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法法性论讲记

《辨法法性论讲记》 ︱ 弥勒菩萨 造 智圆法师 讲授 ︱

以比喻归摄六相之义

譬如摩尼宝王,自性清净光明,由于被客尘障垢覆盖而不能现见它清净、光明的自性。摩尼宝的自性比喻法性,客尘比喻有法——现二及名言。

为了显露摩尼宝的自性,首先应当宣说摩尼宝的体相,由此认知客尘不是摩尼宝,客尘是所舍,摩尼宝是所取。这是比喻首先需要悟入法性的体相。

如何表达法性的体相呢?比如人们从没有见过摩尼宝的自相,只是看见障覆摩尼宝的客尘相,这时候只能对他说“有这种相状的客尘并不是摩尼宝”。虽然没有说到自相、也无法说自相,但这样以遮诠表示能起到作用。什么作用呢?就是能让人无误地取舍,不至于把客尘错认为摩尼宝,也就是能给人指明正确的方向。同样,悟入法性远离二取、远离能诠、所诠之后,不会把二取境界——文字、声音等当作法性。《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悟入体相之后,就知道远离二取才能现前法性。如何远离障垢呢?遣除障垢需要有依处,就像擦拭尘垢必须用布一样。这里,清净的依处就是一切法的所诠义和一切经等的能诠句。也就是,要想使清净现前,不能离开两件事,一是需要对于名言中取舍等的法相和胜义中的无缘反复抉择;二是需要对佛经和堪为定量的菩萨论典如理闻思。这二者就是清净的依处。

有了依处之后,就要修持能触证法性的加行,就像有了布就要精勤擦拭,争取让摩尼宝的自性现量显露。这个擦拭的勤作比喻数数如理作意,擦拭的结果见到摩尼宝的影像比喻依靠如理作意对法性获得真实的抉择。

抉择之后,就是触证。好比摩尼宝最初显现时,现量看见它的自性,触证就是在见道以现量的方式现前法性。

触证之后,需要随念。目的是为了遣除微细障垢。就像摩尼宝的障垢越来越薄弱,由随念法性可以逐渐净除二障。

随念的最终结果是悟入到达。比如净除客尘、完全显现出摩尼宝的光明本性时,叫做究竟达到摩尼宝的自性,同样,消除了二取障垢后,唯一显露真如法性,实相和现相不二,这时是悟入到达法性自性的究竟。

总之,从胜解行地到佛地之间的一切加行,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悟入到达法性的自性而获得究竟转依。

庚二、广说其差别法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辛一、略说

由十相悟入,转依为无上:

入性物数取,别所为依住,

作意及加行,过患并功德。

什么是悟入转依的最好方法?首先由十相了知转依,然后以修行的方式悟入转依,即是最好的方法。因为由十相可以如实地通达转依的意义,由通达再修行,就能获得究竟涅槃。

十相为:转依的本体或自性;转依的有事(事物);转依的数取趣;转依的差别;转依的所为;转依的依处或所依;转依的作意;转依的加行;无转依的过患;转依所具有的殊胜功德。以这十相而悟入转依。由这十相在理解意义之后按照法义实修,才成为真正的无上。

辛二、广说分十:

一、悟入转依之自性 二、悟入转依之有事

三、悟入转依之数取趣 四、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

五、悟入殊胜转依之所为 六、悟入转依之依处或所依 七、悟入转依之作意 八、悟入转依之加行

九、悟入无转依之过失 十、悟入转依之功德

壬一、悟入转依之自性

其悟入自性,谓客尘诸垢,

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

即无垢真如。

首先需要明白转依的意义。“依”分为根本依(阿赖耶识)和迷悟依(真如)两种。论中说:“即无垢真如”,可见依是指真如,而且,由“无垢”可见是从已转之依方面说“转依”。

“转”有能转道和所转果两方面,所转果又分为转所得和转所舍。“客尘诸垢”是转所舍,即客尘诸垢不显现。“真如法性”是转所得,即真如法性现前。世亲释中说:“客尘不现而显现者唯有真如,真如已成无垢,此即转依的自性。”所以是由已转之依而定义转依。

真如法性周遍染净诸法,有客尘障垢时,真如不现前,这时叫有垢真如。到客尘不现、真如全体现前时,叫无垢真如,即是转依。

按实相现相来解说,虽然实相中一切二取本来没有,但在以迷乱障蔽实相而在现相中似乎有不清净显现的阶段,叫做未转依,一旦遣除客尘障垢而达到实相现相不二时,叫做究竟转依。

壬二、悟入转依之有事

悟入物体 [1] 者,谓共器界识,

真如性转依;及契经法界,

真如性转依;并诸非所共,

有情界内识,真如性转依。

转依的有事归纳为三种:共器界识真如性转依;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不共有情界内识真如性转依。

