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二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二、从“时守门人白言”下,至“不可禁制”已来,正明门家以事具答。

二、从“时守门人白言”到“不可禁制”之间,这是说明看门者以事实具体回答。

此明 世前问父王 在者。今次门家奉答。言“白言:大王,国太夫人”已下,正明夫人密奉王食,王既得食,食能延命。虽经多日父命犹存,此乃夫人之意,非是门家之过。

之前阿阇世王问父王还存在吗?这里接着是看门者的答复。从“白言:大王,国太夫人”以下,这是看门者说明情况:夫人秘密地给国王带来饮食,国王吃了以后,食物能延长生命。虽然经过很多天,他还生存着。这是夫人送饮食造成的,不是看门者的过失。

问曰:夫人奉食,身上涂麨,衣下密覆,出入往还,无人得见。何故门家具显夫人奉食之事?

提问:夫人送食物是很秘密地进行,身上先涂蜜酥,然后再粘上炒麦,用衣服覆盖,这样进出往返,没有人见到,为什么看门者能具体地说明夫人送食物的事呢?

答曰:一切私密不可久行,纵巧牢藏,事还彰露。父王既禁在宫内,夫人日日往还。若不密持麨食,王命无由得活。今言密者,望门家述夫人意也。夫人谓密,外人不知,不期门家尽以觉之。今既事穷,无由相隐,是以 一一 具向王说。

回答:一切秘密的事无法长久地保密,纵然密藏得很巧妙,最终还是会暴露的。既然父王囚禁在深宫内,夫人每天都出入往返。如果不是她秘密地拿着炒麦等,国王根本不可能延续生命。现在说到的“密”,这是指看门者讲述夫人的想法,夫人以为这是秘密,外人不知道,没想到门家已经全部知道了。事情既然已经到这地步,也没办法隐瞒,所以看门者就一一对阿阇世王讲说了。

言“沙门目连”已下,正明二圣腾空来去不由门路,日日往还为王说法。大王当知,夫人进食,先不奉王教,所以不敢遮约。二圣乘空,此亦不由门制也。

从“沙门目连”以下,这是正式说明目犍连和富楼那两位圣者以神通力从虚空中来去,并不经由门路,每天往返给国王说法。大王要知道,夫人进食,我们之前没有得到国王的吩咐要禁止她,所以我们也不敢拦阻;其次,两个圣人是从虚空来去的,又不是从门里进出,这也不是我们管制的范围。

门人是想推卸责任。夫人天天来送食物,你也没有下命令禁止夫人进入囚禁室,所以我们没有责任要遮止她。其次,两个圣人是从空中进入囚禁室的,又不是从门进来的,也跟我们没有关系。

三、从“时阿 世闻此语”下,至“欲害其母”已来,正明世王瞋怒。此明 王既闻门家分疏已,即于夫人心起恶怒,口陈恶辞,又起三业逆、三业恶:骂父母为贼,名口业逆;骂沙门者,名口业恶。执剑杀母,名身业逆;身口所为,以心为主,即名意业逆。又复前方便为恶,后正行为逆。

三、从“时阿阇世闻此语”到“欲害其母”之间,这是说明阿阇世王嗔怒的情况。也就是阿阇世王听到看门者具体地讲述以后,就对夫人起了嗔怒的恶心,口里说了各种恶语,又起了三业逆、三业恶:骂父母是贼,这是口业逆,不顺伦理;骂沙门以幻术惑乱,这是口业恶;拿着剑要杀母,这是身业逆,这也是逆悖伦理;身口的行为以心为主,因此也是意业逆。因为本来应当孝顺,反而悖逆而杀母,起了这样的心就是意业逆。而且,前面发起的方便叫做恶,后面出现的正行叫做逆。

言“我母是贼”已下,正明口出恶辞。

“我母”以下,是说明他怎样口里宣说粗恶语。

云何骂母为贼、贼之伴也?但 王元心致怨于父,恨不早终,母乃私为进粮,故令不死。是故骂言我母是贼、贼之伴也。

他为什么要骂母亲是贼,贼之伴呢?这是因为阿阇世王原来是对父亲心怀怨恨,恨不得他早死。因为他听了提婆达多的挑唆,知道自己出生的时候,父亲要把他害死,所以他就发了很大的恨心。但是母亲却私下里给父亲送食物,使得他不死,所以他就骂:“我母亲是个贼,她是贼的伴。”这个贼就是指他父亲。因为这个贼是他的冤家,生的时候,他父亲要把他弄死,现在母亲成了父亲的帮凶,所以骂母亲是贼的伴,就是贼的同党。

