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两种乐的差别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讲到这里,大家返照一下自身:当下的我是怎样活着的?果真幸福地活着吗?实际上,丢失自己真心的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妄想中活着。在妄想、贪欲、嗔恚中颠倒迷惑,积累了数不清的业。此时此刻来到轮回的此处,而我们却沉迷其中,毫不知觉。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也惘然不觉,对于自己的前途命运并不做任何应该做的事。

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学会直视生活。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些多得不可计数的生活方式中,我们视什么为幸福的生活呢?财富多是幸福的生活吗?名誉大是幸福的生活吗?周围有人向你虔诚礼拜是幸福的生活吗?不然,就像河潭和尚一样,始终身无长物,活在周围人对他的嘲骂和轻蔑当中,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守持着不变的东西,享受安乐的生活。最后没给任何人烦扰,洒脱自在地离开人间。你认为这样的人幸福吗?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判断,返照自己的真实状况,就能明白。

河潭和尚以一句名号作为所缘,功深力极,证入了念佛三昧而明心见性。从此,他远离了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他现生就处在极乐世界中,得到了究竟、永恒的大乐。《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相形之下,世人是多么的可悲!辛苦地劳作,只是为了得到短暂一刻的虚假享受。不像那些内心依止圣法的修行人,一旦上了路,不必外在条件,就可以时时住在法喜中,安住在如此简单、方便、真实的安乐中。它并非遥不可及,甚至不需要外在的拼搏。只可惜人们不懂得回归自心,不知道平淡中有大受用,有完全的、遍一切时处的受用。

一个人从早到晚地辛勤工作,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就又受贪欲的迫使,盼望感官能和五欲接触;接触到了有点感觉,就以为得到了真乐,自己是幸福的人了。然而,辛苦求得的财富很快就在虚幻中消耗殆尽,值得吗?有意义吗?

千千万万见识短浅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感官享受。他们只看到这一点,也就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于是乎,游乐园、眼花缭乱的影视片、花样百出的娱乐节目、各种风味的美食、名目繁多的旅游项目……娱乐享受随处可见。为什么演变成了这种潮流和局面呢?这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人类智慧滑坡的表现。正因为只把五欲享受看作快乐,把追求五欲看成实现安乐的途径,所以就朝着这一方向一路狂奔,越发展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花样也越多。

如果能冷静下来用智慧观照,则一定会发现:五欲享乐实际是最低等的安乐,下至旁生也会追逐。欲界众生追求外在的五欲享乐,色界、无色界众生追求内在的乐受和舍受,只有佛弟子希求无漏的大乐。所以,往外求取五欲乐是最低等的方式,有智慧的人理应舍弃。只有放下虚假的感官刺激,回归内心,去集聚法的财富,才能得到永久的法乐,因为这是相应本心的缘故,不需要虚假外缘的缘故。

我们学习这段资料时,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并不是两种财富的差别,而是由两种财富所生乐的差别。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观察对象,就容易跑题,也难以形成决定的认识。

为什么要观察呢?因为总括来说,乐只有这么两种,每个人活着都想求乐,在有两种乐可供选择时,就要抉择哪种乐更能利益自己,然后再把人生用在对这种乐的追求上面。

那么,这两种乐到底有什么不同?哪种乐更有利益?单单说一个结论“圣财乐比非圣财乐好”,对于自己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难以起到作用,没做过具体的观察,就不能形成决定的见解。所以应当主动地开动思维,运用教理,联系自己的体会、周遭的现象,详细观察这两种乐在作用、品质、大小、有无染污、有无负作用等方面的差别。真正以理衡量到了这二者的差别,才成为内心不得不承认的定理,产生清晰、决定的认知;见解上一旦决定,行为上的取舍就会相当干脆利落。

很多人认识不到这里有一条由如理观察而逐渐转变颠倒见解和行为的路子,导致并没有主动地在这方面用功。虽然有时候也愿意学一点,但缺乏主动、多方面的思维衡量,致使无法凝结成坚固的正见。没有正见的力量摄持住自心,行为当然就摇摆不定了。所以务必要弥补此缺失。

6、引发差别

又非圣财所生乐,不能引发后世圣非圣财;圣财所生乐,能引发后世圣非圣财。

后世的事很遥远,看不到、摸不着,难以亲切体会,所以要举一些容易懂的例子帮助理解。理解了浅近的方面,再往远大的方面观察、拓展,就能在广大的范围里建立结论(注:此处有一重要途径,即依止佛宣说因果的圣教量,得佛语加持,可对引发后世果报的情形生起胜解)。以下就对这一条同样先结合现世事例做浅近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