共器界识:“共”就是看起来像是众人前的共同显现,事实上,器世界只是识的相分(识的相的方面),没有心外的真实体性,所以叫做器界识。这个似共同显现的器世界相分真如转依,就是所谓的共器界识真如性转依。

契经法界:契经是指显现能诠句名词文的一切契经,界是因的意思,契经是产生一切圣法的因,所以叫做契经法界。第二种转依有事是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

不共有情界识:不共是指别别相续所摄,和他相续不共。在未转依时,色和语言这两类法可以共同显现(比如,山河大地在大众的眼识前显现,声音在大众的耳识前显现。),但有情内的心识无法在众人心前显现相状,所以是不共。有情界的心与心所一切识聚的真如转依,叫做有情界识真如性转依。

通达以上转依的有事,就是悟入转依有事。

以上三类转依有事只是观待名言而分类的。实际上,真如周遍在一切诸法中,在成佛时一切法都唯一显现为真如,所以到达究竟转依时,在无漏法界中,具足等同穷尽有法一切相之边际的不可思议功德。

对应三身来说,在共器界识转依中,间接包括一切身转依获得真如周遍的法身;在契经法界转依中,间接包括一切语言转依获得圣法妙音恒时相续的报身;在内识转依中,包括八识转依获得具有五智的化身。世亲释中说,这三种转依有事是以果的差别而分类的,也就是从果的显现、教诫、周遍显示这样三个侧面安立转依有事。由共器界识真如性转依,显现刹土清净和身清净;由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无勤任运教诫佛法;由内识真如性转依,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开示一切所知相。具有这三种差别的缘故,安立三类转依有事。

问:既然转依时万法唯一显现真如,没有异体和不清净的法,为什么佛还生病、还穿衣吃饭……有种种不同的相呢?

答:这里关键要分清佛自身的转依境界和佛在众生前示现的差别。比如天上的月亮只是一个,纯一光明皎洁,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而且随着江水动荡,月影也不断迁变。同样,佛自己是唯一显现真如法性,但为了度化无转依的众生,佛在众生的心识前也随缘示现导师、圣法等的别别之相,这两方面丝毫不相违。《宝性论》中说:“由自善根生与灭,故佛色身现生灭,然如帝释天主身,法界之身无生灭。”

壬三、悟入转依之数取趣

悟入数取趣,初二谓诸佛,

及诸菩萨众,真如性转依,

后亦通声闻,及诸独觉者。

悟入数取趣,即通达上面三种转依有事当中,初二种是诸佛菩萨不共的转依,后一种是四圣共有的转依。

为什么说初二种是诸佛菩萨不共的转依?从法报二身作抉择,器界识真如性转依即获得法身,是佛自见的境界;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即获得报身,是菩萨所见的境界。自在成就刹土清净和身清净、显示无量圣法等等,是诸佛菩萨才有的转依境界,声闻独觉不具有,所以是不共。

为什么后一种是四圣共有的转依呢?配合三身来说,内识真如性转依即获得具有五智慧的化身,声闻独觉能见到化身佛,从这一侧面可以说“共”;从第七识末那识的转依来说,声闻独觉证悟人无我,断了人我执,具有第七识末那识一部分的转依,因此也是“共”。但是声闻、独觉只具有第三种转依的部分,并没有圆满。

壬四、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

悟入差别者,谓诸佛菩萨,

严净土差别,及得智法身,

报身并化身,能普见教授,

自在成差别。

论中讲述了诸佛菩萨转依的四种殊胜差别。殊胜差别就是超胜小乘声缘的差别,包括庄严净土和获得三身的差别,后者具体为:能普见的缘故,获得法身的差别;能教授的缘故,获得报身的差别;能自在的缘故,获得化身的差别。对这些殊胜之处通达,就是悟入转依的殊胜差别。

问:为什么诸佛菩萨具有殊胜差别呢?因为诸佛菩萨依靠证悟二无我的无分别智的力量获得究竟转依,一切法都显现为转依自性。这个转依是指已转之依,也可以说是圆觉或涅槃。因为一切法都显现为圆觉或涅槃的自性,所以具有刹土清净和获得三身的殊胜差别。

获得法身能够以智慧普见一切所知,获得报身能够教授深而广的稀有大乘之法,获得化身无碍获得神通等威力,能随欲自在地成办利他。由刹土清净和三身的殊胜差别,成立超胜小乘声缘。

小乘阿罗汉没有庄严佛土的大愿、修炼净土的妙行,更没有现前净土的胜果,而且他们被所知障障蔽,没有现前真如遍一切处的大法身照见一切所知,也没有获得报化二种色身,不能对清净菩萨教授深广妙法,也不能化现千百亿化身任运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大乘转依超胜小乘。


[1] 物体: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