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三、入真相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
此句讲到太子舍离世俗、现出家相的情况。
当时太子自己用利剑剃除须、发,发愿说:我现在已经剃除须发,我愿与一切众生同断烦恼和习气障碍。(“须发”表示烦恼丝。)
这时,天帝释提桓因捧着佛的须发,迎回了虚空。太子剃除须发后,觉得再穿在家很好的衣服不如法。当时净居天就化成一个猎人,身披袈裟,现在太子面前。
太子说:“你穿的是寂静服,是诸佛的标帜。你为什么穿它?”
猎师回答:“我为了引诱鹿群。鹿群见我穿袈裟,觉得没有危险,就愿意靠近我,这样就容易捕杀鹿群。”
太子说:“你为了杀生,不是为了求解脱,这样不好。我用珍妙的衣服来跟你换。”
猎师说:“好!”
太子就脱下妙衣给了猎人,然后穿上法服(就是袈裟,在《大集经》里称为“离染衣”,在《贤愚经》中叫做“出世服”。穿着袈裟是表示远离世间爱染,或超出世间)。
庚七、苦行
【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
太子自从显现出家相后,便端坐树下,做了六年苦行。这也是在五浊世界需要做的示现,目的是为了随顺众生。
“行如所应”的意思是,此时示现的苦行应当跟外道仙人等的行为一样。也就是,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盲修,然后再舍弃,这样来调伏外道和天人,使他们觉悟到外道的法不究竟,不能得解脱。所以当时太子在森林里遍访外道仙人,把他们所教的法全部都修成了,最终发现都不究竟,无法解脱生死,因此全部放弃。
庚八、诣道场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 [1] 。天按树枝,得攀出池。】
六年的苦行使太子身体消瘦,有如一根枯木。苦行的结果一无所得。太子想:再这样修下去毫无意义。因此就决定放弃苦行,来到泥连禅河洗除身体的污垢。“示”也是指随顺世间而这样示现。南阎浮提是秽土,是不清净的世界。这里的众生由于内心有烦恼尘垢,身体也就会出现各种污秽。所以太子也随顺世间,示现身体有污垢要洗涤。实际上菩萨的身体本来清净,毫无污垢。
《因果经》上讲:太子洗浴完毕,身体十分虚弱,没气力上岸。天神就下来,按低树枝,让菩萨攀着树枝上岸。
【灵禽翼从,往诣道 [2] 场。】
经中说到:菩萨沐浴完毕,又吃了善生女的乳糜,气色很好,有了光泽,就前往道场。这时有五百只青色鸟雀飞腾在空中,向右旋绕着菩萨。彩色的祥云映着菩萨的身体,香风吹拂。
五百青雀跟在菩萨身边,叫做“灵禽翼从”。又可以说“灵禽”表示同行眷属。唐译说到:“龙王迎赞,诸菩萨众右绕,称扬菩萨。”按照《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就在此时,宿世的同行菩萨都云集而来,以种种庄严恭敬供养。”总之,无论是五百青雀或者菩萨围绕,都是指宿世同行菩萨,只是随人业感不同而见到不同的现象。
这里说的“道场”,是指摩竭陀国菩提树下佛成道的场所。佛在此处成道,故称之为“道场”。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吉祥”是一个化现的刈草人的名字。
关于这段情节,佛在经上这样讲到:我当时离伽耶城不远,来到阿输陀树下。吉安等百千太子都想:菩萨要在这里端坐,一定需要资具,我们应当奉献天草。想毕,就自称“吉祥”,把清净柔软的天草奉献给菩萨。菩萨接手后,铺在地上,跏趺而坐。其他经也称为“吉利”,都是指同一个人。
刈草人自称“我叫吉祥”,来给佛献草,这是菩萨决定成就无上正觉的先兆,所以草也叫做“吉祥”。“感”,是动人心之意。“征”,是征验之意。事情有一种先兆,叫做“征”。
《净影疏》中解释说:当菩萨即将成道时,感得这样的相兆作为征瑞,知道自己决定要成就吉祥圣果,因此称为“吉祥感征”。以献草人名为“吉祥”,表示自己将要圆成功果,叫做“表彰功祚”。当时菩萨哀怜吉祥献草的一片诚心,就接受了他的供养。接过草后,将草敷在菩提树下,跏趺而坐。
按照菩萨的境界来说,当时是见到佛坐在金刚座 [3] 上成佛,如同《涅槃经》所说。但凡夫和二乘人只见到佛接受了吉祥供奉的草,敷在座位上端坐。这都是随各人的境界而见到不同的相。
庚九、降魔 [4]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菩萨要降魔时,首先放大光明,使魔王魔众知道菩萨已经成道。光明的威势震动了魔宫。“光明”是指从菩萨眉间白毫放出光相。
