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法法性论讲记

《辨法法性论讲记》 ︱ 弥勒菩萨 造 智圆法师 讲授 ︱

丁二、广说法性分二:

一、总标 二、其义广说

戊一、总标

由六相悟入,法性为无上 [1]

谓相与依处,抉择及触证,

随念并悟入,到达彼自性。

由六相悟入法性是一种无上的抉择。通达这六相就可以很容易、无余、彻底地理解法性的意义。不是很困难而是容易;不是不圆满而是无余;不是不究竟而是彻底。这是表达由六相而悟入是一种无上的方便(方法)。

这六相——相、依处、抉择、触证、随念、悟入到达彼自性,都是围绕一个法性在讲。其中,“相”是法性的体相;“依处”是能令法性现前的依靠处,或者说,我们的心缘何种所缘而现前法性,这个所缘就叫依处;接下来,“抉择”是对法性获得抉择;“触证”是对法性现量触证;“随念”是对已证悟的法性数数随念;“悟达彼自性”是悟入到达法性自性的究竟。

戊二、其义广说分六:

一、相 二、依处 三、抉择 四、触证

五、随念 六、悟达

己一、相

相如略标说;

法性的体相,就像略标时所说,远离一切能取所取和能诠所诠。

法性本来远离言说,没有分别心遍计的此种彼种的相状,所以它不可思议,无法以观现世量通达它的自相。《六波罗蜜多经》中说:“慈氏,当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无染无着离诸分别,平等清净一相一味,不与如是差别等法而为相应。”《智慧品》也说:“胜义非心境。”

这里,弥勒菩萨以遮诠的方式开示法性体相,指出凡是有二取相、有名言相的都不是法性,胜义法性本来远离二取和名言的差别。这样表达是为了避免把有法错认成法性而随顺轮回。

己二、依处

处谓一切法,及一切经等;

这一句是从所诠义和能诠句两方面讲解清净的依处。其中,“一切法”指一切轮涅诸法的所诠义;“一切经”指三藏十二部所摄一切经的能诠句。

为什么清净的依处是轮涅诸法和一切经呢?以下次第抉择:

一、正面观察,轮涅诸法的所诠义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名言中取舍等的法相,二是胜义中无缘。对于这两方面无误抉择,可以由此而获得涅槃。一切法从名言和胜义作分析,名言中,轮回法是应舍,涅槃法是应取;胜义中,诸法本来远离戏论,本为无缘。通达了胜义中无缘时,就开始认识轮涅万法本来是一味的大平等性。认识了大平等再安住修行,当然会获得涅槃。所以,轮涅诸法的所诠义是清净的依处(或涅槃的依处)。

反面观察,如果不抉择名言中的取舍等相或者错误抉择,就会引起和加重染污,从而无法顺利趣入真实道,更无从获得涅槃果。也就是,如果不抉择业果引生定解,就没有心力把握自己的身口意,谨慎取舍,以业果愚的驱使会造下很多恶业;其次,如果不能认识杂染和清净的两重缘起,以这种愚痴,心态和行为不知不觉就往生死的方面转,不能义无反顾地趣向解脱;再者,不能辨别大乘和小乘的差别,不知道大乘的意乐、行为、所缘、果证等等,容易堕在小乘道中,得不到究竟涅槃。所以,不抉择名言中的取舍等相,则不可能从自相续中遣除粗分和细分的杂染,而现前本有的清净,所以会障碍获得涅槃。

不抉择胜义中的无缘之理,也不可能获得涅槃。《般若经》中说:“凡有法想者,无三菩提解脱。”《般若摄颂》说:“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廓,缺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所以,不能抉择胜义中无缘,就无法遣除种种实有的邪分别。这样纵然事相上努力行持五度,但没有般若的摄持,仍然无力现证菩提果。因此,由正理抉择胜义无缘至关重要。

按大乘显宗来说,如理抉择胜义无缘,会有很大的效用,就是能息灭种种分别,最终获得解脱。《入中论》中说:“有性乃生诸分别,已观自性咸非有,无性彼等即不生,譬如无薪则无火。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由以上正反面的观察可知:轮涅诸法的所诠义的确是清净的依处。

二、为什么承许一切经的能诠句是清净的依处?

