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三十四[第七个问题]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中观 空性
  • 点击数: 772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共有七个问题,今天开始讲解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佛法分小乘和大乘,小乘分有部和经部,大乘分唯识和中观。此处主要讲中观。中观主要是龙树菩萨所宣讲和弘扬的,其主要论典是龙树菩萨所造《中观根本慧论》,即《中论》。中观有自续派和应成派。后来的一些大德们在注释《中论》的时候,观点上出现了分歧。如佛护论师所抉择的是远离戏论的大空性,他认为这才是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也是中观最究竟的一个见解。这个观点也是后来应成派的观点,但是他当时并没有真正成立应成派。清辩论师遮破了佛护论师的观点,自己成立了中观自续派。之后,月称论师承许佛护论师的观点,又遮破了清辩论师的一些观点。他在佛护论师的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观应成派。再后来的一些论师们,有些承许自续派的观点,有些承许应成派的观点。藏地的一些大德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应成派所抉择的空性才是最究竟的空性,所以大部分大德们持应成派的观点。

应成派在将缘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是有所承认还是没有承认?这是此处所问的问题。

中观的自续派肯定是有承许的。中观有两种:后得名言之中观和细微入定之中观。自续派所抉择的中观是粗大后得之中观。“后得”指菩萨出定的时候,即“后得名言”。 在后得名言上,二谛是分开的,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互不干涉地独立存在。无论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以各自的观察量观察的时候,都是承许的。在胜义谛上,是空性;在世俗谛上,是如实地存在。他们认为,柱子、宝瓶、人或动物等这些法,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他把二谛分开这样抉择,因此肯定是有所承许。

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是细微入定之中观, 即菩萨入定的智慧——根本慧定的所见。应成派抉择万法为远离戏论的大空性,“离戏大空性”指的就是细微入定之中观。此中是否有所承许?

若是有承许,就有法存在了。而在菩萨的根本慧定前,是远离有无是非任何属于戏论的法的。若是有法,就以四种方式存在,即有有、无有、是有、非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方式。有、无、是、非,这都是戏论。在菩萨入定的时候,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所以此时没有任何所承许的法,不存在任何法。若此时还有承许,那就有法了。若有法,那就有不空的,就不能说一切皆空性。

这个问题讲的是一个很主要的甚深的道理。讲中观的时候,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时,这也是个很大的疑问,也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很深奥的理义。

全论分三: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分三:一、依教理广说;二、依殊胜窍诀略说;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分七: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分二: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分三:一、破除无承认之观点;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三、破除有承认之观点。

戊一(破除无承认之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于彼破除。

己一、说此观点:

分析离戏大中观,是否有所承认时,


应成派通过这些逻辑,尤其是不共同的逻辑进行分析,在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是否有所承认?这句是所问的问题,也是个缘起点。

“离戏大中观”指的是应成派。应成派有很多逻辑,如共同五因(逻辑)和不共同四因(逻辑)。共同逻辑是指应成派和自续派所共同具有的,主要是在龙树菩萨的《中论》里所讲的。不共同四因是应成派自己独有的。

我们要见到诸法最究竟的实相——大空性,只有两种方式,比量见到或者现量见到。我们通过逻辑分析,明了实相,这是比量。通过修行消业、积福,相续成熟的时候,通过上师的窍诀,能够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这是现量。

在显宗里,主要是通过逻辑分析而通达实相,这虽然不是真实的亲见,是比量所见,但是它是相似的。我们通过此相似的定解或智慧再修,最后就能够现量见到。

在密宗里,通过一些气脉明点的方法,或大圆满里通过一些殊胜的窍诀能领会、证悟实相,但是这些都必须要有消业、积福的基础。

我们现在是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去证悟实相,即大空性。

旧派上师同声说,中观自宗是与非,
及有无等均无有,故许无有何承认。


“旧派上师同声说”: 雪域的中观从时间上分为前代(前中观)与后代(后中观),也可以说旧派和新派。前代一些大德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任何承许。

“中观自宗是与非,及有无等均无有”:“中观”这里指应成派。应成派在自宗的宗义上,没有是非有无,都是不存在的。

确实如此,通过逻辑、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属于是非有无的任何法都是经不起观察的。在胜义谛观察量面前,都是无有,都是空的。

“故许无有何承认”:所以没有什么可承许的。既不承认有,也不承认无;既不承认是,也不承认非,任何法都不承认。

他们有很多非常尖锐的逻辑,通过这些逻辑去分析的时候,任何法都能抉择为空。无论是有边还是无边,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能够抉择为大空性。他们认为,既然找不到任何法,就可以确定没有,所以不承许。

应成派所抉择的是细微入定中观,所抉择空性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是菩萨的根本慧定的所见。在菩萨根本慧定面前,任何有无法都无法能够见到,都不存在,所以不能承认任何法。