《大智度论》中说:当时菩萨想,欲界魔王的心还没被降伏,所以眉间放大光明,使百亿魔宫突然变得一片漆黑。魔王波旬特别气恼,集合魔众前来威胁菩萨。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在唐译本中翻为“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所以也包括定在内。《西域记》中说:当时魔王波旬带领魔军来威胁菩萨,菩萨入于大慈三昧,凡是从空中抛过来的武器、刀杖等,自然变成一朵朵莲花。魔王心生恐惧,领着魔军惊慌逃走。这是讲以慈心三昧降伏魔军。《大智度论》中说: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总之,是以定慧力降伏魔军。
庚十、成道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微妙法”是指什么呢?《维摩诘经》上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所以“微妙”是指菩提或者心的本性。
世间人都推崇所谓的“个性”,其实个性只是由串习虚妄分别而形成的牢固心理习性。这并不是本性,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有因缘时才显现它,没有因缘就一无所有。比如空中显现白云,缘聚时有个假相,缘散时一无所现,因此这只是客尘法。不是本性,因为本性是不变的。其次,肉身是不是本性呢?不是的!因为肉身也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同样“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在微观层面上,只是一刹那现一下假相,哪里是本性呢?其实,唯有菩提是本性,彻证菩提就是成道。
“微妙”,即甚深难测,非语言分别所能了知。《净影疏》中说:“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理”就是实际理体,或万法的本体。彻证了理体,就是证得“微妙法”。世尊当日彻证微妙法而成佛,叫“成最正觉”,即成就了无上、圆满的觉悟。
依据《因果经》所说:当时恶魔退散后,菩萨心清湛然,于腊月初七夜晚,放大光明,随即入定,思维真谛。于诸法中禅定自在,悉知过去生中所造善恶(发了宿命通),然后又看到众生轮转六道的情形而发起大悲心,思维众生在轮回里无依无救!
初夜穷尽,至中夜时,开发广阔天眼。观察世间,皆悉彻见,犹如明镜睹见面像。见众生有无量种类,此死生彼,随善恶行,受苦乐报。此时菩萨以天眼力观察五道而自思维:三界之中实无丝毫安乐!
至中夜尽,入后夜时,以顺行、逆行二种次第观察十二缘起,了知轮回流转还灭之理。至后夜破无明。明星出时,得智慧光明,断除习障,圆满成就一切种智。
庚十一、转法轮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
《大智度论》中说:释迦文佛得道后,五七日 [5] 中寂不说法。佛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
是时,诸菩萨和帝释、梵王等诸天合掌敬礼,劝请佛说:“诸佛都为利益众生而转法轮”。佛默然受请,到波罗奈国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法轮。
佛为接引众生趣入菩提,从这时起设立种种方便,叫“为实施权”。即为了令众生最终悟入实相而施设诸多方便,以逐步引导众生趣入。最终“开权显实”,道出自己所证的真实法。
“转法轮”之意,如同《法华文句》所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1] 泥连禅河:翻为“金沙河”,所以这里说“沐浴金流”。
[2] 道:菩提之意。所谓悟道、得道、成道的“道”都是指菩提。
[3] 金刚座:往昔贤劫最初世界形成时,与大地一同显现,从最下面的金轮开始,一直升到地表为止,以金刚所成,方圆一百多步。贤劫千佛成佛时,都坐在金刚座上入金刚定,所以叫做“金刚座”。
[4] 魔:梵语“魔罗”,翻为障,即会给修道做障碍之意;又翻杀者,指行者常常自己放逸,自入魔网,断绝慧命;又翻恶者,指种种爱欲。《大智度论》中说有四种魔: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内心的贪嗔等烦恼会损坏善法、断绝慧命,故称之为魔;蕴魔,指五取蕴为造苦的机器、出苦的器具,从此蕴中源源不断地出苦,逼恼众生,故称之为“魔”;死魔,指一期生命的相续到了最后,以死来断绝命根;天魔,指第六天的魔王、魔众,专爱扰乱修行人修善。这里指的是天魔。
[5] 五七日:其他经有不同说法,有说是三七日中不说法,也有说是七七日中不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