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守一与守心

  • 作者: 圣严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31
  • 分享到:
《拈花微笑》第三部分守一与守心
先讲四祖道信禅师和五祖弘忍禅师之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道信禅师在前往湖北省黄梅县的途中,遇见一个小男孩,长得非常清秀奇拔,于是问他:“喂!你姓什么?”小孩回答说:“假如有性的话,便不是常性。”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小孩的意思是:“性可性非常性”,也就是说,假如有性的话,这一定非常性。“常”是经常的意思,佛法则说:“贝性无性。”这小孩居然答得出这种话,确实不简单。
于是,道信禅师又问:“你究竟姓什么?”小孩回答:“我是佛性。”道信禅师问他“姓”什么?问的是家族的姓,小孩却答非所问地说:“我是佛性。”那也等于是“道可道非常道,性可性非常性”。而什么是“性”是“常”呢?只有“佛性”是常“性”,是永恒不变的空性。
道信禅师很讶异地又问:“你没有自己的姓吗?”小孩说:“性是空的。”后来,道信禅师就到小孩的家里,向他父母乞这小孩出家,而小孩的父母也非常难得且很高兴地将小孩送给道信禅师。于是,小孩也就成为道信禅师的弟子,法名弘忍。那时弘忍只有七岁,就跟随了道信,一直到弘忍成年悟道为止。可见他们师徒俩,在一起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而他俩的思想、禅法都很相似。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讲今天的主题“守一和守心”。
“守一”是四祖道信禅师在《人道安心要方便门》中提到,文中是如此写的:“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我们刚才讲到弘忍禅师,他还很小的时候遇见道信禅师,就提到不变不异的“佛性”。这里的“守一”,是教我们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
“守心”是五祖弘忍禅师在《修心要论》(即《最上乘论》)中所提及的,文中说:“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守一”和“守心”是不是同样的意思呢?在弘忍禅师讲“守心”时,也引用《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现在我们就根据“制心”、“守一”和“守心”这三个名词来介绍禅的修行方法。
我们知道,禅宗的修行法即是没有方法,没有方法可用,才是真正的修行方法。可是从四祖、五祖的文章来看,他们是有方法的。因此,后代禅宗的学者都重视六祖以后的禅法,而对六祖以前的禅法不太重视。殊下知六祖的禅法是从四祖、五祖而来,而四祖及五祖的禅法是从印度传来的。我们也可以从上面三句话,看到他们的来龙去脉,才能了解到中国的禅法。
一、制心
此刻,如果另有一人拿着麦克风,在此讲堂讲佛宝、法宝、僧宝,而我正在讲制心、守一、守心,请问诸位怎么办?你们究竟是听我的,还是听他的?你们是为听圣严开示禅法而来的,结果他在那边捣蛋。要嘛,请他离开,要不就要求师父换到另外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同时接受两边,只能接受一方。
但实际上,我们的心,却要比这复杂多了。它不但希望能接受我所说的话,同时还想接受任何一桩偶尔闪过脑海中的事、任何在前面走过的人,以及任何在耳边响起的声音。虽然你们坐在这里目不转睛地,耳朵也竖得高高地,好像很注意地在听我讲解,可是你们的心并不能如你们所愿地全神贯注,依然随着外界的动静而七上八下,动荡不已。这也就是说,心不听指挥,所以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我们要用方法,使得心能够统一起来,集中起来,发挥它最大的效用。也因此,从佛陀开始,就教行者应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链心。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笨弟子,他的名字叫愚路或小路,各位可参看拙作《圣者的故事》。愚路很笨,因为他的心无法集中,非常的散乱,他没有办法记住任何完整的一句话。教他一首偈,他不是念了上句忘了下句,就是念了下句而将上句忘了。在寺院附近放牛、牧羊的小孩,都因听他背诵而把偈子背熟了,可怜的愚路却连一句也记不住。后来,佛陀就教他念两个字“扫帚”,然而,他依旧是念了“扫”就忘了“帚”,记住“帚”却把“扫”忘掉。于是,佛陀就教他替僧团大众擦鞋,并且告诉他念两句话:“我拂尘,我除垢。”佛问他:“懂不懂呢?”他说:“懂了。”于是,他就天天擦鞋子,并且边擦边念:“我拂尘,我除垢。”后来,他突然明白了尘垢有内外之分,佛陀教他拂除的是内在的烦恼尘垢,是贪欲、瞋忿、邪见的尘垢。就这样,他便断除烦恼,而证了阿罗汉果。因为他整天替人擦鞋子,将身心都投注在“我拂尘,我除垢”的方法上,这就是“制心”,也就是把“心”放在同一件事上、同一观念上,继续不断地做下去,这是禅法的源头。
