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迷悟之间(01-10)

  • 作者: 星云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366
  • 分享到:
迷悟之间(01-10)
文章选自星云大师著《迷悟之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聪明的争议
聪明很好吗?语云:“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代的杨修,因自持聪明,恃才傲物,最后反招来杀身之祸;东吴的田丰,力劝袁绍不要对曹操正面作战,袁绍不听,将之打入大牢,出兵后果真大败,牢中的田丰一听,说:“我命休矣!”人曰:“你劝谏得对,袁绍一定会放了你。”田丰说:“我素知袁绍为人心胸狭窄,我说错了,他或许可以容我;我说对了,他必定不肯容我。”田丰的聪明,不但没有为他带来官运亨通,反而冤死狱中。
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虽然是苏东坡对当朝的讽刺,但也说明,一个人徒有聪明才智,如果没有培养福德因缘,也是很难立身处世!(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和自己竞赛》)
2.宏观与微观
维摩居士的丈室虽小,它能容纳三万八千多作狮子座椅,能接待万千的菩萨罗汉,就等于佛陀看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罗果,这就是宏观。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刘玄德前去访顾请教,所谓“隆中对”,诸葛亮道出三国分治的远景,这就是宏观。
从一片云朵可以知道天气的变化;从一粒米可以看出农夫的汗水和辛苦;从一沙一石可以看出三千大千世界;从袈裟的一角可以看出佛像的金容慈悲;从树木花草的成长,可以见到大自然无限生命的机能。
所谓“见到一切诸法的成就,就能见到因缘”,这是微观;“见到缘起,就能见佛”,这是宏观。乃至“须弥纳介子;介子藏须弥”,就是宏观;“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就是微观。(同上)
3.低头
有一个人问一位哲学家:“从地到天有多高?”哲学家回答:“三尺高!”“为什么这么低呢?我们人不都长得至少有四尺、五尺、六尺高吗?”哲学家回答:“所以,你超过三尺高的人身,要在天地间立足,便要懂得低头!”
这段话实在深富人生哲理!古代的儒家,学子入学,先教你叩头拜师;佛教的信者,信佛要先礼拜。甚至朋友相交,也要点头敬礼。一个人如果不和人接触,随你长得有多高,随你如何昂昂乎不可一世;但是假如你要和人接触,你就不需要低头、谦卑。
在佛教里,关于低头还有另外的解释,所谓“照顾脚下”,意指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要把路走好。
照顾脚下,才有根本。人,为了安全,开车、走路,都要往地下看,而不会往天上看;一个人如果眼睛一直往上翻、朝上看,则必定会失败。
低头,是成熟,是美德。你看,古树结实,都是垂下地来;稻穗成熟,也都是低头的样子。低头是谦卑,低头的人生会受人欢迎。(同上)
4.抵制诱惑
世间上,到处充满了诱惑;抵制诱惑,才能成长。夏娃和亚当不就是因为经不起一颗苹果的诱惑,才犯下了罪业;佛陀的弟子须提那本来已经出家了,但是回家的时候,经不起妻子的诱惑,做出和修行不相应的事情,所以让佛陀有了制戒的因缘。儒家的修身养性,主要的也是要让人有不受诱惑的力量。
世间上到处都是诱惑。金钱的诱惑、名位的诱惑、爱情的诱惑,甚至于甜言蜜语的诱惑、富贵荣华的诱惑。这个世间上,五欲象个大磁铁,诱惑你、吸引你,成为他的俘虏;你不想受它的诱惑,你就得有另外一套抵制的力量。
诱惑看起来是从外面而来的,眼见得红男绿女,万种风情;耳听的靡靡之音,耳闻轻柔淡雅的香味,还有那轻柔温暖的感触,甚至一些刺激嗜好的食品,所谓财、色、名、食、睡的绳索,就会把自己紧紧地捆绑起来。人不能怪外境的诱惑,这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无力,所以才抵制不了外境的诱惑。
飞蛾投火,春蚕作茧,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抵制的力量,所以才在诱惑下丧失了生命。(同上)
5.公鸡性格
所谓鸭子的性格,就表示日本人肯服从领导,有团队的精神。正如一只老母鸭在前面走,后面的小鸭子就会一直跟着母鸭走,绝不会离开队伍。
日本人的鸭子性格,可以从旅游时看得出来。日本的旅行团,导游只要拿着一只旗子在前面走,后面的日本人都会跟着队伍走,绝不会脱队。而中国人被比喻为公鸡的性格,因为中国人不喜欢排队,走到哪里,都是三三两两,各自懒散地走路。
尤其,公鸡不喜欢别人比他伟大,只要见到另一只公鸡抬头高叫“咕,咕,咕”,另外一只公鸡就会长着翅膀冲向前方,啄其头冠,使其不可昂首高叫,此即是见不得别人好也!