言“沙门恶人”已下,此明阇世瞋母进食,复闻沙门与王来去,致使更发瞋心,故云,幻惑咒术而令恶王多日不死。

“沙门恶人”以下,这是说明阿阇世嗔怒母亲送食物的时候,又听说沙门跟国王来往,致使他又发嗔心,不禁说到:“这些个沙门用幻惑的咒术,使得恶王多日不死!”所以,他当时嗔心非常大。

言“即执利剑”已下,此明世王瞋盛,逆及于 母。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顿在须臾。慈母合掌,曲身低头,就儿之手。夫人尔时热汗遍流,心神闷绝。呜呼哀哉!恍忽之间逢斯苦难。

“即执利剑”以下,这是说明当时阿阇世王嗔心炽盛,难以遏制对母亲产生的恶逆心,想杀掉母亲。这是何等可悲!他抓住母亲的头,手里准备拔剑,已经到了生命的紧要关头。慈母双手合掌,弯着身体,低着头,靠在儿子的手上。当时夫人恐惧得身上都冒了热汗,心神迷闷。呜呼哀哉,恍惚之间遇到这样的苦难。

四、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下至“却行而退”已来,正明二臣切谏不听。

四、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到“却行而退”之间,这是说明大臣恳切地劝谏,不被听从。

此明二臣乃是国之辅相,立政之纲纪,望得万国扬名、八方 仿 习。忽见 王起于悖逆,执剑欲杀其母。不忍见斯恶事,遂与耆婆犯颜设谏也。

这是说明两个大臣都是国家的辅相,要建立朝政的纲纪,希望美名能传扬于万国,使得八方世界效仿学习。忽然见到阇王起了悖逆天伦的心,执剑想要杀害母亲。他不忍心看到这样恶劣的事,就和耆婆一起触犯龙颜,忠心劝谏。

言“时”者,当 王欲杀母时也。言“有一臣”者,彰其位也;言“月光”者,彰其名也;言“聪明多智”者,彰其德也。

“时”,指阇王想杀母的时候。“有一大臣”,是彰明其地位,“月光”,是彰明其名称,“聪明多智”,是彰明他的德相。

言“及与耆婆”者,耆婆亦是父王之子,奈女之儿,忽见家兄于母起逆,遂与月光同谏。

“及与耆婆”,这是说耆婆也是父王的儿子、奈女的儿子,忽然见到家兄对于母亲起恶逆心,就和月光一起来劝谏。

言“为王作礼”者,凡欲咨谏大人之法,要须设拜以表身敬。 今此二臣亦尔,先设身敬觉动王心,敛手曲躬,方陈本意也。

“为王作礼”,这是说凡是要禀白劝谏上位大人,就有这样的法则,要礼拜来表示身恭敬。现在这两位大臣也是如此,首先以身敬礼,触动王心,收手曲躬,做完了恭敬礼拜以后,才陈白自己的意见。

言“白言大王”者,此明月光正欲陈辞,望得 王开心听揽,为此因缘,故须先白言,“臣闻《毗陀论经》说”者,此明广引古今书史历帝之文记,古人云:“言不关典,君子所惭。”今既谏事不轻,岂可虚言妄说?

“白言大王”,这是说月光大臣正想陈白意见,希望阇王听了后能够转回心意,采纳他们的忠告。为了这个因缘,所以必须首先启白,“臣听说《毗陀论经》里说”,这是广引从古以来,历史书上历朝历帝的文记。古人说:“言不关典,君子所惭。”现在既然劝谏之事极其重大,哪里能没有出处而虚言妄说呢?