所以,禅宗的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全《六祖坛经》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因此,打坐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倒是吃饭、睡觉、屙屎、撒尿等的日常生活,是禅门修行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时,就一心一意地走,睡觉时,就一心一意地睡,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地做。诸位,现在你们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听讲,如果你听讲时,一边用耳朵听,另一边却因我的话而想到别的事,比如刚刚提到擦鞋子,结果你们心里想,佛要擦鞋子,那时代的出家人穿的是什么鞋?而那位笨弟子究竟是擦草鞋呢?还是布鞋?或是什么鞋?但奇怪呀!如果是草鞋,那根本不需要擦,而布鞋也无从擦起。嗯!那个时候,大概已经有人穿皮鞋了,可是,出家人又怎能穿皮鞋呢?如此这般地妄念继续不断地闪过,就不是专心听讲了。
有些聪明人头脑转得很快,听到一句话,或一个问题,就可以转几个念头且一直转下去。这种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联想到一大串别的事情上去,并不是“制心”,而是散心、乱心。要心无二用、心无旁顾,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才是“制心”。
二、守一
我常常这么作比喻:假如你的心很乱,如果是为了恨,你就老念几个字。譬如说:“×××很可恨,我要报仇。”你就一直念“×××很可恨,我要报仇,我要报仇……”。念时不用回忆,不问理由,不起第二念,不作联想,只是专心一意地念这几个字。到最后,可能只剩下了一个“仇、仇、仇……”或“×××、×××……”的念头。只有这念头存在,没有行动的冲动;只有音符而没有其他的意义,也无其他的意图。因为你的心已停止在某一个情况,或某一个念头上,且继续不断,这就是“正念”,就是“守一”。
“制心”和“守一”是层次上的不同:“制心”是将乱心集中在一个念头上,“守一”是将已统一的心,牢牢地保持住。把统一的心保持住以后,是不是还会有邪念或烦恼出现呢?不会的,这“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说的是统一心;《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的“净念相继”就是“正念相继”。净念的“净”字,就是心不移动、不歪曲、不紊乱、不散漫。
就以“报仇”二字来作例子,本来“报仇”的念头是恶念,如果将念头维持在“报仇”的一念上,此时的“报仇”并不是恶念,因为这一念头里,并没有要报仇的欲望和被报仇的对象。乃是将你的杂乱心统一起来,继续不断地保持念头在同一情况下。所以,“净念相继”最后得三昧、入大定,得涅槃。因此,“守一”的意思是守住“一心不乱”,而永远地一直保持下去。
请问诸位,谁得一心不乱,或有“一心不乱”的经验?糟糕,连一个人都没有,如未得一心不乱,何能谈到守住一心不乱?因此,首先我们要用“制心”的方法,锻炼再锻炼,修行再修行,以达成一心不乱;然后,守住一心不乱,继续不断地一直维持下去。所以,禅的修行方法或修行的过程,必须要很清楚地作交代。
这一心不乱的统一心是统一念头而已;但心并不是不动,而是前一念和后一念犹如两个完全相同的双胞胎,或是两股一样均匀的波浪,但仍然念念不断。比如刚才所说的“报仇……”,这个念头持续不断地一直下去,就叫做“统一的念头”。进一步,“我要报仇……”“报、报、报……”这时连“报”字也报不下去,“仇”字也念不出来,“我要”更是无法出口,而是停在同一个念头上面,无法转念,最后,连这个念头的本身也消失了。仿佛海面上不再有波浪,甚至涟漪不生,只是一片宽广无际,清澈明湛的感受,这时候,我们说,已由统一心而进入定心了,但仍然属于守一的程度,意即守住定心。
