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自序

  • 作者: 圣严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09
  • 分享到:
《拈花微笑》第一部分自序
本书《拈花微笑》,从其性质而言,实是《禅的生活》的续集。距《禅的生活》的问世,已整整两个年头,此期间,我没写成其他新书,可见不是多产。
因为我于一九八二年八月,应新加坡佛教总会之邀,去南洋访问一个月,因气候及水土不服,抱病回到台湾,住院疗养一个多月之后,体力始终未能恢复,加上台湾及美国两地的道场法务,和教育及文化工作的推动,每有力不从心之感。所以,在此以前,是主动地要讲要写,以期能使更多的人,获得佛法的利益;在那之后,竟尔变为被动,由于农禅寺每周周日禅坐会,以及少数无法推辞的演讲会,必须要讲,加上《人生》月刊的铁定要稿,就在这样的因缘之下,又完成了关于禅修的这一本书。
本来,一个专精于禅修生活的人,不宜多涉人事及文字;虽然古代的伟大禅师们,多有道场以接众安众,并且通达经教以方便化众,而像我这样以推动佛教教育文化与禅修方法并重的人,实在不是传统禅师的型范。虽然像日本禅宗史上的伟人道元及白隐,是两位以多病知名的禅师,但绝大多数的禅者,确能予人以铜筋铁骨、体魄健壮、山亭岳峙的印象。而我个人,只因得到一些修持佛法的受用,往往能够处于身心劳累而不厌烦,事虽多而心自宁,气虽虚而不浮躁,体虽弱而不苦恼的状态。常怀净愿而少惹私欲,成事不为己,失败无所损。偶尔仍有烦恼习性在心中现起,幸而我时以惭愧心自励,故能瞬息消逝。每以圣贤的心行自期,恒以悠悠的凡夫自居。禅宗固为顿悟法门,我的立场则讲求层次分明,用以自警,勿以凡滥圣,勿以染乱净,不得倒因为果而称无上究竟。这也是我继续出书的原因之一。
本书共收二十四篇稿子,其中《中国的维摩诘——庞居士》,曾发表于《狮子吼》月刊,《禅的修行与体验》载于《菩提树》杂志,余者均系在《人生》月刊刊载过的文章。其中正篇二十三篇,除了《佛法无边》讲于加拿大,《因缘果法》是为台北“缘社”的妇女团体所讲,《禅的修行与体验》讲于台北市的中国佛教居士会,其余都是由农禅寺禅坐会的讲稿修订而成,性质大致相近。多半都是贴切着现实生活而谈禅法的修行,仅少数几篇陈义比较深入,组织比较紧密,但也尚无一篇是让人看不懂的文字。有人将同一篇文字,一读再读,均有新的领会,对我自己而言,也有同样的作用。因我要求自己的言论,务必要有经义及祖语的依据,虽然使用自己的文字工具,却不敢仅以个人的禅修经验来妄论佛法,此乃唯恐落于“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的情况而不自知。故在重读自己的讲稿时,既有知误修正的好处,也有温故知新的利益。出书固为读者,更是为了帮助自己。
另收有一篇附录,《禅的新心理疗法》,是一位英国心理学教授克鲁克博士,在美国东初禅寺访问我时的对话笔录。
综看本书,是以浅近的语言,表达常人都能看懂的佛法,由基础的佛学常识,到专门的禅学思想,由一般生活中实用的禅学修养,到长期专修的禅修境界,作了层次化的介绍。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序于台北北投农禅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