中国人的这种性格,养成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脾气。也就是说,中国人,人人自大、自高,大家都想称雄于一方,而不肯落居于人后,此即公鸡的性格。(同上)
6.一时与一世
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的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受戒是一时的,持戒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人的一生,一时种下的因,其产生的结果可能影响及于一世。为了我们的意识,甚至生生世世,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时”的因果!(同上)
7.人性的善恶
人性是善的呢?是恶的呢?自古以来难有定论。荀子主张:人性是恶的。生来就自私、执著,带着贪嗔痴而来人间为恶,怎么能说是善的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多少的大儒学者为了人性是善是恶,不断地争论,到最后人心是善是恶,仍然没有定论。
人性是善的呢?人性是恶的呢?佛教说,一心可善可恶、可恶可善。善恶如同难兄难弟,纠缠一体,但看因缘,有的向善,有的向恶。《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当中有很深的议论。《华严经》讲:一心具足十法界,每一个生灭,都有善恶的,你的善心升华了,就每天一只往圣人的境界提升、净化、善美、发光;如果你的恶念增加了,黑暗、沉沦、堕落、自毁难免。所以吾人在四圣六凡里,起起落落,就看自己的功力把持,在善界长住呢?在凡俗停留呢?
《华严经》说“十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甚至于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此十发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因为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人生的生命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无始以来,一直纠缠不清。
法华的天台家说,人心之中的善恶,有“性起”说,有“性具”说。避开那许多深奥的学说不论,只谈我们的心,我们的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善道,一道是恶道,我们平常只要自问:我要往善路走呢?要往恶路走呢?往善路,依戒律规范身心,防非止恶,以道德来行事,喜舍布施,造福大众,用法净化心念,秉持定慧般若,影响社会,以菩提心照顾世间,化俗向真;只要世人秉持不灭真心,不断努力,总会自我完成自心的圆满法界。
如果你要向恶道行进,则自私、执着、损人利己、侵人利益、犯人所有,所谓恶贯满盈,走到尽头,失去生命的价值。恶道的众生,不都是受着这样的因果吗?吾人不必一只去议论人心是善是恶,明明两条路,你还不知道因该如何选择吗?(同上)
8.中阴身
人死之后,到哪里去呢?人之死后,在还没有投胎转世之前,他是一个“中阴身”的地位。
什么叫“中阴身”?简单地说,就是生死之间并不是没有“我”这个人了,我的心业还存在,这个心业就叫做“中阴身”。
中阴身的生命有多长?在人生数十寒暑之后,转世投胎为牛为马,为天人为阿修罗;从这到那,可能数百年,可能是数小时。但中阴身的年龄究竟有多长?以经典论,中阴身只是生死中间的一个过渡,它可以长四十九天,也可能只是短暂的几秒钟之间。
在中阴身的阶段,是靠着自己往昔的行为业力,在五趣六道中去找它的缘分转世。有时候是随着重的业力去投胎,有时是随念的业力去转世,有时是随着习惯记忆,朝着印象深刻的地方走去。
据说,中阴身是个一尺多长,类似幽浮的一个阴暗的东西,它在大气虚空中飘浮,找寻他的归宿。有时它会经过一道白色的长洞,穿过这个长洞,必定投生于善道,所谓天、人之类;如果是罪恶深重的人,它就会经过一道黑色的长洞,穿过黑洞,可能是地狱、恶鬼、畜生。就好像人间犯了罪行被囚禁的人,送到哪一间牢房都不是太严重,因为服刑完毕就可以出狱;中阴身投胎后,不管生在那一道,只要业报受尽,还是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同上)
9.清理垃圾
佛陀的弟子周利磐陀伽很笨,佛陀就教他念“拂尘扫垢”,从此以后他每天扫地时就不断的念着“拂尘扫垢”。有一天,忽然心中生疑:“外面的尘垢要扫,内心的烦恼怎么办呢?”如此一想,心中的灯亮了起来,心里澄明、净化,周利磐陀伽也就因此开悟了。
基督教徒用祈祷来清理垃圾;佛教徒用诵经、礼拜来清理垃圾。社会上,有心人行善,修桥铺路,主要的也是希望把心中因贪欲而积聚的垃圾减少一些。(同上)
10.生命学
生命尽管深奥难懂,分析起来不外乎“生”与“死”两个课题。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因此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轮回,这也正是研究“生命学”的人所应该正视的主要课题。(同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