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十章愿菩提心之学处

  • 作者: 冈波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991
  • 分享到:


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趋入菩萨学处。此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学处及行菩提心学处二者。颂曰:

“此心终不舍众生,常思菩提心功德,

精勤集聚二资粮,时时修观菩提心,

善恶八法知取舍,此五事中摄尽之。”

这就是说:

(一)此心若不舍离众生,就决定不会丧失菩提心。

(二)若时常思惟菩提心之功德,就不会于菩提心退失。

(三)若能勤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就能够发挥菩提心之大力和大用。

(四)时时修观菩提心,则能使菩提心日渐增长。

(五)能知善恶八法之取舍,则菩提心不会忘失。

第一、此心若不舍离众生,就不会丧失菩提心:

《无暖(长者)请问经》云:

“菩萨若具足一法,则能受持一切殊胜佛法。一法为何?(在任何情况下)此心决不舍离众生是也。”

如果有人对自己做了不应该作的事,自己就对他疏远,不再关切他,并且这样想:“哼!即使到了能够利益你的时节,我也不管了;即使我能帮助你,抵挡外来的灾害时,我也不管你的闲事了。”这样的思惟就是“心舍众生”。如果问:“毁犯菩提心戒之谓,难道不是指‘舍弃一切众生吗?’”仅仅舍弃某一个众生,难道就构成犯菩提心戒吗?答案是:舍弃一切众生的心念,连二乘人都不会发生的。豺狼猛兽也不会舍弃所有一切众生的。因此,只要此心弃舍一个众生,而在一座的时间内,心不懊悔亦不对治,那就是犯了菩提心戒了。像这样心舍众生,入异道法,而仍自命为菩萨就很不对了。这就象将自己的独子谋杀以后,再蓄聚其资产一样。进一步说,对自己有恩有益之众生,大致是不会丧失菩提心的。但是对损害自己的众生来说,那就极有可能了。因此菩萨应知,对仇害自己的人要特别发起大悲心而利济之。这是先贤之教示。颂曰:

“若恩将仇报,更予彼起悲,

彼仇我损我,以大悲报之,

阎浮最胜士,以恩慈答仇。”

第二、思惟发菩提心之功德,就不会退失菩提心者:

《菩提道灯论》云:

“菩提心功德,应观华严经,

如弥勒菩萨,广为宣说者。”

发菩提心之功德经中曾说,有二百三十种之多。这些功德简言之可摄为四种。经云:

“善男子!菩提心者一切佛法之种子也。如多闻天子能除遣一切贫困,……。”

这一类的教示是说明菩提心能够达成自利之功德,其他如菩提心能为一切众生作皈作救作依等,则是菩提心利他之功德。经中之譬喻说:菩提心如矛,能破烦恼贼。菩提心如斧,能斩断树之根茎等,则是说菩提心能断除一切苦逆及邪恶。菩提心又喻如善妙宝瓶,能够成满一切心愿,象如意宝珠能满足一切所欲……这些都是由菩提心乃能成就顺缘和善法之功德。时常思惟这些利益,自然会对德用众多之菩提心发生珍重和爱护之情,尊重持守不会退失了。(所以说,大乘行人应当时常思惟菩提心之利益)最少在修每座法时,应该要思惟一次。

第三、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为生起菩提心之方便者:

《菩提道灯论》云:

“福德智慧二资粮,圆满佛位之因也。”

福德资粮是指十法行,四摄法等(菩萨之)修行方便;智慧资粮是指作此等法行时,能体验到三轮体空(无作者,受者和行法)之智慧真谛。如果在福德和智慧两方面努力,就能够增长菩提心之力能。因此(大乘行人)应该随时随地的在这方面去努力。就最低的限度来说,念一句真言(或佛号)也算是积聚二种资粮了。因此在每一座时,最少都应该修持一次。其颂偈或可如下:

“今日我所积福德,以及智慧二资粮,

回向利益诸群生,菩萨如是常修观。”

第四、时常练习菩提心,为使其增长之方便者:

《菩提道灯论》云:

“发了愿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努力的用种种方便,令菩提心增长。”

此处应知有三种差别:

一、因菩提心,

二、愿菩提心,

三、行菩提心。

因菩提心是要时常对众生起慈悲之心,最少每座修观一次。愿菩提心的修观,是要心中思念:“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誓取佛位……”这需要昼夜各修三次。发菩提心的诵文很多很广,最简单的可念诵尊者(阿底峡)所撰写的:

“佛陀正法与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之善行及功德,回向众生愿成佛。”

行菩提心的修观,是要一面练习利他之心,一面练习清净自己之心。前者是观想把自身所作的一切善业功德,和种种资财受用等,都回向于利益众生;后者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净化,(将此善根)回向于持戒清净,使罪业和烦恼(逐渐)减少。

第五、断舍四种黑法,依止四项白法,为不忘失菩提心之方便者:

《菩提道灯论》云:

“思念他生故,如法守护之。”

《宝积经•大迦叶品》云:

“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尊教;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救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摄言之,即是对上师和堪受供养之人行欺骗。别人本来没有疑悔的使其产生疑悔之心。对已发菩提心的菩萨以瞋恨心说恶语诽谤,以及作欺骗众生的行为等。四种白法者,同经云:

“迦叶!若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成佛)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成佛)道场自然现前。”

摄略言之,是说菩萨纵然会失去性命,也不说诳语,使一切众生趋向善法,尤其是大乘之善法;于已发菩提心之菩萨们作如佛想,赞扬其名遍于十方。不以欺骗或虚伪待一切众生,常住如是殊胜之行。

(从四种黑法和四种白法之对比来观察,即知此白法实为黑法之对治方便,例如:)第一个黑法是说对上师,阿奢黎,法师等应供之人,以欺诈心说妄语欺骗之。不管他们省知与否,高兴与否,欺骗成功与否,如果在一座之时间内,自心中不加以对治,就是违犯了菩提心戒了。因此四种白法中的第一个就是“诚实”。纵然是失掉性命,也决不说诳语。

第二个黑法是说,别人作了善事(或成功)之时,自己竟生起悔恼之心。这种心态说出来也好,不说出来也好,如果在一座时间之内心中不起对治就是违犯了菩提心戒。因此第二个白法的对治方便是:使一切众生趋向善法,特别是大乘之善法(这是对他人之向善及成功能衷心“随喜”的训练。)

第三个黑法是说,对发了菩提心的人生起怨恨之心,因而宣扬他的过失或短处,无论是说一般的过失也好,说法上的过失也好,当面说也好,背地说也好,能证明的也好,不能证明的也好,用柔善的话来讲也好,用粗暴的话来讲也好,不论对方听见或未听见,喜欢或不喜欢,如果在一座时间之内,自心不起对治,就是违犯了菩提心戒。其对治之道为第三项白法所明者:应对任何已发菩提心之菩萨作如佛想,并宣扬其人之功德于十方。

第四个黑法是说,如果对任何众生以欺骗心来对他行骗或伪诈,无论对方知道,或不知道,陷害成功未成功,如果在一座时间之内,心中不起对治,就是违反了菩提心戒,其对治为第四项之白法:于有情时常生起增上善乐之心,不贪己利,恒乐利他之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