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两种乐的差别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同时,身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多去行善,就有用功办道的本钱,由此可以得定,可以生起清净的喜乐。

《大智度论》里引用佛语说:“持戒者安乐,身心不热恼,卧安觉亦安,名声亦远闻。”如果能持守戒律,止恶行善,自然身心清凉,无时无处不安乐,眠卧安乐、醒来也安乐,这都是因为圣财法尔能引无罪喜乐。

推展开来,方方面面都能体现这个规律。比如,信心积聚、增长时,内心会欣喜。对上师三宝、对佛法、对自己的修行之路生起确信时,对空性、对佛性、对因果远离疑惑时,内心会欢喜庆幸,庆幸自己的道路选择对了,自己体会的真理是正确的,自己所修的法是珍贵的等等。

或者有惭愧心的人,对于凡是大众不喜欢的事,诸佛菩萨、天地鬼神不喜欢的事,都避免去做。尽其一生不做恶行,保有清白的内心,这就是最幸福的人。临终时,欢欢喜喜,没有对不起人的事,确实可以含笑往生。这就是以惭愧圣财引生喜乐。

又比如,一生学佛法、听闻佛法,每当对法义有所领会时,就会生起欢喜心,这是由闻财引生乐的原理——每当闻法获得财富时,必定引起清净喜乐。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尽量积聚法的财富,由此生起无罪的喜乐,而且让它日益加深、日益增广。

《瑜伽师地论》中讲到,作为讲法的菩萨,应当常常想到,“演说佛法是我的安乐资具”。“安乐资具”即幸福的本钱。

由此举一反三,确定我们一生应当以圣财为安乐资具,行为方向和世间俗人完全相反。

比如,世间人以索取为乐,我们以奉献为乐;世间人以受到恭敬承事为乐,我们以恭敬承事众生为乐;世间人以享受五欲为乐,我们以听法、学法为乐;世间人以放纵为乐,我们以持戒为乐……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积聚圣财会得到无量的无罪喜乐。

世间人为了得到享受,乐于积聚一切低等的财富,却得不到无罪的正法喜乐,他们得到的只有由物质财富所生的有罪妄想喜乐。

知道了二者差别,就应当改变求安乐的方向,由以前的在五欲中求安乐,转为在法中求安乐。精进地去积聚圣财,尽量去闻思修正法,去做有益他人的事,去精勤地持戒、习定、修慧,则自然会生起清净的喜乐。这才是踏上了在根本的内心上寻求安乐的正道。

下面看一则古代的公案:

宋朝范俨居士,壮年时考取进士,担任郡县地方官,后来升至卿佐的官位。做官二十多年,每天都要静思如何忠于国家、如何造福百姓。言行举止丝毫不敢乱来,即使在暗室屋漏中无人看到时,也时时有战兢惕厉的景象。

等到儿子成家后,他就辞官归隐,布衣素食,不再牵涉世俗因缘,以清净心融入佛道。

他每天持诵《法华经》、《金刚经》等,暇时就禅定观想。一切世俗的观念和行为,毫不杂染。道德性命,归于自然。

到他九十多岁的时候,忽然了悟,嘱咐侍者说:“人生在世,就像一场戏剧,当锣鼓声响起时,剧中的生、旦、丑、末就开始各自表演自己的技艺。等到蜡烛燃尽、灯火熄灭时,又有何乐趣呢?像我来到世间已经九十年,一切都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幸而悟得这个。这个无边际,无方圆大小,无赤白青黄,无长短上下,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所谓‘一物也无有,万象悉包罗’。此是最真最上、无来无往之妙谛,关键只在人至诚精进,心心相续、念念不断,三世诸佛都从中出现,这是真语、实语、如语、非诳语、非异语。大家各自努力修行。”

说完这段话,范俨默然静坐,合掌而化。当时,异香满屋,祥云遍空,各种光明照耀世界。这些瑞相持续了好几天。

这位大居士,见解和行为都很决断。他做高官时,把重点放在积聚圣财上,言语行为住在清净戒行中;退隐后,全部心力用于修法,诵经、习定、修慧,终至开大智慧,获大安乐。算得上是成功精彩的人生。

4、时分差别

又非圣财所生乐,非一切时有,以依外缘故;圣财所生乐,一切时有,以依内缘故。

五欲之乐不是能够一切时拥有的,因为它依靠外在的因缘,(外在因缘一旦发生变化,它就随着消失,所以靠不住);圣财所生乐可以一切时中拥有,因为它依于内在的自心。

事例1:

在一辆列车的卧铺车厢里,一个青年和一个修行人坐在一起。

到了黄昏,修行人过午不食,两眼微微闭着,神态安祥,充满了法喜。他身边的年轻人,耳朵里插着耳机,索尼mp3正在播放周杰伦唱的“双节棍”,他边听边摇头晃脑,嘴里吃着“肯德基”,再打开一瓶啤酒“咕噜”两口。吃完后,又拿出一本金庸的《天龙八部》,躺在卧铺上看,时不时地往嘴里送一把美国杏仁。

他看看默无声息的修行人,心里在问:我有这么多的享受,我的旅途生活过得多么充实!你这一无所有的人,人生快乐吗?

请衡量,这两个人谁更快乐呢?修行人不需要依靠外在条件,不需要用“索尼”听“双节棍”,不需要口里嚼大杏仁,不需要看《天龙八部》……一心住在法中,心是全然的幸福;任外境起起灭灭,心是一味的喜乐。无论上车、下车,坐着、躺着,始终住在法乐中。这是以零成本而获得常享法乐。

小青年获取快乐的代价昂贵,却又极其脆弱、短暂。他的享受也只是感官接触欲尘的乐受,转眼间就消失了。比如吃完,吃的乐受就没有了;听完,听的乐受也瞬息即逝。他的乐能和修行的法乐相比吗?到他内心浑浑噩噩地下车时,修行人的法乐还是洋溢充满的。

大家要从中体会到怎样来做幸福的投资,不然投资错了,就很不划算。在所有的投资中,往法上积累财富,是以外在零成本而获得永恒的效益。