如果不承认任何法,那么柱子、宝瓶以及因果、轮回等这些法怎么办?他们认为,在名言上是有,但是名言上有不等于有,在胜义谛上没有就等于没有。他们也承许世俗谛上有,在我们无损害的六根识前面有,在凡夫的见闻觉知前面有,但是这个有不等于有。因为与菩萨的入定慧一比,世俗谛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正量,所以其上所安立的这些世间名言都不是正确的,都是迷乱的。

他们认为,名言上有不等于有,胜义谛上无就等于无,所以就完全确定任何时候都是无,没有任何的承许。这是错误的,既有不承许的时候,但是也有承许的时候,在名言上都还是要承许。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也是有原因的。

佛在经中也讲过,若是这些六根识的所见都是正量,那么圣道菩萨入定慧的所见就不需要了。既然它们就是正量了,就肯定是诸法的实相、真理。那么,菩萨入定的所见就肯定不是实相,因此也就不需要了。这是不可能的。菩萨入定慧的所见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修行而最后证得的,不可能不需要。所以菩萨入根本慧定时的所见应该承许为正量,其他那些都不是正量,都是非量,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迷乱。

龙树菩萨也讲过“我无承认故,我即为无过”。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中也讲过,他没有任何承许,所以是无过的。若是有承许,就肯定是有过的。清辩论师你们是有承许的,所以躲不过一些过失,肯定是有过的。虽然现在通过言思、逻辑去分析的时候,没有办法将四边同时抉择为空,只能轮番地抉择。因为名言就是如此,它就是这样分别的。但是我不承许。在将有边抉择为空的时候,我没有承认无边;将无边抉择为空的时候,我没有承认有边;将有无边抉择为空的时候,我也没有承许非有非无边;最后将非有非无边抉择为空性的时候,我也没有承许有无边。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抉择的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同时也没有任何承许。名言上的这些法在无损害的六根前面是承许的,但是我不承许。这是它们的所见,不是我所抉择的,也不是我应该承许的,这不是我自宗的承许。

依据佛经以及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的教言,旧派的这些大德们认为,没有任何承许,任何时候都是空,名言上有不等于有。可见,他们太注重胜义谛了,就轻视了名言谛。他们认为,在名言谛上有不等于有,在胜义谛上无就等于无。

新派(后代中观)的观点是任何时候都有承许。他们认为,前代中观这些大德若一口咬定就是无,无承许,就是一个断灭法。若任何法都没有了,柱子、宝瓶、因果、轮回以及基道果这些法都没有了,这是断灭,不是大空性。这也确实是旧派的一个过失。

新派的观点又着重于“有”了。他们认为,柱子是亲自见到的,火的热性是亲身体会到的,这些虽然都属于世间法,但是都是一些正量所见。若是正量所见,那必须得有,任何时候都得有,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也应该有。所以他们认为柱子等法一直都有,无论是世俗谛上还是胜义谛上都有。胜义谛上有,也不是在观察量面前有,在观察量观察面前是没有的。他们把宝瓶、柱子等名言谛上的法都留下来。

他们认为,在世间观察量上有就等于有,在胜义谛的观察量上没有不等于没有。因为什么?以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时,没有的是成实,不是宝瓶或柱子。无论是宝瓶还是柱子,它们本身不是实成,所以它们可以有。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没有找到的是实成。宝瓶不是实成,柱子不是实成,所以宝瓶和柱子都可以有,在名义上有,不是在胜义上有。如前面所讲的“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实成空”,他们就是这种观点。名言上有等于有,胜义上没有不等于没有。

对此应该分开抉择。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确实是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上面,没有任何法可承许。旧派在抉择的时候,通过很多逻辑分析的方式去分析,确实是有无等一切法都是不存在、不成立的。因此在究竟的胜义谛上,没有任何承许,都是无。但是,这不等于在世俗谛上没有。所以自宗认为,胜义谛上无等于在胜义谛上无,世俗谛上有等于在世俗谛上有。世俗谛是世俗谛,胜义谛是胜义谛,二者不能混。这是遍知龙钦巴大士的一个善说,也是麦彭仁波切具有特色的一个观点。无论是旧派还是新派,无论是前代中观还是后代中观,都没有这么好的说明,没有如此正确无垢的观点。这是自宗的一个特点,大家要明白。

己二、于彼破除:

自宗诸论中承认,道果缘起宗派理,
同时名言推与他,句义二者均相违。


如旧派这样一概而论,认为任何时候都无承认,这是不应理的。为什么?

