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乐的差别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2、喜乐相应差别
又非圣财所生乐,有罪喜乐相应;圣财所生乐,无罪喜乐相应。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寻求安乐的自由,你们修行人往内寻找安乐,我们以集聚财富营造快乐,各有各的方式,二者平等,不必要重一、轻一。
对此驳斥:虽然这两种乐都是喜乐,但品质上大有差别。非圣财所生乐是有罪喜乐相应,圣财所生乐则是无罪喜乐相应。就像两种美食,一种是有毒美食,吃起来味感好,却含有毒素;另一种是纯净甘露,味道美,又没有负作用。所以应当取圣财所生乐。
应当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辨别二种乐的差别?它的重要性何在?心里明了后,才会自觉地在行为上调整。
辨别和之后的行为取舍有着紧密关系,辨别如眼,行动如足。就像雨天行路,眼睛见到哪边有水,就会主动地避开,往没水的地方走;眼睛近视,光线不好,可能一脚踩到水沟里。这是比喻二者的关系。
生活中,一个人的辨别能力和他的取舍是否决断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在面对垃圾美食时,人们采取的行动根本不同。一种人没意识到它的危害,每天大量地吃有毒食品,认为是生活的享受,乐在其中;另一种人虽然有了解,但他取舍不决定,既吃健康美食,也吃垃圾美食,认为吃一点也没关系;第三种人,行为的取舍非常决断,垃圾美食一点不沾,只吃无毒健康食品,在饮食选择上有自己坚定的原则。
为什么第三种人能严格规范自己的饮食?细心地观察,就能找到其中的原因。一般做过实地观察,见解的力量就很强,行为的取舍也非常干脆。他花了很多时间做多方面的观察,从细节到整体都很了解。他知道像防腐剂、人工色素等这些是什么样的物质,人体吸收后会产生什么负作用,比如肝脏需多少天才能排除这些毒素,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脏中会发生哪些反应,积累多了会造成哪些病变等等。了解清楚之后,就形成了稳固的见解。在他眼里,包装再漂亮、口感再好的垃圾美食,也只是毒害自己的敌人。由于见解清晰,所以买东西时,直接就买健康食品,凡是含有毒性成分的食品,绝对不买不吃。而且,由见解的稳固,导致行为比一般人稳固。比如,会坚持一生不吃有毒美食。
一般人说归说,可是到了这种美食面前,就经不起诱惑,根本狠不下心来舍弃。问题就出在“认识不够”,所以经常在两种食物中徘徊。见解稳固,行为上就界限分明,只取健康食品。这就是两种人的差别。
懂了以上比喻,就容易通达辨别和取舍的关系。
譬如我们小时候心很单纯,老师教我们助人为乐、不做坏事,真的就不做坏事,还常常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放假时,会去街道打扫卫生、搀扶老人等等。每当做这些好事时,看到别人高兴,自己心里也高兴,内心充满着阳光。这就是一分圣财所生的喜乐,是利他的喜乐、奉献的喜乐,没有自私自利杂染在里面。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人也渐渐变得自私起来。心里只想着自己快乐,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我们很少主动做帮助别人的事,也越来越体会不到无私助人的快乐感受,每天在染污中生活,很少能开心地笑了。
内心的烦恼却在不断增长,为了求取财富享受,有很多的非理妄想。没有得到时,常常妄想纷飞,投机取巧;追求时,和别人竞争,彼此冲突,生嗔恨心,生嫉妒心(别人稍微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会对他生起嗔恨);五欲享乐快得到时,就生起兴奋的感觉,仿佛好东西快要抓到手上;已经得到时,就贪婪地享受,再再生贪。所以,五欲乐是有染污、有罪的快乐。
想一想:小时候心地善良,很多时候在受用法的喜乐,为什么长大以后,又偏到追求五欲享乐上呢?就是没有稳固见解造成的。如果从小学习佛法,知道“一是无罪喜乐相应,另一是有罪喜乐相应”,那不论社会风气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决不会动摇。
如果没有学习佛法,没有观察、明辨染净的差别,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快就会转变。比如,修行人住在山林,念的是经书,接触的是修行人,没有电视、没有上网、没有报纸,因为受到环境的保护,就能一心缘佛法闻思修;但入于红尘,很多人快速转变,对五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回到寺院,又开始做一些闻思修行。像这样,在五欲生活和正法生活两头来回穿梭。为什么行为会如此摇摆不定呢?就是因为见解不深刻,导致行为取舍不决断。有时吃五欲垃圾美食,有时又吃佛法的清净美食。一心皈依正法的誓愿并没有生起。
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让心专一缘法修行呢?方法是观察“法”与“非法”的差别,观察“圣财乐”和“非圣财乐”的差别。在世俗中修行,生起辨别的智慧至关重要。这上面不得力,行为就取舍不清、把握不住。再三强调观察修的原因也在于此。
无罪喜乐的范围很广,凡是圣财所生的喜乐、善心所生的喜乐,都属于无罪喜乐。《瑜伽师地论》里讲,从圣财中能引生无量的无罪喜乐。所以,学好了佛法、修好了自心,会有很大的受用。修行并不是自找苦吃,修行是为自他寻求最真实、最究竟、最永恒的安乐,沿这条路走,决定能开发出无穷的安乐。而且,安乐并不遥远,就在当下的心上可以开发,不劳辛苦外求。
比如,冬天大雪纷纷,在路边看到有人没衣服穿,冻得发抖,我们脱下衣服给他穿,看他得到温暖,自心油然生起欢喜,就是无罪的喜乐。这是金钱买不到、只有从内心得到的,是心上积聚圣法财自然引生的清净意乐。
又比如,给母亲端饭、端洗脚水,给母亲按摩,以孝心生起清净的喜乐。或者,老师把清净的法教给学生,看到学生智慧增长,会油然生起欢喜心。所以,施者比受者更幸福。越是奉献,就越得到安乐。这是自然的反应。
我们边观察体会,边提出其中的原理原则来。比如,观察布施这一条,就可以给出结论:每当真诚地奉献时,内心就会引生清净的喜乐。因为是真诚的善心,不夹杂自私心理,所以决定引发无罪喜乐。
很多人因为认识了这一点,愿意一生奉献给众生。他知道奉献是安乐的资源,从而在一生中,时时处处奉献,找一切机会做利他的善事。他的观念是积聚内心的财富,积聚多了,精神会越来越富有,安乐会充满身心。这种纯净的安乐,没有任何负作用。他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决心把一生精力投注其中。
像宋朝的葛繁,每天保持做一件利人的事,后来做两件、三件,有时一天做十件。数十年没有一天放弃。他也拜佛念佛。有一天,在礼拜念佛时,舍利从天而降。后来,他无病向西端坐往生。
他的一生都在行善、利他中度过,他是以法为乐。这样的安乐太近、太容易得到,反而被人们忽视。古人说“为善最乐,助人为乐”,我们能放下私利,真诚地助人,心情自然愉快。
有本书上讲到,我们帮助他人,做了好事,心里就欢喜——从这里就产生阳气,阳气在心头一冲,就会有欣喜的感觉。虽然吃点补药也可以滋阴补阳,但不是真阴真阳,总有点不纯。真正做到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生出来的就是真阴真阳……所以,工作和生活搞好了,多作利益人的事,身上的阴阳二气就越来越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