,三身圆证。它不是小净土,也不是有限的净土,它是禅净土、不离本性的净土。到这里,禅和净土还有两样吗?
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这样的话,永明大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不就在念佛当中证到了吗?这样能成就殊胜的果位,成佛作祖都在这里实现,是这么直捷圆顿,不可思议。努力吧!努力!奋勇向前吧!
这就是殊胜的净土大法。在念佛中能见佛,见他佛就能见自性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得无生忍,大用现前。它们的关系是:以坚决的出离心、深厚的因果见、念无常心等作为入手的方便,摄着心一心与阿弥陀佛相应,当它念念不已,达到功纯力极时,那当然自心和佛心全分相应。佛力进来以后不可思议,现在就见到佛,以见阿弥陀佛一佛作为大开发根源,就能见到十方诸佛,见到十方诸佛的缘故就能见到自性佛,见到自性佛就证入了禅。之后妙明真心现前、文殊智现前,自然成满普贤大行海,智悲力的大用现前,在尘尘刹刹中广度众生,成佛之事完全实现。这就叫“有禅有净土”,叫做“大庄严路”。
尾声
于是禅上人者,既喜且惊。矍然久之,如有所失。天如老人乃复告之曰:禅与净土,了即俱了。心外无法,莫错会好。上人乃稽颡再拜曰:吾多幸矣。今吾知所归矣。谢而退。
讲到这里禅上人既喜又惊,他愣了很久,好像丢掉念头一样。天如老人就告诉他说:禅和净土了就都了,不了就都不了。意思不是两个,心外没有法,你不要错会了,同样是心,没有两个。禅上人就佩服、磕头。再拜说:我多么幸运!我现在知道所归了。拜谢而退。
这里呼应前面。禅上人出场时特别有意见,他说永明禅师是禅林大宗匠,怎么在说禅之外还自修净土,而且教人修净土,又写《净土文》,还说《四料拣》,他不是自屈其禅,过赞净土吗?禅上人不服气,认为禅是高的,应当弘扬,净土是低浅之法,何必赞得那个样子,不是过分吗?到这里,禅上人的想法完全变了,从前的知见被扫得一干二净,所以他愣住了。来的时候装得满满的,到这时都没有了。现在才知道,禅和净土不是两种东西,要了的话就都了,要没了就全没了。过去他分禅分净土,视为两头,现在才知道就是要证这个东西,净土是捷径门,知道归宿了,就是要走这一条归家的路。
永明禅师造了著名的《四料简》,前文说:很可惜只举纲要,没有彻底发明。到此天如禅师圆满了这段公案。前文一开始,禅者出场时问:“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怎么这样主张净土,没有少许宽容处,这不是自屈其禅,过赞净土吗?到最后却发现禅即净土,净土即禅,或者此是净土禅、禅净土。最终将证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整个四句偈的大纲宗意义、大捷径意义、大修道妙门,被彻底解释出来了。如日普现世间,净土大道彰显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