“自宗诸论中承认,道果缘起宗派理”:“自宗”是指中观应成派。“诸论”指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中观四百论大疏》,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月称菩萨、寂天菩萨都是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所以这些论典也都应该是中观应成派的论典。

在这些非常正确、可靠的论典里,都非常明确地承认了很多世俗谛上的法。比如,此派基道果的义理,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还有依据《十地经》而讲的五道十地,五道包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十地是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十地。讲果时,阐述了十力四无畏、五种智慧、五身佛等很多无漏的功德。还有轮回、因果、无常等很多说法。《入菩萨行论》里也讲了很多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等因地的修法。若是你没有任何承许,就已经违反了他们的观点。

“同时名言推与他,句义二者均相违”:他们认为,所有名言上的这些说法都是他宗的观点,或者都是在那些无损害的六识前面存在或承许的,不是自宗的承许,所以都不是自宗的观点。

“句”是指他们的论典。“义”是指其意义。若将所有名言上的这些法都推到他宗上面,第一,违背了他们论典的内容。中观应成派的大德的主要论典里都有承许,你若是说无有承许,就相违了他们的论典。第二,相违了其意义。在意义上确实是有这些,不能不承许。比如,认真修道,最后能成就,也能获得如是的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缘起法、因果法都是无欺的,都是事实存在的。因此,不能说任何时候都不承许,不能说任何时候都没有。若是任何时候都没有,这与我们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的这一切相违背。

可见,你们的观点既相违实际的情况,又相违了论典内容,所以这不是正确的说法,是可以遮破的。

戊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

龙钦绕降如是言:中观有无承认否,
旧派大德执一方,各宗均有功与过,


“龙钦绕降如是言”:遍知龙钦巴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有如是的教言。

“中观有无承认否,旧派大德执一方”: “中观”指应成派。应成派有承认还是没有承认?前代那些中观论师、大德们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无承许,有的认为有承许,各执一方,都没有一个圆融的说法。

比如,瓦萨尊者是藏地的一位大德,他有四位心子(得意弟子),其中藏瓦加利认为,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无有承许;而玛夏香秋则认为,应成派有所承许。他们各持不同观点,后来的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没间断过。

“各宗均有功与过”:各自的观点都有功德与过失。“功”是正确之处。“过”是不正确之处。

若认为任何时候都无承许,这个观点有正确之处,也有不正确之处。

其正确之处是什么?应成派通过这些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确实都是不存在的,是无承许的。他们抉择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是菩萨根本慧定的所见。在根本慧定面前,无有任何法,息灭了有无等一切边,息灭了一切戏论,所以没有任何可承许的。我们现在通过这些观察量去抉择的时候,只能抉择到接近的、相似的。应成派抉择的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所见,此时任何缘法都可以抉择为空,没有任何一法经得起观察,所以可以说是无承许。

其过失是什么?虽然在根本慧定前没有,但是在后得名言上有。“后得”是指出定的时候。入定的智慧前没有,出定的智慧面前有。出定的时候,二谛都如实存在,所以在这个上面有,有“有”的承许,也有“无”的承许。若是在名言上没有,那就是彻底没有了,那么你所抉择的这个空性就是个断灭法,不是大空性。所以若说任何时候都没有,就有过失。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柱子、宝瓶、人、佛等法任何时候都存在,这些法在名言谛上成立,应该任何时候都有。虽然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的时候没有,但是这个没有不等于没有,所以这些法还是有。若认为没有,就是断灭法,根本不是空性。若认为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个观点也有其功德和过失。

其正确之处是什么?在后得名言上,确实是有。其实我们建立自宗、遮破他宗,都应该是站在后得名言的角度上而进行的。在入定的状态里,哪有遮破他宗、建立自宗等这些分别?在菩萨出定的时候,站在这样的角度和境界里,才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世俗谛上都是存在的,柱子、宝瓶、因果等缘起法都是无欺的。所以可以说有承许,这是正确的。

其过失是什么?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一切法在胜义谛上都是不存在的,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都是不存在的,中观应成派抉择此见解的时候,是没有承许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若是有承许,这是错误的,也是个过失。

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
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
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
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
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


“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所以我本人认为,衡量胜义谛实相的时候,在本性当中皆不成,任何法都皆不成立,都是空的。因此有什么可承认的?即无承认。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自宗”是应成派,应成派有暂时的自宗和究竟的自宗。究竟的自宗宗义应该是诸法实相上所承许的。在诸法的实相上面,是有还是无?应该按此来成立究竟自宗。

“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辩论的时候,比如遮破他宗、建立自宗的过程中,应该依据胜义谛的实相,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进行。此时,在本性上没有任何的法,都是空性的,所以应该是无所承许的。

“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后得”是指菩萨出定的时候。在出定的时候,基、道、果等这些法都是互不混杂而承许的。

菩萨入定的时候,因为诸法在本性上无有,所以我们以此实相去辨别、抉择,应该是无承许。但是在菩萨出定的时候,二谛是在各自的位置上互不干涉而存在的,道、果、以及因果等名言上的一切法都互不混乱而存在。站在这个角度上,应该有所承许。入定时和出定时的状态都不一样,所以就要分开抉择。

“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对此问题,以后若是能这样分开进行抉择的,即是我的善说的加持力。

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应成派通过胜义谛观察量观察的时候,没有任何法,所以无承许。在出定后得时,名言上都是存在的,应该有所承许。名言上有等于名言上有,胜义上没有等于胜义上没有,互不混乱。

龙钦巴大士的意思是指:这是我的善说,在此之前没有能够这样正确说明的,以后要是有人这样说,这也是我的善说的力量,肯定是通过我的说法或观点而得出的结论,所以是我的善说的功德。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