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二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初解化前序者,就此序中即有其四:
第一、解释教化前的由序,这当中有四部分内容:一、“一时”;二、“佛”;三、“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四、“与大比丘众”以下。
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佛将说法,先托于时处。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化主临机,待于时处。又言“一时”者,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首先说到“一时”,是要说明如来发起教化的时间。佛要说法,首先要借托于时间和处所。这是因为众生开悟必须要借助因缘,化主应着机缘而降下教法,也观待于时间和处所的因缘。
又说到“一时”,或者是指日夜的十二个时辰,年、月、四季等等,这都是如来应机摄化的时辰。
言处者,随彼所宜,如来说法,或在山林处,或在王宫聚落处,或在旷野冢间处,或在多少人天处,或在声闻菩萨处,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
所谓的“处”,就是随顺当时的因缘便利或者机宜,如来说法或者在山林当中,或者在王宫聚落当中,或者在旷野坟间,或者在很多人天聚集处,或者在声闻菩萨聚会处,或者在八部人天王臣等处所,或者是纯凡夫的一人、两人或多人处,或者在纯圣者的一人、两人或多人处。
随其时处,如来观知不增不减,随缘授法,各益所资。斯乃洪钟虽响,必待扣而方鸣;大圣垂慈,必待请而当说。故名“一时”也。
随着相应的时间和地点,如来观知不会有一分增益,也不会有一分减损,都是恰如其分地随着机缘而传授教法,各自利益所资或者说弟子。这就是佛应缘任运施教的事业相。
为什么要说到“一时”呢?就好比洪钟虽然很响,但也必须观待扣击才能传出钟声。佛陀虽然以慈悲覆盖一切,也必待众生请法才能宣说,因此说“一时”。这也是众生的善缘和佛的智慧、悲力相应的时候,就自然应机说教。这都是观待因缘和合而显现的,因此说到时节因缘相合的当下,叫做“一时”。
又“一时”者,阿阇世正起逆时,佛在何处。当此一时,如来独与二乘在彼耆阇。此即以下形上意也,故曰“一时”。
又“一时”,可以说阿阇世正在做五逆罪的时候,佛在哪里呢?当此之时,如来正和大小二乘眷属在耆阇崛山当中。这就是以下文来显明上文的意思,所以说“一时”。
又言“一时”者,佛与二众于一时中在彼耆阇,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此即以上形下意也,故曰“一时”。
又所谓“一时”,指佛与大小二乘徒众,一时中在彼耆阇崛山林当中,当时听到阿阇世起了恶逆的因缘。这就是以上文看下文来说,因此说“一时”。
二、言“佛”者,此即标定化主,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二、说到“佛”,这是标明确定化主,简别不是其他佛,显明唯一是释迦佛。
三、从“在王舍城”已下,正明如来游化之处,即有其二:一、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二、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
三、从“在王舍城”以下的一句,这是标明如来游行教化的住所。这也有两分:一、游行在王城聚落里,这是教化世间的在家徒众;二、游于耆阇崛山等处,这是教化出家的徒众。也就是本经有前后两会,所化的徒众不同。
又在家者,贪求五欲,相续是常,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但以随缘普益,不舍大悲。道俗形殊,无由共住,此名境界住也。又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心若金刚,等同圆镜,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绝离嚣尘,此德无由可证,此名依止住也。
接着说到徒众和佛的关系,有所谓的境界住和依止住两种,这也是由于在家、出家情形不同所决定的。在家人一向贪求五欲,相续不断,纵然发了清净心,也就像画水一样,画过就没有了。但是如来为了随众生的机缘做普遍的利益,不会舍弃大悲。但是在家和出家的形像不同,无法共住,因此称为境界住。
而出家人舍离了世俗,断除了爱欲,归于真如,志愿如同金刚,内心等同圆镜,希求佛地来广大利益自他。如果不是远离尘嚣,安住静处一心修行,这样的无上功德也无法证得,因此,出家众是常随如来依止而住。
四、从“与大比丘众”下,至“而为上首”已来,明佛徒众。就此众中即分为二:一者声闻众,二者菩萨众。
四、从“与大比丘众”到“而为上首”之间,这是标明佛的徒众,包括两类——声闻众和菩萨众。
就声闻众中,即有其九:初言“与”者,佛身兼众,故名为“与”;二者总大、三者相大、四者众大、五者耆年大、六者数大、七者尊宿大、八者内有实德大、九者果证大。
按声闻众来说,分九分:“与”字表明佛和声闻众共住,其他的八个含义是:总的大、相状大、众多大、耆年大、数目大、尊宿大、内有实德大、果证大等。总而言之,这些是在说明这个“大”的含义。
问曰:一切经首皆有此等声闻以为由致,有何所以?
问:在一切经首都标了这些声闻众,有什么原因?
答曰:此有别意。云何别意?此等声闻多是外道。如《贤愚经》说: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修事邪法;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总有一千,皆受佛化,得罗汉道。其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目连弟子,共领一处修事邪法,亦受佛化,皆得道果。此等四众合为一处,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
回答:这有特别的意思。如何呢?这些声闻多数是外道。就像《贤愚经》所说: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修持邪法,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位弟子修持邪法,那提迦叶领导二百五十位弟子修持邪法,总共有一千人,都得受佛的教法,证得阿罗汉果。剩下的二百五十人,是舍利弗、目犍连的弟子,他们合集在一起修持邪法,也受到佛的感化,证得道果。这四处众会弟子合在一起,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问曰:此众中亦有非外道者,何故总标?
问:在这些法众当中,也有非外道,为什么总标为外道呢?
答曰:如经中说,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然结集之家简取外德,故有异名。是外道者多,非者少。
答:如同经中所说,这些外道恒时跟随如来而不离开,而三藏的结集者就外道受佛法化,以此显扬佛的功德,因而用外道的名字总标。总的来说,就是过去做外道的多,非外道的少。
又问曰:未审此等外道常随佛后,有何意也?
又问:不清楚这些外道恒时跟随如来,这有什么含义?
答曰:解有二义:一就佛解,二就外道解。就佛解者,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犹在,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此即就佛解竟。
回答: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就佛边来解释,二从外道边来解释。从佛边解释,这些外道久久熏习邪法的风气,不是一生。虽然入了佛门,但习气还在,所以如来了知他们的根性,不让他们到外面去教化众生,害怕以他们的习气感染众生,损坏了他们的正见根芽,进而增长恶业,使得今生和来世收获不到真实的果实。以这个因缘,摄持这些外道徒众一直待在身边,不让离开,不允许他们去外面独立传扬佛法。这是就佛这边解释。
次就外道解者,迦叶等意,自惟旷劫久沉生死,循环六道,苦不可言,愚痴恶见,封执邪风。不值明师,永流于苦海。但以宿缘有遇,得会慈尊,法泽无私,我曹蒙润。寻思佛之恩德,碎身之极惘然。致使亲事灵仪,无由暂替。此即就外道解竟。
再就外道边解释,迦叶等诸弟子的心意是:自己思维旷劫以来久久地沉沦在生死里,不断地在六道里循环轮转,受尽难言之苦,而且自心相续都是充满了愚痴、恶见,被各种邪的习气封堵了自心。如果没有值遇明师,就会永远漂流在苦海中。但是因为宿世的善缘,能够遇到大慈的世尊,以佛无私的广大法施润泽我们的心灵。这样想到了佛的大恩德,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图报。因此他们以报恩之心常常亲自承事如来的真身,无有片刻远离。这是就外道幸遇如来教法,重生了法身慧命,感恩戴德而常随佛不离开,做这样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