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乐的差别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事例1:
比如甲、乙两人一同上大学,但想法不同。甲认为:以前为了上大学,吃苦读了那么多年书,也没有好好享受过;现在上了大学,有时间、有精力,在美好的青春年华中,应当好好享受一下。否则,将来步入社会,成家工作,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所以,这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应当以最快乐的方式度过。在他眼里,似乎未来一切美好前景都开始显现了,他也逐步行动起来,放开身心尽情享受大学新生活。
以前上中学有严格规定,只能穿校服、留短发。现在则开始买名牌衣服,尽量把自己包装得青春潇洒;参加周末舞会;买港台明星的流行歌曲磁带;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一本接一本,看得废寝忘食;各种中外影视大片也是通宵达旦地看。一到周末,约朋友把周边的名胜古迹挨个游遍,今天是颐和园,明天是长城,后天是世界公园……世界杯、欧洲杯足球赛,美国篮球联赛,一场不漏;成为某个足球明星的忠实球迷后,凡是他的报导,下至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了解,谈起来头头是道。要么抱着一个吉他,在夜幕降临之际,坐在宿舍楼前的长椅上,深情地弹起流行曲调,显得浪漫而有气质,还时不时地甩一甩满头的长发;或者,三三两两坐在草坪上,一瓶接一瓶地喝啤酒,假装深沉、成熟,实际上内心空虚无聊;手机款式不断地更新,电脑配置不断地升级,没完没了地上网。总之,什么样的新花样都要去尝试,什么样的新感觉都要去体验,觉得这样才够潇洒、浪漫,才对得起自己。
转眼间,四年的时光过去了,一切美好的幻像于此息灭,只留下一片空虚。
面对未来的人生,他开始发愁,有种无法应对的感觉。他根本没有资本去争取人生的成功,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了底气。才发现前途黯淡,一片茫然。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吃喝玩乐中混过了这四年,哪有什么内在的东西?人生的成功要凭内在的素质、品德、才干,要凭福德和智慧,然而他却没有去努力积累。此时,过去的享乐都化为泡影,又能对今后的人生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引发内心和物质的财富吗?当然不能,享乐只会消福,只会滋长恶习、恶行,没有任何引发财富的功能,也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在他贫乏、空虚的心里,未曾播下未来成功的种子,却在享乐中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比如,不能吃苦、好逸恶劳、任性傲慢,只想到自私自利地索取享受等等。这使他陷入人生的低谷,内心躁动、恐慌不安。
和他相比,乙是有智慧的人,眼光非常深远。他认为:人的一生应当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利益国家、社会、人类的基础之上。暂时的五欲享乐,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可能以享受来报效国家、改良社会、造福人类,不可能以享受来滋养慧命,完善人格;真正的安乐来自开发自己的智慧和善心。所以,他决心在这四年当中昼夜安住于法乐,安住在善心开发、提升、充实的安乐中。由此,每天不间断地吸收古今圣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开拓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每当别人在闲谈、玩乐时,他珍惜时间广泛求学,以提升智慧,或者在生活中,帮助同学、尊敬师长,做各种有益他人、有益社会的好事。尽管没去追赶潮流,过所谓时尚的生活,但他并不孤独、痛苦,反而得到了非常实在的心灵的安乐和滋养,以及美好、远大的前途。四年以后,他满载着内心的财富和喜乐走出校园。
有远见的人见到乙的表现,就预料到他将来会有很好的前程,在他身上会得到内外两种财富。
这又如何解释呢?一方面,对内在的法乐——比如探索真理的快乐、奉献的快乐、发善心的快乐等等,越去受用,就越增强善的力量,由此福德力、善根力就越深,当然将来会引发内外两种财富。这是从因上事先知道果上的情形。
从等流的作用方面看,得到了法乐,对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取向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乙在大学期间亲身体味到了探索真理的乐、奉献的乐、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乐等等,他所得的乐趣,会推动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摄取这类圣财。比如乐于助人、乐于利他的人,不管到什么环境里,都会主动地实行利他。
关键要认识到人的行为动力是乐趣。如果在某种事上得到真正的乐趣,以后就有兴趣在这方面追求;相反,很长时间没得到乐趣,心理就会厌倦,不想再坚持做。人的心理即是如此。乙在积聚圣财中尝到了甜头,这给他很大的上进动力。
十二缘起中“由受生爱,由爱生取”,是一条心理规律,意思是,一旦心上生起乐受,随即缘此引发贪爱;受贪爱的驱使,又会不断地求取。凡夫只要见到有乐,就会不断地求取;有苦,就尽量地逃避。如果做某种事只有苦受,谁愿意投入呢?人都是为了求乐而行动的。
换到佛法上解释这一规律:得到法乐就会引发善法欲(欲,就是进取的动力,善法欲就是在善法上求取的动力)。每当得到法乐时,就会增长我们的善法欲,会发起在圣道上进取的动力。这样的行为方向是向上的良性方向,能源源不断地引发圣财和非圣财。世间欲乐的方向则刚好相反,由享乐增长贪欲,以贪欲推动自心继续追求五欲,把人一步步推向堕落,最后耗损福德,损坏内心的功德法财。
由此可见,两种乐所带来的是行为方向上截然相反的差别。懂了这个道理,就要有意识地去受用法的喜乐。
比喻中的两个学生都同样想追求快乐,但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甲并不是分不清苦、乐的白痴,恰好相反,他自以为聪明,认为只有用感官去和五欲接触,才会生起快乐感受,不然的话,老老实实或不去主动追求,快乐并不会自动送上门来。因此他很主动,全力以赴地追求一切可追求的享受。
他的想法是,以触为因缘才能生乐受,因此只有去尝试,才能得到快乐感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理由,并为此而积极采取行动。
这就是现代人智慧短浅的一面。只见到眼前,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虽然五欲乐和法乐都是乐,但所导致的行为取向以及是否引发财富上大有差别。如果在前一条追求五欲乐的路上狂奔不已,虽然暂时有些享受,但注定归于贫乏,因为五欲乐并没有引发内外财富的功能,随着贪欲的增长、追逐五欲的增强,福报将逐渐耗尽,善心将逐渐被埋没,恶业将逐渐地增长,走到最后,就陷入痛苦的深渊。
相反,往求取法乐的路上走,就会不断升华、不断开发功德,因此越走越安乐,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