对不起,“报仇”两字不是好例子,请诸位不要上当。如果不能把念头专注到只有音符而无意义,就会产生报仇冲动的后果!因此,带有情感的字眼最好不用,而代以无意义的字,比如,参“无”字公案,就是一个例子。
三、守心
守心的本身是一种方法,是从制心、守一而产生的。五祖弘忍讲到守心时,提到《遗教经》中的两句话:“刮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是将散乱心变成统一心,再由统一心变成不动心,这是从制心开始而后达到不动心的历程。不动心是离开动静的差别,无心可动,亦无心可静,这和定心不同。
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动的,同时又能够作用的?只能拿明镜勉强来作比喻。明镜是不动的,但是由于外境在动,所以镜面上所现的影像也随之而动。因此,佛、菩萨或彻悟以后的祖师、禅师们,对众生的需求,是依众生所需要而给予的。众生需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众生需要听何种法门,就说何种法门。所以禅的不动心,不是像木头、石块。若外表像枯木、石块,很可能是在凝结心或统一心的状况之下,此时,他们害怕离开了凝结心或统一心,而贪恋着它,因为那是相当愉悦的。
常有一些参禅打坐的人来问我,并告诉我一些他们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体验,例如有人说:“我突然间失去了自己,然后有一种解脱自在的感觉,此时分别心停止了,请问法师,这是不是开悟呢?”
一般人都认为这是开悟,而我告诉他说:“不是,你只不过是从混乱的妄想心得到片刻的平静,这时你的心里会突然地失去负担,当压力、负担的感觉丧失时,就会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解脱感。但是,你的心还是在动的状态下,因为你还感觉到很舒畅,好像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在不动心的情形之下,怎能感受到解脱呢?因此,我肯定地说,你的心依然在动。不过你能在散乱心中,得到短暂平静的经验,已很难得,但离开悟的路程还遥远得很。”于是又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开悟?开悟的境界是什么样子?”我说:“禅师从来不告诉人开悟的境界是什么。”
“守心”一是经常不断地守住“不动心”,当守住不动心时,涅槃法就自然显现。涅槃法是不动法,也就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是佛性、本性的意思。自性既然是佛性,佛性不动就产生不动心的作用,不动本身又叫做涅槃或寂灭,当佛性产生不动心的作用时,也就产生度化众生的功能。
因此见性以后,是否能将见到的悟境永远保持住,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日积月累地恒常修行,就必须要做到“守一”的功夫。“守一”功夫达成以后,再就是“不动心”长远的维持了,而“不动心”的永久维持,就成为“守心”。因此,“守心”涵盖了“制心”的过程和“守一”的内容。
今天所讲的题目好像深了一点,诸位之中是否有丈二金刚摸不到头的感觉?还是已摸到一点点?金刚虽然高,但我们已知道这就是金刚,摸不到头是应该的,因为你未成为金刚,也没有丈二高。以上我所说的制心、守一、守心的道理听懂了吗?有没有问题呢?
四、问答讨论
问:《金刚经》中的无住生心是不是不动心?又“诸法因缘起,我说即是空”,既然是空,为什么还有佛性?
答:无住生心是不动心;诸法无自性,是缘起性空,这是佛学上的理论。无自性是众生无自性,无自性的空性即是佛性。
问:初念佛、持咒时,妄念纷飞,心很散漫杂乱,到后来念得较清楚,心的妄念较少,这时是默念呢?还是大声念?
答:体力和心力坚强的人,头脑清晰时不妨默念,疲倦昏散时宜用高声。如果是体弱心弱者,疲倦了就默念,否则还是继续不断地大声念。虽然因疲倦而改为默念,但佛号还是不停,相续不断地念,停的仅仅是音声,而佛号没有终止。这还是用的制心法,也就是将念头止在佛号上。因此,当念到一心不乱时,还是要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接引。如果念到不动心的程度,就不需佛来接引,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离开过净土,净土就在眼前。所以,自宋朝以来,禅宗祖师们对于不能够守住不动心的人,还是鼓励他们禅净双修的。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农禅寺禅坐会开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