“言不关典,君子所惭”,就是指君子凡有所说,都有正宗典籍的依据,而不是随口乱说。如果随意妄谈,没有根据,那是君子的惭愧处。这也表示一切重大的事,都要有一种典籍的出处。

言“劫初已来”者,彰其时也。言“有诸恶王”者,此明总标非礼暴逆之人也。言“贪国位故”者,此明非义所贪,夺父坐处也。言“杀害其父”者,此明既于父起恶,不可久留,故须断命也。言“一万八千”者,此明王今杀父与彼类同也。

“劫初以来”,这是彰明时间。就是从此劫开初以来,直到今日为止。“有诸恶王”,这是总的标明非礼暴逆之人。就是所行不顺礼仪或者天理,与伦理之道悖逆而行,施展残暴之行。“贪国位故”,这是说明非义所贪,夺取父王的地位。因为父亲有生养大恩,本应孝顺,不应与父亲争夺,显然违背了伦常,成为非义。“杀害其父”,这是说,既然对父亲起了恶心想夺取权力,那就不可久留,需要断掉命根。“一万八千”,这是说国王今天杀父亲,和过去的恶王是同一类型。

言“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者,此明自古至今,害父取位,史籍良谈,贪国杀母都无记处。

“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这一句是说,从古至今杀父取王位,在历史书上有很多记载,而贪国杀母没有记载。

若论劫初已来,恶王贪国但杀其父,不 加慈母,此则引古异今。大王今者,贪国杀父,父则有位可贪,可使类同于古。母即无位可求,横加逆害,是以将今异昔也。

如果说到劫初以来,恶王贪图王位,只杀害父亲,不加害母亲,这是引古事说明不同今日。大王今天贪求国位而杀害父亲,父亲有国位可以贪取,这类同于古。而母亲没有国位可求,却横加恶逆之害,这已经表明不同往昔。

言“王今为此杀母”者,污刹利种也。言“刹利”者,乃是四姓高元,王者之种,代代相承,岂同凡碎?

“王今为此杀母”,这是说国王做这种杀母的行为玷污了高贵王种。“刹帝利”是印度四种种姓中高贵的国王种姓,代代相承,不同于一般。

言“臣不忍闻”者,见王起恶,损辱宗亲,恶声流布。我之姓望,耻惭无地。

“臣不忍闻”,这是说见到国王竟然起恶心杀母,这是有辱于宗党家族,将会恶名远扬,遗臭万年。我们的种姓、名望都会被扫尽,羞惭耻辱无地可钻。

言“是旃陀罗”者,乃是四姓之下流也,此乃性怀凶恶,不闲仁义,虽著人皮,行同禽兽。王居上族,押临万基之主,今既起恶加恩,与彼下流何异也?

说到“旃陀罗”,这是四种种姓中最下等的贱族,这一类人怀着凶恶的性情,内心不安住仁义,虽然有一张人的表皮,而内在的心和行为等同禽兽。国王居于高贵上族,成为万民之主,今天既然起恶加于有恩的母亲,与这些恶劣的贱种有何差别?

言“不宜住此”者,即有二义: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礼,京邑神州,岂遣旃陀罗为主也?此即摈出宫城意也。

所谓“不宜住此”有两个含义:一、国王今天造恶,不存礼教,在京城神州之地,哪里能以贱种旃陀罗为国主呢?这就是摈出宫城的意义。

二者我若在国,损我宗亲,不如远避他方,永绝无闻之地,故云“不宜住此”也。

二、我如果还在此国,就会侮辱我的宗族亲党,我不如到别的国家躲得远远的,永远听不到这种可怕的事,所以说“不宜住此”。

言“时二大臣说此语竟”者,此明二臣直谏,切语极粗,广引古今,望得王心开悟。

“时二大臣说完此语”,说明两位大臣直心劝谏,语言极其恳切也很粗粝,广引古今的事例,希望国王能够开启觉悟。

言“以手按剑”者,臣自按腰中剑也。

“以手按剑”,这是指大臣自己按着腰中的宝剑。

问曰:谏辞粗恶,不避犯颜。君臣之义既乖,何以不回身直去,乃言却行而退也?答曰:粗言虽逆王,望息害母之心,又恐瞋毒未除,击剑危己,是以按剑自防,却行而退。

问:像这样说了很粗恶的劝谏词语,不避讳触犯龙颜。既然已经背离了君臣的礼义,为什么不回转身直接离去,还要倒退着告退呢?

回答:虽然动了粗语逆悖了王心,但是心里只是希望他止息害母的心,并没有乖戾君臣之义。又恐怕阇王心里的嗔毒没有消除,会持剑危害自己,所以按着剑自卫,倒退着离开。

思考题

1、频婆娑罗王是如何因囚禁而请法的?对于我们皈依三宝有何启发?

2、如来戒法有无量种类,为何父王只请授八关斋戒而不请其余?又为何日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