因为通过如理闻思经典能在自相续中引生定解,由此在修道方面不会愚昧。《听闻集》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结合本论,可以这样解释:由听闻圣教,才能了知轮涅诸法的体相,才能遮止一切粗细的恶性造作,才能遣除无意义的增益损减执著,才能由此获得涅槃。所以如理闻思直接、间接都会成为现前清净的因缘。所以诸佛菩萨的经论都成为清净的依处。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应当对佛菩萨的经论有始有终地闻思。

《大乘庄严经论》说:“由缘等流法,如理而作意,住于信解中,见有义无义。”诸佛是以通达二无我的智慧而如实地开示甚深之义,所以十二部经称为等流法。为什么佛经叫做等流法呢?因为这个教法和佛的证法相似,或者说是能获得真实证法的因缘。要想现前法性,从资粮道开始就应当以三藏十二部的等流法为依处,首先缘等流法听闻,然后如理思维其甚深义,并且依此指导自己的修行,由此能生起圣道功德。“生起圣道功德”是指获得见道安住信解中,获得修道见有义无义,最终获得大涅槃。因此,一切经等是现前法性的依处或来源。

《本生论》也说:“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如理闻思佛法,会使自己的心获得大助益。不仅能断除疑惑,在相续中树立清净正见,还能由如理修行获得涅槃。所以一切经论都成为涅槃的依处。

己三、抉择

其中抉择者,谓依大乘经,

如理作意摄,一切加行道;

所谓抉择,即是依照大乘经的密意如理作意所摄的一切加行。

何谓抉择?抉是抉断,择是简择,对于法义抉断疑惑、分别其理,即是抉择。这里,对于何者抉择呢?对法性抉择。如何才能获得抉择呢?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中,按大乘经典的甚深义、以闻思修三慧的方式如理作意,就能对法性的意义获得抉择。依照何者而抉择呢?依照大乘经,也就是以大乘经的密意作为抉择标准,由此抉择出诸法的真实性。颂中提到“大乘经”,是说应当依靠了义大乘经。佛法中有一部分小乘经是顺应小乘根机的方便说、不了义说,以这种不了义经不能直接诠示法性的体相,所以在抉择法性时不能依小乘经,必须以大乘经的密意作为标准。

如理作意:按太虚大师解释,“理”指甚深了义,“如”即循顺不违,依照甚深了义而不违背,叫如理。“如理作意”就是按照所解的义理集中心力而生起深刻思量。没有如理作意把心投入在法性的意义上,则很难对法性的意义得到抉择,所以如理作意所摄的加行是凡夫胜解行地极重要的修行。

总之,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中按照了义经所说的法性之义,以三慧方式如理作意,到量时就能对法性抉断疑惑、择定其义,这叫做抉择。

己四、触证

触为得正见,故以真见道,

现前得真如,所以亲领受;

“为得正见”:为了获得出世间正见。“以真见道,现前得真如”:简别并非胜解行地以总相方式现前真如的影像,而是在见道入定中现量现前真如的自相。“所以亲领受”,意思是,由见道的力量而在出定位中以正见亲自领受。

己五、随念

随念谓修道,为除诸垢故,

于前所见义,菩提分所摄;

“修道”指随念的分位,即修道二至十地。“为除诸垢故”:为了遣除修道所断障垢,这是随念的目的。“于前所见义”是指随念的对象,就是随念见道所现见的法性义。“菩提分所摄”,就是依靠数数随念而修持三十七菩提分所含摄的一切道品。世亲释中说:“由通达此已证得之道而随念故,能使彼现前。”意思是,由数数随念已证得的真如法性,可以使法性直接现前。

《大乘庄严经论》说:“应知诸地中,无分别建立,次第无间起,如是说随行。”意思是,修道位以后得建立所知法的世间智慧能了知尽所有法,以入根本定的无分别智如实了知如虚空般的如所有法性,这两种智慧以一者之后产生另一者的方式轮番修行,依次相续产生,称为随行或随念的修行。

按本论来说,随念已见的法性而数数修行,是随念的涵义。

己六、悟达分二:

一、认定究竟转依之自性 二、广说其差别法

庚一、认定究竟转依之自性

悟达彼自性,谓真如无垢,

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

转依圆满成。

“悟达”悟入到达,指佛果地的境界。“彼自性”彼法性的自性。

“悟达彼自性”是何种境界呢?即真如无客尘障垢位,一切诸法唯一显现为真如。所以说:“真如无垢,一切唯真如显现。”此时即是转依圆满成就。

以实相和现相诠释,在不清净凡夫位,因为未净除障垢,所以实相和现相不同,唯一显现二取有法,不现真如法性;在净不净圣者菩萨位,一方面已开始净除障垢,另一方面还有障垢余留,所以菩萨出定位仍有微细二取,不是唯现真如法性;在极清净位,消尽客尘障垢,一切唯现真如,实相现相不二,这是到达法性的自性,也就是“转依圆满成”。

一般的转依从大乘初地开始获得,但究竟转依唯一在佛地成就。这里是从转依圆满成就的角度抉择究竟转依的自性。


[1] 无上:此方便是最好的方便,此途径是最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